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杨怀文

季刊

2095-039X

zgswfz@hotmail.com

010-68919774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农、林、水产、卫生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有害生物,如昆虫、病毒、细菌、真菌、线虫、杂草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此外,相关生物技术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源农药、农药生物降解制剂、植物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利用。旨在宣传生物防治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在农林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的杀线活性研究

    徐勇彭子嘉徐正梅邵雅坤...
    186-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培养松材线虫的过程中,发掘了一株具有杀线活性的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本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菌株Clpse01的形态和其对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影响进行了观察;采用ITS4/ITS5、LR5/LR0R、Bt2a/Bt2b和EF1-688F/EF1-1251R引物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测试了菌株Clpse01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及对松材线虫卵孵化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最后测试了菌株Clpse01的胞外蛋白浓度,胞外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胞外几丁质酶活性.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将菌株Clpse01鉴定为假卡鲁卡枝惠霉Clonostachys pseudochroleuca.菌株Clpse01可以缠绕、侵入灰葡萄孢菌的菌丝以获得营养来源,使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将2000条松材线虫接种到长满菌株Clpse01的培养基上,8 d后仅分离出6条/皿活线虫,而对照灰葡萄孢菌培养基上分离的线虫数为33066条/皿活线虫;菌株Clpse01发酵液处理松材线虫48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88%,浓度为1×108孢子/mL的孢子悬液处理松材线虫24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88.33%;菌株Clpse01 2X稀释发酵液24 h对卵的孵化抑制率为100%.发酵培养6h后,菌株Clpse01胞外蛋白浓度为1782.917μg/mL,胞外β-葡萄糖苷酶为9.99U/mL,胞外几丁质酶含量为0.8792 U/mL,并随发酵时间推移而升高.菌株Clpse01通过寄生松材线虫的食物来源灰葡萄孢菌和影响松材线虫的繁殖、存活和卵的孵化起作用,胞外β-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是毒杀松材线虫的两个重要生理因子.

    松材线虫灰葡萄孢菌假卡鲁卡枝惠霉寄生真菌生防真菌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X-20的鉴定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董海龙路平翟浩臻赵增旗...
    196-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方根结线虫是设施蔬菜上的重要植物病原物,但目前缺乏安全高效的生物防治措施.本研究从根结线虫罹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生防菌X-20,其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100%.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菌株X-20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X-20发酵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时,当处理浓度1mg/mL,虫体出现扭曲、僵直变化,内部组织分解;处理1h后,虫体波动频率降幅47.26%、头部摆动频率波动性变化、虫体弯曲频率成S型变化;处理24h后,二龄幼虫的体长减少4.68%,口针增加7.64%,透明尾长增加83.90%;J2虫体体液出现外渗,且电导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和时间延长而增加;发酵液甲醇提取物1 mg/mL处理虫体,6 h后糖含量比对照增加39.10%,甘油含量比对照高出66.67%,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55.73%.由此可见,荧光假单胞菌X-20菌株代谢产物通过破坏根结线虫体壁及虫体内部结构,引起虫体液渗漏,扰乱虫体内糖类、脂类、蛋白类代谢,造成虫体死亡.

    荧光假单胞菌代谢产物南方根结线虫防治效果生防机理

    禾谷镰刀菌Fgβ2 S138A对多菌灵和噻菌灵敏感性的影响

    蒋凡吕俊博赵彦翔张迎新...
    206-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毁灭性病害.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使用较为广泛,其作用靶标为β微管蛋白.禾谷镰刀菌有2个β微管蛋白,通过分子对接结果发现β2微管蛋白第138位氨基酸位点可能为多菌灵结合位点.本研究对β2第138位丝氨酸位点进行突变研究,以明晰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Fgβ2 S138A突变后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显著增加,EC50值由0.617 mg/L降至0.290 mg/L,但不影响对噻菌灵的敏感性,EC50值为0.950 mg/L左右,并且该突变不影响禾谷镰刀菌菌丝营养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和致病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在生产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禾谷镰刀菌小麦赤霉病药剂敏感性定点突变

    茶棍蓟马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

    张凤阁蔡晓明罗宗秀边磊...
    219-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是我国茶树上的主要吸汁类害虫之一,其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茶树,导致叶片卷曲、脆硬、焦枯甚至脱落,严重影响茶树的自身生长和茶叶的品质口感.本文介绍了茶棍蓟马的形态与危害特征、个体发育和生活史、聚集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鉴定方法、地理分布、遗传分化特点,总结了其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需加快推进其嗅觉感受机制等基础研究,开发监测预警、大规模诱杀和病原菌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茶棍蓟马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茶棍蓟马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综合治理

    首次发现一种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冈田长柄茧蜂

    何灿王振营张永军张天涛...
    229-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Eutanycerus)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寄生蜂冈田长柄茧蜂双斑长跗萤叶甲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