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王礼先

双月刊

1672-3007

sbxh035@263.net

010-6233803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综合办公楼109室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Journal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等高反坡阶对红壤坡耕地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帅兵肖文贤夏鸾金玥李兰...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等高反坡阶对红壤坡耕地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的影响,在滇中红壤坡耕地设置原状坡耕地(CK)与等高反坡阶处理坡耕地(CRT)标准径流小区,分别监测大豆(2017年种植)和玉米(2018年种植)2种作物的出苗率、主要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CK,CRT处理下大豆和玉米的出苗率在4 d、7 d、10 d分别增加73.58%和72.31%、37.08%和48.50%、4.39%和4.27%;2)CRT处理下大豆和玉米各个生育期内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均大于CK,其中株高和茎粗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CRT处理下大豆和玉米产量相比CK分别提高47.55%和59.12%,增产效果显著;4)CRT处理下大豆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46和3.51 kg/(hm2.mm),相较CK分别提高32.65%和43.51%.综上,等高反坡阶可以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因此,在滇中红壤坡耕地全面推广等高反坡阶是亟为必要的.

    等高反坡阶红壤坡耕地作物生长发育

    乌海市煤矸石边坡不同修复技术及其效果评价

    胡育文贾剑波申新山王子熠...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修复技术在煤矸石边坡生态修复中的恢复效果及可行性,在乌海市海勃湾区齐峰煤矿区煤矸石边坡上设置4种修复技术坡面,对比分析各修复技术的植被恢复效果及水土保持效果,并通过熵值法-TOPSIS模型对各修复技术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该地区煤矸石边坡修复过程中豆科及菊科植物生长状况良好,豆科及菊科在该地区适应能力较强.2)人工修复技术相较于自然修复不仅可以增加植被株高、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而且增强土壤与植被的持水能力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能力.3)覆土+撒播灌草籽+蜂巢格室修复技术是该地区最优的修复技术,此修复技术显著提高植被覆盖度、植被持水量,对该地区植被生长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在该地区后续煤矸石边坡修复过程中,植物种选择以豆科、菊科为主,修复技术选择以人工修复技术为主,例如覆土+撒播灌草籽+蜂巢格室修复技术,可显著提高复杂自然条件下煤矸石边坡植被恢复效果及水土保持效果.

    煤矸石边坡植被恢复效果水土保持效果熵值法-TOPSIS模型

    小滦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周怡宁张自正关颖慧林一诚...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互作用及时空特征是维护人类福祉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以小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修正版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和RDA分析,系统评估流域4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的生境质量最高,林地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服务优势明显,耕地水质净化服务供给能力较强.2)2000-2020年小滦河流域生境质量、水源涵养与水质净化呈增强趋势,土壤保持与水质净化服务由协同向权衡关系转变,与生境质量服务则表现为逐渐增强的协同关系.3)生态系统服务受多因子共同影响.降水、NDVI、林地比例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服务表现为正向影响,对水质净化服务表现为负向影响.小滦河流域应全面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依据实际不断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制定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提供科学指导.

    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小滦河流域

    水土保持项目碳信用核算方法与应用——以长汀县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

    李小燕李智广成辉吴娟...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我国水土保持碳汇项目碳信用评估方法,促进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水土保持碳汇项目碳信用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以长汀县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碳汇项目为例,提出综合考虑碳汇效益、生物多样性测度及社区发展效益的水土保持碳汇项目碳信用核算方法,分析该流域各碳库碳储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情况,计算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碳汇效益;通过参与式乡村评估、实地走访、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评定罗地河小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测度情况与社区发展效益.发现经过20 a的综合治理,罗地河小流域碳汇效益为3万571.05 t,年均1 455.76 t/a.生物多样性与社区发展效益评定结果表明,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为Ⅰ类项目,无需对碳信用进行调整.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碳信用有效体现综合治理活动的固碳减排增汇、多样性恢复和消除贫困等多重效益.水土保持碳汇项目碳信用核算方法的开发,有助于利用碳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能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代表的水土保持活动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碳汇碳信用生物多样性社区发展罗地河

    棕榈纤维增强石英砂的力学性能分析

    唐玉肖刘问刘学彦魏少伟...
    14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棕榈纤维对石英砂的增强机制,对饱和状态下的棕榈纤维加筋石英砂进行三轴排水压缩试验,得到不同加筋配比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强度包络线、体积应变曲线,分析纤维掺量、纤维长度对压缩试样峰值强度加筋效应系数、剪切强度和孔隙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加筋砂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对比素砂试样有显著提高,其中峰值强度的最大加筋效应系数为1.39,而纤维加筋砂的最大残余强度可达到素砂的2.2倍,纤维主要加强石英砂的残余强度.偏应力曲线由应变软化向应变硬化发展.同时纤维加筋提升试样到达峰值强度时的轴向应变,提高石英砂的抗变形能力;2)在选定的纤维配比下,纤维掺量越大、纤维越长,加筋砂试样抗剪强度的提升效果越显著,纤维长度为20 mm,纤维掺量为0.9%时配比最优;3)剪胀阶段,素砂试样的体积应变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加筋砂试样体积应变在剪切过程中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并逐渐超过素砂.与素砂相比,纤维的加入会增大试样到达临界孔隙比时的轴向应变,进而减小试件的剪胀速率,增强石英砂的韧性.棕榈纤维与石英砂颗粒间的界面应力整体提升石英砂的力学性能,为植物纤维加筋技术在固砂工程中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棕榈纤维石英砂力学性能纤维加筋残余强度孔隙比

    基于细部地物组合检测的建设项目场景识别

    蒲坚刘仁宇王志刚张彤...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项目属于复杂语义场景,其自动识别是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技术难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的建设项目缺乏统一的语义概念定义,其场景包含多种人工和自然地物,场景内部高度非结构化、图像特征差异显著.笔者提出一种基于细部地物组合检测的建设项目场景识别方法:首先在制作用于目标检测的建设项目及其细部地物数据集的基础上,选择高信息量细部地物用于目标检测;然后采用Faster RCNN算法分别检测建设项目及高信息量细部地物,并采用预测结果框合并和细部地物组合修正的方法,来共同提高建设项目识别置信度,改进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制作的武汉市建设项目数据集的精度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对比方法,其平均精度值和平衡F1分数分别达到0.773和0.417.该方法对于复杂语义场景下的建设项目能够获得较好的识别结果,可应用于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全覆盖监管.

    建设项目遥感影像细部地物检测复杂语义场景水土保持

    生态水保措施对中国典型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Meta分析

    李明明徐光志杨凯成代富强...
    16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侵蚀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造成水污染、水库淤积、土壤生产力下降,威胁农业系统,甚至影响全球气候.生态水土保持措施(ESWCM,如微流域耕作和等高线耕作)的优势已广为人知.与传统耕作相比,径流和土壤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综合49篇中国生态水土保持研究,通过计算对数响应比来估计影响大小,量化不同ESWCM的影响,并确定径流和沉积物减少量最大的坡度和降水量.由于气候、地形和土壤性质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效益各不相同:1)东北黑土区施用的ESWCMs对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减少效果最有效(径流和泥沙分别减少66.65%和75.83%),其次是西南紫土区的ESWCM(径流和泥沙分别减少39.98%和58.30%)和西北黄土区(径流和泥沙分别减少16.36%和32.44%).2)微流域耕作(径流和泥沙分别减少71.79%和87.03%)、覆盖物免耕(径流和泥沙分别减少17.30%和32.51%)、集土形成免耕垄(径流和泥沙分别减少55.78%和71.36%)是控制东北黑土水蚀最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分别为西北黄土和西南紫土区.3)坡度在0~3°、>3°~5°和>10°~15°(0~3°:97.09%;>3°~5°:74.62%;>10°~15°:39.41%),东北黑土区、西北黄土区和西南紫土区径流减少幅度最大.沉积物减少的影响在 0-3°、>10°~15° 和>20°-25°(0~3°:89.32%;>10°~15°:75.94%;>20°-25°:67.25%)最为明显.4)暴雨下ESWCMs的影响在东北黑土区最为明显.西南紫土 区小雨下径流减少的影响最为明显,但未能通过泥沙减少量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提供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坡度、不同降雨量的最优保护性耕作措施,为我国减少区域水土流失提供数据支持.

    生态水保措施径流泥沙水土保持区

    喀斯特区小流域山坪塘淤积泥沙颗粒分布特征

    成六三
    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坪塘淤积泥沙的粒径特征是反演流域土壤侵蚀环境的重要信息载体.为探究喀斯特区小流域山坪塘淤积泥沙特征及其来源,采用野外泥沙分层与取样、室内测试和数学统计等方法,分析研究山坪塘淤积泥沙颗粒剖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山坪塘淤积泥沙粒径成分主要以黏粒和中粉粒为主,其平均比例之和占总比的68.64%,且它们变异系数最小,其他粒径按平均比例占总比的顺序为粉粒13.69%、极细砂粒9.21%、细粉粒5.59%、细砂粒2.02%、粗砂粒0.82%和大砂粒0.05%;2)山坪塘淤积泥沙粒径剖面分3个层次,>0~30 cm,泥沙粒径较单一,以粉粒以下的为主,可指示控制流域内土地利用转型;>30~60 cm,泥沙粒径级配较好,各粒径类型基本都有分布,粗砂粒和大砂粒也有少量分布;>60~85 cm,泥沙粒径类型分布较均匀,相比上一层次,粗砂粒和大砂粒的比例有所增加,则可指示控制流域内存在暴雨事件;3)在深度60 cm处,山坪塘淤积泥沙特征粒径参数和分形维数数值都是剖面最大值,为剖面的转折点,该点可表明控制流域内水动力条件有变化.山坪塘淤积泥沙颗粒剖面分布特征与控制小流域内土地利用和水沙运移状况关系密切.

    颗粒分形维数粒径分析反演土壤侵蚀强度

    基于生态-生产-生活协同的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

    谭露郑伊铃张嫱周璐...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立足于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功能发展的协同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判别法等建模方法,开展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小流域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从生态安全出发,分为生态高敏感型、中敏感型和低敏感型,二级类以生产-生活主导功能为依据,分为产业集聚型、绿色发展型、城镇宜居型、美丽乡村型、景观休闲型和生态保育型.2)从生态、生产、生活3个维度确定14项指标,构建小流域分类的生态敏感性多准则判别模型和生产-生活主导功能逐级判别模型.3)对江苏省3909条小流域进行分类,一级类中生态低敏感型占62.98%;二级类中绿色发展型、生态保育型和景观休闲型分别占23.92%、23.10%和20.13%,美丽乡村型和城镇宜居型分别占17.32%和10.69%,产业集聚型仅占4.83%.实地调研发现,分类结果符合小流域实际状况,针对各类型小流域提出的综合治理主导方向与发展重点可为小流域分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水土保持小流域分类生态敏感性功能识别江苏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简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