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长季降水格局变化对科尔沁沙地典型生境植物群落结构、功能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张晶左小安吕朋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中国干旱、半干旱草地在生长季降水格局变化下植物群落结构、功能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分别在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设立5-9月减水60%(P60-)、5-9月增水60%(P60+)、5-6月减水100%(P100-)和5-6月增水100%(P100+)野外模拟控制试验,分析了生长季降水格局变化下植物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植物密度、地上生物量)、植物群落功能性状(高度、叶片厚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片碳氮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机械组成、碳氮含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和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旱(P60-和P100-)提高了科尔沁沙地中虎尾草和蒺藜等一年生C4植物的重要值(P<0.05),降低了糙隐子草等多年生植物的重要值(P<0.05);对于固定沙丘而言,生长季前期极端干旱(P100-)提高了Simpson优势度指数(P<0.05),降低了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0.05),整个生长季持续干旱(P60-)提高了地上生物量(P<0.05);对于沙质草地而言,干旱(P60-和P100-)降低了植被盖度和植物密度(P<0.05);干旱处理下地上生物量的提高主要是由单株生物量较大物种优势度的提高所导致,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间土壤含水量和细砂含量的差异会通过影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植物群落高度对地上生物量产生影响.因此,生长季降水格局变化改变了科尔沁沙地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地上生物量的同时改变了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降水格局植被特征功能性状土壤理化性质科尔沁沙地

    风沙跃移解析模型的建模思路及存在问题

    梅凡民杨倩文李旺苏进...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Bagnold模型、Sørensen模型和Pähtz-Kok-Herrmann模型(PKH模型)为样本,分析了跃移通量解析模型的发展趋势、建模思路及存在问题.与Bagnold模型不同,Owen类模型的建模包括风廓线方程与颗粒群运动学特征方程的参数化求解等环节.Sørensen模型以反映气固耦合过程的跃移轨迹方程的参数化求解为主要的建模策略.PKH模型分别以气流动量传递方程、能量传递方程及风廓线方程的参数化求解为建模策略,在表观粗糙度、粒载切应力垂直衰减廓线及冲击起动的定量表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改进跃移观测的准确度、进一步理解跃移通量变化的峰值现象、充分考虑多尺度湍流对跃移通量的影响等,是发展解析模型的潜在途径.

    跃移通量风沙颗粒建模思路表观粗糙度粒载切应力

    和田河下游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粒度和分形特征

    肖佳奇武胜利陈鹏鹏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灌丛沙堆的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沙漠化防治、环境演变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和田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沙堆、柽柳(Tamarix)沙堆不同地貌部位沙堆表层沉积物粒度和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沙堆表层沉积物粒级含量有所差异,胡杨沙堆、柽柳沙堆表层沉积物含量分别为93.67%、90.17%,主要由极细砂、细砂、粗粉砂组成.(2)沙堆各地貌部位沉积物粒径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胡杨沙堆、柽柳沙堆的平均粒径均表现为从迎风坡坡脚至沙堆顶部逐渐变细,从沙堆顶部至背风坡坡脚逐渐变粗.胡杨沙堆和柽柳沙堆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呈双峰分布,胡杨沙堆粒度频率分布曲线较高较窄,粒径更集中.(3)在沙堆表层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中,沿主风向胡杨沙堆表层沉积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的跃移组分斜率较大,分选性较好,跃移组分含量比柽柳沙堆高7.25%;柽柳沙堆悬移组分含量比胡杨沙堆高5.84%.(4)沙堆表层沙物质分形维数与平均粒径显著负相关(P<0.05),与分选系数、偏度、峰态均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类型沙堆表层沙物质分形维数与黏土、极细粉砂、细粉砂、中细粉砂、粗粉砂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黏土含量正相关性最高;与细砂呈显著负相关(P<0.01).区域风动力条件、植物形态特征、植被覆盖度及沙物质的来源是和田河下游沙堆表层沉积物粒度及分形特征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粒径特征分形维数沉积环境和田河下游

    库姆塔格沙漠三垄沙地区砾波纹形态、粒度及环境风况

    郭酉元钱广强杨转玲邢学刚...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砾波纹是由双峰沉积物组成的粗颗粒风沙地貌,其发育与形态、粒度和风况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通过野外考察、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等手段,对三垄沙地区典型砾波纹的形态、粒度以及其发育地区的风况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砾波纹脊线长度为1.23~24.05 m,平均为5.22 m.波纹间距2.62~4.73 m,平均间距为2.52m.砾波纹的高度0.07~0.41 m,平均为0.18m,形态指数为17.61.沉积物粒度分布为双峰或三峰分布,表层(0~1 cm)和下层(1~5 cm)平均粒径均值分别为0.64Φ和1.32Φ,表层峰顶处颗粒平均粒径为-0.91Φ.研究区平均风速为4.19m·s-1,起沙风平均风速为8.65m·s-1,主要在夏季.研究区年输沙势为804.88VU,各季节风向变率大于0.8,属低变率风况,春季和夏季输沙势较大,占全年总量的67.1%.合成输沙方向为200.2°,基本垂直于砾波纹的脊线走向.

    库姆塔格沙漠砾波纹形态粒度输沙势

    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2000-2020年土地沙化时空变化格局

    刘二燕赵媛媛周蝶武海岩...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的土地沙化严重地区,开展土地沙化时空变化格局研究是科学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20年MOD13Q1 NDVI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以植被覆盖度作为土地沙化程度的主要表征指标,采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条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2000-2020年土地沙化时空变化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化程度呈西重东轻的分布格局,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相接处一直存在沙化现象.(2)2000-2020年,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化呈现显著逆转趋势,沙化逆转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3.59%,主要分布在浑善达克沙地中东部和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沙化呈现加剧趋势的面积占比为11.17%,呈零星分布状态.(3)降水量和人口密度是影响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2000-2020年土地沙化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所有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呈双变量增强,降水量与土壤类型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大.建议在科学评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加大对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力度,优化科尔沁沙地产业结构,推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土地沙化沙地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

    2001-2020年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杨华庆朱睿尹振良山建安...
    5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覆盖变化对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选取2001-2020年MODIS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Hurst指数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和Pearson偏相关分析探究各因子对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20年,研究区植被指数(NDVI)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NDVI值为0.42,增长速率为0.023/10a,NDVI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整体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001-2020年间植被覆盖呈现改善趋势面积(82.47%)大于退化趋势面积(4.97%),未来持续性改善面积(62.63%)大于持续性不变(5.78%)和持续性退化(3.69%)面积,说明植被覆盖度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降水量对NDVI空间分布影响力最大,达到0.502,其次为相对湿度(0.418)、高程(0.374);降水量(77.16%)、气温(71.82%)与NDVI空间分布正相关,日照时数(77.94%)、相对湿度(62.70%)与NDVI空间分布负相关.NDVI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气候暖湿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低NDVI土地利用类型向高NDVI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共同促进了植被覆盖向好发展.该研究有助于厘清研究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NDVI变化影响因子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地理探测器Hurst指数

    2000-2023年浑善达克沙地春季沙尘天气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盖度、风况的关系

    花丛曹云王继康徐冉...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遥感观测、地面气象观测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浑善达克沙地下垫面改善情况及春季沙尘天气特征.结果表明:与2000-2009年相比,2010-2022年浑善达克沙地约22%以上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浑善达克沙地的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偏西风影响下,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00-2006年为沙尘多发期,2007-2014年沙尘日数减少,2015-2023年沙尘日数再次增多,沙尘日数的变化趋势与6级及以上大风次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大风次数的减少叠加起沙频率的下降,使得6级及以上大风影响下的起沙次数占总起沙次数的比例由21世纪初的接近80%下降至近年来的30%~40%,出现在较低风速条件下的沙尘天气明显增多.2012-2023年,境外传输对浑善达克沙地沙尘天气的影响日益显著.与本地起沙相比,境外传输的沙尘天气影响范围更大.

    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度起沙时空分布特征区域性沙尘

    极端干旱区苏干湖湿地植被分类与变化分析

    张腾苗运法邹亚国张孜越...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湿地植被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在维持系统稳定性和多功能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掌握湿地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极其重要.然而,受湿地植被群落信息缺乏和遥感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对干旱区湿地植被分类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选择中国西北极端干旱区柴达木盆地北部的苏干湖湿地作为研究对象,以116个野外植被调查点以及626个无人机影像植被样本点数据为基础,选择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 Sentinel-2 光学遥感数据(MultiSpectral Instrument,MSI)构建新的遥感特征数据库,运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苏干湖湿地植被的分类与制图.结果表明:(1)SAR数据和MSI数据的结合使用能够提高湿地植被分类的精度,2019、2020、2021、2022、2023年湿地植被分类结果总体精度均超过0.81,Kappa系数分别为0.82、0.84、0.86、0,82、0.82.(2)2019-2023年苏干湖湿地面积总体呈稳定状态,植被分布面积为783.90 km2.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面积增加了 28.49 km2,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面积增加了27.21 km2,而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e)、沼泽荸荠(Eleocharis palustris)群落面积减少了 64.49 km2.初步认为径流增加和禁牧政策是湿地植被分布变化的重要原因.

    遥感监测干旱区苏干湖湿地随机森林植被分类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现状、区划及任务

    冯益明卢琦姚斌席磊...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要讲话精神,打赢、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开展阻击战核心区治理区划与分区治理任务研究.依据区域荒漠化土地和风沙活动特点,以"沙源不再危害,尘源有效控制"为目标,在对区域风、沙、尘源地,风沙输移规律、路径及其影响范围,自然地理特征,沙尘源地、风沙口、绿洲间防护缺口、绿洲外围流沙入侵地等空间分布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基础上,提出区域荒漠化治理区划与分区治理的重点任务,以期为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科学支撑.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治理区划治理任务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王娅楠冯伟杨文斌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低覆盖度(15%~25%)行带式固沙林25m宽林带间样地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林带间不同位置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恢复有促进作用.林带间15 m的位置恢复效果最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丰富度高.(2)土壤中主要的优势细菌菌群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其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最高;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为主要优势菌门,被孢菌门是行带式固沙林样地次优势菌门.(3)速效钾、土壤容重、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带土壤理化性质多样性微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