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王哲

月刊

1005-4545

xbcjvs@163.com

0431-87836534

130062

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

中国兽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解放军军需大学主办的兽医专业学术性期刊,是国内兽医界最有影响的权威性核心期刊之一。被CA、CAB、AGRIS、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近20种国内外数据库或检索性刊物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中国兽医科学核心期刊。中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其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蛋清源nano-FeS的合成及对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抗菌活性

    吴浩东孙浩陈乐黄灿...
    1418-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分离鉴定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ceranae)的基础上,对蛋清源纳米硫化亚铁(nano-FeS)的合成方法进行优化并探究其对N.ceranae的体内外抑菌作用.从感染蜂群中分离致病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N.ceranae.通过体外试验证明了 nano-FeS对N.ceranae的抑菌作用及机制.通过体内试验证实了 nano-FeS对N.ceranae病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采用热溶剂法合成了 nano-FeS,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合成方法.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试验证实,nano-FeS促进N.ceranae的凋亡坏死.nano-FeS处理后发现,N.ceranae细胞内发生铁富集,破坏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抗氧化系统,并导致活性氧(ROS)积累,最终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体内试验表明,用nano-FeS饲喂蜜蜂后,感染N.ceranae的蜜蜂病死率降低,中肠内的孢子数量减少.利用转录组和荧光定量PCR揭示了 nano-FeS对感染N.ceranae蜜蜂中肠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并优化了抗N.ceranae的nano-FeS的合成方法,平均粒径为75 nm.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治疗蜜蜂微孢子虫感染的潜在药物,而且发现nano-FeS的抗真菌机制与铁死亡有关,nano-FeS对N.ceranae的抑菌作用与nano-FeS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纳米硫化亚铁蜜蜂微孢子虫分离鉴定抗真菌活性铁死亡

    新疆某自繁自养猪场人、动物和环境中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分离及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分析

    夏盼盼吴慧敏陈万昭张晨晖...
    1430-1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新疆猪场中人、猪和环境源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性差异,探明该场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和潜在危害,采集该养殖场工作人员粪便、猪肛拭子及环境样品共858份,进行2种肠球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并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粪肠球菌429株、屎肠球菌222株.不同来源肠球菌种的分布情况不同,猪肛拭子(73.1%,309/423)和人粪便样品(68.4%,26/38)中粪肠球菌分离率较高;环境样品中屎肠球菌(42.3%,168/397)分离率较高.分离自猪源和环境源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耐药情况相近,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人源严重,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较为敏感,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其中猪源、环境源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中介率较高,在30.0%以上;粪肠球菌和环境源屎肠球菌以5耐为主,猪源屎肠球菌以6耐为主.耐药基因结果显示,人、动物、环境来源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分离株中tet(M)和tet(L)基因检出率均在70.0%以上,与药敏结果相符;此外介导噁唑烷酮类耐药的cfr、optrA及poxtA基因均有不同程度检出,cfr基因仅在5株粪肠球菌和2株屎肠球菌中检出;optrA基因在猪源和环境源中检出率高于人源,检出率高达60.0%以上,猪源和人源屎肠球菌中poxtA基因携带率超过45.0%.上述相近的耐药情况提示人、动物和环境中存在耐药菌相互污染的现象,应从同一个健康的视角考虑,制定全面的消杀方案,阻断耐药菌株及耐药基因在人、动物和环境间的传播途径,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在人、动物和环境中富集,从而降低耐药菌产生的风险.

    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人、动物和环境耐药性耐药基因

    布鲁菌分泌蛋白BspE互作的宿主蛋白的筛选、验证及功能分析

    印双红邓肖玉刘虹燕王海啸...
    1438-1447,1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BspE蛋白在布鲁菌感染中的作用,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BspE蛋白互作的宿主细胞蛋白质.以构建的BspE重组质粒pGBKT7-BspE作为诱饵质粒,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cD-NA文库进行杂交.将获得的阳性克隆菌落经质粒抽提、测序分析和免疫共沉淀试验,确定可与BspE互作的宿主细胞蛋白.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BspE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BspE互作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功能等信息.合成其中一个BspE互作蛋白的siRNA,沉默HEK293T细胞该蛋白基因的表达,将布鲁菌M5-90感染沉默的细胞,进行胞内细菌数量计数.结果显示,成功构建诱饵质粒pGBKT7-BspE,该质粒可在酵母菌中表达BspE蛋白.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宿主细胞基因组文库获得8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回交试验、免疫共沉淀验证后明确可与BspE蛋白互作的宿主蛋白为RBM27和PCBP1;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RBM27和PCBP1的细胞定位、蛋白结构及氨基酸种类组成;通过siRNA干扰后,PCBP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胞内M5-90数量增加.研究表明,布鲁菌分泌蛋白BspE与宿主蛋白RBM27和PCBP1存在相互作用,且PCBP1对布鲁菌的增殖具有负调控作用.

    布鲁菌酵母双杂交免疫共沉淀互作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RNA干扰

    牛呼吸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孙月曹金山张志丹尹凯雯...
    1448-1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牛呼吸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规模化牛场的流行情况,对内蒙古呼和浩特规模化牛场中患呼吸道疾病的病死牛的肺脏、肝脏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通过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特异性引物PCR鉴定、荚膜血清型分型、致病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方法对分离株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病死牛的肺脏中分离鉴定出6株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菌16S rRNA序列测序后比对发现6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与重庆分离株CQ2(CP033599.1)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小鼠致病性试验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均有致病性,并携带有exbB、nanB、sodC、oma87等至少16个及以上相关毒力基因,但均未检出hsf1和toxA.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敏感,对链霉素、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检出strA、strB和tet(H)耐药基因.综上,结果表明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性与毒力基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上推荐使用喹诺酮类(环丙沙星等)和头孢类(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可为牛场防治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呼吸道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和防控方案,为牛呼吸道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奠定基础.

    牛呼吸道疾病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药敏试验

    miR-142-5p通过影响紧密连接蛋白CLDN1的表达介导旋毛虫Ts-DNaseⅡ-7的肠屏障损伤作用

    鄂玉婷王静孙奕成刘晓雷...
    1458-1465,1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旋毛虫进入宿主后,脱囊幼虫(肠道感染性第1期幼虫)进入宿主的小肠上皮细胞内继续发育,是旋毛虫感染并致病的关键步骤.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旋毛虫成虫期Ts-DNaseⅡ-7蛋白通过影响肠屏障,促进旋毛虫侵入肠上皮细胞,从而有利于其在宿主体内寄生.并且,Ts-DNase Ⅱ-7能够诱导多种miRNA出现差异化表达,有文献报道其中的miR-142-5p能够参与破坏肠屏障,因此本研究对Ts-DNaseⅡ-7诱导的miR-142-5p通过影响靶基因调控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试验分为Ts-DNase Ⅱ-7处理组、miR-142-5p过表达组(OE)、miR-142-5p抑制组(Inhibition)、阴性对照组(NC)和空白对照组(Control),将 miR-142-5p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在MOI为80的条件下感染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嘌呤霉素(8 mg/L)筛选获得稳定抑制miR-142-5p表达及过表达miR-142-5p的细胞系,通过荧光显微镜评估细胞转染情况,采用RT-qPCR检测各组细胞miR-142-5p相对表达量;利用miRNA靶标预测数据库、RT-qPCR、Western blot和双荧光素酶试验对目的基因进行预测和验证;再应用HE染色、Western blot和单层跨膜电阻(TEER)与FITC通透性定量分析阐明miR-142-5p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Caco-2细胞经慢病毒感染后,经荧光显微镜及RT-qPCR验证转染成功.此外,双荧光素酶和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LDN1是miR-142-5p的直接靶基因(P<0.001),与Ts-DNase Ⅱ-7单独处理组和OE+Ts-DNase Ⅱ-7组相比,抑制miR-142-5p表达组可缓解Tss-DNaseⅡ-7引起的CLDN1 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分别为P<0.01和P<0.05),并逆转TEER下降和通透性升高(P<0.01).结果表明,Ts-DNase Ⅱ-7可上调miR-142-5p的表达,引起Caco-2单层细胞CLDN1表达减少和肠屏障功能受损,进而促进旋毛虫入侵肠上皮,实现进一步发育.

    旋毛虫miR-142-5p肠道屏障通透性CLDN1

    边缘革蜱AQPs重组蛋白的表达及抗蜱效果

    伍军何文文普浩金敏...
    1466-1472,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rDmAQP1、rDmAQP2 和 rDmAQP3 纯化后免疫家兔,采血,进行 Western blot和ELISA试验,第3次免疫2周后进行抗蜱试验.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筛选出rDmAQP1、rDmAQP2和rDmAQP3的最优表达条件,经HisSep Ni-NTA 6FF纯化柱将3种重组蛋白纯化,家兔分4组,每组3只家兔,对照组1组,免疫组3组.纯化的3种重组蛋白分别单独免疫3组家兔,在0、14、21 d分别进行1次免疫,每隔7 d采血1次,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其反应原性,用ELISA检测其抗体效价,待抗体效价升高后开展攻蜱试验.结果显示,rDmAQP1的最优表达条件是IPTG浓度为1.0 mmol/L、37 ℃诱导8 h;rDmAQP2的最优表达条件是IPTG浓度为1.0 mmol/L、37 ℃诱导7 h;rDmAQP3的最优表达条件是IPTG浓度为1.0 mmol/L、37 ℃条件下诱导5 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DmAQP1、rDmAQP2和rDmAQP3都具有一定的反应原性.ELISA结果显示rDmAQP1、rDmAQP2和rDmAQP3免疫家兔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409 600、1:512 00和1:409 600,rDmAQP1蛋白免疫后总的抗蜱效果为79.74%,对边缘革蜱的平均饱血蜱质量、平均卵质量及平均卵孵化率的抑制率分别为9.43%、25.17%和63.81%;rDmAQP2蛋白免疫后总的抗蜱效果为78.78%,对边缘革蜱的平均饱血蜱质量、平均卵质量及平均卵孵化率的抑制率分别为8.30%、20.14%和68.26%;rDmAQP3蛋白免疫后总的抗蜱效果为87.91%,对边缘革蜱的平均饱血蜱质量、平均卵质量及平均卵孵化率的抑制率分别为3.23%、22.47%和80.50%.本研究通过血清学试验及抗蜱试验,发现rDmAQP1、rDmAQP2和rDmAQP3都具有抗蜱疫苗候选抗原潜力,其中rDmAQP3的免疫效果最佳,为rDmAQP1、rDmAQP2和rDmAQP3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边缘革蜱水通道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抗蜱效果评价

    黄芩苷体外干扰IBV在CEK细胞内复制的转录组分析

    郭霄慧李卫晴王转转刘一宁...
    1473-1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黄芩苷干扰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鸡胚肾(CEK)细胞内复制前后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性及表达情况,进一步揭示和分析黄芩苷体外干扰IBV在CEK细胞内复制的作用机制,IBV感染CEK细胞2 h后,加入9.75 mg/L的黄芩苷药液进行干扰,为黄芩苷(H-IBV)组,同时设立细胞对照(Cell)组和IBV感染(IBV)组各3个复孔,培养36 h后收集细胞样品进行有参转录组测序.结果H-IBV组与IBV组相比共有10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显著上调基因48个,显著下调基因54个;通过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中的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注释在细胞过程、生物调节、代谢等生物过程和病毒性传染病、信号转导与相互作用等二级通路中,其中CEK细胞内视黄醇代谢通路、磷脂转移到膜、IL-27介导的信号通路、MDA5/RIG-I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均显著富集,并且Ⅰ型干扰素及干扰素α的产生、抗病毒感染过程也均得到了正向调节,富集到核酸催化、免疫系统与反应和生物间相互反应的差异基因数较多;通过STRING网络互作图发现大部分免疫相关基因能够组成一个有36个节点且以IRF7、TLR3、STAT1为中心的相互作用网络.故黄芩苷作用后与IBV组对比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注释和富集在生物过程中,免疫系统与反应也被加强,通过正向调节MDA5/RIG-I受体信号通路中的IRF7和抑制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的TLR3信号转导为主,正调IL-27介导的通路和调控JAK-STAT等信号通路为辅,激活IRF7、TLR3、STAT等相关基因并且与对应的下游蛋白相互作用,促进IFN-α和调控细胞因子的表达,再加上对病毒的(防御)反应和病毒过程的负调控,从而起到干扰IBV在CEK细胞内复制的作用.

    黄芩苷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胚肾(CEK)细胞转录组

    大黄附子汤增强NK细胞杀伤小鼠LLC细胞效力

    王晓燕王茗萱冯嘉轩白金萍...
    1483-1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讨大黄附子汤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杀伤效力的调节作用及其小鼠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构建Lewis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试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大黄附子汤低、高浓度组,检测大黄附子汤低、高浓度治疗组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通过ELISA检测大黄附子汤对IFN-γ释放量以及IL-2、IL-10水平的影响.通过钙黄绿素释放试验,检测NK细胞的杀伤效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107α的释放量;检测对照组及治疗组活化性受体表达及肿瘤细胞表面配体的表达.结果显示,大黄附子汤治疗组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Lewis小鼠移植瘤生长(P<0.05).ELISA检测肿瘤组织中IFN-γ、IL-2水平增加(P<0.05),IL-10变化不明显.钙黄绿素释放试验检测表明治疗组NK细胞的杀伤效率增加(P<0.05).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增加(P<0.05).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大黄附子汤提高NK细胞CD107α表达水平增加;上调A549、H1299细胞表面MIC A/B表达,但没有上调抑制性配体HLA-ABC表达.表明大黄附子汤通过上调MIC A/B的表达,增加IFN-γ和CD107α分泌,增强NK细胞杀伤小鼠肺癌细胞效应.综上所述,大黄附子汤抑制肺癌移植瘤生长可能是通过增强NK细胞对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大黄附子汤NK细胞肺癌MICA/B小鼠

    银杏内酯C对2种骨关节炎模型中软骨病理变化、基质降解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贾丽娜巩颖超樊夏楠蒋欣茹...
    1489-1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鼠关节疼痛、软骨病理程度、ECM降解过程和炎症介质生成水平,探究银杏内酯C(GC)对2种造模方式的软骨保护效果.选取25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1组(ACLT组)、给药1组(ACLT+GC组)、模型2组(MIA组)和给药2组(MIA+GC组).试验4周后,收集大鼠右后肢股骨、胫骨和血液样本,应用番红O固绿染色和OARSI评分对大鼠股骨和胫骨病理程度进行评估;免疫组化检测软骨中CollagenⅡ和MMP-13 的表达水平;ELISA 检测大鼠血清中 MMP-3、MMP-13、CTX-Ⅱ、COMP、COX-2、INOS、IL-1β 和 TNF-α 的水平变化;冷敏感性试验和伸膝发声试验检测大鼠关节疼痛程度.结果显示,与MIA组相比,ACLT可造成更严重关节软骨结构损伤.ACLT组中股骨和胫骨的OARSI评分、MMP-13的表达和血清中MMP-13、MMP-3、CTX-Ⅱ、COMP水平均高于MIA组;然而ACLT组中炎症介质COX-2、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MIA组(P<0.01).GC干预后可降低OARSI评分(P<0.05或P<0.01)和疼痛评分,抑制ECM基质降解酶(MMP-13、MMP-3)、软骨代谢标志物(CTX-Ⅱ、COMP)和炎症介质(COX-2、INOS、IL-1β和TNF-α)的表达,并促进Collagen Ⅱ的合成.结果表明,2种造模方式均可造成软骨损伤,其中ACLT+PMMx法构建OA模型中大鼠关节损伤明显,有利于研究软骨结构损伤程度.GC干预后可减轻2组大鼠OA模型中关节疼痛、软骨病理变化、基质降解程度和炎症反应,从而发挥保护软骨作用.

    银杏内酯C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关节疼痛病理变化基质降解炎症介质大鼠

    竹叶黄酮对敌草快应激大鼠肝脏损伤、抗氧化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吴超卢姝婉史雪艳杨彩梅...
    1498-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以大鼠为模型,研究竹叶黄酮(Bamboo leaf flavonoids,BLF)对敌草快(Diquat,DQ)应激动物肝脏损伤、抗氧化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32只5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1 000 mg/kg竹叶黄酮添加组(BLF)、DQ应激组(DQ)、1 000 mg/kg竹叶黄酮+DQ应激组(BLF-DQ).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DQ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显著减少(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肝脏血红素氧合酶-1(HO-1)、GPX、CAT、SOD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灌胃1 000 mg/kg BLF组大鼠血清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 T-AOC、GPX、CAT 和 SOD 水平显著增强(P<0.05),肝脏 HO-1、GPX、CAT、SOD1、Nrf2 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DQ组相比,灌胃1 000 mg/kg BLF大鼠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AST和ALT含量显著减少(P<0.05),同时肝脏中CAT、GPX、T-AOC水平显著增加(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HO-1、GPX、CAT、SOD1和Nrf2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果表明,BLF能够缓解DQ应激引起的大鼠肝脏损伤,改善肝脏抗氧化功能抑制状态,激活Nrf2信号通路和PINK/Par-kin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表达.

    大鼠肝脏损伤竹叶黄酮抗氧化功能敌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