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封多佳

月刊

1004-5503

zgsw1988@163.com

0431-87923344;87910140

130062

长春市西安大路3456号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国家卫生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报道我国生物制品研究开发重大成果和国内外最新进展的国内唯一的生物制品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载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产品相关领域,如预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研究、生产、使用和质控等学术文章。在选择来稿时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优先报道基金项目及各种基金赞助课题的文章,并适当照顾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本刊可承接国内外与生物制品及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设备、试剂广告业务,以刊物所具有的最广泛和最有效的传播能力做好客户的产品宣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仙台病毒假病毒装甲RNA标准质控品的制备及其应用

    齐欣尧李明费东亮孙莉...
    1085-1089,1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Ms2噬菌体制备内含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V)RNA的假病毒装甲RNA标准质控品,以期应用于SeV感染的诊断及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安全检测.方法 将SeV的L基因片段插入质粒pET-28b-Ms2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b-Ms2-L(SeV).将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即SeV假病毒装甲RNA标准质控品.将标准质控品置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并进行10%SDS-PAGE分析、抗DNase Ⅰ及抗RNsaeA试验、稳定性分析.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对SeV、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小鼠肺炎病毒(pneumonia virus of mice,PVM)、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V)、呼肠弧病毒 Ⅲ 型(reovirus type Ⅲ,ReoⅢ)、小鼠细小病毒(minute virus of mice,MVM)进行检测,验证标准质控品的效果.结果 标准质控品于电镜下呈Ms2噬菌体假病毒颗粒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 000,可有效抵抗DNase Ⅰ及RNsaeA的降解.标准质控品于-80 ℃保存6个月、-20 ℃保存6个月、28 ℃保存5、10、15 d后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仅SeV可见RPA特异性扩增曲线,其他病毒均未出现扩增曲线.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SeV假病毒装甲RNA标准质控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特异性,可作为SeV的各项分子生物学安全检测的阳性对照.

    仙台病毒Ms2噬菌体假病毒装甲RNA标准质控品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骨关节炎的药效学分析

    刘畅刘玉林刘涵顾笑宇...
    1090-1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rhIL-1 Ra)对碘乙酸钠(sodium iodoacetate,MIA)诱导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雌性Wistar大鼠根据热痛阈值均衡分为正常对照组(11只)和造模组(55只),造模3d后,依据左后肢膝关节肿胀率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溶剂对照模型组(安慰剂)及原料药低(9 mg/kg rhIL-1Ra)、高(18 mg/kg rhIL-1Ra)剂量组,每组12只,均经颈部皮下注射给药,1mL/kg,1次/d,连续14d.分别于造模前后3 d及首次给药后2、4、7、14d,测量左后肢膝关节同一处的直径,计算肿胀度、肿胀率及肿胀抑制率;取左后肢膝关节标本固定,经石蜡包埋、切片后,番红O染色,显微镜下进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 造模3d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膝关节肿胀率均约达30%;与溶剂对照模型组比较,原料药低剂量组肿胀度和肿胀率在给药后2、4 d(1.52±0.38、1.26±0.43)时均降低(t分别为1.924、1.945,P均<0.05),而原料药高剂量组在给药后2、4、7 d(1.51±0.37、1.15±0.24、1.14±0.39)时均显著降低(t分别为2.976、2.874、2.902,P均<0.01).与溶剂对照模型组比较,原料药低、高剂量组(8.33±1.86、8.17±2.79)大鼠关节软骨病变程度相似,病理评分统计结果显示有轻微降低(t=1.814,P均>0.05),造模成功.结论 给药14 d,高剂量rhIL-1Ra能显著减轻MIA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急性期关节肿胀,但对MIA诱导的慢性骨关节炎的痛觉感受无明显影响,且未见其显著逆转MIA诱导的膝关节软骨损伤.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骨关节炎热痛阈值碘乙酸钠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N糖图谱离子色谱分析方法的联合验证

    史新昌于雷秦玺安怡方...
    1096-1101,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IC)联用脉冲安培检测器(pulsed amperometric detector,PAD)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N糖图谱方法进行多实验室联合验证.方法 将rhEPO供试品用25 mmol/L磷酸盐缓冲液超滤置换缓冲体系,调整浓度至2mg/mL,用糖苷酶F酶切后,经乙醇沉淀,取上清冷冻干燥,获得rhEPO游离N糖.色谱条件:分析柱为Dionex CarboPac PA200,保护柱为Dionex CarboPac PA200;流动相A为50 mmol/L氢氧化钠溶液,流动相B为200 mmol/L氢氧化钠溶液,流动相C为250 mmol/L乙酸钠溶液;进样体积为25 µL;流速为0.5mL/min;柱温为30 ℃;梯度洗脱;使用仪器自带分析软件进行峰簇最高峰保留时间和峰簇面积百分比积分.选择3家实验室(L1~L3)进行方法的联合验证,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线性、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和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稳定性.结果 rhEPO N糖各峰簇清晰可见;3个实验室不同浓度供试品各峰簇面积百分比均在84%~116%之间,方法准确度良好;各峰簇最高峰保留时间RSD均<5%,面积百分比RSD均<10%,方法重现性良好;蛋白浓度在1.0~3.0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8;LOD约为0.10 mg/mL,LOQ约为0.32 mg/mL;在2~8 ℃下存放48 h,稳定性良好.结论 建立了 rhEPO N糖图谱IC法,联合验证指标良好,为rhEPO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N糖图谱离子色谱联合验证

    40岁以上成人接种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春艳孙远洁石晶张建明...
    1102-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40岁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为成人HepB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0岁通州区常住人口且乙肝5项指标全部阴性者,随机分为3组,按照"0-1-6月"程序分别接种酿酒酵母HepB、汉逊酵母HepB、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HepB,免疫前及全程免疫后第1、6个月采血,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采用x2检验、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体阳转率及影响因素;通过被动监测方式,收集研究对象接种疫苗后28 d内发生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事件.结果 全程接种后1个月,3种疫苗抗-HBs总体阳转率为90.07%,几何平均浓度(geom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为206.06 IU/L;6个月后抗-HBs总体阳转率为82.88%,GMC为68.17 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42,P<0.001;Z=-11.94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疫苗种类是全程接种1、6个月抗-HBs阳转率的影响因素(OR>1,P<0.05),性别是全程接种6个月抗-HBs阳转率的影响因素(OR>1,P<0.05).未收集到AEFI事件报告.结论 40岁以上人群接种HepB 1和6个月后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CHO、汉逊酵母组优于酿酒酵母组.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成人HepB接种,降低成人乙肝发病率.

    成人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因素

    二代测序技术在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生产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李丰茂罗志宇邹江龙喻刚...
    1109-1114,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将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应用至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Sabin strain 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sIPV)生产质量监控中,以期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批间一致性.方法 将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Sabin株Ⅰ型、Ⅱ型和Pfizer株Ⅲ型工作种子批分别接种至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的单层Vero细胞上,33 ℃培养3~4d,获得疫苗代次病毒液,每个型别制备3批.提取各型别工作种子批毒种和疫苗代次病毒液RNA,用NGS技术分析基因突变频率、神经毒力决定位点、突变热点及批间一致性.结果 3种型别PV工作种子批毒种经培养后,Sabin株Ⅱ型和Pfizer株Ⅲ型比Sabin株Ⅰ型更易发生突变,非编码区神经毒力决定位点突变频率明显上升(t=3.21~5.83,P均<0.05),编码区神经毒力决定位点突变频率变化较小(t=1.29~2.34,P均>0.05)或明显下降(t=6.01~9.62,P均<0.05);Sabin株Ⅱ型毒株的nt869位点及Pfizer株Ⅲ型毒株的nt2 493位点各发生1个突变热点,突变方式均为C→T,其中nt2493既是神经毒力决定位点,也是突变热点.3种型别各3批疫苗代次病毒液均具有良好的批间一致性,基因组VP1区域各核酸位点突变频率批间拟合R2为0.947~0.995.结论 NGS技术可高效检测sIPV生产过程中PV基因组的突变,且稳定可靠,可用于该疫苗的质量控制.

    二代测序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质量控制突变频率

    基于ASTM F2131-02标准试验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体外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的优化及验证

    谢倩甘琪俞远满钱江潮...
    1115-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化基于ASTM F2131-02标准试验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体外生物活性的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 在美国试验材料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ASTM)建立方法的基础上,对检测细胞株(W-20-17及C2C12细胞)、rhBMP-2稀释方式(2及3倍系列稀释)、细胞培养时间(24、36、48、72h)、细胞冷冻温度(-20及-80 ℃)进行优化,并验证优化方法的特异性、中间精密性、线性及耐用性.应用优化方法检测不同厂家来源rhBMP-2的比活性.结果 确定采用C2C12细胞作为检测细胞;最佳rhBMP-2稀释方式为2倍系列稀释;最佳细胞培养时间为48 h;最佳细胞冷冻温度为-80 ℃.rhBMP-2样品中加入杂蛋白(牛血清白蛋白)时,C2C12细胞可特异性响应其中的rhBMP-2诱导作用;2名实验员于2个时间点共12次检测结果的CV为11.7%;rhBMP-2样品的理论效价在70%~142%范围内与实测效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直线回归方程为:y=0.983 1 x-0.010 3,R2为0.996 4;采用4、11、21代次C2C12细胞检测rhBMP-2比活性的CV为5.2%.采用优化方法重复2次测定不同厂家来源rhBMP-2样品比活性的CV为1.3%~7.5%.结论 优化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中间精密性、线性及耐用性,可用于rhBMP-2体外生物活性的检测,为其研究、生产和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方法.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活性比活性

    猪用疫苗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于新友李天芝张松林沈志强...
    1122-1126,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同时检测猪用疫苗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和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2种病原的双重荧光PCR方法,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 根据NCBI中收录的BVDV 5'UTR和ASFV VP72基因序列,分别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TaqMan探针,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BVDV和ASFV的双重荧光PCR方法.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灵敏度、特异性和精密性验证.采用建立的方法分别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活疫苗和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活疫苗(76批次)以及添加 BVDV 和重组质粒pMD-VP72的猪PRV活疫苗(各5瓶)中的BVDV和ASFV,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三部(2020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72号规定的方法分别对BVDV和ASFV进行复核检测.结果 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法最低可检测浓度为4.2拷贝/μL的BVDV重组质粒和浓度为8.7拷贝/μL的ASFV重组质粒;不与其他常见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重复性和试验间精密性检测的变异系数(CV)均不高于2%.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性好,可用于猪用疫苗中外源病毒的快速检测及猪用疫苗等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TaqMan探针

    群体倍增水平评价悬浮培养HEK293细胞的传代稳定性

    王朋超孙志华崔晓峰孟丽...
    1127-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群体倍增水平(population doubling level,PDL)评价悬浮培养HEK293细胞的传代稳定性,并进行验证,以期为该细胞工业化生产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工作种子批HEK293细胞连续传代60d,每2d传1代,评价PDL增加至10~60时的细胞稳定性.通过相关研究结果计算获得当HEK293细胞传代培养至2 500L规模时,各代PDL应控制在2±0.2范围内.将工作种子批HEK293细胞经摇瓶(125、500、1 000、3 000 mL,共传4代)、细胞扩增系统(cell expansion system,CES)(25、25及50 L,共传3代)、生物反应器(100、500、500,共传3代)阶段培养,各代PDL均控制在2±0.2范围内,共培养3批,并分析细胞密度、活率、结团率、直径等指标.500 L生物反应器培养HEK293细胞72h,按MOI=5~10接种工作种子批腺病毒,培养2 d,收获病毒培养液,检测病毒颗粒数.结果 工作种子批HEK293细胞连续传代至PDL达60时仍能维持较高的细胞密度和活率.将PDL控制在2±0.2范围内,3批HEK293细胞在摇瓶、CES、生物反应器培养阶段的密度均>2.0 × 106个/mL,活率均>96%,细胞直径约为17μm;结团率均<35%.3批500 L生物反应器培养的HEK293细胞接毒2 d后,病毒颗粒数分别达11.68× 1010、12.55 × 1010和9.38 × 1010vp/mL.结论 采用PDL评价HEK293细胞传代稳定性是可行的,可更科学地反映传代细胞的生长状态.

    群体倍增水平HEK293细胞悬浮培养传代稳定性

    基于TaqMan探针非洲猪瘟病毒E301R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葛海亮张柯慧于少雄曹宏伟...
    113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TaqMan探针的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E301R基因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以期应用于临床样本中ASFV的检测.方法 通过对ASFVE301R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选择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PCR扩增E301R基因片段,克隆至pCAGGS载体,构建质粒标准品,建立基于TaqMan探针的qPCR检测方法,并验证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性、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92份临床样本,并与商品化ASFV荧光PCR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另采用建立的方法对E301R基因转录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 质粒标准品在1.6×(101~108)拷贝/µL范围内,与Ct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3.239 x+40.774,R2=0.994;重复性及中间精密性验证CV均<2%;除 ASFV外,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及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均未出现扩增曲线;最低可稳定检出1.6× 101拷贝/µL的质粒标准品;浓度为1.6× 102和1.6× 101拷贝/μL质粒标准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0%~110%之间.建立的方法与商品化ASFV荧光PCR试剂盒对92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6.7%(Kappa=0.932,P=1.000).E301R基因可能为ASFV感染的中期转录基因.结论 建立的基于TaqMan探针的q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性、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可用于临床样本中ASFV的检测.

    非洲猪瘟病毒E301R基因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转录动力学

    纳米疫苗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尚金梦赵静常亮翟丽丽...
    1140-1145,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疫苗是一种预防传染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有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病原体的多肽蛋白或核酸整合至载体上,构建新型疫苗.其中纳米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高、毒性低、抗原装载效率高、靶向性强等优势,已成为纳米疫苗制备中的常用载体.目前,用于制备纳米疫苗的载体材料包括蛋白质/肽、脂质体、聚合物和无机物等,可用于多种疾病相关纳米疫苗的研发及制备.本文就各种纳米疫苗的优势及纳米疫苗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纳米疫苗的设计、研发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纳米疫苗载体蛋白质脂质体聚合物无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