查看更多>>摘要:贺兰山是中国荒漠和荒漠草原分界线,其东麓洪积扇上分布荒漠草原,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研究了其植被覆盖度(Fraction Vegetation Coverage,FVC)时空变化,分析影响植被盖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反演了 2001-2020年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分析其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采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Hurst指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FVC空间上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以极低植被覆盖度和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多年FVC均值为33.38%,总体植被覆盖度处于较低水平.(2)2001-2020年FVC呈现显著增加趋势(P<0.01),年均增长率为2.34%,整体表现为西北部和东南部呈改善趋势,改善的区域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93.24%;植被覆盖度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394,整体相对稳定,空间上东部和中部变化表现最为剧烈,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3)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反持续性较强,Hurst指数平均值为0.495,大于0.5的区域占44.77%;从空间分布上看,研究区南部、西部Hurst指数较高,植被变化的持续性较高,东部、北部Hurst指数较低,植被变化的持续性较低.(4)年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交互探测表明年降水量、海拔、日照时数和空气湿度的交互作用Q值最大,水热因子组合对植被盖度影响增强显著;风险探测表明各驱动因子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影响均有其适宜的范围.本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因子对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荒漠草原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