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王礼先

双月刊

1672-3007

sbxh035@263.net

010-6233803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综合办公楼109室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Journal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5-2020年鄱阳湖沙地输沙势特征分析

    杨德慧吴汪洋高斌王志琴...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鄱阳湖沿岸风沙活动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危害.探究环湖风沙环境和输沙势(DP)的时空变化,了解鄱阳湖沙地侵蚀规律,对鄱阳湖防沙的重点区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0年鄱阳湖沿岸九江、庐山、星子、永修、都昌、鄱阳和南昌7个气象站点的风况数据,利用输沙势分析其沙地的风能环境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鄱阳湖沿岸的起沙风速波动减小,起沙风风频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风向偏北.2)研究区内DP年际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季节差异性较大,春冬季大于夏秋季;空间异质性显著,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庐山和星子最大,鄱阳最小.庐山站处于中风能环境,其他6个站点属于低风能环境.DP的风向集中分布在N-NE,合成输沙方向指向偏西南.3)风向变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现象,南昌和永修表现出较大变率的单峰状态,其他5地则较多处于中等变率的双峰状态.总体上,DP时空演变差异与沙地面积变化一致,合成输沙势与沙地面积同期增大或减小,高值区分布在沙地面积较大处.建议以鄱阳湖西北部、都昌、永修为沙化防治的重点区域.

    输沙势沙地起沙风鄱阳湖

    盐池地区不同下垫面输沙率特征

    张国军沈子雅魏小燕任正龑...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宁夏盐池地区输沙率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以及风速与输沙率关系,测量刘窑头风蚀实验站2010-2019年5种下垫面风蚀样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灌木林地和荒草地)的输沙率(Q)及风速(V),计算集中度(RCD)和集中期(RCP)、年际变差系数(Sv)与年际极值比(Sw),并将输沙率与风速进行函数拟合.结果表明:1)下垫面影响Q的大小及均匀性,灌木林地平均输沙率最小,年内输沙率集中程度最高,RCP集中在5、6月.10 a间固定沙丘年内最大输沙率出现的时间日期前移,荒草地年最大输沙率出现的日期逐渐后移.2)Sv和Sw均表明流动沙丘输沙率年际变异程度高于灌木林地.3)指数函数能更好地反映半固定沙丘(R2=0.843)输沙率响应风速特征,其他下垫面为幂函数最佳.4)一元三次函数较好表达各年平均输沙率与风速关系,拟合公式为:Q=65.42-93.36V+42.55 V2-6.00V3(R2=0.800).存在2个风速临界值(1.74和2.99 m/s),改变输沙率对风速的响应.结果可用于盐池地区风沙治理措施建设实践中,可为盐池地区的风蚀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输沙率年内变化年际变化宁夏盐池地区

    茶树边坡抗冲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丁琅郝勇邵严刘春艳...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茶树种植对边坡抗冲性能的作用并探究影响茶树边坡抗冲性能的因素,以远安县某茶场地域环境为对象设计边坡模型,进行冲刷试验、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测定和根系分形扫描.结果显示:1)径流率先增大到峰值再波动并趋于稳定,最大径流率表现为茶树边坡(1.224)<原生植被边坡(1.280)<素土边坡(1.398);2)茶树边坡抗冲系数比原生植被边坡和素土边坡分别提升12.8%和53.2%;3)边坡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茶树边坡>原生植被边坡>素土边坡;4)茶树发育情况整体优于原生植被,具体表现在覆盖度(茶树95%>原生植被87%)和分形维数2方面.经分析,茶树种植有利于提升边坡抗冲性能,抗冲性能受植被覆盖度、根系发育情况、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冲刷时间和冲刷深度的影响.

    茶树边坡抗冲性能水稳性团聚体根系分形维数

    电解质添加对南亚热带赤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肖雁韦慧马占龙冷暖...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外源电解质添加对南亚热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砂页岩和花岗岩2种母质发育的赤红壤为研究对象,以 0、0.05、0.10、0.20、0.50 和 1.00 mol/L 的 NaCl、KCl、MgCl2、CaCl2溶液为介质,采用 Le Bissonnais 法的3种方式(快速润湿、慢速润湿和预润湿振荡)对>3.00~5.00 mm的团聚体进行处理.结果表明:1)随着电解质浓度浓度的升高,快速湿润、慢速湿润、预湿润振荡处理下的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MWD值在电解质浓度从0增加到0.10 mol/L的过程中快速下降,其后逐渐趋于平缓;2)电解质浓度的增大改变了团聚体的粒径分布.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升高,2种土壤团聚体>3.00~5.00 mm的粒径质量分数均降低;3)在静水条件下,团聚体稳定度在浸没于溶液中前2 min内发生剧烈变化,相较于电解质溶液,团聚体在纯水中更稳定;4)不同破碎机制下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不同.消散作用和非均匀膨胀作用下,花岗岩赤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较高,机械破碎作用下相反.从相对消散指数和相对机械破碎指数来看,2种团聚体均对消散作用更加敏感.该结果表明,外源电解质添加会降低团聚体的稳定性,改变团聚体粒径分布.浸没于溶液中短时间内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可发生较大改变.

    团聚体稳定性LeBissonnais法电解质赤红壤

    西北寒旱区高速公路4种边坡防护形式植被恢复效果

    李云鹏李宏均姚嘉林陶双成...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进行高速公路建设时,合理采用边坡防护形式可以很好的提高植被恢复效果.针对寒旱区环境和地质地貌特点,选取三维网植草、蜂巢格室,撒播植草和生态袋植草等4种公路边坡防护形式开展试验研究,通过测量土壤性质变化及植物生长情况探究不同防护形式对土壤环境营造和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防护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保证了植物生长,但植被恢复效果存在差异.蜂巢格室能够较好的改善土壤条件进而保障植物生长,其次为三维网植草,植被恢复效果较差的为撒播植草和生态袋防护形式.对于寒旱区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宜采用蜂巢格室的防护形式,而对于有坡面稳定需求的边坡宜采用生态袋防护形式.

    边坡防护植被恢复寒旱区高速公路

    不同植被模式对矿山废弃地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张可郑岩刘传林张军...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露天矿山废弃地不同原生植被对地表土壤的影响规律,探索其适宜的植被恢复模式,选取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金山矿区"狗牙根(G)""酸枣+狗牙根(SG)""酸枣+荆条+狗牙根(SJG)""臭椿+榆树+酸枣+狗牙根(CYSG)"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裸地为对照,测定土壤密度、土壤持水量、孔隙度等土壤物理参数和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方法,综合评价不同植被模式对其表层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模式对露天矿山废弃地的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影响明显,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与裸地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表现为SJG>CYSG>SG>G,土壤密度与裸地相比显著降低,表现为SJG<CYSG<SG<G.2)植被模式下土壤养分相较于裸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的大小顺序为SJG>CYSG>SG>G,土壤全磷与有效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CYSG>SJG>SG>G.植被混交模式对矿山废弃地土壤水分物理与土壤养分的影响优于裸地与单一植被模式,不同植被模式的综合改良效果为SJG>CYSG>SG>G.

    林草措施矿区修复土壤水分土壤孔隙土壤养分

    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艾萨迪拉·玉苏甫阿不都拉·阿不力孜玉米提·哈力克努热曼古丽·图尔荪...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模式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新疆伽师县选择试验区对比分析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以期为农业生产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在研究区分别从连作和轮作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采集土样,通过室内测定化学性质指标,结合统计分析、t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比分析2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总盐分、pH值、盐基离子质量分数及分布特征,探究土壤化学性质特征与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布特征有差异,在轮作土壤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排序为中层>表层>底层,连作土壤分别为表层>中层>底层;2)2种耕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都随年限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中,连作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低,变化幅度小,而轮作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高,变化幅度较大;3)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轮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在表层和中层存在减少趋势,连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整体上存在增加趋势.综上,轮作模式对土壤表层和中层的有机质质量分数具有一定的增加作用,随着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减少趋势.2种模式下的土壤盐分离子差异较小,但轮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大于连作土壤,研究结果对该地区耕地土壤改良提高提供科学参考.

    棉花伽师瓜土壤化学性质轮作种植

    崩岗治理碳汇作用与碳汇能力评估

    成辉钟小剑李智广吴娟...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崩岗治理的碳汇能力,在福建省安溪县选择未治理崩岗(UB)为对照,综合治理模式崩岗(MB)和整地造林模式崩岗(AB)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0~10、10~20和20~40 cm 土壤样品,使用碳氮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机碳,环刀法测定土壤密度;通过样方法和全面清查法调查树种、胸径、树高,利用生物量方程和收获法测定生物量.结果表明:1)崩岗治理产生明显的保土保碳、减蚀减排和增绿增汇的作用;2)AB的增汇作用以植被碳库提升为主,MB以土壤碳库提升为主;3)AB的碳汇能力高于MB,2种模式的造林及其管护方式是引起碳汇增量差异的主要原因;4)崩岗治理10a左右,拦蓄沙土中的土壤碳密度低于南方红壤区退化土地植被修复后的土壤碳密度,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崩岗治理是防治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具有明显的保碳减排增汇等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崩岗治理的模式选择与其碳汇能力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崩岗治理水土保持碳汇碳中和监测评价

    "双碳"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与评估的思考

    李继伟邓蕾上官周平
    15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与评估是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为未来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笔者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碳汇相关政策与研究为基础,指出我国水土保持碳汇发展方向,阐明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的概念、应用及评估认证体系.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是"双碳"战略、水保规划、内生动力的重要实现手段,也是碳交易、生态富民和投入机制的主要应用场景.加强水土保持碳汇评估、分类管理和认证体系的建设,健全碳汇调查监测技术方法,能够推进水土保持碳汇的精确评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新时期应全面推行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提升水土保持碳汇开发方法,建立水土保持碳增汇考核指标,持续挖掘水土保持碳汇增长的潜力,加强碳汇水土保持措施多元化发展,拓宽水土保持碳汇投资渠道,完善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保障机制,推动水土保持碳汇参与碳市场交易.

    水土保持碳汇计量评估碳交易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土壤侵蚀退化修复框架

    郝好鑫吕凤玲闫峰陵郭忠录...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正在积极向提升生态功能为目标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管理者和工程师需要明确的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通过综述植物功能性状对侵蚀胁迫的响应和对土壤功能的影响机制,验证基于性状响应-影响的生态修复框架在土壤侵蚀治理中的2个关键理论:1)植物性状的变异体现植物对侵蚀退化环境的适应性;2)植物性状显著影响土壤生态过程.进而提出基于植物性状响应—影响的侵蚀退化修复框架.该框架将植物性状对环境变化响应纳入性状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分析,根据恢复的水土保持服务目标,选择具有影响上述功能的特定植物性状,选择不受侵蚀(或物种间相互作用)胁迫或具有抗逆性的性状进行植物配置.该框架能扩宽当前土壤侵蚀植被治理的研究思路和实践领域,对提升我国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侵蚀退化植被恢复植物功能性状土壤保持生态修复性状响应—影响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