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健康人血液微生物宏基因组和噬菌体组的深度挖掘分析

    朱林王琪琪徐玉莲黄杨...
    1091-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健康人血液中微生物和噬菌体的存在及其可能的相互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深度挖掘探讨血液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法 收集2012-2018年绵阳市中心血站的1 600份献血者血浆标本,通过DNA提取和文库构建,使用Illumina Hiseq 4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深度挖掘。采用Bowtie2、Trimmomatic及Kraken等宏基因组分析软件对血液标本中的微生物丰度进行分析;随后进一步使用Megahit、geNo-mad、CheckV和eggNOG-mapper等软件进行噬菌体组分析,包括序列质控、组装、识别、聚类和功能注释,并通过使用iTOL、BLAST和PhaBOX等软件对发现的血液噬菌体构建系统发育树、物种注释分析以及宿主分析与预测。结果 宏基因组测序结果从血浆标本中识别出36个菌门、151个菌目、338个菌科、338个菌属和3757个菌种的微生物。在种的分类水平上,丰度排名前11的菌种分别是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鼠杆菌属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约翰逊乳杆菌(L。johnsonii)、普劳兹氏梭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路氏乳杆菌(L。reuteri)、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海迪茨氏菌(Dietzia sp。JS16-p6b)、猪鼻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rhinis)、猪肺炎支原体(M。hyopneumoni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通过噬菌体组分析鉴定了 202个噬菌体操作分类单元(vOTU),物种注释揭示了 24种噬菌体类型,通过病毒宿主数据库与宿主分析,完成15个潜在的噬菌体宿主的比对,包括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湖红胞菌(Rhodofer-ax lacus)、海洋拟变形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Thalassotalea loyana、海藻糖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塔斯马尼亚弧菌(V。tasmaniensis)、溶血弧菌(V。vulnific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农杆菌(Agrobacterium sp。ST15。13/040)、鸡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嗜油热袍菌(Thermotoga naphthophila)、赤杆菌属 RU33C(Chryseobacterium sp。RU33C)、酸鱼乳杆菌(L。acidipiscis)和粘液奈瑟菌(Neisseria mucosa)。结论 对健康人血液微生物宏基因组和噬菌体组的挖掘与分析研究,可揭示血液中的微生物和噬菌体的存在,可能对人类健康有深远的影响。

    血液微生物组血液噬菌体组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血液微生态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外泌体形态及蛋白质组学分析

    谢月娜赵倩李静张佳慧...
    1101-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leukocyte-free apheresis platelet,LFA-Plt)保存期内所释放的外泌体(ex-osome,EXO)形态及蛋白组学变化,评价血小板保存质量,预测不同保存期血小板EXO功能。方法 超速离心法提取EXO,并对其进行电镜、粒径、WB鉴定;4D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EXO进行蛋白定量分析,并对所有鉴定到的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保存d3、d5两组LFA-Plt EXO进行蛋白差异分析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 成功获取杯托状、CD9/TSG101富集、Calnexin(-)的EXO;保存d3、d5的LFA-Plt EXO 粒径分别为(82。2±19。6)nm、(83。4±19。4)nm;蛋白浓度分别为(0。55±0。13)μg/μL、(0。51±0。08)μg/μ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样品中共鉴定到1 504个蛋白质,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LFA-Plt所分泌的EXO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膜、胞外区以及蛋白酶体核心复合体,与蛋白、ATP、钙离子及GTP结合能力相关,主要参与氧化还原、蛋白质水解、信号转导等过程;KEGG功能注释显示,EXO蛋白主要参与物质运输、分解代谢及遗传信息的处理,与人类肿瘤及病毒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影响人类免疫系统的代谢;与d3相比,d5 EXO有16个蛋白显著上调;GO富集分析显示16种上调蛋白主要与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活性、6-磷酸果糖激酶活性相关,主要参与有机氮化合物代谢过程;KEGG富集通路分析显示保存末期LFA-Plt EXO上调的蛋白最主要功能是参与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的信号通路。结论 本中心LFA-Plt制备、保存条件下血小板质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不同保存期EXO蛋白质功能有一定差别,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外泌体蛋白质组学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勇赵晓辉刘方邢文阁...
    1110-1114,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与传统Logistics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并筛选影响术后肺出血的关键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 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进行肺肿物穿刺活检术的844例患者(男性387名、女性457名),年龄39~82岁。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穿刺相关特征,包括肿瘤大小、穿刺深度、穿刺角度、肺气肿情况、病灶位置、穿刺体位、是否经过叶间裂及穿刺次数等变量。利用RF模型对所有变量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排序,识别出最具预测价值的变量。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对排名靠前的重要变量进行进一步分析,评估其对术后肺出血的独立影响。结果 RF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和穿刺深度在预测术后肺出血风险中具有最高的重要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较小的肿瘤大小(HR:0。980,95CI%:0。971~0。989,P<0。05)与较低的出血风险显著相关,而较深的穿刺深度(HR:1。146,95CI%:1。063~1。235,P<0。05)则与较高的出血风险密切相关。此外,其他因素如穿刺角度、年龄、病灶位置及肺气肿情况等在分析中显示有一定影响,但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未显示出显著性。结论 本研究结合RF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成功识别了肿瘤大小和穿刺深度为术后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F模型的应用提高了特征选择的准确性,帮助我们聚焦于对预测最具贡献的变量。这些发现为术前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建议临床医生在术前评估中重点考虑这些关键因素,以制定更安全、有效的手术计划,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穿刺活检出血随机森林风险预测

    自体贫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观察及分析

    杨雷景豆豆刘明玺郭振业...
    1115-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贫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2-202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Keligren Lawrence Ⅰ-Ⅲ级膝骨关节炎患者病例85例,使用血液成份分离机进行自体LP-PRP采集并进行质量评估,所有患者均使用自体LP-PRP进行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分3个等级注射后1、3、6月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和膝关节炎指数评分表(WOMAC)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及功能。治疗6个月后行膝关节MRI检查,比较治疗前后MRI影像学改变情况。对治疗结果中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组分析,主要有LP-PRP中血小板浓度和膝关节K-L分级2方面,其中:1)按照LP-PRP中血小板浓度进行分级,可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低浓度[(<800)×109/L]、中浓度[(800-1 000)×109/L]、高浓度[(>1 000)×109/L];2)根据膝骨关节 K-L 分级,将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分为Ⅰ、Ⅱ、Ⅲ 3个等级。结果 LP-PRP治疗后1、3和6月VAS和WOM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等级血小板浓度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浓度>1 000× 109/L时,显著疗效最明显(P<0。05),达74。2%(23/31),高于其他2组(50%、0)。MRI检查示,患者治疗后可见关节软骨信号明显改善。结论 自体LP-PRP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等方面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KOALP-PRPVASWOMAC临床疗效

    罕见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围术期输血策略——附1例凝血因子Ⅺ缺乏症伴膝关节血管瘤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索正新王莉牛迎迎黄春妍...
    112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1例凝血因子Ⅺ缺乏症伴膝关节血管瘤患者的围术期凝血管理,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围术期的输血策略。方法 采用凝血因子活性检查和基因检测,确诊患者为凝血因子Ⅺ缺乏症,通过围术期出血风险评估,血栓弹力图以及凝血指标检测来适时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术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400 mL,术后d1输注FFP 400 mL,此后3 d每日再输注200 mL。结果 患者APTT术前为97。1 s,术后为36。9 s,术中无明显出血,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良好。结论 在缺乏凝血因子制剂的情况下,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在围术期可以通过积极输注FFP等血液制品来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术中出血的风险。

    罕见凝血因子缺乏症输血围术期

    南京地区HPA、HLA已知基因型血小板供者资料库的建立与库容分析

    刘太香马玲梁文飚蒋昵真...
    1126-1131,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南京地区人群HPA、HLA已知基因型血小板供者资料库,从群体资料分析本地人群血小板HPA-1~6w、-15和HLA-A、-B的等位基因多态性,推算患者基因配合的匹配概率与适宜本地的库容水平。方法 分别采用PCR-SSP和PCR-SBT方法对HPA-1~6w、-15和HLA-A、-B进行基因分型;应用SHEsis在线软件统计分析HPA-1~6w、-15和HLA-A、-B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单倍型频率;依次推算找到HPA、HLA匹配供者的概率与适宜的库容大小。结果 获得了南京地区HPA-1~6w、-15和HLA-A、-B群体多态性资料;根据统计结果评估,在不考虑ABO同型的情况下,当血小板供者库容为527人时,单倍型频率>0。001的患者有95%的概率在库中找到至少1例HPA-1~6w、-15相匹配的供者。建立1个库容为1 875人的血小板供者库可满足单倍型>0。001的患者有95%的可能找到至少1例HLA-A、-B相合的供者。结论 建立了本地区血小板献血者HPA、HLA基因资料库,为后续血小板库的扩建、维护与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血小板供者资料库血小板输注无效南京

    吉林地区朝、满、汉3个民族KIR基因的分布频率研究

    韩瑜杨帆刘玲玲聂婷婷...
    1132-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吉林地区汉族、满族及朝鲜族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的频率与多态性,为探究 KIR 基因与疾病关联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吉林地区129名满族、198名朝鲜族及201名汉族人群的KIR基因进行分型。结果 KIR3DL2、KIR3DL3、KIR3DP1及KIR2DL4在所有检测对象中均为100%检出。KIR2DL1、KIR2DL3、KIR2DS4、KIR3DL1及KIR2DP1等基因在这3个民族中的检出频率较高,介于93%~98%之间。相比之下,KIR2DL2、KIR2DL5、KIR3DS1、KIR2DS1、KIR2DS2、KIR2DS3 及KIR2DS5的检出率较低,分布在 13%~45%。特别是满族 KIR2DL5(17。83%)与 KIR2DS1(17。83%)的基因检出频率显著低于吉林地区朝鲜族(42。93%、47。47%)和汉族(33。83%、33。33%);吉林地区朝鲜族KIR2DL5(42。93%)与KIR2DS1(47。47%)的检出频率显著高于汉族(33。83%、33。33%)和满族(17。83%、17。83%);吉林地区汉族单体型KIRAA的频率在吉林3个受检民族中是最高的为61。19%,显著高于朝鲜族(42。93%),以上各组差异比较P<0。05,经 Bonferroni校正后,Pc<0。05。结论 吉林地区的朝鲜族、满族与汉族在KIR基因分布方面既体现了中国人群KIR 基因多态性,又各自展示了独特的民族遗传特性和地域性。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态性基因型朝鲜族满族

    昆明地区献血人群中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张智慧李茜彭沫溱罗臻...
    1137-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献血人群中寨卡病毒(ZIKV)、登革病毒(DEN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2022年8月-2023年10月昆明地区献血者标本10 662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qPCR)检测ZIKV RNA、DENV RNA和CHIKV RNA。结果 10554份标本获得了有效的检测结果,在这次调查中未发现ZIKV、DENV和CHIKV核酸阳性。结论 昆明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ZIKV、DENV和CHIKV的感染风险较低,暂时没有必要对昆明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进行ZIKV、DENV和CHIKV的常规筛查。

    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献血者

    广州番禺地区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

    陈平萍蓝文莉洪飞芳马伟文...
    1142-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番禺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状况,为输血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21年1月1日-2023年7月31日共60 872份广州番禺地区献血者标本中筛查出结果HBsAg-/HBV DNA+的献血者作为OBI研究对象,对OBI献血者的年龄、性别、献血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HBV DNA病毒载量和乙肝两对半追踪检测。结果 广州番禺地区献血者HBsAg-/HBV DNA+的阳性率为0。08%(50/60 872)。男性献血者OBI阳性率高于女性献血者(P>0。05),献血者的OBI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首次献血者的OBI阳性率高于重复献血者(P<0。05)。50名HBsAg-/HBV DNA+献血者中有42名完成1次追踪检测,其中14名没有检测到HBV DNA,其标本原始血筛拆分CT均值为37。77,乙肝两对半以单项HBsAb+为主,占50%(7/14);28名献血者检测到HBV DNA病毒载量,病毒载量<10 IU/mL占50%(14/28),病毒载量<200 IU/mL占96%(27/28),其标本原始血筛拆分CT均值为34。55,乙肝两对半以HBeAb+/HBcAb+为主,占32。14%(9/28)。24名献血者多次追踪均检测到病毒载量占37。5%(9/24),都检测不到的占33。33%(8/24),检测结果时阴时阳的占29。17%(7/24);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7名有变化,占29。17%(7/24),没有变化的占70。83%(17/24)。结论 年轻的重复献血者OBI感染率较低。OBI是多种复杂机制导致的结果,现有的血清学核酸检测技术还不能检出所有OBI献血者,严格的献血前征询和对既往HBV DNA+献血者屏蔽对于血液安全非常重要。建议器官移植、肿瘤放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使用病毒灭活血液制品。

    献血者OBI乙肝两对半核酸检测HBVDNA定量

    海南地区输血传播疾病病毒核酸检测窗口期残余风险评估

    韩慧张用丽谢月华
    1147-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1年来海南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核酸检测(NAT)结果、评估HBV、HCV和HIV的NAT检测后残余风险。方法 收集本中心2012年1月-2022年12月的无偿献血者NAT检测结果数据,利用新发感染率-窗口期残余风险模型对献血者进行HBV、HCV和HIV窗口期残余风险评估。结果 2012年1月-2022年12月,海南地区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中,来自初次献血者的占比45。02%(522 684/1 161 042)、重复献血者(含固定献血者)占 54。98%(638 358/1 161 042),固定献血者占 30。48%(354 227/1 162 042);NAT 总阳性率为 0。19%(2 151/1 161 042);NAT检测后HBV窗口期残余风险为62。54/百万,HCV残余风险为0。431/百万,HIV残余风险为0。791/百万。结论 海南地区无偿献血者开展NAT检测明显降低HCV残余风险,输血传播HBV、HCV、HIV的窗口期残余风险处于较低的水平。

    核酸检测输血传播疾病病毒残余风险无偿献血者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