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姜廷良

半月刊

1005-9903

syfjx_2010@188.com

010-64014411-2849

100700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办,系目前国内唯一一本专门报道中药实验方剂研究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现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并被评为“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本刊创刊于1995年10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着以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置:药剂、药理、临床、综述、基层园地、消息等栏目,交流方剂的药效学、毒理学、药物动力学、药物化学、制剂学、质量分析、配伍研究、临床研究、学术专论以及方剂主要组成药物的研究结果与最新进展。本刊的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尤其是方剂教学、科研、医疗、生产的高、中级工作者,以及中医药院校高年级学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固本防哮饮对IL-4联合IL-13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CGRP/ILC2及GABA表达的影响

    欧炜莹袁雪晶纪建建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对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3(IL-13)刺激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中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γ-氨基丁酸(GABA)及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相关转录因子、细胞因子的表达,探究其改善支气管上皮细胞Ⅱ型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含有高(20%)、中(15%)、低(10%)体积分数的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及孟鲁斯特钠(10%)含药血清对IL-4和IL-13联合刺激的BEAS-2B细胞进行干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中CGRP、GABA、黏蛋白(MUC)5AC、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细胞介素-25(IL-25)、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5(IL-5)、GATA结合蛋白3(GATA3)、B细胞淋巴瘤-11B(Bcl-11B)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GRP、MUC5AC蛋白相对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GRP和GABA在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和细胞上清中IL-33、MUC5AC、IL-5的蛋白含量;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染色检测黏蛋白的分泌情况.结果:IL-4联合IL-13刺激细胞后,与正常组比较,各给药组CGRP、GABA、MUC5AC、TSLP、IL-25、IL-33 mRNA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造模后细胞中CGRP、GABA、MUC5AC、IL-5、GATA3、Bcl-11B mRNA表达(P<0.05,P<0.01),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GRP、GABA、MUC5AC、IL-33和IL-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各剂量组细胞中CGRP、GABA、MUC5AC、IL-33和IL-5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GRP和GABA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各剂量组中CGRP和GABA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黏蛋白分泌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各剂量组中黏蛋白的分泌减少.结论:固本防哮饮通过减轻Ⅱ型免疫性气道炎症和减少气道黏液分泌,达到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目的,其可能的机制是固本防哮饮降低了 CGRP、GABA、MUC5AC及ILC2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

    支气管哮喘固本防哮饮降钙素相关基因肽γ-氨基丁酸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基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探讨炎调方治疗脂多糖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

    李鹏程陈天阳方荣张安娜...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炎调方对于脂多糖(LPS)所致急性肺损伤(ALI)的抗炎和肺保护作用,探究炎调方在体内对花生四烯酸(AA)类代谢途径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2mg·kg-1)、炎调方低剂量组(18g·kg-1)、炎调方高剂量组(36g·kg-1),每组6只.采用腹腔注射LPS建立小鼠ALI模型,给药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7 d,实验结束时收集血清和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检测血清与肺组织中AA类代谢物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小鼠肺泡结构显著破坏,肺泡壁显著增厚,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W/D和MPO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和肺组织中AA类代谢物前列腺素D2(PGD2)、前列腺素E2(PGE2)、11(S)-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1(S)-HETE]、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5-HETE)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14,15-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4,15-EET)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炎调方低剂量组、炎调方高剂量组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小鼠肺泡壁轻度增厚,散有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结构相对完整,肺泡结构有所改善;肺组织W/D和MPO活力均显著降低(P<0.01);地塞米松组血清中AA类代谢物PGD2、PGE2、11(S)-HETE、5-HETE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14,15-EET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5-HETE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炎调方低剂量组、炎调方高剂量组血清和肺组织中AA类代谢物PGE2、11(S)-HETE、5-HETE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和肺组织中11,12-EET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炎调方对LPS诱导的ALI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该作用与其调节体内AA的代谢途径有关.

    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炎调方急性肺损伤抗炎

    基于态靶医学运用当红祛斑精华液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陈柏林杨皓瑜蔡锐白彦萍...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态靶结合方当红祛斑精华液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方法,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按照双盲原则,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使用当红祛斑精华液外用,对照组使用安慰剂外用,连续治疗8周,随访1月.患者用药前、停药后第1天进行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评分、医师整体评估(PGA)评分、患者满意度评价、VISIA图像分析,记录所有不良事件.结果:100例患者中87例纳入分析集进行疗效分析(观察组脱落5例,最终纳入45例;对照组脱落8例,最终纳入4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56%(34/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8%(1/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38,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SI评分、VISIA图像斑点、棕色斑、红色区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5,P<0.01).VISIA图像分析显示,治疗8周后,观察组表层斑点、深层斑点和红色区均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则不变或有加重趋势.观察组PGA评分3分及以下占42.22%(19/45),4分及以下占88.89%(40/45).对照组PGA评分5分及以上占80.95%(34/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26,P<0.01).观察组1个月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态靶结合方当红祛斑精华液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中医态靶医学当红祛斑精华液黄褐斑随机对照试验

    冠心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6+1"维度临床综合评价

    王萌萌崔鑫吕健谢雁鸣...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梳理冠心静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现有研究,进行涵盖6+1维度及9个方面的临床证据和综合价值评估,明确冠心静胶囊临床定位及优势特点.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应用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等方法学,通过公开资料、问卷调查、真实世界数据和文献综合评价,构建了对冠心静胶囊的6+1维度等9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专家为准则层和指标层赋予权重,并利用多准则层决策分析模型(MCDA)和CSC(V2.0)软件对各维度进行了度量,揭示了冠心静胶囊的临床价值.结果:①评估结果显示冠心静胶囊的安全性较高,根据说明书不良反应、临床安全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等数据显示冠心静胶囊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和消化系统相关症状,标准化分数为0.75分,安全性良好.②从Meta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疗效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单用冠心静胶囊和冠心静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或中成药来治疗冠心病时的有效性高于单纯西医常规或中成药参芍胶囊治疗,有效性标准化分数为0.57分,仍需一定的证据支持.③以2020年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作为患者的预期付款假设阈值,与单用常规治疗相比,在一定条件转化下(高于106.91元),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通过联合冠心静胶囊与常规治疗会有成本效益,经济性较好.④目前已有3个关于冠心静胶囊的发明的专利获得批准,涵盖了临床创新、服务系统革新及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创新性较好.⑤此外,针对医护人员所做的调查问卷涉及5个不同的维度,其统计分数和评价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适宜性良好.⑥居民报销比例较高,抽样调查发现冠心静胶囊在全国医院内配比较全,可及性良好.⑦源自清朝著名医学家王清任的活血化瘀理论,冠心静胶囊融合了和益气养阴、芳香温通等多种疗法.根据"6+1"维度的分析数据,最终得出冠心静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综合评价为0.73分.结论:基于各维度及临床价值综合评价的结果,冠心静胶囊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临床证据充足,具备良好的安全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建议推荐冠心静胶囊按照既定程序纳入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范畴.

    冠心静胶囊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临床综合评价多准则决策分析

    肺结节中西医结合恶性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杨倩肖晶旻陈远彬吴蕾...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临床数据探索肺结节恶性风险的危险因素,构建肺结节中西医结合恶性风险预测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将预测结果可视化.方法:基于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纳入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心胸外科住院的肺结节患者,按7∶3随机将数据集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最小绝对值压缩选样模型(LASSO)回归分析选择预测因素,经Logistic回归方法建模,对西医及中西医结合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决策曲线等性能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优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6例患者,划分为训练集(258例)及验证集(108例),可纳入年龄、嗜食肥甘厚腻、环境或职业暴露史、气虚质、阳虚质、结节密度及结节直径等7个预测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仅以年龄、环境或职业暴露史、结节密度及结节直径为预测因素建立的西医模型定义为model1,而在以上基础上增加嗜食肥甘厚腻、气虚质和阳虚质为预测因素建立的中西医结合模型定义为model2,model2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其训练集准确率为0.740,精确率为0.825,召回率为0.829,F1分数为0.827,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95%置信区间(95%CI)0.815~0.915],布里尔评分为0.122;验证集准确率为0.731,精确率为0.776,召回率为0.831,F1分数为0.803,AUC为0.852(95%CI 0.776~0.927),布里尔评分为0.149,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预测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临床效用性.构建方程为肺结节恶性概率p=eY/(1+eY),其中Y=-4.187+0.022×(年龄)+1.079×(环境或职业暴露史)+0.718×(嗜食肥甘厚腻)+1.403×(气虚质)+0.732×(阳虚质)+0.349x(纯磨玻璃密度结节)+1.304×(部分实性密度结节)+0.148×(结节直径),并采用直观的列线图进行展示.结论:该研究开发了一个肺结节恶性风险的综合评估模型,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因素,将中医元素嵌入预测模型可以多维度评估结节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为早期识别肺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肺结节中西医结合预测模型危险因素列线图

    基于DCE-MRI评价协定方通脑饮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脑屏障损伤的疗效

    夏杨静怡李姗珊厉励唐晓刚...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评估协定方通脑饮对痰瘀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脑屏障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中风痰瘀阻络证的患者共6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予符合指南的基础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协定方通脑饮水煎剂,早晚饭后温服200 mL,每日2次,入院第2天起连续服用7 d后行DCE-MRI检查.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90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通过梗死区感兴趣区(ROI)/镜面区ROI得出r参数(r)容积转运常数(Ktrans)、r返流速率常数(Kep)及r血管外容积分数(Ve)值,并对两组患者的rKtrans、rKep和rVe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90 d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rKtrans和rV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脑饮联合西医基础治疗相较于西医基础治疗更有助于加快AIS患者卒中后血脑屏障的修复,显著减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从而改善功能结局.

    急性缺血性卒中通脑饮痰瘀阻络证血脑屏障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

    太空养心丸干预模拟失重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刘晓弟范雪梅王义明闫梦佳...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太空养心丸对模拟失重大鼠代谢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代谢作用机制.方法:在地面模拟太空舱环境内,采用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舱外正常组、舱内正常组、模型组和高(3.0g·kg-1)、低剂量(1.5g·kg-1)太空养心丸给药组,灌胃给药28 d.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处理数据以筛选差异代谢物、潜在生物标志物,然后利用MetaboAnalyst 5.0进行通路富集分析,阐释药物的代谢调控机制.结果:相比舱外正常组,舱内正常组大鼠体内14-羟基十六烷酸、亚油酸、α-亚麻酸等13个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提示太空舱环境主要影响了大鼠体内α-亚麻酸和亚油酸代谢.相比舱内正常组,模拟失重模型组大鼠体内4-咪唑酮-5-丙酸、异柠檬酸/柠檬酸及L-酪氨酸等14个代谢物的血清水平明显降低(P<0.05);太空养心丸干预后,这14个代谢物的代谢水平全部显著回调(P<0.05).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尾部悬吊法失重及药物干预主要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及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途径.结论:模拟太空舱环境和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均会对大鼠体内代谢水平造成影响,太空养心丸能够通过调节多种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相关通路改善失重模型大鼠的代谢异常.

    太空养心丸模拟失重模型代谢组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作用机制

    鬼针草的化学成分鉴定及其体外抗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韩玉刘畅刘娇张涛...
    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鬼针草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抗胃癌细胞增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中压色谱分离凝胶柱色谱、中压制备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和圆二色谱等方法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噻唑蓝法测定部分化合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高活性发挥其抗胃癌作用的潜在靶点.结果:从鬼针草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鬼针草木脂素A(1)、5α,8α-环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3β-羟基豆甾-5-烯-7-酮(3)、(20R)-6β-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4)、5,22-二烯-7-酮-3β-羟基豆甾烷(5)、(22E,24S)-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豆甾-5-烯-3β,7α-二醇(7)、豆甾-5,22-二烯-3β,7α-二醇(8)、7β-羟基谷甾醇(9)、豆甾醇(10)、鹰爪花醇(11)、秋英酸(12)、4(15)-桉烯-1β,6α-二醇(13)、clovandiol(14)、3-吲哚甲醛(15)、6,7-二甲氧基香豆素(16)、3',4'-二甲氧基槲皮素(17)、8,8'-bis-(dihydroconiferyl)-diferuloylate(18)、hydroxydihydrobovolide(19)、2-去乙酰基-11β,13-二氢苍耳亭(20)、黑麦草内酯(21)、豨莶酮(2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23)、单棕榈酸甘油(24)和正十六烷酸(25).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9、11~12、18~20、22~23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和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和18对SGC-7901细胞具有较好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1 μmol·L-1和7.22 μmol·L-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二者发挥抗胃癌活性的潜在作用靶点可能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7(PARP7).结论: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14个属首分化合物及2个种首分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7、18具有体外抗胃癌细胞增殖活性,潜在靶点可能为VEGFR2和PARP7.

    鬼针草化学成分分离鉴定胃癌分子对接细胞增殖活性作用靶点

    基于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的地骨皮与焙地骨皮质量评价

    吴沂桓曾文莉秦雪梅石宗鑫...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地骨皮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为地骨皮及焙地骨皮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通过Alphasil XD-C18 CH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建立地骨皮与焙地骨皮中地骨皮乙素的定量方法.建立10批地骨皮与焙地骨皮的HPLC指纹图谱,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基于对照品、文献和质谱信息对标定的共有峰进行指认.以饮片得率、外观性状、地骨皮乙素含量及指纹图谱为质量评价指标,对地骨皮焙制的温度、时间进行考察,筛选最佳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同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估地骨皮焙制前后,以及不同产地样品间的化学组成差异.结果: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地骨皮和焙地骨皮中地骨皮乙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5%~5.51%、0.24%~4.15%,焙制后地骨皮乙素转移率为58.6%~78.9%.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能有效分离样品中的地骨皮乙素与其他成分色谱峰,并能将对照品地骨皮乙素与其杂质峰顺式咖啡酰丁二胺清晰分离.地骨皮和焙地骨皮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5,标定了 7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地骨皮乙素、顺式咖啡酰丁二胺、香豆酰酪胺、阿魏酰基丁二胺、丁香酸葡萄糖苷5个共有成分.经工艺优化,确定了 110℃焙制20 min为稳定可行的地骨皮焙制工艺.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生地骨皮与焙地骨皮整体化学组成差异较小,但不同产地地骨皮间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地骨皮与焙地骨皮的指纹图谱与有效成分地骨皮乙素的定量方法.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明确了焙制对地骨皮化学组成的影响低于其产地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地骨皮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和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和依据.

    地骨皮焙地骨皮炮制工艺地骨皮乙素质量评价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

    基于电子鼻和HS-GC-MS分析茶芎酒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

    张文郑鹏张江山肖小林...
    17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茶芎生品与酒洗品、酒炒品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差异,考察酒制对茶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茶芎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子鼻识别茶芎、酒洗茶芎和酒炒茶芎的气味,联合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检测茶芎生品及2种酒制品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通过SIMCA 14.1软件对所得样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 PLS-DA),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得到茶芎生品与酒洗茶芎和酒炒茶芎的差异性成分.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挥发性差异风味成分与电子鼻传感器之间的关联.结果: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茶芎、酒洗茶芎与酒炒茶芎气味差异明显,主要涉及传感器S2、S4、S5、S6、S11、S12、S13.从茶芎及其酒制品中共鉴定出62个化合物,其中茶芎生品、酒炒茶芎、酒洗茶芎分别鉴定出46、50、51个化合物.茶芎生品与酒炒茶芎间存在21个差异性成分,经炮制后其中10个成分含量上升,11个成分含量下降;茶芎生品与酒洗茶芎之间存在20个差异性成分,经炮制后其中11个成分含量上升,9个成分含量下降;酒洗茶芎与酒炒茶芎间存在17个差异性成分,与酒洗茶芎比较,酒炒茶芎中13个成分含量上升,4个成分含量下降.苯酞类成分含量上升趋势酒洗较酒炒更明显,但总挥发性成分含量酒炒高于酒洗.相关性分析显示,电子鼻7个差异传感器与24个差异挥发性成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要为苯酞类和烯烃类成分.结论:茶芎酒制后气味与挥发性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正丁基苯酞、z-正丁烯基苯酞、E-藁本内酯等成分可作为茶芎酒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候选差异性标志物.

    茶芎酒制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挥发性成分差异性成分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