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邢瑞昌

双月刊

1005-4847

a67761337@126.com

010-67779337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5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Journal 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刊载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理论专著、科研成果论文、科学实验新方法、新材料、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新的动物品系的培育和应用以及与实验动物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科学论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OM/DSS诱导建立结肠炎-癌转化大鼠模型的组织学评价及肠道菌群分析

    魏秀楠孙大娟梁峻尉刘佳卉...
    1369-1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表征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的大鼠模型,并探讨其肠道菌群特征。方法 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不同干预周期的模型组(M1、M2、M3组)。模型组大鼠均采用单次腹腔注射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联合自由饮用3个周期DSS的方法诱导结肠炎-癌转化,期间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评分,于DSS第1、2、3周期结束时分别处死M1、M2、M3组大鼠,留取脾、结肠组织及结肠内容物。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学损伤及癌变情况进行评估,并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其肠道菌群的特征性改变。结果 AOM/DSS造模导致了显著的DAI评分上升、结肠缩短及脾指数升高。从M1组到M3组,肠黏膜屏障逐渐破坏,病理评分逐渐升高,依次出现了异常隐窝灶、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同时,该病理演变过程表现出与人体炎症性肠病癌变相似的特征。在16S rRNA测序中,采用Wilcoxon和ALDEx2两种差异丰度检验工具筛选得到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单球菌属(Monoglobus)为代表的菌群丰度变化可能参与了结肠炎-癌转化的进展,并观察到差异菌群的功能主要富集到了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代谢途径。结论 AOM/DSS诱导建立的大鼠模型能较贴切地动态模拟结肠炎-癌转化的病理特点,同时伴随着特定肠道菌群丰度的改变,可能与菌群介导的代谢途径密切相关。

    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结肠炎-癌转化组织病理学16SrRNA测序肠道菌群

    基于宏基因组学探究葛根芩连汤改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SD大鼠模型菌群失调的作用机制

    唐秋梅韩雪杨光勇陈瑞...
    1379-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AAD)后大鼠肠道菌群以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60只SPF级雌雄各半的SD大鼠喂养7 d后,按1∶5随机分为空白(Con)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大鼠使用克林霉素(250 mg/kg)灌胃造模,每天1次,连续7 d。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Mod)组、葛根芩连汤高剂量(GQD-H)组、葛根芩连汤中剂量(GQD-M)组、葛根芩连汤低剂量(GQD-L)组、丽珠肠乐(LBP)组,每组10只。按给药剂量GQD-H组(10。08 g/kg)、GQD-M组(5。04 g/kg)、GQD-L组(2。52 g/kg)、LBP组(0。15 g/kg)灌胃干预,Con组和Mod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后采集粪便,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分析。结果 a多样性和β多样性提示Mod组与GQD-H组、GQD-M组、GQD-L组之间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有差异;GQD各剂量组在门水平上增加厚壁菌门(Bacillota)的丰度,降低变形菌门(Pseudomonadota)丰度。在属水平上增加肠道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Thomasclavelia、Mediterraneibacter 相对丰度,降低 Adlercreutzia、Muribaculum、Escherichia 相对丰度;GQD 上调氨基酸代谢途径、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免疫疾病途径。结论 GQD干预AAD后能改善肠道有益菌和致病菌的丰度比例,进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免疫系统。

    葛根芩连汤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宏基因组学肠道菌群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389页

    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Apo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及其表型研究

    柯璐曹愿谷文达刘甦苏...
    1390-1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Apo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以进一步探讨Apoe在血脂代谢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症中的功能。方法 针对C57BL/6J小鼠Apoe基因设计2个sgRNA靶位点,并将sgRNA和Cas9 mRNA共同注入受精卵,移植至ICR受体鼠,获得F0代小鼠,通过提取鼠尾DNA以及PCR筛选,获得阳性小鼠。通过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小鼠各组织中Apoe mRNA表达水平。检测小鼠血清中的血脂指标,并通过油红O染色主动脉血管,以检测动脉内膜脂质的积聚。结果 PCR及测序结果确认成功构建了Apoe基因敲除小鼠(C57BL/6-Apoeem1/Nifdc,简称Apoe KO小鼠);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实验结果显示,Apoe KO纯合小鼠(Apoe-/-)的肝、大脑、脾、肾和肺组织中的Apoe mRNA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且雄性小鼠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主动脉血管油红O染色显示,在相同且食用正常饲料条件下,野生型(wild-tpye,WT)小鼠无脂质堆积,Apoe-/-小鼠则呈现大量红色脂质斑块。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Apoe基因敲除小鼠,该纯合子小鼠在非高脂饲料下呈典型的异常血脂代谢及主动脉内膜脂质积聚特征,为Apoe KO小鼠资源提供了背景数据,为血脂代谢异常表型研究提供新模型。

    ApoeC57BL/6-Apoeem1/NifdcCRISPR/Cas9血脂代谢主动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稿约

    1398页

    贵州小型猪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模型建立及评价

    邱华明李子祥唐杰吴延军...
    1399-1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贵州小型猪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气阴两虚证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方法 选取6月龄贵州小型猪26只,其中正常组6只采用基础饲料喂养10个月,T2DM气阴两虚证模型组2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饲喂10个月、青皮附子水煎剂喂养3个月,构建了贵州小型猪T2DM气阴两虚证模型。以小便情况、大便情况、行动、精神、对周围环境反应及皮毛鼻盘色泽5方面量表评价中医证型,血清CD4+、CD8+及两者比值,cAMP、cGMP及两者比值、舌象红色值(R)、绿色值(G)和蓝色值(B)评估气阴两虚证。采用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糖耐量实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指标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来评价T2DM。结果 模型组小型猪的体征可概括为体型偏胖、神疲乏力、好卧、懒动、精神萎靡、无神、食少多饮、皮毛无光泽、皮毛灰暗;二便、行动及精神、对周围环境反应、皮毛鼻盘色泽等评分偏低(P<0。05);舌象呈舌红无苔或少苔;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型猪实验室指标出现了 FBG、HbA1c、HOMA-IR、TC、LDL-C、cAMP、cGMP、舌象 R、G、B 值显著降低,PT、APTT、CD4+、CD4+/CD8+值显著下降,TG升高(P>0。05),HDL-C升高(P>0。05),cGMP升高(P>0。05);病理染色显示胰腺组织破坏。结论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配合破气伤阴中药饲喂的方法可成功建立T2DM气阴两虚小型猪模型。该模型在中医证候上呈现神疲乏力、烦渴欲饮、气短懒言、舌红少津、少苔、脉虚无力的主症和小便色黄透明无味、大便干结、反应迟钝、蜷缩、皮毛无光泽、灰暗、鼻盘淡白无华等兼症,也呈现糖脂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表现。

    贵州小型猪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空腹血糖

    抗菌性碳点修饰PEEK干预MRSA感染环境植入物骨整合性能的体内研究

    何宏星张心恬章梦涵王耀...
    1408-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拟评价抗菌性碳点修饰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在感染性骨缺损环境的骨整合性能。方法 熔融法制备结合透析纯化获得胍基碳点(guanidine-based carbon dots,G-CDs),应用聚乙烯醇缩丁醛酯(polyvinyl butyral,PVB)通过浸泡-干燥法制备G-CDs修饰的PEEK植入物(PEEK/PVB-G-CDs)。将SD大鼠分为:PEEK植入未感染组(PEEK(-)组),PEEK/PVB-G-CDs植入未感染组(PEEK/PVB-G-CDs(-)组),PEEK植入感染组(PEEK(+)组),PEEK/PVB-G-CDs植入感染组(PEEK/PVB-G-CDs(+)组)。每组大鼠均于垂直股骨外侧髁处制备一个直径2 mm、深度5 mm的孔洞以模拟骨缺损。将30 μL生理盐水注入PEEK(-)组和PEEK/PVB-G-CDs(-)组大鼠骨缺损的骨髓腔内形成未感染组。将30 μL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菌悬液(1。5 × 104 CFU/mL)注入 PEEK(+)组和 PEEK/PVB-G-CDs(+)组大鼠骨缺损的骨髓腔内。植入术后0、2和4周,应用动物专用X射线机照射各组大鼠植入部位。术后6周,Micro-CT评估植入部位的骨组织特征。骨髓细菌培养、苏木精-伊红染色(HE staining)、甲苯胺蓝染色(Toluidine blue staining)、戈德纳三色染色(Goldner trichrome staining)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组大鼠的骨植入部位。结果 (1)X射线、Micro-CT、骨髓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等结果确定证实了 PEEK(-)组和PEEK/PVB-G-CDs(-)组未出现感染与骨缺损整合;PEEK/PVB-G-CDs(+)组发挥抗菌性有效控制MRSA,菌株形成的骨髓炎实现骨整合,而PEEK(+)组因持续的感染无法骨整合;(2)免疫组化染色评价明确PEEK(+)组显示出比其他3组更低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和IL-10等抗炎因子以及更强的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促炎因子表达,表明G-CDs修饰的PEEK可抑制MRSA感染,调节局部微环境的炎症水平,促进骨缺损部位的骨整合。结论 抗菌性碳点修饰PEEK具备优异的骨整合性能,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候选策略。

    抗菌性碳点聚醚醚酮植入物改性骨整合MRSA感染

    丹参绞股蓝茶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细胞炎症凋亡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谭电波刘中华杜青曾宏亮...
    1417-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KB,NF-κB)信号轴探讨丹参绞股蓝茶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肝细胞炎症凋亡反应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丹参绞股蓝茶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采用腹腔注射0。5%CCl4橄榄油溶液(5 mL/kg)的方法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transfer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 β)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形态结构和肝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IRT1、HMGB1和NF-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LDH水平和肝组织Hyp活性显著升高,以及肝组织中MDA和SOD活性明显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肝组织存在明显的病理损伤以及肝细胞凋亡情况,肝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HMGB1和NF-κB蛋白的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绞股蓝茶高剂量组和白藜芦醇组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LDH水平和肝组织Hyp活性显著降低,以及肝组织中MDA和SOD活性明显增加,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著降低,肝组织的病理损伤以及肝细胞凋亡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肝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增加,HMGB1和NF-κB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丹参绞股蓝茶能有效保护急性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SIRT1/HMGB1/NF-κB信号通路,减轻肝细胞炎性凋亡有关。

    急性肝损伤炎性凋亡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高迁移率族蛋白B1核转录因子-κB

    熊胆粉及熊去氧胆酸对肝癌癌前病变的作用

    贾贵阳倪元萍王梦茹涉谷淳...
    1424-1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探究熊胆粉(bear bile powder,BBP)及其熊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UDCA)在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中的影响,利用短期致癌动物模型探索了 BBP和UDCA的抗氧化作用及它在抗癌前病变中的影响。方法 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4组:对照(Control)组,模型(DEN)组,熊胆粉(DEN+BBP)组(200 mg/kg),熊去氧胆酸(DEN+UDCA)组(30 mg/kg),每组10只。实验开始除Control组外所有大鼠腹腔注射100 mg/kg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每周一次,共3周。从实验开始到结束,DEN+BBP组每天灌胃200 mg/kg BBP水溶剂,DEN+UDCA组每天灌胃30 mg/kg UDCA悬浮溶液。结果 DEN组,DEN+BBP组,DEN+UDCA组的体重和肝重量,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DEN组的肝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显著增高,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水平显著降低。但UDCA处理显著降低了 MDA的水平,显著增加了 GSH、SOD的水平。相反,BBP处理在血清中发挥同样的作用。DEN+BBP组和DEN+UDCA组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P)阳性病变数量及面积和Ki-67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DEN组,且在DEN+UDCA组中更为明显。同时,DEN+UDCA组中的Caespase-9表达量显著高于DEN组。结论 BBP和UDCA对DEN诱导的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均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对DEN诱导的氧化应激也有抗氧化作用,但它们的作用方式不同。同时,这些抗氧化作用是否参与抗癌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熊胆粉熊去氧胆酸肝癌癌前病变氧化应激

    近五年慢性疲劳综合征动物模型行为学评价方法应用进展

    屈媛媛冯楚文孙维伯孙忠人...
    1433-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作为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诊断易忽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阐明其发病机制,从病因学和症状学双面发力进行治疗,对于CFS患者的临床康复至关重要。限于其发病机制未明,针对病因治疗的方法有限,目前治疗方式主要集中在改善临床症状。在此背景下,建立良好的动物模型同时对动物模型进行有效评价尤为重要。本文综合CFS诊断标准和基础研究开展情况,总结近5年CFS基础研究中涉及的模型评价相关的行为学实验方法,首次从一般状态评价、疲劳状态评价、认知功能评价、情绪状态评价和疼痛程度评价5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呈现现状、揭露问题、引发思考、推动改进。

    慢性疲劳综合征动物模型模型评价方法行为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