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徐雪王永瑜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的背景下,提升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水平,有利于西北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并加快融入西部大开发新格局.鉴于此,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3-2018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量化,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大体上呈现河西地区>陇中地区>陇东南地区>南部民族地区的空间发展格局.(2)全省、河西地区、陇中地区及南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效应逐步增强,耦合协调发展呈现西北强东南弱的空间分异特征,河西和陇中地区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陇东南及南部民族地区.(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类型的市州较少,乡村振兴滞后型的市州明显增加,并且集中分布于陇中地区及陇东南地区.(4)政府能力、工业化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则不利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影响因素

    沙漠倒置河床研究进展及其对火星类似物研究的启示

    梁爱民董治宝张正偲苏志珠...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漠倒置河床是干旱区一种特殊的河流状正地貌,这种地形倒置现象蕴含着河床由负转正的重要环境变化信息.本文遵循地貌学思路,基于全球范围内对沙漠倒置河床的研究报道以及野外勘察工作,对该地貌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沉积结构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梳理.总体而言,世界各大主要沙漠地区均发育该地貌类型,其表层多为岩石碎屑或胶结物硬层,下伏质地相对松软的砂、黏土物质,由于河床和河岸周边沉积物的差异化侵蚀,河床被相对抬高.基于此,对火星倒置河床的成因机制、物质组成和形成时间进行了讨论.尽管对地球上沙漠倒置河床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未来研究仍需对其形成年代及其代表的气候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应更多地与不同类型的火星倒置河床进行类比研究,这将对揭示火星水文活动和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倒置河床沙漠火星成因机制

    中更新世以来的哈尔滨黄土物源变化——来自TIMA自动定量矿物的证据

    汪进秋谢远云康春国迟云平...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隐含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了解其物源变化对理解亚洲内陆干旱化、大气环流模式和亚洲季风演变至关重要.哈尔滨荒山剖面地层出露厚度大,地层连续,保存了松嫩平原最完整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此外,重矿物在河流源-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风成沉积物中较少.定量矿物学方法分析速度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因此,我们对哈尔滨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自动定量矿物分析及年代学(OSL、ESR和14C)测试,以期了解哈尔滨黄土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的物源变化.结果表明:TIMA方法鉴别的矿物种类高于传统方法,且TIMA定量的重矿物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揭示的重矿物组合基本一致.黄土-古土壤序列在15.1 m(234.2ka)上、下地层的20-63 μm组分的铁板钛矿、闪石类、锆石、磷灰石、金红石、钛铁矿、铬铁矿、榍石、辉石以及重矿物特征指数(ZTR和GZi)等存在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然而,除了铁板钛矿和独居石外,<20 μm组分并没有表现出如此特征.黄土-古土壤序列上、下地层重矿物组成的差异指示了哈尔滨黄土物源的变化.15.1 m以下,哈尔滨黄土除了接受松嫩沙地的近源粉尘贡献外,也有远源(比如,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粉尘的贡献.随着干旱化气候的加剧,松嫩沙地范围扩大,使得15.1 m以上黄土的远源贡献比例减少,近源贡献显著增加.即增强的气候干旱化导致的松嫩沙地粉尘源区范围扩大,是哈尔滨黄土物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哈尔滨黄土重矿物TIMA分析物源变化干旱化

    高寒地区生态修复草地和林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分解特征

    汉光昭曹广超曹生奎冶文倩...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高寒地区生态修复用地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分解特征,以祁连山南坡的修复草地和修复林地为研究对象,使用离心法将土壤分为砂粒(2 000-50 μm)、粉粒(2-50 μm)和黏粒(<2μm),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及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修复用地均能提高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新增的颗粒有机碳在修复草地中以砂粒有机碳为主体,在修复林地以粉粒和黏粒有机碳为主体.(2)3种土壤颗粒δ13C值均随粒径变小而增大,δ13C值与颗粒有机碳含量对数的回归斜率随着粒径变小而降低,修复林地叶片与表土有机碳的δ13C值分馏幅度高于修复草地,根系与表土有机碳的δ13C值分馏幅度小于修复草地.(3)修复草地砂粒、粉粒、黏粒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分为9、20、34 a,修复林地分别为20、29、94 a,且两种修复用地的3种颗粒有机碳周转时间均有随修复年限增加而变长趋势.两种生态修复用地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分解程度和周转速率均随着粒径减小而增大,从叶片转换为黏粒有机碳的过程中,修复林地周转速率较大,从根系转换成黏粒有机碳的过程中,修复草地更快.

    有机碳同位素生态修复颗粒有机碳周转

    黄河宁蒙段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及分布特征

    庞红丽高红山李富强张连科...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宁蒙段穿越腾格里沙漠、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风沙水沙交互强烈,形成典型的沙漠宽谷冲积河道.对黄河河道及周边沙源区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采集、测定、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宁蒙河段沉积物相对富集SiO2、CaO、Al2O3、Ce、Zr、Hf和Nd,亏损K2O、Na2O、Rb、Zn、Ni和Sr.与周边沙源区对比,黄河宁夏段下河沿上游河道、清水河、腾格里沙漠和河东沙地沉积物均富集Co和Ti,亏损Sr、Ni、Hf和Y,且Hf、Ni、Y、Zn、MgO和CaO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在内蒙古段,来自乌海上游河道、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十大孔兑的沉积物相对富集Co和Ti,亏损Hf,Ni和Y,其中Cr、Hf、Ni、Y、Zn和MgO的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较大.黄河宁蒙河段沉积物化学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波动和差异性,主要受到岩性、气候和局地物源输入的影响.

    宁蒙河段化学元素沙源区黄河

    不同数据源下毛乌素沙地风况及输沙势特征

    顾立霞吕萍马芳陈国祥...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是干旱、半干旱区风蚀风积地貌发育的动力基础,我们通常使用风速资料探讨区域风况,但选取不同的风速资料研究同一区域风况时结果存在差异.以毛乌素沙地为例,分别选取中国气象数据网(CMDC)的日最大风速及风向与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CDC)的日8个定时观测风速及风向,对比分析起沙风特征.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平均起沙风速相差较小,但起沙风频率明显在CMDC数据源中较高;(2)毛乌素沙地年起沙风向均以WNW、W和NW为主,但年起沙风次风向、不同区域夏季和秋季起沙风次风向组成均在CMDC数据源中较复杂,且起沙风主次风向频率均在CMDC数据源中较高;(3)毛乌素沙地整体均属于低风能环境,中等风向变率,锐双峰或宽单峰风况,但以最大风速计算的年输沙势约是以定时观测风速计算结果的3.3倍.基于两套数据源定量对比分析毛乌素沙地风况及输沙势,这对区域风况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以期提高对不同数据源提供的风速差异的认识,为今后不同区域的起沙风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CMDCNCDC风况输沙势毛乌素沙地

    轻度沙埋对典型荒漠植物的影响

    赵春彦秦洁贺晓慧周冬蒙...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西北干旱区以荒漠生态系统为主体,是中国典型脆弱生态系统.沙埋对该区域植物生存和生长、植被分布和组成以及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有重要影响.以典型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chinensi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轻度沙埋和非沙埋植物在生理和生长方面的差异,并从土壤盐分、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等方面探究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轻度沙埋环境下,梭梭、柽柳、白刺、沙拐枣的光合速率普遍高于非沙埋植株,蒸腾速率显著低于非沙埋植株,水分利用效率也均高于非沙埋植株.轻度沙埋梭梭、柽柳、沙拐枣、白刺株高明显低于非沙埋植株,但地径、冠幅、叶面积指数普遍高于非沙埋植株.主要原因是轻度沙埋植物下方土壤黏粒含量、土壤湿度高于非沙埋植物下方,轻度沙埋植物下方土壤温度、含盐量低于非沙埋环境.

    沙埋光合土壤水分土壤盐分荒漠植物

    干旱胁迫下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雨刘振婷高广磊杜凤梅...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具有丰富的功能多样性和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微生物固沙成为防沙治沙技术研发的新兴领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常用的微生物固沙材料,但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其防风固沙效果,较少注意其对沙生植物定植和生长生理的影响.为揭示枯草芽孢杆菌对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盆栽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干旱梯度和菌剂浓度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1)重度干旱显著抑制柠条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P<0.05),中度、重度干旱显著抑制沙冬青株高生长(P<0.05);菌剂处理显著促进柠条和沙冬青种子萌发(P<0.05),高浓度菌剂显著促进柠条幼苗生长(P<0.05),但菌剂抑制了沙冬青冠幅生长.(2)枯草芽孢杆菌对柠条和沙冬青叶绿素的产生有促进效果,柠条在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最适菌剂浓度不同;干旱胁迫增加柠条和沙冬青幼苗丙二醛、脯氨酸含量,施用菌剂柠条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中度干旱胁迫外,沙冬青菌剂处理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干旱胁迫和菌剂处理交互作用对柠条和沙冬青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二者叶绿素、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通过影响两种沙生植物生理生化活动间接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干旱胁迫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带沙丘移动规律

    张云枫马义娟苏志珠梁爱民...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分别为中国面积第二、第三大流动性沙漠,对两大沙漠连接带新月形沙丘的动态监测可以揭示该地区沙丘形成演化规律,为沙漠连接带风沙地貌发育研究提供科学支撑.通过Google Earth高清历史影像对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带的新月形沙丘带进行监测,分析了两大沙漠交界处沙丘的移动速率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带沙丘移动速率范围5.88-19.55 m·a-1,平均移动速率10.03 m·a-1;移动方向范围109°-135°,平均移动方向122°.风况为沙丘移动提供动力条件,合成输沙方向与沙丘移动方向吻合.受NW、WNW方向输沙影响,新月形沙丘南翼在移动速率增加的同时长度不断伸长,显著区别于北翼.沙丘移动受控于沙丘本身形态,沙丘各形态参数(迎风坡长度、高度、宽度、周长、底面积)与移动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植被覆盖以及沙丘密度的差异导致了研究区沙丘移动速率的差异.沙丘移动前后,形态参数变化具有复杂性,而沙源丰富度差异以及丘间地灌丛沙包对沙丘形态的改变,是沙丘形态变化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两大沙漠连接带年输沙通量170-521 t·m-1,均值为301 t·m-1.

    沙丘移动沙丘形态参数新月形沙丘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

    毛乌素沙地东缘中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及其对文明演化的影响初探

    柳欣滢金明杨帆马亚鹏...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乌素沙地全新世风成沉积为探讨气候变化与文明演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缘全新世中晚期寨山剖面沉积物的磁学参数、色度、CaCO3含量和粒度进行分析,重建了该区域环境变化历史,并初步探讨了环境变化对文明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6 800-1 500calaBP分别经历了一次气候暖湿期(6 800-5 500 cal a BP)、一次气候相对暖干期(5 500-4 000 cal a BP)和一次气候相对暖湿期(4 000-1 500 cal a BP).毛乌素沙地东缘仰韶文化(6 800-5 500 cal a BP)的大扩张与气候暖湿期具有一致性,遗址数量增加;仰韶晚期和龙山时期(5 500-4 000 cal a BP)气候变化频繁,文化复杂多样,期间经历了仰韶文明的衰落和龙山文化的扩张,遗址数量逐渐增加;青铜铁器时代和秦汉时期(4 000-1 500 cal a BP)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人口活动频繁,经济文化都得到较好的发展,遗址不断增加,且数量较大.研究结果指示文明兴衰受环境演化影响,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短时期内文明演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滞后性.

    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文明兴衰毛乌素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