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夏季夜间稳定边界层特征及其对沙尘气溶胶浓度的影响

    朱从祯罗继成王敏仲孟露...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沙漠下垫面热力性质影响,夜间大气边界层在沙漠区域具有特殊性,其层结稳定度和边界层动力、热力作用显著改变沙尘气溶胶的排放和扩散过程.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亚洲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源区,目前对其夜间大气层结稳定度和边界层动力、热力作用对沙尘气溶胶的影响还缺乏定量评估.利用GPS探空和近地面大气观测资料,分析夜间不同稳定度下边界层结构变化及近地面沙尘气溶胶浓度特征,研究了近地面层结稳定度及热力、动力因子驱动沙尘气溶胶变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晴、浮尘天气下夜间边界层稳定度可分为弱稳定、强稳定和极强稳定;中性边界层出现在沙尘暴天气下,强天气过程破坏了稳定边界层结构;晴、浮尘天气下,夜间近地层稳定度的提升有利于沙尘气溶胶累积.沙尘暴天气下情况相反.沙尘气溶胶浓度变化由垂直风切变主导,晴、浮尘天气下夜间垂直风切变增强促进了沙尘气溶胶的垂直扩散,降低了近地面沙尘气溶胶浓度;沙尘暴天气下受天气系统扰动垂直风切变与沙尘气溶胶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利于本地起沙和上层沙尘向近地面输送,提升了沙尘气溶胶浓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夜间大气边界层层结稳定度热力和动力因子沙尘气溶胶

    1975-2020年黄河"几字弯"沙漠化时空变化

    李森杨宗英赵鸿雁那仁图雅...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几字弯"是新时代"三北"工程防沙治沙的核心区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源区,而作为新提出的荒漠化综合防治战略区域,其沙漠化发展规律和驱动因素尚不清楚.基于Landsat影像,采用面向对象与目视解译结合方法,解译了"几字弯"1975-2020年土地沙漠化数据,并定量分析沙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几字弯"沙漠化土地变化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呈现先发展后逆转的态势,2020年的沙漠化程度已逆转到与1975年的程度相当,但沙漠化面积仅逆转到接近1990年的面积.空间格局上,1975-2000年表现为局部逆转,整体恶化;2000-2020年则为整体逆转,局部恶化,恶化区域主要在毛乌素沙地鄂托克旗中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主导该区域沙漠化变化,但气候变化贡献率远高于人类活动.

    沙漠化驱动力气候变化黄河"几字弯"

    河西荒漠区石下生蓝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赵一丹陈拓刘阳张璐...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对石下生微生物的研究集中在微生物组成和分布特征上,而对光合活性变化的研究较少.以分布在河西走廊3个干旱程度不同样地的石下生蓝藻为材料,利用Handy PEA植物效率仪,研究了在72 h内石下生蓝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逐小时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下生蓝藻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值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在06:00左右及18:00-20:00达到较高水平,最高值均大于0.6;由于受到环境胁迫,在辐照度较高(>2 mW·cm-2)、温度较高(>30 ℃)、湿度较低(<12.5%)的12:00-14:00,Fv/Fm的值均低于0.1;(2)降雨事件的发生使得瓜州北戈壁石生蓝藻Fv/Fm的值明显增高,平均值0.1~0.35,嘉峪关大草滩Fv/Fm的值波动较小,平均值0.1~0.19,这可能与该地区石头类型、土壤类型和降雨量大小有关.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石下生蓝藻光合活性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为深入研究石下生微生物在原位环境的代谢活动提供线索.

    河西走廊石下生微生物叶绿素荧光蓝藻光合活性日变化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结构多样性和竞争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池静姚潘磊磊Kwon SeMyung张晓...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天然林在中国呼伦贝尔沙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林分结构和竞争作用对沙地樟子松树木生长的影响仍不明确.采用全样地调查法和树木年轮取样法,估算了 9种林分结构多样性指数和46种竞争指数,利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林分结构多样性与竞争对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树木生长的影响,确定竞争和林分结构多样性在决定树木生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树木大小比数、大小分异指数和Clark-Evans聚集指数显著影响着树木的生长;(2)竞争也是影响树木生长的重要因素,树木生长随竞争强度的增加而降低;(3)竞争、林分结构指数(大小分异指数)和树木自身属性(高径比和冠幅)共同影响了沙地樟子松树木的生长.其中竞争的影响最大,解释了树木生长约三分之一的变异性.森林管理者应多重视林分结构多样性和竞争的作用,优化林分结构与密度,提高林分生产力.

    单木竞争结构多样性树木生长樟子松

    库布齐沙漠南缘沙源限制型抛物线形沙丘沉积构造

    马奕鑫武子丰王卓然韩旭娇...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丘沉积构造常呈现层理,可为研究沙丘形成和演化提供重要信息.选取库布齐沙漠南缘一个相对成熟的抛物线形沙丘,通过遥感动态监测和人工剖面的观察分析,讨论了抛物线形沙丘的动态及沉积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沙丘形态、动态与内部构造之间具有良好一致性.沙丘以内侧侵蚀和外侧植物截留沉积形式向前移动并伴有侧向外扩,沙丘不同单元展现出各自特征的层理类型.受沙源缺失影响,该沙丘弧顶部位的沉积构造主要为粒序交互的平行层理和中-低角度交错层理,丘顶和背风坡层理中夹杂粗砂透镜体;两翼的沉积构造相对一致,主要为平行层理和中-高角度交错层理,内侧下层为倾向向东的前积层,内侧上层为倾向向内的加积层,外侧出现倾向向外的高角度前积层.沙丘的沉积构造特征反映了其主要的沉积过程,该地区抛物线形沙丘的沉积过程为沙波纹沉积与颗粒降落沉积,在两翼外侧伴有重力坍塌形成的颗粒流沉积.由于沙丘表面过程的复杂性,仅依据沙丘层理产状还不能准确判断区域气流方向.

    抛物线形沙丘沉积构造动态库布齐沙漠

    基于无人机多源数据的梭梭(Holoxylon ammodendron)地上生物量估算

    鲍莉莉李锦荣韩兆恩刘悦...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梭梭(Holoxylon ammodendron)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其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对荒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估算具有重要意义.以乌兰布和沙漠梭梭为研究对象,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提取的株高(H)、冠幅(C)参数和可见光数据构建的植被指数(Ⅵ)以及二者结合的3类特征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对梭梭地上生物量进行估算研究,利用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无人机LiDAR点云数据提取的株高(R2=0.85,RMSE=0.32 m)和冠幅(R2=0.80,RMSE=0.73m)精度较高.(2)多元逐步回归、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梭梭地上生物量拟合效果均较好,R2均大于0.8,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最小(2.86 kg·株-1),可以作为梭梭AGB估算的最优模型.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可以有效地提取梭梭单株参数因子(H、C),并开展荒漠低矮植被地上生物量的估算研究.

    地上生物量梭梭无人机激光雷达株高冠幅植被指数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区域分异特征

    苏靖茸肖生春彭小梅车存伟...
    6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中国特有且广泛分布的针叶树种,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气候变化对油松生长的影响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基于油松树木年轮学文献成果,系统梳理分析了不同降水、气温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北方地区油松径向生长特征,试图明晰其区域分异特征,以期为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在年降水量低于400 mm的区域,限制油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素是生长季降水;在年降水量400~600 mm的区域,生长季的水热因素共同影响油松的径向生长;在年降水量高于600 mm区域,油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5月降水与平均气温及其共同作用的干旱胁迫影响.(2)上年降水对油松径向生长的"滞后效应"主要体现在年降水量低于600 mm和年均气温低于9 ℃的区域.(3)冬季气温对年降水量高于600 mm和年均气温高于9 ℃区域油松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年降水量低于600 mm和年均气温低于9 ℃的区域起抑制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油松分布区将面临从干旱半干旱区向相对湿润区、从低海拔向高海拔移动的趋势.

    油松径向生长气候响应区域分异特征

    梯级筑坝对黑河上游水体氮磷营养盐分布的影响

    王昱先锋云陈吉平张英...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梯级筑坝会改变河流水文特征与物质迁移转化特征,对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探究梯级筑坝下黑河上游水体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及富营养化风险问题对黑河流域生态修复及梯级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对黑河上游16个主要控制断面10项水体理化指标多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河上游水体理化性质时空差异显著,水体整体呈弱碱性,自净能力较好,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符合Ⅲ、Ⅱ类水质标准.从时间分布来看,黑河上游水体TN、氨氮(NH3-N)和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TP浓度为丰水期>枯水期.从空间分布来看,单个水库水体营养盐分布具有潜在的累积效应,但梯级水库作用下整体营养盐的分布呈下降趋势,说明梯级筑坝使沿程累积作用在逐渐削弱;NH3-N和NO2-N主要分布在水库中层,TN、TP下层浓度高于上层,分层现象表明有大量的氮磷蓄积在下层沉积物中.富营养化风险分析表明,梯级筑坝在一定条件下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风险,丰水期大部分水体断面处于氮限制,枯水期主要为氮磷共同限制;结合氮磷比特征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控制外源氮磷输入是黑河梯级水库富营养化防控的有效途径.

    梯级筑坝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富营养化评价黑河

    2001-2022年祁连山南坡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李晓燕曹广超陈宗颜袁杰...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MOD11A2、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类型、气象(降水量、气温)及归一化植被指数等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1-2022年祁连山南坡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LST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2001-2022年祁连山南坡LST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时段变化,生长季(5-9月)LST增温率高于非生长季.白天LST呈不显著下降趋势(-0.065 ℃/10a),夜间LST呈显著上升趋势(0.21 ℃/10a),而年均LST以0.072 ℃/10a的速率上升.月平均LST先增大后减小,并以7月为转折点呈对称分布.(2)在空间维度上,LST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谷区域.平均LST随海拔升高递减率为0.59 ℃/100 m.不同覆盖类型LST排序为:裸地<水域<草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3)在单一因子影响下,海拔是影响LST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次之.在因子组合控制下,气温n降水量解释力最大(q=0.61),表明气温与降水量耦合是该区LST的主要影响因素.

    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影响因子祁连山南坡

    苏宏图戈壁地表沉积物组分变异性及其成因

    郭晓敏王海兵廖承贤杨皓钦...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宏图戈壁地表0~2 cm及地下10~20 cm土层沉积物的组分测试、相对蚀积率计算及其空间变异性分析,揭示戈壁区域景观地表分异及风沙活动对其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宏图区域地表可大致分为侵蚀区(轻度、重度)和堆积区.地表沉积物在风力、水力作用的影响下,侵蚀区地表沉积物相对于地下表现为悬移、蠕移及风蚀残余组分增加,跃移组分减少.地表植物稀少,砾石覆盖度高.堆积区地表沉积物相对于地下而言多表现为悬移、跃移组分增加,蠕移及风蚀残余组分减少,地表有沙辫和灌丛沙丘,或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分布.0~2、10~20 cm土层悬移、跃移、蠕移及风蚀残余组分呈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25%~75%),块金值较小,0~2 cm土层各组分变程均大于10~20 cm土层,各组分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变大,组分的空间连续性增强.

    沉积物粒度相对蚀积率空间变异性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