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类型视角下干旱区社区恢复力评估及优化策略——以民勤绿洲为例

    唐红林陈佳石若晗杨新军...
    19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北典型干旱区民勤绿洲为例,基于582份农户调研问卷,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界定乡村类型,测度乡村社区恢复力,明确乡村类型和社区恢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抽样的71个行政村中,传统非农型乡村40个,在绿洲分布最广;传统农业型乡村17个,主要分布于湖区;新型农业型乡村6个,分布于坝区和泉山区;非农型乡村8个,在县城周围呈环形分布.(2)民勤绿洲乡村社区恢复力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除湖区东湖和西渠2镇外,其余地区恢复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民勤绿洲不同类型乡村社区恢复力的大小为:传统非农型(0.520)>新型农业型(0.495)>非农型(0.472)>传统农业型(0.453).基于上述结果,针对不同类型乡村与社区恢复力的关系,提出民勤绿洲乡村社区恢复力优化策略.

    乡村类型乡村社区恢复力干旱区民勤绿洲

    荒漠-绿洲区土壤性质过渡特征

    李昌盛张志山张金林张秀风...
    209-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绿洲区是干旱区地表景观格局变化最频繁的地区,深入研究荒漠-绿洲区不同景观格局土壤环境的差异对揭示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采集石羊河流域荒漠、过渡带和绿洲土壤样品,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荒漠-绿洲区不同景观格局土壤理化属性的差异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从荒漠、过渡带到绿洲景观,土壤质地和持水性能在不断好转,酸碱度和盐分状况变化不大,养分状况则表现为荒漠和过渡带具有近乎相同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绿洲具有显著增加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不同深度上,荒漠景观土壤理化属性几乎没有变化;过渡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层不断改善,含水量逐层增大,全磷含量缓慢增加,C:N和C:P的值波动减小;绿洲景观土壤含水量由表层至深层显著增加,养分含量显著降低,C:N和C:P的值显著减小.总体而言,荒漠景观土壤理化属性的分异程度最小,绿洲景观分异程度最大,过渡带景观在土壤质地和含水量方面的分异程度较大,在土壤养分方面的分异程度较小.此外,过渡带景观土壤理化属性的自相关程度最高,且土壤质地是引起其他土壤理化属性分异的主要原因.

    荒漠-绿洲区景观格局土壤质地含水量土壤养分

    疏勒河源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碳氮含量特征

    贾映兰吴明辉魏培洁赵建中...
    219-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碳氮是高寒植被响应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营养和能源物质,但对其调查仍以生长季的单次采样为主,缺乏对其他季节的研究,这对于准确把握多年冻土区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评估存在明显局限性.为此,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为对象,对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及其比值(C/N)的剖面分布和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SOC、TN剖面分布规律一致,0-1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10-50 cm各层(P<0.05),0-50 cm深度仅秋季逐渐下降,而春夏冬季0-30 cm递减.(2)SOC、TN含量存在季节变化,SOC表现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TN表现为春秋冬季含量一致,夏季略低.(3)C/N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显著最高,秋季显著最低(P<0.05).(4)土壤含水量和生物量是影响SOC、TN及C/N剖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5)夏季土壤碳氮密度均高于全年平均.可见,仅单一节点(生长季为主)调查以表征全年土壤碳氮储量存在高估趋势.

    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碳氮剖面变化季节特征

    中亚草地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朱士华方霞杭鑫谢小萍...
    229-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亚草地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十分敏感,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植被变化的相对贡献仍不确定.本文基于3套气象数据集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利用残差分析方法,研究中亚草地NDVI变化格局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982-2014年中亚草地NDVI增长幅度为0.026/10a;空间上,NDVI与降水变化格局对应,呈现中西部下降而东部丘陵山区上升趋势.残差分析表明气候变化(CFSR数据,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相对贡献占71.21%,人类活动相对贡献占28.79%.人类活动对NDVI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区、天山山区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草原,贡献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以及中亚中西部荒漠区.中亚绝大多数地区草地NDVI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增温的促进作用主要发生在高纬、高寒山区.NDVI与气温相关性呈逐渐降低趋势,尽管未来全球性增温依然是中亚草地面临的巨大挑战,但随着草地植被抗逆性的提高,增温对草地的影响可能不会如预期那么严重.

    草地动态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成因分析时空特征

    黄河源区玛多盆地沙漠化土地粒度特征

    胡菁菁胡光印董治宝
    242-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黄河源区玛多盆地风沙沉积物分异特征,采集玛多盆地不同沙漠化程度、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动力条件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玛多盆地沉积物随沙漠化程度增加,平均粒径增大,粗颗粒组分增多,分选性变好,偏度向负偏靠拢,峰态逐渐转向平坦,频率分布曲线也由双峰态转变为单峰态.(2)流动沙丘以中沙和细沙组分为主,分选性好,偏度近对称,峰度为中等尖锐.各个沙丘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粒度参数分异受风向改变的影响,变化规律不明显.流动沙丘沉积物相较于流动沙地沉积物的粒径更粗,分选性更好,可能是沙丘形成过程中风对沉积物颗粒的再次分选所致.(3)河流阶地剖面沉积物的主要粒级为中沙和细沙,分选中等偏差,偏度为正偏,峰尖锐,河流阶地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与周围风成作用形成的流动沙丘(地)的粒度组成高度相似,极有可能是当地风沙活动的主要物源.

    沙漠化粒度玛多盆地黄河源青藏高原

    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土门剖面微量元素记录的MIS3高分辨率季风环境变化

    陈敏李保生王丰年牛东风...
    253-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土门剖面中时代为MIS3的TMS3层段进行序列分析与14C和释光测年,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TMS3是由沙丘砂与其他5类沉积相(黄土状亚砂土、砂黄土、湖沼相、水成黄土和古土壤)构成的相互叠覆的沉积,形成14.5个"沉积旋回".TMS3微量元素Mn、P、Sr、Rb、V、Zn、Cr、Ni、Cu和Nb在沙丘砂中含量低,在其他5类沉积相中含量高;Rb/Sr比值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剖面上,随着沙丘砂与这5类沉积相的交替,元素含量、Rb/Sr比值表现出明显的峰(高值)谷(低值)波动,并形成基本上与沉积旋回数量一致的"元素旋回"——ECY1-ECY14.5.该层段14.5个元素旋回揭示了相同数量的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演变的"旋回"——MCY1-14.5,包括14次冬季风事件和15次夏季风事件,每个季风旋回的持续时间平均约2.48ka;TMS3元素记录的15次夏季风事件与GRIP冰芯和葫芦洞石笋MIS3-δ18O曲线的间冰阶具有相同的发生次数,也与邻近的古浪黄土MIS3中的间冰阶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土门剖面TMS3的地球化学迁聚行为和沉积相,在一定意义上诠释了 MIS3北半球冷暖波动——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

    MIS3腾格里沙漠微量元素Rb/Sr比值东亚季风千年尺度气候变率

    毛乌素沙地库伦生态经济圈可持续性评价

    任余艳郑玉峰张彦东王海兵...
    264-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乌素沙地库伦生态经济圈最显著的特征是以户为单元,由点到面形成毛乌素沙地库伦生态经济圈集群模式.为探索其可持续性,依据库伦生态经济圈聚类特征进行分类,再对不同类型的库伦生态经济圈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库伦生态经济圈存在林果种植加工模式、种养加链条模式、小规模种养模式、懒散经营模式;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得分值最高的是种养加链条模式(81.6106),其次为林果种植加工模式(63.8506),较差的是小规模种养模式(46.5691)和懒散经营模式(24.8808),且后两种模式普遍存在于毛乌素沙地,说明毛乌素沙地上库伦生态系统整体可持续水平较低,需以现有的资源为基础,改善经营技术手段和决策方式,优化库伦生态经济圈运营模式,提高生态生产效率,增强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功能,使各种库伦生态经济圈朝着永续利用方向发展,进而整体推进毛乌素沙地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库伦生态经济圈毛乌素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