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相关免疫抑制微环境,探究芍药汤防治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CAC)的效应机制.方法:将140只6周龄SPF级FVB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芍药汤未造模组(7.12 g·kg-1)、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0.52 g·kg-1)、芍药汤低剂量组(3.56 g·kg-1)、芍药汤中剂量组(7.12 g·kg-1)、芍药汤高剂量组(14.24 g·kg-1)共7组,每组20只.空白组和芍药汤未造模组采用单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1),其余5组小鼠采用单次腹腔注射氧化偶氮甲烷(AOM)(10mg·kg-1),1周后,更换含2%葡聚糖硫酸钠(DSS)饮用水1周,再正常饮用水2周,此为循环3次,共14周,构建CAC小鼠模型.各组于实验第14天开始每日1次灌胃2周,此后1周3次灌胃,直至实验结束.记录每周小鼠体质量,分别于实验开始的第28、98天处死部分小鼠,解剖后测量小鼠结肠长度,记录结肠重量、脾脏重量、肿瘤大小、数目;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结肠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脾脏中MDSCs、调节性T细胞(Tregs)、CD4+T、CD8+T、CD4+/CD8+T细胞比例;免疫组化学检测小鼠结肠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PD-L1)、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第14天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第28天时,体质量下降到最低(23.39±0.95)g;第28、98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肠指数显著升高(P<0.01),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肿瘤负荷显著增加(P<0.01);HE结果显示,模型组可见肿瘤细胞,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消失,隐窝缺失;芍药汤各剂量组结肠黏膜损伤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隐窝结构破坏减轻;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各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升高;第98天时,芍药汤各剂量组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1),结肠指数显著降低(P<0.01),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1),肿瘤负荷显著降低(P<0.01);第28、98天,芍药汤中、高剂量组小鼠脾脏中MDSCs、Tregs均显著降低(P<0.01)、CD4+T、CD4+/CD8+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芍药汤各剂量组各时间点小鼠脾脏中CD8+T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P<0.01)、小鼠结肠组织中PD-1、PD-L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第28、98天,芍药汤中、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中p-AMPK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升高(P<0.01),p-NF-κB和HIF-1α显著降低(P<0.01).结论:芍药汤可调控MDSCs募集,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功能,从而抑制AOM/DSS诱导CAC小鼠结肠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NF-κB/HIF-1α通路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