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吴永宁

双月刊

1004-8456

spws462@163.com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包括:论著、实验技术与方法、调查研究、综述、CAC和SPS等国际专栏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公告、文件和批示。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与英诺克李斯特菌基因组特征比较

    张璟兰光申艳琴闫静...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基因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2021-2022年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增李斯特菌和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作为研究对象,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系统发育谱系、克隆复合群(CC)、序列型(ST)、毒力基因、抗性基因及泛基因组.结果 32株李斯特菌分属单增李斯特菌谱系Ⅰ和Ⅱ及英诺克李斯特菌3个群,单增李斯特菌分为10个亚群,英诺克李斯特菌分为5个亚群,与CC型保持一致,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能将各谱系中不同CC型的菌株明显分开,谱系Ⅰ与英诺克李斯特菌的进化关系更近.25株单增李斯特菌均携带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1和内化素基因,不携带LIPI-3,有2株ST87型菌株携带LIPI-4;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均不携带LIPI-1和内化素基因,均携带LIPI-4,有5株菌携带LIPI-3.单增李斯特菌有16株携带SSI-1、3株携带SSI-2,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均不携带SSI-1,有6株携带SSI-2.李斯特菌的泛基因组大小随着测序基因组数目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多,25株单增李斯特菌当菌株数量达到15后核心基因数目稳定在2 272个,占泛基因组基因数目的46.2%,25株单增李斯特菌和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共同的核心基因1487个,当菌株数量达到10后数目趋于稳定.结论 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可将不同谱系不同克隆复合群的李斯特菌进行区分,英诺克李斯特菌与单增李斯特菌生化特性相似与其亲缘关系相近有关,致病性差异与英诺克李斯特菌缺失单增李斯特菌特有的毒力基因相关.

    单增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毒力基因泛基因组

    基于毒力基因组合评价我国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潜在致病风险

    张鑫昊王军崔生辉白莉...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我国不同来源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分离株的致病潜力进行分级,为STEC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联合发布的STEC与食品归因、表征和监测报告中提出的危害等级分级方法,对我国2018-2022年已发表的STEC数据进行分级分析.结果 分级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STEC菌株中72.9%为低危害菌株,26.0%为高危害菌株,1.1%为最高危害菌株.高危害菌株主要来自牛或牛肉食品(95.3%),仅有8株为最高危害菌株,分别来自牛和患者.结论 仅依据STEC菌株的血清型不足以作为菌株毒力评判标准,通过毒力基因组合对STEC感染风险进行分级是更可靠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为我国制定STEC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食源性致病菌危害等级分级

    不同热处理牛奶的动态体外消化研究

    岳淑琴黄建刘文颖王丽娟...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4种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奶消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动态人胃肠消化系统模拟人体消化过程,分析奶场样品、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瞬时灭菌(UHT)乳和蒸汽侵入式直接杀菌(INF)乳的pH变化、蛋白质消化率、胃排空速度以及胃肠消化后的肽段分布等.结果 奶场样品和巴氏杀菌乳在胃内的pH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巴氏杀菌乳在胃内消化接近空腹状态的时间最短.巴氏杀菌乳中蛋白消化率最高,UHT灭菌乳的消化率明显低于其他3种样品.4种牛奶经体外单独胃消化后生成的肽段分子质量基本在5 000 u以下,而经体外连续胃肠消化后基本在1 000u以下,更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巴氏杀菌乳和INF灭菌乳的消化率和消化产物的肽段分子质量分析上各有优势,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且均优于UHT灭菌乳.结论 INF杀菌乳和巴氏杀菌乳的体外消化结果基本相当,优于UHT灭菌乳,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奶制品选择.

    热处理牛奶蛋白质动态体外消化

    征稿启事

    132,198,238页

    家用冰箱冷藏室卫生现状调查及清洗效果评价

    孙伟莲龙科言唐丽黄维...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居民家用冰箱冷藏室微生物污染状况,并评价专业冰箱清洗对冰箱内微生物污染的改善效果.方法 在清洗前后,分别对成都市15台社区居民家用冰箱冷藏室的食物隔板、蔬菜框和门封条无菌采样,获得样品90份;检测样品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以反映冰箱内卫生状况,同时进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分离培养以反映致病菌污染状况;依据清洗前后微生物检出情况和清除率综合分析冰箱清洗效果.结果 清洗前,冰箱内细菌总数范围为2.4×103~1.4×105 CFU/cm2,清洗后细菌总数范围为0~230 CFU/cm2;食物隔板、蔬菜框和门封条的细菌清除率分别达到99.90%、99.89%、99.81%.清洗前,冰箱内真菌总数范围为0~750 CFU/cm2,清洗后真菌总数范围为0~58 CFU/cm2;食物隔板、蔬菜框和门封条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9.40%、96.99%、99.41%.清洗前,冰箱冷藏室内大肠菌群平均检出率为64.44%,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检出率为13.33%,沙门菌平均检出率为2.22%,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清洗后,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33%,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结论 本研究的家用冰箱冷藏室清洗前细菌和真菌数量较大,且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污染,专业清洗后冰箱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极大地降低了食品安全隐患.

    家用冰箱冷藏室微生物污染清洗效果

    荧光MIRA法快速检测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

    张士财丁卫平伊廷存张瑞...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荧光多酶恒温快速扩增(MIRA)技术,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方法.方法 利用产气荚膜梭菌共有α毒素编码基因plc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探针,并建立和优化荧光MIRA方法;提取17种非目标菌基因组DNA进行方法特异性验证;梯度稀释目标菌基因组DNA和菌液用于方法灵敏度评价;选取4种食品进行基质干扰试验,评估方法的稳定性;检测实际样品并与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比较,以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结果 该方法特异性强,检测多种非目标致病菌均呈阴性反应;灵敏度高,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和菌液为模板时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5×101fg/µL和7.5×10℃FU/mL;该方法不受基质影响,抗干扰能力强;耗时短,约20 min即可完成检测.结论 本研究中的荧光MIRA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快速检测.

    多酶恒温快速扩增产气荚膜梭菌plc基因分子检测食源性致病菌

    产气荚膜梭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设计和方法验证

    马嘉琦孙波马红梅王东...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针对水样中产气荚膜梭菌检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并测试该方法在自来水样中的检测效果.方法 选择位于该菌拟核中高度保守的plc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 探针,经优化后建立了针对该菌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合滤膜法处理含有plc基因的标准菌株的模拟污染水样,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 所建立的产气荚膜梭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13株食源性致病菌、3株艰难梭菌及1株腐败梭菌的Ct值大于40;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 10copies/µL,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对模拟污染水样的最低检测限为1.0×102 CFU/mL.应用该方法对4份人工模拟污染阳性水样与90份自来水样进行检测发现,2份1.0×102CFU/mL的模拟污染水样可检出产气荚膜梭菌,2份1.0×10CFU/mL的模拟污染水样与90份自来水样均未检出产气荚膜梭菌.结论 所建立的产气荚膜梭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性高的优点,对水体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产气荚膜梭菌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水样检测食源性致病菌

    山东省部分地市市售干辣椒和辣椒面中黄曲霉毒素调查分析

    高慧邢燕汪洋赵志强...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山东省市售干辣椒和辣椒面中黄曲霉毒素(AFT)的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测定样品中的AFT,点评估方法计算AFT的暴露量.结果 检测的120份干辣椒和辣椒粉中AFTB1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21.7%(26/120),其中超过国家标准限量的占8.3%(10/120),合格率为91.7%(110/120);AFTB2的检出率次之,检出率为19.2%(23/120);AFTG,的检出率较低,为5.0%(6/120);AFTG2检出率较最低,为0.8%(1/120).辣椒面的检出率高于干辣椒,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AFTB,的日膳食暴露量占AFTB,、AFTB2、AFTG1、AFTG2日膳食暴露总量的74.1%,AFTB1膳食暴露导致肝癌发病率为0.001 09/10万人.结论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辣椒制品仓储环节AFT污染的监测,尤其是根据每个地域温度、湿度不同而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最大力度控制AFT污染,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干辣椒辣椒面黄曲霉毒素监测污染状况

    福建省5地区海鱼体Ⅲ期异尖线虫幼虫风险监测

    高澜琳林陈鑫江典伟谢汉国...
    1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福建省5地区海鱼感染Ⅲ期异尖线虫(Anisakis spp.)幼虫的情况.方法 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期间,采购各海鲜市场不同品种海鱼,直接剖检海鱼或人工消化内脏和肌肉查找、分离Ⅲ期异尖线虫幼虫,经光学显微镜镜检虫种.统计分析福建省5地区和不同鱼种中异尖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 共剖检18种133尾海鱼,其中12种68尾海鱼感染异尖线虫幼虫,检获虫体2 214条,海鱼异尖线虫幼虫品种检出率、总感染率、感染度分别为66.7%(12/18)、51.1%(68/133)、32.6条/尾(2 214/68),海鱼品种中单尾带鱼的感染情况最严重,为416条/尾;未检出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品种有黄翅鱼、黄瓜鱼、东星斑、墨鱼、白鲑、鳊鲈.从地区分布看,长乐地区感染率最高(66.7%),各地区不同品种海鱼检出率芗城最高(71.4%).结论 福建省5地区海鱼体Ⅲ期异尖线虫幼虫感染严重,海鱼中异尖线虫幼虫的分布密度高,各地区异尖线虫幼虫检出率较高,福建省5地区居民具有高度感染异尖线虫的风险.

    海鱼Ⅲ期异尖幼虫风险监测感染率福建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顾问及第五届编委会名单

    165,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