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西北地表能量分配影响因子及特征空间法适用性

    王丽娟郭铌沙莎胡蝶...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9年地面实测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不同气候区潜热、感热及其与净辐射之比随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温度及入射辐射的变化特征,并结合2000-20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产品讨论特征空间法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以玛曲站为代表的高寒湿润区,入射能量始终是潜热的主导因素,用于潜热估算的斜率φ可直接取1.26,潜热估算精度依赖于净辐射的反演结果.在以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榆中站)和长武站为代表的半干旱、半湿润区,当入射能量充足时,土壤水分成为潜热的主导因子,这时候使用特征空间法估算的斜率φ值与实测值相关性显著,φ的估算精度将直接影响潜热估算结果.所以,特征空间法适用于以水分为潜热主导因子的地区和时段,且要满足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特征空间法研究区时必须保证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的散点呈规则的"三角形".

    地表能量通量特征空间法土壤体积含水量Priestley-Taylor

    库木托拜沙漠公路风沙-风雪复合灾害的形成机制及治理方案

    李生宇丁刚王世杰赵亚洲...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极端环境对交通造成了复杂多样的灾害.穿越新疆库木托拜沙漠的克特公路冬季遭遇频发的风沙-风雪复合灾害,危害严重.此种灾害的发生与区域特殊孕灾环境有关(冬季有强劲的"闹海风"和丰富的风沙(雪)源),也与公路防沙体系布局和路基断面设置以及清沙(雪)堆放等人为扰动有关.本研究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顺应自然、标本兼治的防治原则,提出了加强防护能力、机械防治与植物防治相衔接的防治思路,制定了路侧地形平整、阻-固-输结合防护体系建设及后期科学管护的综合治理方案,以统筹防治春季风沙灾害与冬季风沙-风雪复合灾害.

    风沙-风雪复合灾害孕灾环境形成机制治理方案库木托拜沙漠吉木乃县

    基于FloodArea模型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预评估技术及效果检验

    王娜雷田旺肖舜雷杨娜...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陕西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实况、精细化格点预报、数字高程、土地利用、灾情等资料,应用水动力模型FloodArea对暴雨洪涝进行淹没模拟,在淹没水深和范围的基础上叠置承灾体属性,引入承灾体的灾损曲线,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预评估模型,并从数量占比和灾情占比两个角度,以县为单元进行验证,利用格点降水量预报对陕西6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灾害风险进行预评估以及效果检验.结果表明:暴雨洪涝气象风险预估结果与实际受灾地区分布基本吻合,正确预报率73.2%,模拟结果可信度高,对于降水区域集中暴雨的风险预评估性能较分散性暴雨较高,漏报率相对低,但是空报率较高;建立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预评估及效果检验流程,提高了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可以用于洪涝风险预评估的实际业务中,对暴雨洪涝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暴雨洪涝FloodArea风险预评估效果检验

    生物土壤结皮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综述

    鲍婧婷孙靖尧王进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土壤结皮(也称生物结皮)是联结荒漠区地表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的纽带,它不仅是荒漠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也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工程师".生物结皮的拓殖不仅能稳定地表,影响土壤水文过程,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还对荒漠区土壤碳氮循环等产生重要影响.蓝藻、细菌、真菌和古菌等微生物在生物结皮形成和发挥生态功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全球寒漠、冷漠和热漠生物结皮中微生物的组成和群落特征,厘清了主要生物气候区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结皮中主要微生物物种,对相关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微生物相互作用角度为明确关键枢纽微生物种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筛选潜在高效固沙菌种、培育人工结皮促进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

    生物气候区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特征全球变化

    青藏高原东缘玛曲沙化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

    李世龙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漠化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地退化的重要指征,土壤理化性质是反映草地沙化过程的重要特征参数.以青藏高原东缘玛曲县为例,分析天然草地和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沙化草地土壤粒度组成、温湿度、有机碳和养分等因子的差异特征,旨在阐明高寒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地土壤黏土和粉沙含量随着沙化的发展显著减小,而沙颗粒含量(细沙和中沙)随着沙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5-8月生长季,重度沙化土壤相比轻度沙化土壤温度明显升高,土壤含水量明显降低;随着沙化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轻度沙化减少50%以上,中度至极重度沙化草地减少91%-99%;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有效磷(AP)等含量在轻度以上沙化草地中显著降低,而全钾(TK)变化不明显,速效钾(AK)仅在中度至极重度沙化草地中含量降低.高寒草地沙化进程中,随着植被盖度的不断降低,表层细颗粒物逐渐风蚀、土壤养分流失,粗颗粒物质保留下来,土壤含水量降低,在风的分选作用下不断堆积形成流动性沙丘.

    高寒草地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玛曲

    2000-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特征及成因

    秦豪君杨晓军马莉王一丞...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特征,同时基于气候动力因子、温度、降水和NDVI资料,研究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成因.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存在两个高(低)频期.春季是区域性沙尘暴高发季,其中4月总日数最高,达47 d;相较于上旬和中旬,春季各月下旬更易出现区域性沙尘暴.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和甘肃河西是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高发区,总日数均在10 d以上,其余大部分地方总日数均小于8 d.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及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均与区域性沙尘暴日数显著正相关,北半球极涡从扩张期到收缩期转变及其强度的减弱,是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减少的重要气候动力因素.西北地区年(春季)降水量和平均NDVI均与区域性沙尘暴日数显著负相关,近21年西北地区大部分地方气候趋于暖湿化,植被覆盖整体以改善为主要趋势,此种转变有利于沙化面积收缩,减少非输入性沙尘暴的发生.

    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变化气候动力因子

    乌兰布和沙漠周边典型植物群落防风阻沙效果

    李映坤李锦荣董雷罗祥英...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荒漠生态系统典型群落样地对近地层风沙活动规律,阐明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的防风阻沙效果,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油蒿(Zrtemisia ordos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4种典型植物群落,以裸沙丘作为对照样地(CK)开展群落风沙活动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内风速廓线符合对数分布规律;相对于裸沙丘地,4个样地的地表粗糙度显著增加,防风效果随距地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植物高度范围内,植物防风效果较好,植物高度范围外的防风效果减小,但仍有一定防风作用.植被的防风阻沙效果差异性来源于植被构型的差异.群落样地的输沙率符合指数Q=a+ebH(a>0,b<0),且显著小于对照样地,植被可以有效减少近地表层输沙.4种群落距地面0-100 cm高度范围阻沙效果梭梭>霸王>四合木>油蒿.植被的防风固沙效果与植被高度、盖度和侧盖度线性关系显著.群落高度、盖度和侧盖度作为植物构型量化的一种形式,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油蒿、霸王、梭梭及四合木群落在该地区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效果.

    群落风沙流结构输沙量防风阻沙效果乌兰布和沙漠

    库尔勒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及来源

    陆忠奇赵竹君何清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库尔勒市大气颗粒物逐时数据(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分析不同季节库尔勒市颗粒物传输路径与潜在源区,揭示研究期间库尔勒市不同季节大气颗粒物的潜在源分布及其贡献水平.结果表明:2015-2020年库尔勒市PM2.5、PM10年均值分别为47.7±20.0、162.2±102.4(μg·m-3,超过国家年均值二级浓度限值132%、36.3%,PM10为主要污染物;颗粒物季节变化呈现冬春高、夏秋低的变化特征;PM2.5/PM10值春季最低(0.29),冬季最高(0.47),PM2.5/PM10值整体呈下降趋势;气流输送路径主要来自西风短气流,其次为吐鲁番盆地的东灌气流;塔里木盆地全年四季都是库尔勒市颗粒物的主要贡献源区,颗粒物浓度贡献水平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

    大气颗粒物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浓度权重轨迹分析库尔勒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以甘南州、临夏州为例

    李鑫鹏王朝平邹松兵岳玮...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定量评价是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可视化空间分析技术,应用遥感反演的生态系统分类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构建了包含社会经济、土地压力、自然条件3个准则层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指标时空尺度无量纲化与综合指数法,进行了甘肃省甘南州、临夏州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恢复力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空间尺度生态恢复力范围分别为0.14-0.65(2000年)、0.12-0.72(2005年)、0.07-0.70(2010年)、0.12-0.70(2015年)、0.28-0.82(2020年);甘南生态系统恢复力较高,临夏生态系统恢复力较低,在空间分布上,生态系统恢复力呈现北低南高的总体特征,高生态恢复力的乡镇以草地、森林、灌木生态系统为主,低生态恢复力的乡镇以农田、城镇生态系统为主;在时序变化特征中,生态系统恢复力总体向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

    水源涵养区生态恢复力综合评估模型黄河上游

    黄河流域降水格局及影响因素

    王俊杰拾兵柏涛袁青云...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与半湿润过渡地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和生态屏障,研究流域降水时空格局及其对多驱动因素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近70年降水的时空格局规律、多尺度特征以及降水对不同气象要素与环流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变率为-0.88 mm/10a,而上游地区呈增加趋势.流域降水存在显著的年周期尺度;年际周期尺度为主导模态,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4.85%.偏小波相干性(PWC)分析表明蒸散量为降水多尺度特征的主导气象因素,气象因素主要调制降水的季节性与年周期,环流因子主导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不同类型因素的耦合可以增强对降水在所有周期尺度的解释能力.

    黄河流域降水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偏小波相干性多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