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尺度分析

    张宇硕沈雪瑞眭任静鲍捷...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景区合理布局是实现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障,识别景区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如何随尺度发生变化,对黄河流域的景区多层级统筹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地理因素的空间尺度效应,从县域、市域、集聚区3个尺度构建了分析框架,利用统计与GIS技术揭示黄河流域A级景区多尺度空间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空间叠加分析等揭示各尺度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A级景区整体呈东部和南部密集、西部和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流域南部形成一个中高密度弧形带.随着研究尺度增大,景区集聚范围逐渐扩大,集聚程度逐渐降低;(2)县域尺度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密度对景区格局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植被覆盖度、年降水量、到最近河流距离、国家湿地公园密度.人口密度是市域尺度影响程度最大的主导因素,非主导因素在与各主导因素交互后形成强烈的增强效应.集聚区尺度景区格局主要受年降水量、植被覆盖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刚性约束;(3)3个尺度的影响因素明显不同,不同尺度景区格局并不是主导因子简单组合或累积的结果,而是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及区位复杂交互后的产物.

    多尺度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影响因素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薛宝琪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流域91个地域单元的专利授权数据测度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揭示2004-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创新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影响城市创新能力演变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创新格局地带性差异显著,呈下游—中游—上游梯式递减态势.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性显著,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明显,高-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下游山东半岛,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上游省区,并且低值集聚区范围远大于高值集聚区.政府财政投入、人才要素、经济基础、信息化水平、金融环境、经济外向度6个指标共同影响着黄河流域城市创新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其中,信息化水平和政府财政投入影响较大,经济基础和人才要素次之,金融环境和经济外向度影响相对较小,所有因素影响均为正.

    城市创新能力时空格局黄河流域

    基于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的陕西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赵晓萌雷田旺范婧儿韩莹...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陕西省9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根据干旱灾害气候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结合灾害风险评估相关理论方法,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指标,建立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数,基于GIS平台,对陕西省不同季节进行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陕西各区域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季节差异明显,陕北北部除夏季外各季节干旱危险性较高,关中地区易发生伏旱.陕南的汉中各季节干旱危险性均较大,安康东部和商洛各季节干旱危险性则较小.(2)春季、夏季和秋季,陕南的汉中平原及安康的汉江河谷地带,关中的西安和渭南地区,陕北北部榆林地区为干旱孕灾环境高脆弱性区或较高区;冬季陕南大部、秦岭地区的高脆弱性区较其他三季范围有所减小;海拔较高的秦岭山地,关中平原和陕北北部各季节皆为低脆弱性或较低脆弱性地区.(3)承灾体暴露度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4)全省抵御干旱风险能力最高地区为陕北黄河沿线、关中各地的城镇地区.(5)干旱灾害综合风险的高风险区主要在陕南巴山地区、秦岭南北两侧、陕北南部,陕南汉江平原、关中平原及陕北延安、榆林等地为干旱较低、低风险区.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区划MCI

    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动态及驱动因素

    程小云张琴兰芳芳李源...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荒漠化是河西走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探究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的现状与变化,是维持地区生态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2009、2014、2019年全国荒漠化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同时期的气象和年鉴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灰色关联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量化了驱动草地荒漠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威胁持续存在,2019年,荒漠化草地面积为371.93万hm2,占河西走廊草地总面积的43.7%,荒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占比为65.58%0(2)2009-2019年,荒漠化草地面积减少134.68万hm2,草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根据草地荒漠化程度综合性评价指数,除金昌市外,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和武威市草地荒漠化呈逆转趋势.(3)驱动草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的各类因素中,年降水量增加有助于荒漠化逆转,年均气温、农作物播种面积、大牲畜存栏数、常住人口数与草地荒漠化呈正相关,其中常住人口数通过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间接导致草地荒漠化加剧.

    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现状和变化驱动因素

    沿黄九省工业水资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

    苗峻瑜
    142-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评估工业水资源效率并识别其影响因素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前提.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Epsilon-based measure)模型测度了沿黄九省2010-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效率,然后构建Tobit模型分析其全局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选取显著性影响因素纳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沿黄九省工业水资源效率均值为0.77,未达到有效水平,但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各省份之间效率差异明显,山东最高(1.064),宁夏最低(0.424).在影响因素的宏观层面,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对工业水资源效率攀升有正向促进作用;水资源禀赋、社会发展水平、工业用水强度和政府规制程度皆存在抑制效应,但显著程度不同,且高显著性影响因素的效应具有不同的时间演化趋势;在微观层面,各省份工业水资源效率的主导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存在空间差异.

    工业水资源效率超效率EBMTobit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黄河流域

    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土壤贮水量关系

    侯瑶芳曹生奎曹广超王志刚...
    15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和土壤贮水量是探究区域土壤水分特征的有效手段.基于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δ2H和δ18O)和土壤贮水量数据,分析其在流域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土壤贮水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沙柳河流域土壤水δ18O值从西北向东南呈现富集—贫化—富集的趋势;土壤水d-excess值在流域南部最低,在流域东北部支流上游地区最高.(2)土壤贮水量在流域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高南低的趋势.(3)土壤水δ18O值、d-excess值与土壤贮水量间存在分段线性关系.当0-30cm各土层土壤贮水量≤30 mm时,各土层土壤贮水量与土壤水δ18O值分别显著负相关、与d-excess值显著正相关.青海湖沙柳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植被特征的空间差异导致其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土壤贮水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温度变化对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土壤贮水量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是通过其对土壤蒸发作用的影响来实现的.

    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土壤贮水量青海湖沙柳河流域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煤矿修复区地表节肢动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罗维成赵文智刘继亮杨竟艺...
    165-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恢复人工植被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区废弃地修复的主要手段,经过近5年的修复,矿区废弃地修复区地上植被盖度明显提高,但关于作为评价土壤修复效果重要指标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认识还很有限.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典型煤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煤矿修复区和毗邻区(原始地貌)大型土壤动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修复区植物丰富度、生物量、盖度及土壤粗砂、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毗邻区(P<0.05),而土壤水分、细砂、黏粉粒、全钾和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0(2)修复区土壤动物活动密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毗邻区,修复区和毗邻区土壤动物均以蝗科(12.7%和55.7%)和蚁科(14.4%和49.6%)为主;进房沟、水磨沟和柳树沟煤矿修复区及毗邻区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分别为39.9%、52.9%和43.4%.(3)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捕食性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而草本物种数和土壤粗砂含量是影响植食性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人工修复后煤矿废弃地修复区土壤动物个体数均高于对照区,部分矿区修复生境类群丰富度及多样性已经超过了毗邻区,这表明蚂蚁、步甲和蝗虫等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矿区覆土恢复植被和封禁等措施驱动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因此,还需要优化植被及土壤修复模式,提高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多功能性,使矿区废弃地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快速修复.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区修复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要素

    额济纳绿洲地表土壤热通量特征及模拟估算

    李强刘思敏高冠龙张小由...
    176-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热通量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分量,研究其变化特征对理解能量平衡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中国科学院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实际观测数据,分析了额济纳绿洲在不同天气条件(晴天和阴天)和时间尺度下地表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并采用强迫恢复法对地表土壤热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晴天地表土壤热通量的日总量、平均值、最大值和振幅等都明显大于阴天.(2)在观测期内,地表土壤热通量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7月中旬,最小值出现在10月初,二者之间的日均值相差超过了 900 W·m-2.(3)不论晴天还是阴天,净辐射较地表土壤热通量在早晨和晚间都是先达到零值,且净辐射在正午前后先达到峰值.(4)对地表土壤热通量取绝对值可以看出,无论昼夜,均是晴天大于阴天.(5)一天内地表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随着时间递减.(6)基于强迫恢复法估算的额济纳绿洲地表土壤热通量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于地表土壤热通量模拟.

    土壤热通量梯度热量法强迫恢复法额济纳绿洲

    基于过程和结果的甘肃古浪黄花滩生态移民工程绩效评价

    刘洋王娅周立华
    185-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移民是国家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战略目标的重要政策手段.西部地区生态移民规模较大,进行生态移民工程绩效评价,总结现有经验教训,优化工程后续实施对实现西部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克服过去忽略移民过程获得感和公平诉求导致工程绩效与移民真实感受不符的缺点,本文以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为例,建立了基于过程和结果的生态移民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绩效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工程绩效评价结果为"较差",移民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施效果评价较低,存在问题主要为移民参与程度和对政策了解程度不够、搬迁过程操之过急、总开支大幅增加、合作社发展效益不佳、本地就业困难等.(2)经济受益水平更高的生态移民具有更高的工程绩效评价,而受益水平与移民自身经济实力密切相关.(3)生态移民工程的增收效应存在不均衡性,不同组间的移民受益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未来需要关注移民间发展差距和共同富裕问题.

    生态移民过程-结果维度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古浪县

    科尔沁沙地沙丘植被对丘间低地水体的影响

    印家旺阿拉木萨苏宇航
    194-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流动沙丘以建立固沙植被的方式向固定沙丘转化的过程中,植被将改变沙丘水分再分配过程,影响沙丘的水文调节功能,甚至可能引起沙丘生态系统水资源失衡.为探明植被对沙丘水文调解功能的影响,以科尔沁沙地不同植被盖度的沙丘-丘间地水体组合体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生长季开展了沙丘植被盖度、丘间低地水体变化特征、气象因素的动态观测,以期明确沙丘植被变化对丘间低地水体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丘植被盖度影响沙丘水分对外补给能力,随着沙丘表面固沙植被盖度增加,单位面积沙丘对外水分补给能力降低,表现为流动沙丘(58.25 mm)>半固定沙丘(24.75 mm)>固定沙丘(14.87 mm),占同期降水量的比例分别为21.39%、9.09%、5.46%.(2)生长季流域降水补给量、植被盖度、气温显著影响沙丘对丘间低地水体的水分补给量,丘间低地水体获补量与流域降水补给量显著正相关,与植被盖度、气温极显著负相关.(3)依据水量平衡原理推导出沙丘水分对外补给量(Y)与影响因素(降水补给量X1,植被盖度X2,平均气温X3)的关系模型,Y=1052.737+0.1X1-11.459X2-37.585X3,R2=0.641.可根据模型预测沙丘水分对外补给量,为流动沙丘生物治理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支持.

    沙地水分运移植被盖度降水补给水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