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邢瑞昌

双月刊

1005-4847

a67761337@126.com

010-67779337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5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Journal 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刊载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理论专著、科研成果论文、科学实验新方法、新材料、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新的动物品系的培育和应用以及与实验动物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科学论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疗效评价

    马琪翁与竞李佳覃施媛...
    785-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参苓白术散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疗效.方法 选用雄性BALB/c小鼠(6~8周龄,18~20 g)36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A组: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B组:参苓白术散中剂量组;C组:参苓白术散低剂量组;D组: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E组:空白对照组;F组:模型组.以连续7 d自由饮用3.5%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建立急性UC模型,造模同时分别灌胃给予不同药物治疗,观察记录小鼠临床表现并结合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以及处死后的结直肠长度、结肠黏膜损伤眼观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等综合评价参苓白术散对UC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E组比较,F组小鼠DAI评分显著升高,结肠明显缩短,结肠黏膜损伤眼观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B组小鼠的病情改善优于A、C、D组.结肠黏膜损伤评分显示,F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参苓白术散可以改善小鼠结肠组织局部损伤,缓解小鼠UC的症状.结论 参苓白术散对UC模型小鼠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参苓白术散中剂量的疗效优于参苓白术散高剂量和低剂量.

    溃疡性结肠炎参苓白术散葡聚糖硫酸钠

    抗生素诱导的微生物组耗损后促进空肠弯曲菌在小鼠肠道定植

    陈浩浩张艳芳潘晓明高素华...
    793-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抗生素诱导肠道微生物组耗损建立一种空肠弯曲菌在C57BL/6小鼠肠道定植的方法.方法 将36只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50 mg/mL)连续灌胃2 d后,灌胃空肠弯曲菌200μL,在建模后第1~3天,收集肠道内容物进行16S rDNA法分析细菌多样性,收集建模后1~7 d的动物粪便,探针法qPCR检测粪便空肠弯曲菌HipO基因,取建模后第1~3天及第7天小鼠肠道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肠弯曲菌定植,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建模后实验组回肠的乳酸杆菌属、盲肠及结肠的拟杆菌属被抑制,肠球菌属相对丰度较高,第1天实验组检测到较高丰度的弯曲菌属.在建模后第1~3天,实验组动物粪便中能检测到较高拷贝数的空肠弯曲菌,肠道管腔内可见明显的免疫荧光标记的空肠弯曲菌,而肠道黏膜基本完整,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诱导的微生物组耗损后能促进空肠弯曲菌在小鼠肠道内的短期定植.

    空肠弯曲菌小鼠定植探针法qPCR16SrDNA分析

    大鼠混合细菌感染性肺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彭冬冬陈相池夏伟刘学武...
    800-8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混合细菌感染性肺炎模型,为药效评价提供动物模型支持.方法 SD大鼠3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红霉素组,每组12只.各组麻醉后,模型对照组、红霉素组气管滴入1×108CFU/mL混合菌液,每只0.5 mL,空白对照组滴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2 h后进行口鼻吸入给药,每天3次,每次10 min,每次间隔4 h,连续给药7 d.给药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造模第3、7天检查大鼠肺功能,测定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细胞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ELISA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对肺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计数.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体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NF-α、IL-6显著增大,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200/FVC)、潮气容积(VT)显著减小,大鼠肺泡结构被破坏,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间质增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红霉素组体温、WBC、Neu%、TNF-α、IL-6显著下降,FVC、FEV200/FVC、VT显著上升,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肺组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数目明显减少.结论 本实验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混合细菌,经气管滴入大鼠肺建立细菌感染性肺炎模型成功,可用来进行药效作用的评价.

    细菌性肺炎大鼠混合感染炎症因子肺功能

    运动经FoxO1-脂噬通路缓解ApoE-/-小鼠高脂血症的研究

    花卫成付鹏宇张缨王林佳...
    808-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脂噬是一种针对脂肪的选择性自噬,受FoxO1调控.运动作为调节脂代谢紊乱疾病的有效手段,其在高脂血症的作用是否与FoxO1-脂噬过程有关,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两种运动方式干预高脂血症模型小鼠,检测脂肪组织中脂噬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探究运动缓解高脂血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C57BL/6J小鼠作为野生对照组(WT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构建高脂血症模型,分为安静对照组(CON组)、中强度持续运动组(MICT组)和高强度间歇运动组(HIIT组),干预6周,检测各组小鼠血脂水平,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形态,RT-qPCR和Western Blot测试脂肪组织中PI3K、Akt/p-Akt、FoxO1/p-FoxO1和自噬相关指标(Beclin1、Atg7、LC3、p62、Rab7)的变化.结果 (1)CON组血浆TG、TC和LDL-C水平较WT组显著增加,运动各组较CON组TG、TC水平显著降低(P<0.01).(2)HE染色发现CON组较WT组同一视野下脂肪细胞数量增加(P<0.01).(3)CON组较WT组FoxO1、Beclin1、Atg7、LC3和Rab7 mRNA表达增加,PI3K、p-Akt/Akt、p-FoxO1/FoxO1和P62表达量减少(P<0.01),Beclin1、Atg7、LC3、Rab7蛋白含量增加(P<0.01);MICT组和HIIT组较CON组FoxO1、Beclin1、LC3、Atg7和Rab7 mRNA表达降低,PI3K、p-Akt/Akt、p-FoxO1/FoxO1和p62蛋白含量增加(P<0.05)或(P<0.01),Beclin1、Atg7、LC3、Rab7蛋白含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MICT和HIIT均可通过抑制脂肪细胞FoxO1-脂噬通路调节血脂水平、改善高脂血症.

    ApoE-/-小鼠脂噬FoxO1中强度持续运动高强度间歇运动

    微囊藻毒素-LR对小鼠原代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贺云陈艺生任岚尹一杰...
    816-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蓝藻水华引起的微囊藻毒素污染是世界性关注话题之一,微囊藻毒素LR(MC-LR)具有强特异性肝毒性,但其引起肝损伤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细胞分子层面探讨MC-LR造成肝细胞线粒体功能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提取小鼠原代肝细胞,加入梯度剂量的MC-LR(2.5~10 nmol/L)作用48 h,以未加毒素处理组为对照,检测MC-LR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包括ATP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DNA损伤(包括彗星试验和8-OHdG水平检测),并分析p53抑制剂pft-α作用下线粒体功能损伤情况.结果 MC-LR造成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DNA损伤且p53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53特异性抑制剂pft-α减轻MC-LR造成的线粒体损伤.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MC-LR造成小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的机制与其造成DNA损伤诱导p53上调有关.

    微囊藻毒素-LR原代肝细胞线粒体功能DNA损伤p53

    泄泻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王楷侯雨君宋玮陈颖...
    823-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泄泻是中医常见疾病,中医辩证治疗常常取得较好疗效.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中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简便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有利于中医的发展,目前不同的泄泻证型尚无各自统一公认的中医证候模型建立标准.对泄泻肠道湿热证、寒湿困脾证、食滞脾胃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制作方法进行综述,发现目前的泄泻动物模型具有造模方法混乱、造模因素选择随机、模型评价标准主观等问题,并提出模型改进建议,以期建立行业认可、简便高效、科学稳定的泄泻中医症候模型.

    泄泻中医证候动物模型

    大小鼠抑郁行为实验方法概述

    姜宁张亦文姚彩虹黄红...
    830-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心理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实验动物(大小鼠)是研究抑郁症的最常用载体.由于动物的抑郁情绪难以用语言表达,行为实验是其主要的评价方法.目前大鼠和小鼠抑郁行为检测方法是基于兴趣缺失、心境低落、绝望和无价值感为主要特征而设计的,主要包括糖水偏爱、新奇环境摄食抑制、强迫游泳、悬尾、获得性无助等实验.在调研整理国内外关于大鼠和小鼠抑郁行为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对其检测原理、实验模式、测试时间和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总结,总结出可以操作的实验规范,同时对目前常见的抑郁症模型进行概述,有助于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行为学检测方法和动物模型,对抑郁症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抑郁症行为实验方法动物模型大、小鼠

    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申明陈彦文李杨杨玲玲...
    839-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转移是一个庞杂的过程,转移前微环境(PMN)概念的提出,揭示了肿瘤转移的关键因素.实验动物模型在模拟人类的疾病进程、开发新型药物及疗法和临床试验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现已被广泛用于研究肿瘤行为学相关研究,其中肿瘤的肺转移微环境模型具有操作性强、成功率高、实验效果良好等优点.基于肿瘤转移前微环境这一概念,本文围绕肿瘤的肺转移前微环境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评价指标展开综述.

    肿瘤转移前微环境肺转移前微环境模型小鼠构建与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