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邢瑞昌

双月刊

1005-4847

a67761337@126.com

010-67779337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5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Journal 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刊载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理论专著、科研成果论文、科学实验新方法、新材料、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新的动物品系的培育和应用以及与实验动物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科学论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转基因小鼠源性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安庆玲谭邓旭赵亚张彩勤...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转基因LSL-KrasG12D/+ LSL-Trp53R172H/+ Pdx1-Cre(KPC)小鼠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为研究胰腺癌的发展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稳定、可靠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动物模型.方法 将KPC转基因小鼠的自发胰腺癌的组织块进行C57BL/6J小鼠胰腺原位移植,利用超声进行肿瘤监测,对原发肿瘤和传代肿瘤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模型的肿瘤病理学特征.结果 KPC小鼠的自发肿瘤能够在C57BL/6J小鼠的胰腺上稳定生长,肿瘤增殖指标Ki67、基质纤维化标志物α-SMA、免疫细胞标志物CD45和CD206均稳定表达,该模型能够稳定地保留原发胰腺癌病理学特征,并发生与临床胰腺癌患者相似的广泛转移.结论 成功建立转基因小鼠源性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出胰腺癌的基质环境和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可以作为研究胰腺癌进展和治疗策略的有效药物临床前研究模型.

    胰腺癌KPC小鼠自发原位移植瘤

    BAPN诱导小鼠胸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买志妍江丽青朱翰朝张溧昀...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 monofumarate,BAPN)1 g/(kg·d)饮水给药的方式,构建一种可行性高、稳定的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合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小鼠模型,为研究TAD合并ALI提供合理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45只SPF级3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CON组15只(正常饮食水)和BAPN组30只(与无菌水配置成1 g/(kg·d)的溶液饮水给药),持续4周.实验期间,观察两组小鼠一般情况、成模率,通过测量小鼠胸主动脉最大直径和主动脉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验证小鼠TAD模型并将BAPN组分为TAD组和Non-TAD组.进一步检测CON组、Non-TAD组和TAD组小鼠肺组织 HE 病理染色、湿干重比(dry/wet weight ratio,W/D)及肺泡灌洗液(broncho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总蛋白水平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情况验证小鼠TAD合并ALI模型.结果 BAPN干预明显延缓小鼠体重和饮水量的增加.与CON组和Non-TAD组相比,TAD组小鼠胸主动脉最大直径明显增粗(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主动脉中层明显增厚,主动脉壁结构破坏、紊乱;肺组织HE染色显示肺间质明显水肿及炎性渗出,伴肺泡腔扩大,肺泡壁上皮脱落及透明膜形成,肺损伤病理评分显著增加(P<0.05);肺组织W/D、BALF中总蛋白水平及IL-1β、IL-6、TNF-α表达也明显升高(P<0.05),而另外两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过BAPN饮水给药的方式,可成功建立胸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肺损伤的小鼠模型.

    β-氨基丙腈胸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损伤小鼠

    IL2rg-/-大鼠支持人RSV在体内的长期感染

    熊芮吴勇杨艳伟屈哲...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克服已有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如半受纳性和感染持续时间短,本文利用TALEN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 IL2rg基因敲除(IL2rg-/-)的大鼠模型.方法 用hRSV滴鼻感染该动物模型,观察感染期(0~35 d)的临床表征、体重及体温变化;记录不同时间点(滴鼻感染后第4、11、20、35天)鼻腔、气管、肺等呼吸道脏器的病毒总拷贝数;在观察终点(滴鼻感染后第35天)对感染动物的靶器官进行病理分析;观察不同时间点(滴鼻感染后第4、20、35天)外周血 T、B、NK、NKT细胞的变化及不同时间点多种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1)通过鼻内接种hRSV后,纯合的IL2rg基因敲除大鼠的呼吸道内能保持较高的病毒载量,鼻腔中病毒的平均峰值滴度能快速升至1 × 1010 copies/g,至第5周时,病毒依然能维持复制,病毒载量亦可达到1× 107 copies/g.(2)但其鼻、气管和肺组织,无明显病变.(3)感染hRSV的IL2rg-/-大鼠外周血B细胞含量有上升.(4)IL-6和MCP-1两种细胞因子都在感染前期上升,在观察终点回落.结论 本研究基于TALEN技术建立了 IL2rg-/-大鼠模型,并发现该模型能很好地支持hRSV高水平复制和并长期感染,为抗病毒药物筛选、抗hRSV抗体体内效力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IL2rg-/-大鼠TALEN基因编辑技术NK细胞缺陷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淫羊藿苷调控NLRP3炎症小体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曾奇吴雅晨胡茂华笪小云...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调控NLRP3炎症小体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术后24 h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丁苯酞组(70 mg/kg),ICA低剂量组(20 mg/kg)、ICA中剂量组(40 mg/kg)、ICA高剂量组(80 mg/kg),灌胃相应药物10 mL/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3 d.末次给药1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对大鼠大脑皮层进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大脑皮层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大鼠大脑皮层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增加;缺血周围区大脑皮层可见神经元不同程度坏死或胶质细胞增生,完整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IL-1β、IL-18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P<0.05).经淫羊藿苷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缺血周围区神经元坏死程度明显减轻,完整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IL-1β、IL-18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P<0.05).结论 淫羊藿苷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调控NLRP3炎症小体有关.

    淫羊藿苷脑缺血再灌注大脑皮层NLRP3炎症小体

    芩蓟凉血合剂对痔病相近动物模型的影响

    周蒙恩李鹏金文琪王若琳...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芩蓟凉血合剂(Qinji Liangxue mixture,QLM)对抗痔作用的机制.方法 分别使用巴豆油制剂(croton oil preparation,COP)、冰醋酸制备大鼠急性痔病动物模型,将8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COP组与冰醋酸组两组,每组40只.COP组,随机分为对照组1(CA组),模型组1(CB组),QLM低剂量组1-1(CC组),QLM高剂量组1-2(CD组),地奥司明组1(CE组),每组8只;冰醋酸组,随机分为对照组2(GA组),模型组2(GB组),QLM低剂量组2-1(GC组),QLM高剂量组2-2(GD组),地奥司明组2(GE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其余组均使用COP或冰醋酸处理,随后使用不同药物治疗7 d.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COP及冰醋酸诱导的肛门直肠组织形态学,使用ELISA检测COP诱导的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记录冰醋酸诱导的大鼠肛周溃疡面积.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QLM低剂量组(B组),QLM高剂量组(C组),肾上腺色腙片组(D组),每组6只,连续治疗7 d,使用毛细管法及断尾法评价QLM的止血疗效.结果 QLM能够显著改善痔病相近动物模型的病理损伤,减轻COP诱导的病变程度评分(P<0.05),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P<0.05),减少冰醋酸诱导的肛周溃疡面积(P<0.05),缩短凝血及出血时间(P<0.05).结论 QLM具有良好的抗痔活性,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抗炎、止血、减少组织损伤实现的.

    芩蓟凉血合剂痔病中医药冰醋酸巴豆油

    小鼠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的建立

    兰浩淼张立毛雨谢林浚...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将C57BL/6和KM小鼠甲状腺通过两种不同术式全切后,验证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造模是否成功,同时比较不同术式造模的成功率差异.方法 本研究采用C57BL/6和KM小鼠进行结扎法(术式Ⅰ)和止血法(术式Ⅱ)进行甲状腺全切操作,并记录操作详细过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对比术前及术后小鼠的血清TT3、TT4及TSH水平、体重及颈部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验证模型.结果 两种术式均造成两种属模型组小鼠血清TT3、TT4降低(P<0.05),TSH升高(P<0.001).术式Ⅰ组和术式Ⅱ组小鼠术后28 d内存活率分别为C57BL/6小鼠:40%和60%;KM小鼠:50%和40%.两种属手术组小鼠术后体重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HE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两种属小鼠颈部切取组织为甲状腺组织,且离体后甲状腺后背膜完整.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造成两种属小鼠甲状腺功能减退,但需要熟悉小鼠甲状腺及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提高操作熟练度,预防术后低钙及感染从而提高造模后小鼠存活率.

    甲状腺功能减退小鼠甲状腺全切造模

    肉豆蔻曲代替麸煨肉豆蔻组成方新二神丸的止泻作用研究

    范蒙蒙张雨李红伟张振凌...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脾肾阳虚泄泻小鼠模型探讨肉豆蔻曲配伍组成新二神丸的止泻作用.方法 将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神丸Ⅰ组(盐补骨脂+麸煨肉豆蔻)、二神丸Ⅱ组(盐补骨脂+肉豆蔻曲)、二神丸Ⅲ组(盐补骨脂+肉豆蔻生品)、盐补骨脂组、肉豆蔻曲组,采用"氢化可的松+番泻叶"的复合造模方法建立脾肾阳虚泄泻小鼠模型,观察各组小鼠一般体征、各脏器病理变化,检测小鼠各脏器指数、小肠推进率、胃残留率、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肾上腺酮(CORT)、促甲状腺激素(TSH)、睾酮(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对粪便微生物进行16S rDNA测序及信息分析.结果 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活动量减少,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胃残留率、各脏器指数均显著降低,血清GAS、CORT、TSH、T水平均显著下降,MTL、TNF-α、IL-β水平均显著上升,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降低;给药后,各给药组小鼠上述指标和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二神丸Ⅱ组整体上优于二神丸Ⅰ组、二神丸Ⅲ组、盐补骨脂组及肉豆蔻曲组.结论 肉豆蔻曲与盐补骨脂配伍使用对脾肾阳虚泄泻的作用效果显著,肉豆蔻发酵后能减少其毒性风险,增强其温脾止泻作用,为肉豆蔻曲的开发奠定基础.

    肉豆蔻曲配伍脾肾阳虚泄泻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稿约

    57页

    基于TLR4/MyD88/NF-κB通路探讨美洲大蠊虫粉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李杰周邦瑜马彦博阮玉山...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美洲大蠊虫粉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盐水组、美洲大蠊虫粉组、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TLR4)抑制剂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构建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术后假手术组不做治疗,盐水组与美洲大蠊虫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美洲大蠊虫粉(630 mg/kg)灌胃处理,TLR4抑制剂组给予TLR4抑制剂(3 mg/kg)腹腔注射处理.术后1、3、7、14 d运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神经元数目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炎性因子IL-1、IL-6、IL-10和TNF-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和NF-κB p65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盐水组BBB评分、神经元数目显著下降,而病理损伤程度、IL-1、IL-6、TNF-α、TLR4、MyD88、NF-κB p65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盐水组相比,美洲大蠊虫粉组和TLR4抑制剂组增加了 BBB评分、神经元数目、降低了病理损伤程度、IL-1、IL-6、TNF-α、TLR4、MyD88、NF-κB p65水平(P<0.05),与TLR4抑制剂组相比,美洲大蠊虫粉组更好地增加了 BBB评分、神经元数目,降低病理损伤程度、IL-1、TNF-α表达.结论 美洲大蠊虫粉可以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减少脊髓损伤后炎性因子的产生,起到保护神经和促进运动恢复的作用.

    美洲大蠊脊髓损伤炎症反应TLR4NF-κB

    针刺损伤后修复中的淋巴样结构

    陈丹丹于宁刘然孟繁伟...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正常及损伤后小鼠脊髓中淋巴管的分布及特点,探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有无淋巴管的参与.方法 成年雄性KM小鼠39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6只和损伤组33只.将损伤组小鼠随机分为术后1 d组、术后3 d组、术后5 d组、术后7 d组和术后14 d组,每组6只.损伤组部分小鼠针刺损伤后死亡3只,后随机补充样本.正常组不损伤脊髓,损伤组采用针刺法制备脊髓损伤.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布,观察正常及针刺损伤后小鼠脊髓中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平足蛋白(podoplanin)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的表达情况.通过对脊髓样本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vye-1/prox-1、lyve-1/podoplanin及CD34/prox-1的共表达情况,探讨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来源.结果 正常成年小鼠脊髓中存在淋巴管样结构,并呈节段性分布,横向走行于白质与灰质间;针刺损伤处的脊髓出现新生淋巴管样结构,同时表达prox-1、podoplanin、lyve-1和CD34;脊髓损伤处瘢痕化后,新生的淋巴管样结构消失.结论 正常成年小鼠脊髓中存在节段性横向分布的淋巴管样结构;脊髓损伤处重建过程中有新生淋巴管样结构的参与,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可能来源于周围既存的淋巴管或血管内皮细胞.

    脊髓损伤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平足蛋白C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