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关注度的中国沙漠型A级景区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赵芮赵恒丁志伟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搜索引擎指数、旅游网站指数、社交媒体指数和短视频指数等数据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估计、最邻近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沙漠型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并解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高、较高关注度水平中国沙漠型A级景区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甘肃,较低、低关注度水平景区数量多、分布广,且大多规模较小、等级偏低;从子系统看,搜索引擎、旅游网站、社交媒体子系统所显示出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综合水平较为相似,短视频子系统与整体差异较大.(2)从空间集聚格局看,呈现出一主一副、多核联动的格局;从子系统看,搜索引擎、旅游网站和社交媒体子系统与整体相似,短视频子系统差异较大.(3)在空间结构特征中,整体呈现出中等以上水平区趋于均匀、较低水平区趋于随机、低水平区趋于凝聚的分布状态,且随着景区关注度水平降低而集聚特征逐渐增强;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子系统与整体相似,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子系统与整体差异较大.(4)从影响因子看,景区销售市场、宣传平台建设、地区基础实力是主要影响因素,景区基础实力次之,外部旅游环境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网络关注度沙漠旅游A级景区空间格局中国

    青海共和盆地固定支架式光伏阵列对阵内风场的影响

    杨若婷牛清河屈建军谢胜波...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基地之一,大规模光伏设施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必然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在光伏阵列内外建立风况观测断面,架设5套5梯度的自动气象站,实施同步监测,对不同风向条件下光伏阵列对阵内风场的影响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光伏阵列具有导向作用,使风向以顺光伏组串长轴方向的偏西风和偏东风为主.当旷野风向与光伏组串长轴方向夹角β45.时,光伏阵列内出现围绕光伏串的横向绕流,阵列内存在明显的双风向,且β越大,双风向特征越明显.(2)光伏阵列整体具有减速作用,且减速率随高度呈指数递增关系,但20cm高度风速减弱作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出现增强风速的作用.减速率随风向的变化呈三峰三谷的区间分布特征,三峰三谷区间的极大值出现在β=45.或β=67.5.处,极小值多出现在β=22.5.处.(3)受光伏组串北高南低的结构和光伏阵列内风程长度的影响,光伏阵列内风向和风速变化存在非对称性特征.光伏阵列对阵内风场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光伏面板除尘,另一方面会增加阵内地表就地起尘的潜在风险.光伏场建设应更加注重光伏阵列内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减少起尘量,提高发电效率.

    光伏阵列风向条件导向作用减速作用非对称性共和盆地

    鄱阳湖沙地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雯杜丁丁李志文吴汪洋...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鄱阳湖沙地是亚热带湿润区典型风沙化土地,土地沙化问题严峻.鄱阳湖沙地研究多在小范围开展,研究意义有限,应在多处进行沙地粒度比对研究.选取庐山市、都昌县、永修县和南昌市新建区等沙地样品57个,分析其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鄱阳湖沙地主要由中沙、细沙和粗沙组成,三者总含量超90%;Mz均值为1.79Φ,分选较差,呈正偏和尖锐分布;(2)鄱阳湖沙地不同土地类型沉积物表层(0-5 cm)与20-40 cm深度粒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和河滩表层比20-40 cm深度粒径大,但流动沙丘和湿地草滩表层分选优于20-40 cm深度;湿地草滩和河滩优势粒级含量和粒度参数有别于沙丘;(3)鄱阳湖沙地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为风成沉积;河滩以河流作用为主,风蚀为辅;湿地草滩是在风力和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鄱阳湖沙地沿盛行风向从南到北Sd、SK、Kg依次减小,风沙运动多以两跳一悬式为主,以就地起沙为主,河滩湖滩作为补充.

    沙地粒度影响因素鄱阳湖

    腾格里沙漠沙丘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古拉依赛木·艾拜都拉张峰吴枫吴世新...
    13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积物粒度特征对于研究物源、衡量搬运能量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腾格里沙漠45个沙丘顶部样品的粒度特征,并计算了 30a输沙势.结果表明:(1)沙丘沙以细沙(71%)和中沙(20%)为主,平均粒径2.38 Φ,分选系数0.40Φ;平均粒径与分选系数、偏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2)分选为"极好"和"好"的样品整体分布在沙漠中部和西南部,前者概率累计曲线趋于近对称、中等峰态,为二段式,后者趋于正偏、中等或尖窄峰态,为三段式;而沙漠边缘分选较差,概率累计曲线为多段式.(3)盛行起沙风为西北风.西北和东北部属中风能环境,风况属单峰型和复杂型;南部和东南部分别属低、中风能环境,均双峰型风况.研究区沙丘沙源应以下伏河湖相沉积物就地起沙为主.沙漠边缘河湖相沉积物应该为中部区沙丘沙提供了物源,西南部沙丘沙可能源自石羊河下游的冲洪积物,风力分选作用较长,边缘沙丘沙则应来源于该区河湖相沉积物就地起沙,风力分选不充分.粒度参数空间分布特征与沙丘类型和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腾格里沙漠沉积物粒度参数输沙势空间差异

    采煤对海流兔流域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矿井水转化关系的影响

    李倩马龙刘廷玺王硕...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开采使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研究采煤影响下流域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矿井水转化关系对揭示区域水循环过程意义重大.以海流兔流域为研究区,利用数理统计法、Piper三线图和氢氧同位素关系图等方法,分析采煤影响下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矿井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在煤矿开采影响下采矿区地表水中SO42-、Na+、Mg2+等含量增幅较大;流域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以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为主,平均贡献率为56.7%;矿区及以下流域海流兔与纳林河不同水体间的转化关系仍以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为主,与上游天然流域相比平均贡献率分别增至69.3%和59.4%;矿井水主要来源为上覆萨拉乌苏组地下水,补给比率为72.4%,煤矿开采使上覆含水层地下水向采空区汇流速度增大.

    矿井水地下水地表水转化关系

    甘肃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

    尹君锋石培基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国家继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之后农村发展面临的又一重要创新和机遇.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对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不仅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分维度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河西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凸起明显,南部民族地区凹进严重.县域城市等级作用显著,区域振兴水平优劣不等,区域冷热点分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较为一致.甘肃省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化精准性政策促进区域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县域空间分异欠发达地区甘肃省

    黄河北岸兰州段丘陵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与空间变异

    南富森李宗省张小平崔乔...
    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北岸兰州段丘陵区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变异特征,基于12个样地数据,采集1 m剖面内不同发生层土壤进行土壤含水率(SWC)、pH、有机碳(SOC)、全氮(STN)和全磷(STP)的测定.分析了研究区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植被和土层上的差异及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SOC、STN、STP均值分别为 4.53、0.74、0.13 g·kg-1,C∶N、C∶ P、N∶P均值分别为 7.85、55.17、8.40;(2)研究区 SOC、STN、C∶N和N∶P的块基比C0/(C0+C)<0.25,主要受气候、植被、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STP、C∶P则C0/(C0+C)>0.75,主要受退耕还草等人为因素影响;(3)研究区土壤整体受到氮限制,与此同时有机碳更为匮乏,磷则在短期内不会成为限制因子.在黄河流域兰州段北岸丘陵区北岸的生态治理与恢复中,应重视有机肥和氮肥的配置与施加,同时需减少人为干扰,这对于植被的快速恢复与养分的固定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兰州段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空间变异

    干旱区土壤自养微生物研究进展

    赵康张磊李凯凯王斐...
    17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自养固碳是维持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异养活动的重要过程,并影响地表生物结皮的演替及生态功能.近年来,土壤微生物组学的广泛应用,拓展了蓝细菌及真核藻类土壤自养微生物功能群研究,揭示了非蓝细菌类原核微生物向土壤输入有机质的可能.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干旱区土壤蓝细菌及藻类的分布及功能特征,并总结了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重点总结了近几年对非蓝细菌自养微生物功能群及其生态功能的探索,最后对干旱区土壤自养微生物功能群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深入理解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及发展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并为良好生物结皮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自养微生物生物固碳循环生物土壤结皮无机化能营养干旱区土壤

    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相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李星马媛高君亮辛智鸣...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β多样性反映群落间物种组成的相异性,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46个样地植物群落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ørensen相异性指数衡量该地区植物群落β多样性格局,并通过主成分分析、Mantel及Partial Mantel检验等方法来衡量各环境因子差异(包括气候和土壤)和群落地理距离对该区域植物群落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物种周转(βsim)主导植物群落β多样性.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地理距离对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周转组分有显著影响,物种周转对其响应与植物群落β多样性保持一致.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物种在空间上的周转是环境限制和扩散限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过滤对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组分的影响超过扩散限制.

    植物群落β多样性环境过滤扩散限制周转嵌套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夜间液流特征及其环境驱动机制

    刘雅莉白建华熊伟韩雨晴...
    195-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木夜间液流(Qn)指夜晚通过根、茎、叶等器官的液流量,对于研究树体内水分的运移、存储以及叶片蒸腾等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6-10月,应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测定了乌兰布和沙漠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人工灌丛枝条的液流,同步监测了大气温度(T)、相对湿度(RH)、降水量(P)、风速(WS)和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分析了梭梭夜间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梭梭灌丛枝条液流密度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梭梭液流密度(SFD)呈现出"单峰型"或"双峰型"曲线,值为0.03-0.18 g·cm-2·min-1;夜间SFD的变幅较小,为0.04-0.08 g·cm-2·min-1.(2)在6、7、8、9、10月,梭梭灌丛Qn分别为0.57±0.38、0.51±0.37、0.50±0.34、0.55±0.32、0.37±0.18kg·d1-1,分别占日液流通量的23.29%、24.07%、26.76%、31.26%、30.27%,说明Qn是估计梭梭灌丛日蒸腾耗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3)Qn与T、WS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正相关(P<0.05),而与RH负相关(P<0.05),其中VPD与Qn的相关性最大.(4)在日尺度上,Qn与相对土壤含水量(REW)正相关(P<0.05),说明Qn随着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提高而增大.

    乌兰布和沙漠夜间液流热扩散茎流仪环境因子相对土壤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