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封多佳

月刊

1004-5503

zgsw1988@163.com

0431-87923344;87910140

130062

长春市西安大路3456号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国家卫生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报道我国生物制品研究开发重大成果和国内外最新进展的国内唯一的生物制品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载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产品相关领域,如预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研究、生产、使用和质控等学术文章。在选择来稿时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优先报道基金项目及各种基金赞助课题的文章,并适当照顾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本刊可承接国内外与生物制品及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设备、试剂广告业务,以刊物所具有的最广泛和最有效的传播能力做好客户的产品宣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呼吸道合胞病毒重组F蛋白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

    王晶卢井才宋月爽王宇迪...
    25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重组F蛋白疫苗,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制备两种基于RSVF蛋白的RSV疫苗:一种是以细菌样颗粒(bacterial like particle,BLP)为佐剂的黏膜疫苗,一种是以Al(OH)3为佐剂的注射疫苗.将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BLP-F、BLP对照、AL-F和AL对照组,每组10只,BLP-F和BLP对照组经鼻内接种,AL-F和AL对照组经皮下接种.分别于第0、14、28天各免疫1次.末次免疫后2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gG抗体效价及鼻洗液中IgA抗体效价,空斑试验检测中和抗体效价.结果 两种疫苗均诱导了高水平的血清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注射疫苗的诱导能力强于黏膜疫苗,注射疫苗可诱导血清中IgG升高,比黏膜免疫应答高约10倍,但不能诱导IgA升高,而黏膜疫苗可诱导高水平的黏膜IgA,但血清中IgG抗体相对较低.结论 两种基于RSVF蛋白的疫苗均为有前途的候选疫苗,每种疫苗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后续研究将采用联合免疫的方式评估这两种疫苗作为免疫原的可行性,以同时增强针对RSV的全身和黏膜免疫应答.

    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黏膜疫苗注射疫苗

    原型株及变异株SARS-CoV-2灭活疫苗在大鼠体内的免疫原性评价

    徐康维许丽鲁旭李晶...
    263-26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原型株、Beta株、Gamma株和Delta株SARS-CoV-2灭活疫苗在大鼠体内的免疫原性.方法 分别将原型株、Beta株、Gamma株和Delta株SARS-CoV-2灭活疫苗经大腿肌内免疫5只雌性Wistar大鼠2次,间隔14 d,免疫剂量均为3 μg病毒蛋白/(0.5 mL·只),初次免疫后14、28和42 d,经静脉采集血,分离血清.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水平;微量中和试验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效价;计算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的抗原比,以评价2株病毒间的抗原性差异.结果 初次免疫后14d,全部免疫血清中均可检测到针对4株病毒的IgG抗体,28 d的IgG抗体水平较14d提高10倍以上,42 d时效价略有下降.首次免疫后14 d,免疫原型株或Delta株疫苗的大鼠血清中,针对4株病毒的中和抗体全部阳转;免疫Beta株和Gamma株疫苗的大鼠血清中,针对Beta株和Gamma株病毒的中和抗体全部阳转,针对原型株或Delta株病毒的中和抗体部分阳转.初次免疫后28 d,4种病毒免疫血清中和抗体均阳转,中和抗体效价较14 d大幅升高;初次免疫42 d时中和抗体效价较28 d总体略有下降.Beta株与Gamma株间、原型株与Gamma株间抗原性差异较小,原型株与Beta株间抗原性差异较大.结论 原型株、Beta株、Gamma株和Delta株SARS-CoV-2灭活疫苗均能刺激大鼠产生较高效价的中和抗体,但免疫原性有差异.

    SARS-CoV-2灭活疫苗IgG抗体中和抗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Gn蛋白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韩越田莉杨盼刘乐乐...
    267-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9型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9,AAV9)系统表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Gn蛋白,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 将SFTSV Gn基因重组至病毒载体pAAV-CMV-FH,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获得重组病毒AAV9-Gn;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鉴定Gn蛋白的表达情况.将18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Mock组(无血清DMEM)、AAV9-GFP组(1 × 1011 vg)和AAV9-Gn组(1×1011 vg),各组均经小鼠右后肢肌内注射,100μL/只.连续21 d监测各组小鼠体质量、饮食、行为及精神状态,并计算体质量变化率;于免疫后2、4、8、16周,采用荧光灶减少中和试验(fluorescent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FRNT)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SFTSV中和抗体水平,ELISA法检测AAV9-Gn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 1和IgG2a抗体水平.结果 与特异性抗体孵育显色后,转染AAV9-Gn的Vero细胞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特异性绿色荧光,且可与小鼠抗SFTSV Gn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于相对分子质量约61 000处可见特异性结合条带.3组小鼠体质量均呈增长趋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8~2.621,P>0.05),且饮食、行为及精神状态均表现正常.免疫后2、4、8和16周,AAV9-Gn组小鼠血清中的SFTSV中和抗体效价均明显高于Mock组和AAV9-GFP组(H=13.332~14.538,P均<0.001),且效价峰值出现在第8周;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l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IgG2a(F=4.373~12.975,P均<0.05).结论 通过AAV9表达系统可正确表达SFTSV Gn蛋白,且对小鼠毒性较低,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望作为SFTSV疫苗的候选成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Gn蛋白9型腺相关病毒中和抗体IgG

    高浓度重链抗体可变区-Fc融合蛋白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饶金瑞王永红沈智勇赵黎明...
    273-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浓度重链抗体可变区-Fc(variable domain of heavy-chain antibody-Fc,VHH-Fc)融合蛋白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设置振摇、光照、40 ℃高温3组强制降解试验,通过差式扫描荧光法、动态光散射法(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法检测3种强制降解条件对高浓度VHH-Fc融合蛋白构象稳定性、胶体稳定性、平均水化动力学直径及翻译后修饰的影响.结果 光照条件下,高浓度VHH-Fc融合蛋白的构象展开起始温度(onset temperature of unfolding,Tonset)、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和起始聚集温度(aggregation onset temperature,Tagg)降低幅度最大,Met 160和 Met266处的氧化比例大幅增加;振摇条件下,扩散相互作用系数(diffusion interaction parameter,kD)和平均水化动力学直径变化量最大.结论 光照会显著降低高浓度VHH-Fc融合蛋白的构象稳定性并诱导甲硫氨酸氧化,振摇对其胶体稳定性影响最为显著且会促进聚集.

    重链抗体可变区Fc片段融合蛋白构象稳定性胶体稳定性平均水化动力学直径翻译后修饰

    信号肽对SARS-CoV-2S1、RBD、RBD二聚体蛋白在Expisf9昆虫细胞中分泌表达的影响

    吴清胜李媛媛姚春萍
    280-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信号肽对SARS-CoV-2 S1、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RBD二聚体蛋白在Expisf9昆虫细胞中分泌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ARS-CoV-2 S1(M1-E661)、RBD(R319-P545)、RBD二聚体(R319-K537串联)3种蛋白的基因序列,按照N-端信号肽序列不同[内源(Endo)、蜂素honeybee melittin(HBM)、GP64、GP67、几丁质酶chitinase(Chi)、HIV-ENV]和C-端标签序列的不同,分为25组.通过Bac-to-Bac系统构建25种重组杆状病毒,建立25组三级毒种库.将B2和C4病毒分别接种至对数生长前期细胞(2.8×106个/mL)和对数生长中期细胞(1.2× 107个/mL).将各组病毒培养至100mL(500mL摇瓶),进行蛋白表达,并取样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S1、RBD、RBD二聚体蛋白各选择表达量较高的2组,进行重复验证.结果 B2、C4病毒接种至高密度细胞,分泌表达量未提高,接毒后培养4和5 d的分泌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A7(Endo-S1-tag)的分泌表达量明显低于 A9(HIV-ENV-S1-tag),A4(Gp67-S1-tag)分泌表达量最高,A1(Endo-Endo-S1-tag)分泌表达量显著低于 A7(Endo-S1-tag);B6(HIV-ENV-RBD-tag)分泌表达量显著高于 B4(Gp67-RBD-tag)及其他信号肽组;C4(Gp67-RBD-dimer-tag)分泌表达量明显高于C3(Gp64-RBD-dimer-tag).分别选择每种蛋白表达量较高的2组(A4、A9;B4、B6;C3、C4)进行重复验证确定,结果显示,A4、B6、C4的分泌表达量最高.结论 S1、RBD二聚体蛋白分泌表达量最高的信号肽相同,是GP67信号肽,而RBD蛋白的最适信号肽是HIV-ENV信号肽.表明N-端序列会影响蛋白的分泌,信号肽序列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也与要表达的目的蛋白序列有关.

    信号肱分泌表达SARS-CoV-2S1蛋白受体结合域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

    禽呼肠孤病毒σC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黄莉周艾玲李雨桐王紫薇...
    287-29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表达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σC蛋白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σC,并检测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为新型抗肿瘤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PCR法扩增ARVσC基因,构建重组穿梭载体pShuttle-σC,随后转化含有腺病毒载体pAdessy-1的BJ5183感受态细胞,通过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pAd-σC,在HEK293细胞内包装病毒,TCID50法检测病毒滴度,Western blot和ELISA法检测σC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病毒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影响.结果 重组穿梭载体pShuttle-σC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重组腺病毒载体pAd-σC经菌落PCR鉴定证明构建正确;σC蛋白在肝癌细胞SMMC7721中可成功表达;重组腺病毒Ad-σC效价为107.5/0.1 mL,可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有ARV σC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σC,初步分析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为揭示ARV溶瘤效应的分子机制及进一步研发新型抗肿瘤生物制剂奠定了基础.

    腺病毒禽呼肠孤病毒σC蛋白肿瘤细胞增殖抑制

    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VP1基因遗传特征分析

    刘煜菡张名郭伟冯昌增...
    292-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19年云南省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者粪便中分离获得的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毒株的全VP1基因遗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使用人胚肺二倍体KMB-17细胞和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分离病毒,设计针对CVA16全VP1基因序列引物,采用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测序;利用MEGA 7.0和Geneious 9.0.2等软件对全VP1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获得26株CVA16毒株,其中有8株KMB-17 分离株和 18 株 Vero 分离株.随机选取20株CVA16分离株进行分析,发现3株B1a和17株B1b基因亚型;其中17株CVA16 B1b分离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8%~100%和98.3%~100%,与国内其他分离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1.1%~99.2%和97.3%~99.0%;3株B1a分离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8.0%~98.1%和99.3%,与国内其他B1a分离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88.7%~98.7%和98.3%~99.7%;17株B1b分离株与其他3株B1a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87.4%~88.4%和97.3%~98.7%.结论 2019年昆明地区流行的CVA16属于B1a和B1b基因亚型,以B1b为主,且均为中国大陆流行株.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VP1序列分离鉴定进化分析遗传特性

    抗IL-17A单抗调控痛风自噬及痛风炎症的机制

    王鹏黄玉琴雷天意张曾...
    298-305,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IL-17A单抗(司库奇尤单抗,secukinumab)调节痛风自噬及痛风炎症的机制.方法 收集57份急性期痛风(acute gout,AG)、57份间隙期痛风(intermittent gout,IG)患者和82份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RT-qPCR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ATG)ATG4B、ATG7、ATG16L1、Beclin-1 和微管相关蛋白 1 轻链 3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B,LC3B)mRNA转录水平.在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加入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晶体,建立急性痛风炎症模型,RT-qPCR和ELISA法检测在0、1、2、4、6、8h及不同浓度(0、100、200、400 μmol/L)司库奇尤单抗作用下IL-1 β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为对照(未经MSU处理)、MSU(100 μg/mL)、MSU+秋水仙碱(100 μg/mL+30 μg/mL)、MSU+司库奇尤单抗(100μg/mL+400 μmol/L)组,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ATG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IL-1β、IL-12、IL-35表达水平.结果 AG、IG和健康对照组间ATG4B、Beclin-l和LC3B mRNA转录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896、11.78、3.856,P均<0.05),其中 AG组均低于IG及HC组(t分别为2.692、3.234、2.231 和2.085、4.795、2.748,P均<0.05);ATG16L1 mRNA转录水平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49,P<0.001),其中AG组显著低于HC组(t=3.860,P<0.001).在急性痛风炎症模型中,IL-1β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在2~4 h达到高峰,司库奇尤单抗浓度在400 μmol/L时抗炎作用最强.与MSU组相比,MSU+司库奇尤单抗组ATG16L1、LC3B 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降低(t分别为2.343、2.916,P均<0.05),ATG4B、ATG7、Beclin-1、ATG16L1、LC3B-Ⅱ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t 分别为 28.84、11.6、8.402、4.124、2.458,P 均<0.05);对照、MSU、MSU+秋水仙碱、MSU+司库奇尤单抗组间 IL-12和IL-35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7.009、6.518,P均<0.01),与MSU组相比,MSU+司库奇尤单抗组中IL-1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2.604,P<0.05),IL-35蛋白表达水平也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8,P>0.05).结论 司库奇尤单抗可调控自噬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抑制痛风炎症,为痛风治疗提供了参考.

    抗IL-17A单抗司库奇尤单抗自噬痛风炎症

    2013-2022年吉林省部分麻疹确诊病例中其他病毒共感染情况分析

    单元春吴东林王爽崔芳建...
    306-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吉林省部分麻疹确诊病例中发热伴出疹及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共感染情况,为麻疹合并感染多病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22年吉林省106份麻疹确诊病例咽拭子标本,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人类细小病毒 B19(human parvovirus B19,HPV-B19)、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9 种发热伴出疹相关病毒及呼吸道病毒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6份标本中,未检出VZV及DENV,其他7种病毒均有检出.30.18%的麻疹病例存在与其他病毒共感染情况,其中仅与HCMV共感染病例在≤ 24月龄、>24月龄~15岁、>15岁3个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为9.941,P<0.05);与不同病毒共感染病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200~2.778,P均>0.05).结论 2013-2022年吉林省部分麻疹确诊病例中可能合并感染1种或多种其他病毒,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和鉴别诊断,尤其是对婴幼儿、育龄期妇女和孕妇人群.

    麻疹发热伴出疹相关病毒呼吸道病毒共感染

    狂犬病病毒CVS-11毒株基质蛋白鼠源和兔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比较

    牟韶璐范家琛崔灿张曦...
    310-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基质蛋白(M)鼠源和兔源多克隆抗体,并比较其反应原性.方法 以RV CVS-11毒株感染细胞后的cDNA为模板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M,转化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M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透析复性后,免疫雌性BALB/c小鼠和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取全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鼠源和兔源多克隆抗体效价,Western blot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法检测鼠源和兔源多克隆抗体反应原性.结果 质粒pET-28a-M经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制备的鼠源和兔源多克隆抗体效价分别为1∶100和1∶256 000,与不同RV毒株均具有反应原性.结论 成功制备了 M蛋白鼠源和兔源多克隆抗体,为探讨M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研究R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工具.

    狂犬病病毒基质蛋白原核表达载体鼠源兔源多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