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应用于ECMO治疗中止凝血管理的对比研究

    李豪李思娜黄惠妮阳子骥...
    613-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常规凝血试验各参数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 2 种方法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治疗患者肝素抗凝监测及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12 月就诊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 138 例ECMO支持治疗的患者,对同步检测的共 317 对普通TEG、肝素酶纠正的血栓弹力图(heparinase-modified thromboelastogra-phy,hmTEG)参数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并对ECMO建立时和ECMO运行 24h后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hmTEG的凝血反应时间(R)与APTT的相关系数(r=0。441,P<0。05)低于普通TEG R值与APTT的相关系数(r=0。547,P<0。05);普通TEG的凝固角(α-An-gle)、凝血形成时间(K)与Fib无相关关系(P>0。05),而hmTEG 的α-Angle、K与Fi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359(P<0。05)、-0。343(P<0。05);hmTEG的最大振幅(MA)与Plt的相关性为 0。456(P<0。05),远低于其与Fib的相关性(r=0。715,P<0。05)。APTT和hmTEG对ECMO支持治疗患者普通肝素抗凝效果的判断具有中度的一致性(P<0。05)。ECMO上机 24h后Plt明显低于ECMO建立时(P<0。05),而Fib、APTT及hmTEG各参数等指标在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TEG可以更好地反映ECMO支持治疗患者真实的凝血因子功能水平,使用hmTEG和APTT评估ECMO支持治疗患者肝素是否超量的结果可以相互参考,且hmTEG具有独特的优势。常规凝血试验和TEG检测不能相互替代,联合应用利于实现更好地抗凝和凝血管理。

    体外膜肺氧合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试验抗凝

    血栓弹力图联合常规凝血指标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内源性肝素检测中的应用

    秦丹周华友
    620-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联合常规凝血指标(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患者内源性肝素物质,探讨TEG联合CCTs对该类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检测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对35 名EHF患者分别在轻/中症期、重症期和恢复期进行APTT、TT、血栓弹力图普通杯R值和血栓弹力图肝素酶杯R值检测。使用Friedman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EHF轻症病例的R值和肝素杯R值均数为 7。5 和 6。7,恢复期病例的TT、R值和肝素酶杯R值分别为16。9、6。2 和 6。1,轻症病例的普通杯R值和肝素酶杯R值,以及恢复期病例的TT、R值和肝素酶杯R值均为正态分布,其余均为非正态分布。EHF患者在不同疾病进展期APTT、TT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患者的血栓弹力图R值(凝血反应时间)也显示在轻中症、重症和恢复期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中症期相比,重症期的APTT、TT和R值延长,说明患者凝血功能继续降低;在轻中度、重度和恢复期,EHF 患者的R值减去肝素酶杯R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期内源性肝素样物质的残留积累高于轻中症和恢复期。结论 EHF患者在不同疾病进展期APTT、TT和R值的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TEG联合CCTs检测显示内源性肝素样物质的蓄积是可能导致EHF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TEG与CCTs组合检测的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内源性肝素样物质的累积,为临床医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

    流行性出血热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检测指标内源性肝素样物质

    血栓弹力图在膝关节镜手术预防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张中清乔姝吴麦拉苏迟浩楠...
    625-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对膝关节镜术后个性化抗凝方案制定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2023 年4-8 月在本院关节科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50 名,随机分组,常规抗凝27 例为对照组,个性化抗凝23 例为试验组。常规抗凝是指按体重选择对应剂量,用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alci-um,LMWHC)进行抗凝,1 次/d至术后 7d;个性化抗凝按预防剂量LMWHC抗凝至术后d3,术后d3 根据TEG回报指标(MA>70 mm、α角>72°、K值<1 min时,将LMWHC改为阿司匹林,初始预防剂量为 100 mg/d;R<5min时将LMWHC改为利伐沙班,预防剂量为 10 mg/d至术后d7)。出现低凝或皮下瘀斑患者先停药,若进一步加重,根据TEG回报指标成分性输血。比较 2 组围手术期Caprini评分的差异性、术后d1 的TEG和CCT相关性、根据术后d7血栓发生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2 组预测血栓形成准确度的差异。结果 2 组在术后 7dCa-prin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术后 3d试验组调整抗凝药物有效。Pearson相关性评价显示术后d1 时TEG中的凝血最大强度(MA)和CCT中血小板计数(Plt)具有强正向相关性(P<0。05)。术后d7 对照组中有血栓形成,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alf 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CMVT),经治疗性抗栓后消失。将作为差异指标的MA纳入ROC曲线中进行模型分析,对照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819,试验组AUC为 0。508,发现对照组模型预测形成CMVT的准确度更高。结论 TEG监测下个性化抗凝有效减少膝关节镜术后CMVT的发生,对抗凝预防血栓具有指导价值。

    血栓弹力图个性化抗凝膝关节镜肌间静脉血栓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实验室评估模型初探

    肖湘斯雍然张静薇曾彦...
    63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评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本院2020 年11 月至2022 年3月共计CVI患者359 名,根据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分为VTE组和非VTE组。分析2 组的基线特征,以及联合血栓弹力图、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对CVI患者发生VTE的风险预测价值。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筛选风险因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通过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以及临床决策曲线(DCA)进行模型性能评价。结果 对照组相比,血栓形成组R值降低(3。27±0。71 vs 3。87±1。16,P<0。05);凝血酶原时间(PT)降低(11。08±3。02 vs 12。86±3。48,P<0。001),纤维蛋白原(Fib)增高(3。46 vs 3。10,P<0。05),D二聚体(DD)增高(3。00 vs 1。12,P<0。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降低(12。01±3。87 vs 13。98±3。20,P<0。001)。以PT、DD、R值、Fib和PDW作为预测因子建立的血栓形成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 0。842 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36。78%和 95。59%。临床决策曲线(DCA)判断当模型预测值为 0。1~0。7 时可使患者获益。结论 联合TEG、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预测CVI患者发生VTE风险具有一定的效果。

    血栓弹力图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

    急诊创伤患者TEG最大振幅降低的影响因素分析

    姬长甫赖冬田艳赖飞...
    638-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监测急诊创伤患者的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探究血栓弹力图(TEG)最大振幅(MA)异常降低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9 月—2023 年 9 月本院收治的 319 例创伤患者,观察入院后 0h和 24h的各项凝血相关指标。依据MA结果分为MA正常组(>50 mm)和MA降低组(≤50 mm),比较 2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动力学(Angle)、30 min血块溶解率(Ly30)、M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 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的结果;并对 319 例创伤患者MA与纤溶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是否使用氨甲环酸(TXA)再将MA降低组分为TXA组和未用药组,比较 2 组患者以上各凝血相关指标变化率的差异,以及死亡率和血制品用量的改变。结果 与MA正常组比较,MA降低组Hb、Plt、Fib、舒张压和GCS评分明显下降,心率、ISS评分和死亡率升高(P<0。05)。MA降低组的R、PT和TT都延长(P<0。05),PIC和D-D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A与Ly30、TAT和APTT无相关性,与Angle(r=0。803)、Plt(r=0。544)、FIB(r=0。581)、PIC(r=-0。443)和D-D(r=-0。343)有相关性。与未用药组比较,TXA组的Angle、MA和Fib变化率升高(P<0。05),而PIC的变化率下降(P<0。05);TXA组冷沉淀和血小板输注量降低(P<0。05),红细胞输注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TXA组死亡率降低(P<0。05)。结论 急诊创伤患者出现MA值异常降低时,纤溶亢进可能是其异常下降的重要因素,使用TXA治疗可改善其对MA的影响,并减少血液制品输注,降低患者死亡率。

    急性创伤血小板功能障碍氨甲环酸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血栓分子标志物

    单核细胞单层试验在预测IgG抗-M相关胎儿新生儿溶血病中的应用

    莫春妍贾双双朱思颖姬艳丽...
    64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单层实验(monocyte monolayer assay,MMA)是否能够用于IgG抗-M相关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fetus and newborn,HDFN)的预测。方法 选取 8 例含有IgG抗-M的孕妇并采集血浆标本,其中有胎儿水肿等严重临床症状及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各 4 例;8 份血浆用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灭活,与M抗原阳性红细胞孵育致敏后,将致敏红细胞与单核细胞混合进行吞噬试验,同时设立阳性及阴性对照,并计算吞噬率;采用t检验对 2 组吞噬率进行比较。结果 4 例发生严重抗-M相关HDFN的孕妇的MMA吞噬率分别为15。37%、13。05%、9。17%和 24。50%,均值为 15。52%;检出IgG抗-M但未发生HDFN的孕妇,其MMA吞噬率分别为8。74%、11。07%、5。12%和 6。23%,均值为 7。79%,2 组吞噬率无差异(P>0。05)。2 组吞噬率分别与阴性对照比较均无差异(P>0。05),但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P<0。05)。结论 IgG抗-M介导单核细胞吞噬的能力较低,提示抗-M导致胎儿水肿的机制可能并非红细胞被吞噬破坏而发生的溶血,因此体外单核细胞单层实验可能不适用于IgG抗-M相关HDFN的预测。对于检出IgG抗-M的孕妇,现仍需通过定期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来判断胎儿宫内贫血情况。

    单核细胞单层试验(MMA)IgG抗-M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DFN)

    抗-M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测及预防策略分析

    杨贺才马晓莉吕永磊田冬冬...
    648-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学检测结果在抗-M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DFN)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探讨HDFN预防策略。方法 对 2017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本实验室确诊的 12 例抗-M引起的HDFN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母亲和患儿的血型鉴定,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抗体效价检测,新生儿溶血 3 项实验。收集患儿和母亲的临床资料,包括妊娠史、输血史、产前抗体检测、宫内输血史、分娩孕周,并随访患儿预后。结果 12 例抗-M引起的HDFN中,患儿母亲均为RhD+NN表型,患儿均为RhD+MN表型,母子MN血型均不相容。在ABO血型系统中,母子ABO血型不相容占 41。7%(5/12)。患儿母亲皆无输血史,在 4℃检测效价中位数 32,37℃效价中位数 4。3 例患儿母亲有多次宫内输血史,发生率为 25%(3/12)。1 例为首胎妊娠异常,占比 8。3%(1/12),7 例为异常妊娠流产,不良孕产史发生率 58。3%(7/12)。6 例患儿母亲早产,占比 50%(6/12)。3 例患儿母亲定期产检,并鉴定抗体特异性,占比 25%(3/12)。12 例患儿游离抗体在 4℃检测效价中位数 6,37℃效价中位数 2。2 例患儿抗-M在 37℃检测无反应,阴性率 16。7%(2/12)。患儿直抗阳性率 8。3%(1/12),放散阳性率 16。7%(2/12)。血红蛋白最低值中位数 75 g/L,12 例患儿均接受了输血治疗。总胆红素峰值中位数 157。5 μmol/L,均未达到换血阈值。患儿迟发性贫血率 16。7%(2/12),患儿出生后死亡率 8。3%(1/12),11 例患儿预后无生长和神经发育迟缓情况。结论 抗-M能引起严重的HDFN,也可发生于第 1 胎,抗体效价强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容易引起迟发性贫血,应根据抗-M血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定期监测,及时干预治疗。

    抗-M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DFN)预防策略

    福建莆田地区无偿献血者ABO疑难血型的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林铁辉郑雪玲蔡晓红雷航...
    65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莆田市无偿献血人群疑难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对相关献血者建档,以备自身输血或者助人应急献血。方法 收集莆田市中心血站 2019 年 1 月1 日—2023 年8 月31 日期间68 593 名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型鉴定;对疑难血型标本进行ABO基因(包含启动子、增强子和7 个外显子以及其侧翼序列和内含子 6)以及FUT1 基因检测;运用Chimira和PyMOL软件建立 3D模型,预测基因突变对酶结构的影响。结果 血清学共检出 16 例ABO亚型,其中检出率最高的表型为类孟买型(0。73/万),其次为cisAB型(0。44/万);基因分析共检出 12 例含有已知突变的标本(FUT1。01N。06/FUT1。01N。06 4 例,FUT1 01W。08/FUT1。01N。06 1 例,A2。08/B。01 2 例,BA。02/O。01。01 1 例,A3。07/O。01。01 1 例,cisAB。01/B。01 3 例),4 例未找到关键突变(A1。02/B。01 2 例,A1。02/O。01。02 2 例)。3D分子模型分析发现,A3。07 等位基因和FUT1。01W。08 等位基因均能导致相应糖基转移酶活性降低,导致亚型的出现。结论 福建莆田地区无偿献血者最常见的引起ABO正反不符的表型为类孟买型,其最常见等位基因为FUT1。01N。06。

    亚型输血安全基因测序

    应用Q-PCR定性检测KIR基因有无方法的建立

    李宇楠甄建新梁爽喻琼...
    660-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定性检测KIR基因有无的Q-PCR方法。方法 根据高分辨水平中国人群KIR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并参考国际IPD-KIR数据库,针对 16 种KIR基因及 2DS4-Normal、2DS4-Deleted两种亚型,设计KIR基因特异性引物用于Q-PCR扩增反应;同时设置一孔阴性对照、一孔阳性对照(特异性扩增人体生长激素HGH基因片段),以监控假阳性、假阴性的结果。为验证Q-PCR方法的可靠性,随机选择302 份已采用KIR PCR-SSP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的标本,采用Q-PCR方法盲检和对比。结果 300 人份的Q-PCR检测结果与已知的PCR-SSP检测结果相符,有2份标本结果不一致,其中 1 例标本的 2DS5 基因Q-PCR检测结果为阴性,而PCR-SSP检测结果为阳性;另一例标本2DS1 基因Q-PCR检测结果为阳性,而PCR-SSP检测结果为阴性。对 2 份标本分别进行 2DS5、2DS1 基因测序分型,证实Q-PCR定性检测结果正确。结论 本文建立的KIR Q-PCR方法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KIR基因有无的定性检测。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KIR基因有无实时荧光定量-PCR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测序分型

    PBT辐射接枝改性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

    罗秋艳黄启超王衡东沈丽...
    66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接枝不同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苯乙烯磺酸钠(SSS)、AA+AM、AA+SSS]对血小板黏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γ射线辐照将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苯乙烯磺酸钠(SSS)、AA+AM、AA+SSS]接枝到PBT表面,依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润湿时间等指标表征接枝后的PBT;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接枝不同单体的PBT对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情况,同时测定通过接枝不同单体的PBT的血小板浓度、最大聚集能力、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低渗休克率(HSR),考察其对血小板粘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FTIR上出现了AA、AM、SSS的特征吸收峰,且接枝后的材料亲水性明显改善,表明单体接枝成功;SEM结果显示,PBT原样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程度明显高于改性后的PBT;滤过PBT原样的血小板与血小板原样相比:血小板浓度为(533。00±4。58 vs 672。00±3。61)×109/L,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48。80±0。96 vs 58。60±1。37)%,CD62p阳性表达率为(45。35±0。58 vs 39。90±0。52)%,血小板 HSR 为(48。74±0。46 vs 51。86±0。93)%(P<0。05)。与PBT原样相比,接枝不同单体后的PBT材料导致的血小板损失和血小板功能损伤都明显下降(P<0。05),其中PBT-(AA+AM)对血小板的综合影响最小[血小板浓度(637。00±2。65)×109/L,血小板最大聚集率(62。45±0。61)%,CD62p阳性表达率(37。39±0。42)%,血小板HSR(53。51±0。58)%]。结论 表面接枝AA+AM的PBT对血小板的黏附及功能损伤的综合影响明显小于接枝其他单体的PBT,有望进一步开发用于血小板制剂中去除白细胞的过滤材料。

    PBT血小板功能血小板黏附丙烯酸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