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对草本植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

    许文文赵燕翘王楠赵洋...
    204-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指通过人工培养加速形成的BSCs,可用于沙化土地治理.目前关于人工BSCs的研究多在藻种选择与培养、接种方法优化及野外拓殖等方面,缺少其对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为探讨人工BSCs对草本植物多样性等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BSCs与流沙为研究对象,对人工BSCs属性以及草本植物的组成、生长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BSCs样地共有9种草本植物,隶属于4科9属,其中苋科(Amaranthaceae)种数最多,其次为禾本科(Gramineae),优势种为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对照组流沙的草本植物总盖度8%、生物量11.63 g·m-2、丰富度0.71、多度1.00;人工BSCs草本植物的总盖度11%-19%、生物量80.00-179.70 g·m-2、丰富度1.67-3.67、多度4.33-16.78.人工BSCs盖度与草本植物盖度为二次函数关系,而人工BSCs属性与草本植物的盖度、生物量、丰富度、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人工BSCs形成与发育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和多样性的恢复,加快了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荒漠生态系统生态功能恢复

    沟谷型沙漠泥流堆积体起动过程中的孔压变化特性

    王之君何瑶龄周兆书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上游宁蒙段典型风水复合侵蚀流域为研究区域,重点针对堆积体堵塞沟道极端条件下的沟谷型沙漠泥流,从堆积体起动成灾的环节入手,开展直槽概化模型试验,并采用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流固耦合模型,概化模拟上游暴雨洪水入渗条件下堆积体内孔隙水压力变化特性及其起动过程,从微观角度揭示其成灾机理.结果表明:堆积体起动过程中孔隙水压力与时间呈指数为0.5的幂函数关系;流固耦合作用下堆积体内经历了应力场→体积应变→孔隙率→孔隙水压力→渗流场→塑性应变→屈服破坏的复杂非线性变化过程.

    沟谷型沙漠泥流风水复合侵蚀流固耦合孔隙水压力起动过程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闫蒙王旭洋周立业李玉强...
    221-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沙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域,以沙漠化逆转不同阶段的沙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对沙漠化过程的响应规律,并结合气候、植被和地形因子阐释了该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表现出疏林草地(未沙漠化)>固定沙地(轻度沙漠化)>半固定沙地(中度沙漠化)>半流动沙地(重度沙漠化)>流动沙地(极重度沙漠化).(2)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疏林草地降低了 29.1%、49.3%、62.9%和84.1%.(3)随着沙漠化的发展,土壤质地发生粗化现象,即中、细砂粒含量明显增加,而土壤细颗粒(极细砂和黏粉粒)含量明显下降.(4)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黏粉粒的损失是土壤粗化、有机碳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pH的变化受沙漠化影响较小.(5)气候因子是导致SOC含量受经纬度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因子的影响次之.

    土壤有机碳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区域尺度主成分分析

    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土壤养分和粒度特征

    王蒙逯军峰付鹏董治宝...
    232-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巴丹吉林沙漠周边8个典型地貌区域,开展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和粒度组成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区域土壤养分和粒度空间异质性较强,整体上土壤贫瘠,全钾含量中等;电导率变异性最大,pH的变异性较弱,其他因子属于中等变异.土壤整体上细沙含量最高,0-20 cm层黏土和极粗沙含量的变异系数较高;20-40 cm层黏土、粉沙和极粗沙含量的变异性强.(2)0-20 cm层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区域差异显著;20-40 cm层全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区域差异显著.0-20 cm层各粒级含量均有显著的区域差异;20-40 cm层极细沙、中沙和粗沙含量的区域差异显著.(3)0-20 cm和20-40 cm层以细沙为界限,小于细沙颗粒的物质与养分含量普遍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大于细沙颗粒的物质与养分的关系普遍呈负相关关系.

    土壤养分土壤粒度区域差异巴丹吉林沙漠

    荒漠绿洲农田土壤水热动态及硝态氮淋溶特征

    李晶何志斌王建兵马登科...
    24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灌溉和氮肥的施用是保障干旱荒漠区农田生产的关键措施,但过量的氮肥会随水分淋溶至深层土壤或地下水中,从而导致氮素的损耗和地下水的污染.本研究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两种开垦年限的农田土壤(风沙土和灰棕漠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模拟试验监测分析了玉米生育期和休闲期内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及硝态氮(NO3--N)的淋溶规律,揭示了不同耕作年限农田土壤中硝态氮损耗的差异.结果表明:新绿洲农田深层渗漏及NO3-N的淋失主要发生在苗期—拔节期以及休耕期,深层渗漏年损失量97.65-105.1 mm,占年灌溉水总量(810 mm)的12%-13%,NO3--N淋溶年损失量68.1-123.8 kg·hm-2,占年施氮总量的18.7%-34.2%,休耕期灌水致使生育期内土壤中大量积累的氮素淋溶至深层,NO3--N淋失量是当年生育期内NO3--N淋失量的2.2倍;开垦年限较长的老绿洲农田在相同灌溉施肥条件下无深层渗漏和NO3--N的淋失现象发生,其"蓄水保墒"及抑制水分和NO3--N渗漏淋失的生态效应优于开垦年限较短的新垦绿洲农田.因此,为降低土壤水分损失和NO3--N淋失风险,建议新绿洲农田生育期内减少春季灌溉次数或降低灌水定额,冬季休耕期降低灌水定额或采取免冬灌措施,以此保证灌溉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并减少农田氮素的淋失.

    绿洲农田含水率温度硝态氮渗漏淋溶

    《中国沙漠》投稿指南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