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东部典型沙地植被稳定性与水资源关系特征

    卜凡蕊刘颖邹学勇张春来...
    11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恢复或重建干旱地区的沙地植被时,降水和浅层地下水是决定植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只有在植被需水量、降水量和地下水补充量达到平衡状态时,植被才能维持稳定,其防风固沙功能才具有可持续性.选择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利用具有连续时相的植被覆盖度、气象和地下水观测数据,研究了沙地水分动态变化、植被需水与水分供给的平衡关系.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分别与前一年、当年的降水量相关性最高,各栅格缓冲区对地下水的响应也多存在一年的滞后性,不同类型植被对降水量和地下水变化发生响应的滞后时间不同.(2)两个沙地的植被生长季各月植被需水量和月平均植被需水量均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变化差异显著.(3)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植被需水的主要来源均为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导致植被不可持续;由于自然地理差异,毛乌素沙地更依赖降水,科尔沁沙地对地下水更敏感.(4)植被稳定性具有周期性,周期为2~24年.

    植被稳定性降水量地下水水分平衡

    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葡萄糖-6-磷酸-1-差向异构酶基因SpG6P1E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唐蕊尹珊陈凯露李悦涛...
    12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葡萄糖-6-磷酸-1-差向异构酶(G6P1E)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克隆和分析沙漠植物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葡萄糖-6-磷酸-1-差向异构酶基因(SpG6P1E),为进一步探究其影响羽毛针禾根部沙套发育的机制及功能奠定基础.利用分子克隆技术从羽毛针禾中克隆获得一个SpG6P1E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含有32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定位于细胞质,为亲水性稳定蛋白.序列及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一个保守性很高的醛糖异构酶(Aldose_epim)结构域,且与单子叶植物的直系同源基因亲缘性更高.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该基因定位于细胞质,参与胞质糖代谢过程.qRT-PCR结果显示SpG6P1E基因的表达与羽毛针禾沙套发育过程及可溶性糖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其对于沙套发育的重要作用;SpG6P1E基因的表达显著受到干旱、高温、盐等多种非生物胁迫的诱导,表明其对于胁迫响应的重要作用.蛋白互作网络及注释分析显示SpG6P1E可能通过参与糖合成和糖代谢等一系列过程进而影响羽毛针禾可溶性糖的含量.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SpG6P1E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植物组织发育和适应逆境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羽毛针禾((Stipagrostispennata))葡萄糖-6-磷酸-1-差向异构酶SpG6P1E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沙套发育非生物胁迫

    基于AHP与改进型MEDALUS模型耦合的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

    段翰晨黄背英
    13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尔沁沙地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区域,开展区内沙漠化研究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层次分析法(AHP),筛选与优化地中海荒漠化和土地利用模型(MEDALUS)因子,构建新的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气候、土壤、植被、土地管理和社会经济5个方面的指标来评估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在此基础上,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植被质量指数权重最高,为0.4624,其次为气候和土壤质量指数.(2)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敏感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8.22%,受沙漠化影响的敏感区域范围较广;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所占比重虽然较小(8.77%),但分布相对集中且沙漠化程度严重.(3)单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土壤质地对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空间分异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土壤含水量;而交互作用结果显示,抗旱性、NPP、气温、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地等因子在特定组合下会极大增强其对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空间分异的影响.

    层次分析法MEDALUS模型沙漠化敏感性地理探测器科尔沁沙地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周德良杨明霞苏靖雅白玉...
    14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3-2022年国内外刊载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题不断深化,但是该领域的作者和机构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合作网络.(2)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的中文文献热点主要体现在流域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内涵及维度、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等方面;而英文文献主要围绕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决策、生物多样性、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等内容展开.(3)中文文献作者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时空演变及其效益的探讨;而相关领域研究的英文文献作者将更加注重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索.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CiteSpace研究进展

    长江源区高寒草甸生长季载畜量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李成阳黄樱宜林千策沈琳丽...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是中国重要畜牧业基地,也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为探究气候变暖对长江源区高寒草甸生长季载畜量的影响,以长江源区北麓河流域典型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模拟增温试验.测定了高寒草甸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牧草品质,确定了高寒草甸的数量载畜量和营养载畜量,以期为制定合理的高寒草甸载畜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增温(150W·m-2)增加了高寒草甸5、30 cm深土壤年均温度,降低了0~10 cm土层的年均含水量,但增加了20~40 cm土层的水分.(2)增温使2017、2018年的6月(生长季前期)群落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 78.55、79.74 g·m-2,但对生长季后期(2017、2018年的9月)无显著影响;杂类草和禾本科植物占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比重增加,但莎草科植物比重降低.(3)增温使群落和杂类草植物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降低,牧草品质下降.(4)增温处理下每公顷数量载畜量、可消化蛋白载畜量、代谢能载畜量在2017年6月分别增加了2.37±0.22、6.72±0.41、3.89±0.32 羊单位,在 2018 年6 月分别增加了 2.41±0.30、6.29±0.25、3.95±0.17 羊单位;但生长季后期无显著变化.根据研究区实际,在气温上升背景下,长江源区高寒草甸生长季前期以数量载畜量安排放牧为宜,生长季后期应以代谢能载畜量安排放牧为宜.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牧草品质生物量载畜量

    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根际固氮菌群落结构特征

    张胜男杨杉杉高海燕张雷...
    174-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固沙先锋植物沙蓬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固氮菌群落结构特征,以库布齐沙漠幼苗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立枯期沙蓬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固氮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通过冗余分析分析固氮菌群落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β-变形菌纲和广泛固氮氢自养单胞菌属为沙蓬根际的主要固氮菌类群,具有生长迅速和自养的特点,丰度分别为44.30%~90.51%和35.05%~72.89%.沙蓬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固氮菌群落具有显著性差异,属水平的差异固氮菌分别为广泛固氮氢自养单胞菌属、斯克尔曼氏菌属和慢生根瘤菌属.营养生长期,与有机质、中性磷酸酶和中性蛋白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的斯克尔曼氏菌属明显高于幼苗期(2.76倍)、生殖生长期(4.22倍)和立枯期(3.13倍);生殖生长期,与有机质、中性磷酸酶、速效磷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的慢生根瘤菌属明显高于幼苗期(3.56倍)和立枯期(8.58倍),在营养生长期未出现.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期参与碳循环的有机质和蔗糖酶活性显著升高,参与氮循环的速效氮、脲酶和中性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生殖生长期根际养分显著下降.综上,沙蓬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固氮菌群落具有显著差异,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期的固氮菌以蓄积碳、氮源为主,生殖生长期以消耗养分为主,促进了根际固氮菌营养竞争性演替,为沙地、沙漠固沙先锋植物种群恢复以及沙产业氮肥施用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沙蓬发育阶段固氮菌演替酶活性

    汾河流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潜力综合评价

    解智涵宋洁张慧王雅心...
    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景观是影响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布局的重要因素.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无形文化资源禀赋、有形空间载体和旅游外部环境三大维度构建了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阐释汾河流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潜力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汾河流域文化景观旅游评价子系统权重顺序为有形空间载体、无形文化资源禀赋、旅游外部环境.(2)各子系统评价结果分布特征差异显著,无形文化资源禀赋由中游向下游递减,上游最低;有形空间载体表现为中上游高、下游低的分布格局;旅游外部环境呈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3)汾河流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潜力综合评价结果呈现出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空间格局;太原市区评价等级最高,是汾河流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主核.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汾河流域文化景观旅游优化开发建议.

    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汾河流域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猪毛菜(Salsola collina)根系构型特征比较

    楼科尔曲文杰王磊王兴...
    193-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系构型反映植物对资源的吸收能力和利用情况,可揭示沙地植被更新生长与适应机制.本研究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地表条件下[流沙地,藻结皮地(半固定沙地),藓结皮地(固定沙地)]的猪毛菜(Salsola collina)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挖掘法收集植物根系,基于量化的根系形态指标,利用几何拓扑学及分形理论分析了根系构型特征,探讨了地表演变对猪毛菜根系构型特征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从流沙地、藻结皮地到藓结皮地,猪毛菜根深宽比、根冠比、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逐次显著降低,根系水平幅则显著增加;根系拓扑指数TI分别为0.8125(流沙地)、0.7107(藻结皮地)、0.6313(藓结皮地),根系结构趋向于从鱼尾形分支结构转变为叉状分支结构;根系分形维数显著提高,但根系分形丰度显著降低.总之,伴随沙地固定程度的增加以及地表结皮覆盖条件的演变,猪毛菜根系生长投入下降,空间拓展能力退化,同时根系的整体结构进一步复杂化,根系生长对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资源利用对策向高竞争力方向转变.本研究可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和物种选择、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腾格里沙漠猪毛菜(Salsolacollina)根系构型拓扑指数分形维数

    宁夏河东沙地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的关系

    王帅马登科何志斌孙玮皓...
    202-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是沙地植被保护和荒漠化治理的重要前提.本研究调查了宁夏河东沙地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了植被与土壤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植物15科、34属、41种,其中单种属29属,单属科11科.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共计36种,占87.80%,仅5种灌木,无乔木.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0.60~1.07)和均匀度指数(0.46~0.63)均较低,而优势度指数较高(0.46~0.68),植被组成较简单,群落优势种较突出.河东沙地主要为碱性土,部分区域为强碱性土,土壤未见明显盐化特征.有机质含量(1.68~2.80 g·kg-1)、全氮含量(0.12~0.20 g·kg-1)与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相当,但有效磷含量(0.41~1.85 mg·kg-1)仅为科尔沁沙地的20%,表明河东沙地植被可能存在磷限制现象.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指标能很好地解释河东沙地植被群落特征,第一排序轴的解释率达到75.87%,其中表层土壤全氮、有机质、C∶N总解释率达49.20%,表明表层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对河东沙地植被形成和分布有重要影响.河东沙地植被盖度与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养分含量显著负相关,植被高度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间显著负相关.

    河东沙地群落特征多样性指数土壤养分冗余分析(RDA)

    黑河流域梯级库区沉积物氮磷营养盐和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王昱范逸扬袁辉王哲辉...
    212-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黑河流域梯级库区沉积物氮磷营养盐和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进行污染评价,于2021年8月选取黑河流域梯级库区为研究目标,采集沉积物样品,测定重金属Cr、Cu、Ni、Pb、Zn、Cd、Mn、As含量及总氮、总磷含量,利用多种评价方法对上述污染物含量进行评估,同时运用相关性分析探讨重金属的来源、分布及与氮磷营养盐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干流仅小孤山水库沉积物中总氮达到轻度污染水平,支流平均污染指数均高于干流平均水平;8座水库沉积物总磷污染指数均处于清洁状态.Cr、Cu、Mn、Pb、Zn平均含量超过青藏高原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表明As、Cd、Cr、Mn、Ni和Pb的平均值小于或等于0;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表明重金属Cd风险系数最高,其次是Cu和Ni,是引起库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素;潜在风险指数表明流域水库整体重金属污染较轻,各级支流污染情况优于干流;干流库容较大的小孤山与龙首二级库区达到中等风险.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揭示TN、TP、Mn具有相似的污染来源,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和磷肥与岩石的自然风化;Cu、Cr、Ni来源于农副产品和有色金属加工等工业废水排放;As与生活污水与工业排放有关;Cd、Pb主要来源于矿业开采.

    黑河沉积物重金属营养盐梯级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