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王礼先

双月刊

1672-3007

sbxh035@263.net

010-6233803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综合办公楼109室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Journal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评述

    张航宇谭林芳郭忠录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和多种生态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分析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BSCs研究文献关键词、载文期刊、核心作者及机构,梳理不同时期研究热点.结果表明:1)"BSCs组成及多样性""BSCs对环境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BSCs与土壤水文过程""BSCs水土保持效应"和"BSCs人工培育及其生态恢复实践"是不同时期的热点;2)聚焦BSCs对不同气候区环境胁迫的响应及机制,研究区域逐步由我国干旱及半干旱沙漠沙地区向高寒荒漠区、半干旱、半湿润区、湿润区和石漠化区拓展,研究视野从局地向区域和全球尺度转变;3)2002年后BSCs论文快速增长,我国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中国沙漠》《生态学报》《Catena》和《Geoderma》等期刊.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趋于以下方面:1)多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统筹发展;2)科研过程与现代技术有更紧密的融合;3)以实际应用为落脚点,对人工培育BSCs在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的实践中应用有更深的研究与剖析.

    生物土壤结皮CiteSpaceVOSviewer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核电厂废水处理技术及水土保持措施的综述兼对福岛事故的建议

    王储牛健植伦小秀ZHANG Linus...
    10-28,193-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导致大量辐射释放到海洋中,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并造成经济损失.传统的放射性废水处理系统,如先进液体处理系统(ALPS系统)和Kurion系统,在限制浓度和达到安全标准方面面临着挑战.森林和农业用地土壤中检测出过量的锶和铯(Sr和Cs).笔者通过搜索近20年的主要文献来评估5种水污染处理技术、水土保持措施效果(阻止风蚀与水蚀所产生的污染物迁移).KFe[Fe(CN)6]与BaSO4共沉淀法对放射性Cs+(99.9%)和Sr2+(99.5%)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在含铯和锶核废水处理中具有应用前景.对于地下水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集中在膜技术例如RO膜.在农田林地等不同土地利用中,植物修复技术被广泛研究例如Arabidopsis halleri.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在阻控Cs、Sr 土壤与水迁移及风蚀中,有效方法为稳定剂如聚电解质络合物,共沉淀法为潜在的储水桶中Sr与Cs污染问题.通过回顾核废水处理和水保措施,为放射性废水处理提供策略,为福岛核泄漏事故产生的核废水处理及放射性核素污染物迁移提供解决方案.

    福岛核泄漏事故核废水处理环境策略水土保持技术

    从国际期刊视角看中国土壤侵蚀研究概况

    伍世良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风、水等外力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全球现象,具有重大的环境和经济影响.踏入21世纪,中国的水土流失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质量或数量都达到世界级水平.然而,目前却缺乏对该领域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作出总结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概述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来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Scopus资料库中所收集的6,588篇中国土壤侵蚀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分析重点包括:出版物数量、学科领域、领先研究机构、资助机构、重点研究主题和国际合作模式.此外,还使用VOSviewer生成网络地图,以可视化研究领域内的知识结构和联系,提供有关不同研究主题和机构如何相互关联的见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从1981年的4篇增加到2023年的699篇.虽然土壤侵蚀研究具有多学科性质,但最受欢迎的学科领域是"环境科学""农业与生物科学"和"地球与行星科学".中国科学院成为生产力最高的机构,几所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也做出重大贡献.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机构,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最大的资助者.水土、生态、环境科学类期刊是我国土壤侵蚀研究发表的主要平台.产量最多的期刊有(Cate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农业机械学报》和《生态学报》.该领域确定了 6个国际合作网络.最大的网络来自欧盟,其次是与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英国的网络,其余都是两国(地区)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研究主题是"土壤侵蚀与土地退化""侵蚀动力学与驱动因素""土壤侵蚀过程与机制"和"侵蚀监测技术".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GIS""遥感""Cs-137""景观格局""植被恢复""模拟降雨""黄土高原"和"黑土"等主题.最近的研究转向"气候变迁""生态系统服务""土壤可蚀性""沟渠侵蚀"和"RUSLE".本研究全面概述中国土壤侵蚀研究,为有兴趣了解该领域知识结构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宝贵的资源.此外,本研究也突显了新兴的研究主题和未来探索的潜在领域,从而指导后续土壤侵蚀研究的方向.

    文献计量分析知识结构期刊论文Scopus土壤侵蚀中国

    河南桐柏山区桐柏县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地形效应

    陆威杜晨曦郑伊铃齐斐...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桐柏山区典型区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为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以桐柏山区桐柏县为研究区域,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定量分析2018-2022年其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从高程、坡度和坡向分析土壤侵蚀的地形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轻度及其以上土壤侵蚀面积持续减少,降幅达5.26%,轻度、极强烈及剧烈侵蚀均呈现下降趋势;2)轻度及其以上侵蚀主要发生在海拔>0~400 m、坡度>2°~15°,且土壤侵蚀等级的面积所占比例均随着高程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坡向间分布没有明显差异;3)高程、坡度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影响,相同坡向条件下,土壤侵蚀量变异系数随高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差异逐渐增大,随坡度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变异系数由正转负;高程-坡度效应表现较为复杂,随着坡度增加,在>800 m高程时,土壤侵蚀量逐渐增高,但增长幅度降低,在<800 m时,土壤侵蚀量先增后降.综上,研究区在<400 m高程、>6°~15°坡度范围更易发生土壤侵蚀,高程-坡度效应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最大.

    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地形效应桐柏山区

    自然降雨条件下三七种植林地产流产沙特征

    高朗黎建强周云李京豪...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下中药材种植作为一种新兴的药材培育模式,对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及机理尚不明确.为研究林下三七种植对林地产流产沙的影响,以云南省临沧市博尚镇小道河林场三七种植林地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林地为对照,在不同种植年限三七种植林地和自然林地分别布设5°、15°和20°坡度水平的径流小区,在2022年雨季自然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种植三七显著增加林地的产流量和产沙量,种植三七林地年产流量和产沙量比自然林地分别增加64.48%和148.56%;不同种植年限三七种植林地产沙量也有一定差异,种植2年生三七林地年产流量和产沙量比种植3年生三七林地高43.64%和34.43%;2)不同坡度条件下种植三七林地产流量、产沙量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三七林地次产流量、产沙量与坡度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R2>0.93);3)种植三七林地次产流量、产沙量与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2>0.32),与枯落物储量、有机质质量分数、总孔隙度及入渗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林下三七种植通过改变地面覆盖、土壤入渗和结构性从而对林地坡面水土流失产生影响.此结果可为林下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林下三七产流产沙坡度降雨特征土壤理化性质

    氮磷肥对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输变电工程塔基扰动区植被恢复的作用

    许云飞金国锋党伟王熙瑾...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输电线路工程会严重破坏土壤和植被,造成土壤板结和地力下降,植被恢复极其困难.为探讨施肥方式及用量对内蒙古东部输电线路塔基处植被恢复的作用,试验选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3种草本植物种子,设置3个施氮水平处理(0、100和160 kg/hm2)和3个施磷水平处理(0、120和180 kg/hm2),种植2年后测定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根系的比根长、直径、组织密度和氮磷质量分数,并分析根系变化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配施更有利于3种植物地上和地下部的生长,且3种植物对氮磷肥施入量的响应不同,氮磷施肥分别为100和180 kg/hm2时有利于紫花苜蓿生长,分别为160和120 kg/hm2时有利于披碱草的生长,分别为100和120 kg/hm2时有利于羊草生长.2)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可知,施肥主要通过调控植物根系比根长、氮和磷质量分数来影响地下生物量,从而改变地上生物量.因此,在施肥过程中,要更多关注植物根系相关性状.研究可为内蒙古东部输电线工程扰动区植被快速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输电线路工程植被恢复施肥根系植物生长

    枯草芽孢杆菌对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

    吴玮婷刘振婷高广磊孙哲...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新型微生物治沙材料,在防沙治沙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但作为一种典型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其对沙生植物定殖和生长的影响尚不明确.以沙冬青和柠条为研究对象,研究揭示不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沙冬青和柠条种子萌发率,最适菌剂施用量分别为3和10 g/kg,其对沙冬青和柠条幼苗冠幅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仅在10 g/kg处理组显著促进柠条幼苗株高生长(P<0.05);2)枯草芽孢杆菌可显著增加沙冬青幼苗叶绿素含量(P<0.05),显著降低沙冬青和柠条幼苗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P<0.05),且最适菌剂施用量均为5g/kg.枯草芽孢杆菌可改善沙生植物生理生化特征,进而促进幼苗生长,但植物生长响应存在滞后性;不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施用量对植物影响存在差异,且对沙冬青影响弱于柠条.研究结果可为丰富和完善枯草芽孢杆菌防沙治沙技术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枯草芽孢杆菌沙冬青柠条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理

    芳樟矮林栽植密度对红壤坡面细沟形态特征的影响

    罗欣鲁向晖张海娜韩晓雪...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芳樟矮林栽植密度对红壤坡面细沟形态特征的影响,以径流小区内栽植芳樟矮林为研究对象,在5°(S1)、10°(S2)和 15°(S3)这 3 个坡度小区,分别设定 3 个栽植密度(D1:1.5 m × 1.5 m、D2:1.0 m × 1.5 m、D3:1.0 m ×1.0m),利用无人机摄影技术,分析自然降雨下1年生芳樟矮林坡地细沟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细沟几何特征值随栽植密度增大而减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细沟形态特征指标中,细沟密度、复杂度、割裂度、体积与宽深比的特征值范围分别为0.19~1.48 m/m2、1.01~1.42、0.01~0.23、0.06~1.70 m3和1.63~3.25,其中细沟宽深比随栽植密度增大而增大,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其余指标变化与之相反;细沟横断面侵蚀形态属类U型;坡度是影响细沟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且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细沟密度、复杂度与割裂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0.991和0.988)可作为评价坡面侵蚀量的优选指标.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芳樟矮林的栽植布局和密度,为红壤丘陵区预防坡面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芳樟矮林栽植密度红壤坡面无人机细沟形态特征细沟横断面

    三江并流区黄登水电站库周消落带适生植物筛选和配置

    王波王忠良李建兴李坤...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恢复是减少消落带水土流失、保障水库功能正常发挥的有效途径.三江并流区水能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在澜沧江黄登水电站库周消落带开展适生植物筛选和配置研究,可为该水电站库周消落带植被恢复提供依据,也为三江并流区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本研究在三江并流区黄登水电站库尾消落带试验区种植2种藻类、14种草本和4种乔木,对它们的适生性进行为期4年的观测;结合水电站典型水文年水位变幅,提出黄登水电站库周消落带生态修复植物配置模式.结果表明:1)狐尾藻、黑藻、苦草、篦齿眼子菜在1 605~1 610 m高程范围难以存活;狗牙根在1 610~1618 m高程范围内能存活;花叶芦竹、风车草、美人蕉、菖蒲、芦苇、狗牙根、香根草7种草本在1 618~1 620 m高程范围内长势良好,以花叶芦竹的株高、生物量、盖度最大.2)1615~1618 m高程内,竹柳、池杉、枫杨、中山杉的存活率依次为100%、41.67%、36.67%、16.67%,适生性依次为竹柳>池杉>枫杨>中山杉,竹柳明显优于其他3种乔木.3)黄登水电站库周消落带植物配置模式为:1 586~1 605 m高程区域,不建议种植植物;1 605~1 615 m高程建议种植狗牙根,1 615~1618 m高程建议种植竹柳、桑树和狗牙根,1 618~1 620 m高程建议种植花叶芦竹、风车草、美人蕉、菖蒲、芦苇、狗牙根、香根草,并将景观效果好的花叶芦竹、风车草、美人蕉配置在最外侧.所选适生植物在黄登水电站库周消落带种植4年后,生长性状良好且有较好的景观效果.该配置模式可在三江并流区消落带推广应用.

    三江并流区水电站消落带植物配置

    不同抚育方式对人工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李华郑路吴思达陈琳...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林皆伐炼山后林地水土流失严重,通过对不同抚育方式下人工幼林地水土流失的研究,为当地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和生态管理提供依据.在广西南部马尾松采伐迹地炼山后,基于连续3 a的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对比研究割灌抚育和铲草抚育对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炼山后、在林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前2年,割灌抚育年径流量分别是铲草抚育的65.4%和64.5%,年泥沙流失量分别是铲草抚育的46.9%和37.2%,降雨量、降雨强度大的月份,割灌抚育对水土流失的降低作用更为明显或显著(P<0.05),在炼山后的第3年、割灌抚育依然能显著降低抚育当月和全年的水土流失量;2)割灌抚育提高发生地表径流的最小降雨量,且随日降雨量的增加,水土流失量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铲草抚育的.人工林皆伐炼山后,可通过抚育方式的改变来减少水土流失.

    降雨特征抚育方式水土流失炼山广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