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液储存标准》修订的思考与启示

    胡伟王拥军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近正式批准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WS 399-2023《血液储存标准》是WS 399-2012《血液储存要求》的最新修订版本,主要规定了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血浆、辐照血等的储存要求,适用于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是安全用血的基础和保障。

    血液储存保存期输血标准

    可溶微针负载富血小板裂解液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基础研究

    吴嘉康郑诗凡游训仪王红...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负载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platelet-rich plasma lysate,PL)制备微针,探究PL微针在治疗糖尿病创面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 使用CMCS作为基础材料,加入适量聚乙烯基吡咯烷酮K-60(Polyvinylpyrrolidone,PVPK-60)共同制备不同浓度的针体材料,通过考察成针率,形貌特征及力学性能等,确定最佳浓度,并考察PL微针中生长因子活性。制备糖尿病小鼠背部创面,随机分为4组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P L涂抹组使用P L涂抹,空白微针组使用不含有P L的微针,P L微针组使用含有P L的微针,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评价PL微针应用于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 当PVPK60为40 mg/mL时,成针率为100%,阵列完整,针体饱满,针尖锐利。根据力学-位移曲线与砝码压变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PL微针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生长因子检测结果显示,PL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为(625±35)pg/m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含量为(18 741±1 287)pg/mL,制备成针后,VEGF 含量为(183±2)pg/mL,PDGF-BB 含量为(8 049±1157)pg/mL,成针后生长因子浓度虽有所降低,但仍较好地保持了生长因子活性。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实验结果显示,PL微针组愈合较好,创面愈合率相较于前3组有差异(P<0。01)。H&E染色结果显示PL微针组可见较少的炎细胞浸润和出血点;对照组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均低于PL涂抹组与PL微针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L微针组促炎因子IL-6表达下降,抗炎因子TGF-β表达上升,血管新生指标CD31表达上升,且于其他3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PL微针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能较好地保持生长因子活性,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有着积极的作用,为糖尿病创面愈合提供了新思路。

    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糖尿病创面可溶微针组织修复

    献血者使用HIV抗病毒治疗药物对血液安全的影响

    王立林赵方杨峥嵘朱蕊...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深圳市无偿献血者中使用抗病毒治疗(ART)药物对血液安全的潜在风险。方法 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检测定期献血者(阴性对照组n=86)、抗-HIV阳性检出者(实验组n=98,检出于2019-2023年约44万献血者)血浆中ART药物,探明阴性对照组ART药物血浆基线浓度,分析使用ART药物对血液安全的影响。结果 86例阴性对照组血浆标本未检测到基线浓度的ART药物;98例实验组1∶2人份混合血浆标本中,经拆分确证检出4例ART药物标本,ART药物检出率为4。08%。其中,3例检出ART药物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1例检出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齐多夫定。结论 深圳地区抗-HIV阳性检出者中存在使用ART药物情况,需要进一步探究此类人群献血动机,识别高危人群,保障血液安全。

    无偿献血者抗病毒治疗药物HIV检出率血液安全

    ABO亚型分子遗传学分析及罕见等位基因鉴定

    宿军王夕钢杨红霞车玲玲...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95例血清学ABO亚型标本的分子机制。方法 对95例血清学ABO正反定型不符亚型标本全部进行血清学确认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PCR-SSP)ABO基因分型,对PCR-SSP无法检测到亚型等位基因的标本分别先后进行ABO基因第1~7外显子双链测序和单链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以及突变点所在基因位置。结果 95例标本共检测出34个ABO等位基因。其中5个常见ABO等位基因(ABO*A1。01、ABO*A1。02、ABO*B。01、ABO*O。01。01和ABO*O。01。02)和29个罕见亚型等位基因,包括16个ISBT命名等位基因(ABO*A2。01、ABO*A2。05、ABO*A2。13、ABO*A3。07、ABO*AW。37、ABO*AEL。05、ABO*B3。01、ABO*B3。05、ABO*BW。03、ABO*BW。07、ABO*BW。27、ABO*BEL。03、ABO*cisAB。01、ABO*cisAB。05、ABO*BA。02、ABO*BA。04)和 5 个 dbRBC 曾命名等位基因(A223、B309、Bw37、Bel09、Bw40)和 8 个均未命名新等位基因[ABO*B。01+978C>A、ABO*A1。02+248A>T、ABO*B。01+125dupT、ABO*B。01+(98+1 G>A)、ABO*A1。02/ABO*B。01+1A>G,ABO*A1。02/ABO*O。01。01+28G>T,ABO*A1。02/ABO*B。01+538C>T,ABO*A1。02/ABO*O。01。01+797insT,后4个标本因标本量不足无法进行单链测序验证]。95例标本通过PCR-SSP确认亚型等位基因76例(21个ISBT和dbRBC已命名等位基因),剩余19例标本进行ABO基因第1~7外显子测序确认,其中确认8例未命名等位基因标本,剩余11例标本经测序未发现在检测范围内的亚型等位基因。结论 研究揭示了 95例血清学ABO亚型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发现8种罕见的未命名新等位基因。血清学疑难血型的检测受到患者病理、生理等因素的干扰,ABO亚型鉴定需要血清学检测和基因检测相结合。

    血清学ABO亚型血清学基因测序

    去除雷达木干扰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方法及输血疗效评估对比

    张警丹孙佳丽杜瑞辉李鹏...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DARA-Fab片段处理经抗CD38单克隆抗体雷达木(daratumumab,DARA)治疗后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对比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方法评估其输血疗效。方法 将DARA使用PierceFab制备试剂盒制备成DARA-Fab片段后,确认不同体积(5、10、15、30 μL)DARA-Fab片段对于抗筛细胞和抗体鉴定细胞的中和效果;DARA-Fab片段和明确相应抗原的抗筛细胞与对应的单抗试剂为试验组,以添加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孵育后离心;各选取20名经DARA治疗后的MM患者,分别使用DARA-Fab封闭RBC表面抗原和与DTT破坏红细胞表面抗原的方法来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对其输血前后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2种配血方法。结果 15、30 μL DARA-Fab片段与抗筛细胞与混有DARA的血清孵育离心后结果为阴性,5、10 μL DARA-Fab结果为阳性,15 μL DARA-Fab处理抗体鉴定细胞(2、3、4、5、7、9、11)后为阴性,抗体鉴定细胞(1、6、8、10、12)经30 μL DARA-Fab片段处理后,结果为阴性;添加DARA-Fab的实验组对MNS系统、Duffy、Kidd、Kell、Lewis、Rh血型系统和对照组结果一致;DARA-Fab片段这20名患者输注RBC后Hb(hemoglobin,Hb)(73。90±1。90)(g/L)比输血前(63。60±1。58)明显提高,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μmol/L)(16。25±3。54 vs 17。87±3。57)、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μmol/L)(6。31±2。32 vs 7。10±2。80)和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9。94±1。38 vs 10。77±1。22)输注前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DTT处理方法与DARA-Fab片段封闭方法的输血前后Hb差值(10。75±1。04 vs 10。30±0。98)、TBil差值(3。31±1。47 vs 3。31±0。55)、DBIL 差值(2。76±1。24 vs 2。60±0。83)和 I-Bil 差值(1。97±0。40 vs 2。82±0。53)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ARA-Fab片段可通过封闭RBC表面CD38抗原,来去除DARA对红细胞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干扰,这种封闭方法对于红细胞临床常见血型系统的抗原无影响,且通过这种配血方法实验室指标输血疗效明显,与DTT方法的输血疗效无差异。

    雷达木多发性骨髓瘤输血二硫苏糖醇

    罕见抗-Dib致严重胎儿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测与相关研究

    廖志坚贾双双温机智莫春妍...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1例高频抗体导致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N)进行检测、鉴定及配血。方法 对患儿进行新生儿溶血试验,对母亲进行血清学意外抗体鉴定,并对母亲红细胞进行常见高频抗原鉴定;对检出抗体进行IgG分型检测,并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单核细胞体外吞噬致敏红细胞试验,以检测抗体相关的吞噬率;对患儿母亲、父亲及舅舅进行相关红细胞血型基因测序;利用稀释的母亲血浆和抗人球卡法,在献血者中进行大规模相合血液的筛选。结果 产妇鉴定为Di(b-)稀有血型,产生了抗-Dib(效价512)并导致了严重的HDFN:抗-Dib亚型分型为IgG1和IgG2型,单核细胞体外吞噬效率为88。83%(74。7/84。09);产妇亲属中没有相合献血者,后续从5 520名献血者中筛选到2例Di(b-)相合血液,患儿接收输血治疗后康复出院。后续在51 334名献血者中筛查到17名Di(b-)献血者,该数据表明Di(b-)在广州地区献血者中的分布频率约为三千分之一(0。033%,17/51 334)。结论 综合利用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了抗-Dib所致的严重HDFN,建立了 1种有效大规模筛查Di(b-)稀有血型的方法并找到相合血液,为建立Di(b-)稀有血型库奠定了基础。

    抗-DibDi(b-)稀有血型胎儿新生儿溶血病

    血液病患者产生抗HLA抗体的危险因素分析

    季开王澜陈璐瑶鲍晓晶...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血液病患者中,探究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2018年间本院1 008名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前采用Luminex技术平台进行抗HLA抗体检测的结果及临床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008名患者的抗HLA抗体总体阳性率为24。08%。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抗HLA抗体产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0岁(P=0。046,OR 1。467,95%CI 1。007-2。136)、疾病确诊至抗体检测的时间≥41d(P=0。000,OR 1。830,95%CI 1。306-2。565)、初诊 PLT 计数<20x 109/L(P=0。020,OR 1。543,95%CI 1。072-2。220)、有妊娠史(P=0。000,OR 5。187,95%CI 3。689-7。293)、入院前有输血史(P=0。001,OR 1。762,95%CI 1。257-2。470)和入院后 PLT 输注总量≥30U(P=0。000,OR 2。352,95%CI 1。638-3。376)。其中年龄≥30 岁(P=0。023,OR=1。839,95%CI 1。088-3。108)、妊娠史(P=0。042,OR=5。258,95%CI 1。062-26。038)分别与抗HLA-Ⅰ类、Ⅱ类抗体的产生有关;疾病确诊至抗体检测时间≥41d(P=0。000,OR=2。873,95%CI 1。612-5。119)、初诊 PLT 计数<20×109/L(P=0。008,OR=2。164,95%CI 1。225-3。822)、妊娠史(P=0。002,OR=6。734,95%CI 1。993-22。751)、入院前的输血史(P=0。001,OR=2。746,95%CI 1。531-4。925)、入院后 PLT 输注>30U(P=0。006,OR=3。459,95%CI 1。416-8。451)与抗HLA-Ⅰ+Ⅱ类抗体的产生有关。结论 年龄较大、病程较长、PLT计数较低、有妊娠史和输血史、PLT输注总量较多,均是影响抗HLA抗体产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对移植前血液病患者宜根据情况检测抗HLA抗体,这对于指导供者选择、监测抗体变化和改善移植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病学输血

    术中追加使用氨甲环酸对短节段腰椎管狭窄手术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

    朱丽坤曹爽刘东梅尹倩...
    17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追加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短节段腰椎管狭窄手术失血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108名腰椎管狭窄症拟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TXA组、追加组,各36名。对照组围手术期不应用TXA;TXA组麻醉成功后、手术切皮前15 min静脉滴注含1 g TXA的生理盐水混合液100 mL;追加组麻醉成功后、手术切皮前15 min静脉滴注含lgTXA的生理盐水混合液100 mL,输完后3 h,再静脉追加10 mg/kg体重的TXA。记录3组围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于术前及术后d3分别测定3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数量(BP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等指标。术后追踪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追加组分别与对照组和TXA组比较,总失血量(mL)[(968。7±209。6)vs(1369。8±276。3),(968。7±209。6)vs(1 273。9±250。2)]、显性失血量(mL)[(590。5±164。3)vs(876。4±235。9),(590。5±164。3)vs(789。3±221。7)]、术中失血量(mL)[(318。7±120。7)vs(457。8±146。6),(318。7± 120。7)vs(423。9±162。3)]、术后引流量(mL)[术后 1d:(164。6±25。0)vs(262。3±51。7),(164。6±25。0)vs(219。8±37。1);术后 3d:(107。2±18。6)vs(156。3±37。6),(107。2±18。6)vs(145。3±22。3)],均低于对照组和 TXA 组(P<0。05),输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TXA组术后引流量、输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3组隐性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3 组 Hb、Hct、BPC 下降(P<0。05),D-D、FIB、CRP 升高(P<0。05),但 TXA 组、追加组 Hb、Hct、BPC、D-D、CRP的变化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追加组Hb、Hct、BPC、D-D、CRP的变化程度小于TXA组(P<0。05)。3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的PT-INR、PT、APTT、ALT、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所有患者术后追踪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癫痫、肝肾损害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术中追加TXA可有效减少短节段腰椎管狭窄手术失血量,但不增加凝血障碍、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腰椎后路融合术腰椎管狭窄症氨甲环酸失血量术中追加

    2012-2022年广州地区抗-HIV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及趋势分析

    田也李仲平廖芬芳谢君谋...
    180-184,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2012-2022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人群信息,分析其特征及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探讨新形势下保障用血安全的措施。方法 采用2种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和1种核酸检测(NAT)试剂对2012-2022年广州地区的无偿献血标本进行HIV抗原抗体检测和HIV RNA筛查,检出反应性的血液标本送至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抗-HIV确证实验(蛋白免疫印迹法),并对确证抗-HIV阳性的献血者进行人群特征分析。结果 2012-2022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共3 351 596份献血者标本。抗-HIV确证阳性有708份,总阳性率为21。12/10万,抗-HIV阳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其中:1)不同年龄段的抗-HIV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25~34岁组、35~44岁组、18~24岁组、≥45岁组(P<0。05);2)初次献血者抗-HIV阳性率(39。23/10万)显著高于重复献血者(10。78/10万)(P<0。05);3)男性献血者抗-HIV阳性率(30。45/10万)显著高于女性(3。46/10万)(P<0。05);4)个体献血者抗-HIV阳性率(32。18/10万)高于团体献血者(9。10/10万)(P<0。05)。结论 2012-2022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IV确证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无偿献血及艾滋病预防系列政策落实呈显著正相关性。青年人群仍然是HIV高危人群集中区,应多渠道加强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初次献血者的抗-HIV阳性率远高于重复献血者,建议进一步优化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体检过程,多措施筛查高危行为人群的献血行为。加强固定献血者的艾滋病预防等宣传教育,坚持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并加强献血后保密性弃血途径告知工作。

    无偿献血者HIV宣传

    一种可用于OBI检测的高灵敏度核酸提取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高文博何博杜荣松廖芬芳...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和验证1种可用于隐匿性HBV感染(OBI)检测的大体积高灵敏度核酸提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低病毒载量OBI标本的定量检测。方法 参考罗氏核酸检测试剂盒核酸提取方法,建立1种大体积核酸提取方法。将HBV标准品分别配置成10 000 IU/mL、1 000 IU/mL、100 IU/mL、10 IU/mL和1 IU/mL浓度,采用磁珠法从10 mL相应浓度的标准品中提取核酸,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浓度的CT值,每个浓度梯度进行平行双份检测,以病毒浓度的对数为X轴,2次检测CT值的平均值为Y轴,构建荧光定量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通过3次重复实验验证该方法的稳定性。应用本方法提取低病毒载量OBI标本核酸并进行荧光定量。结果 3次HBV病毒荧光定量标准曲线扩增效率(E)均在90%~105%,回归方程(R2)均>0。99。不同浓度标准品CT值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0。63%、0。78%、1。52%、1。36%和0。78%。本方法可以提取出病毒载量低至1 IU/mL的OBI标本核酸并进行定量。结论 本方法HBV核酸定量检测系统检测下限可达1 IU/mL,并且具有较强稳定性和灵敏度,可用于低病毒载量OBI的定量检测。

    HBV大体积核酸提取荧光定量PCR低病毒载量隐匿性HBV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