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王哲

月刊

1005-4545

xbcjvs@163.com

0431-87836534

130062

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

中国兽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解放军军需大学主办的兽医专业学术性期刊,是国内兽医界最有影响的权威性核心期刊之一。被CA、CAB、AGRIS、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近20种国内外数据库或检索性刊物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中国兽医科学核心期刊。中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其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株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致病性评价

    陈超阳张颖雪徐聪聪施元杰...
    1841-1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集猪流感(swine influenza,SI)疑似病猪的鼻拭子样品,经RT-qPCR检测H3亚型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将阳性样品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H3N2亚型SIV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SIV,经分型RT-PCR鉴定为H3N2亚型,命名为A/Swine/YunNan/KM/06/2023(H3N2),简称SIV H3N2 KM株.全基因组序列BLSAT比对结果显示,SIV H3N2 KM株的8个节段分别与8个不同毒株的猪源或人源流感病毒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41%~97.49%,其中HA和NA节段来源于H3N2亚型SIV,NP节段来源于H1N1亚型人流感病毒,M节段来源于H1N2亚型SIV,其他节段均来源于H1N1亚型SIV.HA蛋白的关键受体位点(190D、223V、226I、228S)未发生改变.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感染组仔猪出现体温升高、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可通过鼻腔向外界排毒,剖检后肺脏产生不同程度的肉样实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病毒可在肺脏中大量复制.综上,本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H3N2亚型SIV,并对该病毒的基因遗传演化、分子特征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 H3N2亚型SIV在不断地发生演变,分离株对仔猪具有致病力,为我国SIV流行情况的监测和SI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SI疫苗研发提供了候选毒株.

    猪流感病毒H3N2亚型分离鉴定序列分析致病性

    鉴别非洲猪瘟病毒I177L基因缺失株的双重荧光PCR方法的建立

    林彦星徐鹏史卫军黄超华...
    1848-1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猪瘟病毒I177L基因缺失疫苗是当前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减毒活疫苗研发的重点方向之一.为有效鉴别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野毒株和I177L基因缺失株,本试验根据ASFV B646L和I177L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筛选和优化,建立了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可同时检测ASFV B646L和I177L基因,与猪圆环病毒2型、塞内卡病毒、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该法对重组质粒pUC57-B646L和pUC-1177L的检出限均为1× 103拷贝/mL;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均小于4%.应用该双重荧光PCR方法和WOAH推荐的荧光PCR法对122份猪肉及猪肉制品进行比对检测,2种方法对B646L基因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且所建立方法阳性结果均出现2条扩增曲线.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ASFV I177L基因缺失株检测,为ASF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非洲猪瘟病毒双重荧光PCRI177L基因646L基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合肥分离株的致病性分析

    蓝嘉宁卞希一盛豪肖鹏...
    1854-1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并研究其致病性.从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感染的安徽合肥临床送检样品中成功分离到1株IBV(HF210416).该毒株S1基因测序分析表明HF210416属于GI-22基因型,与参考的GI-22型毒株S1基因序列存在较大差异,同源性仅在84.5%~87.8%之间.重组分析结果显示,HF210416为重组毒株,主要亲本为YX10(GI-19型),次要亲本为YN(GI-19型).2日龄SPF雏鸡感染HF210416分离株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精神沉郁、排水样粪便等临床症状;感染鸡发病较急,接种后2 d便出现死亡现象,死亡持续至第5天,病死率为33.33%(5/15);攻毒后14 d,雏鸡恢复健康;攻毒鸡咽肛拭子的RT-PCR检测结果显示,14 d的试验期内能持续检测到攻毒鸡的排毒;剖检死亡和未死亡的感染鸡发现肾脏肿大、苍白,并伴有明显的尿酸盐沉积等病变;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气管纤毛脱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气管、肺脏、肾脏均观察到明显的病毒信号.病毒载量测定结果表明,HF210416在肾脏组织中的载量最高,其次在盲肠扁桃体和气管中也具有较强的复制能力;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HF210416对GI-22同基因型毒株具有较好的中和效果,但对其他基因型毒株中和效果较差,不适合作为疫苗的候选毒株.总而言之,GI-22型分离株HF210416对雏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嗜肾性,其基因组遗传特性与免疫原性与其他毒株均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丰富了 IBV毒种资源,为了解GI-22基因型病毒在中国的流行及其致病性提供了参考数据.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安徽合肥分离株GI-22型致病性

    整合IBDV-VP2基因的重组CVI988载体疫苗的构建

    龚乐乐黄鑫祥康云哲王乐乐...
    1865-1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变异株的出现以及毒株的毒力增加对养鸡业构成严重威胁,构建表达IBDV-VP2蛋白的CVI988重组候选疫苗株,可以同时防控IBDV和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对养禽业造成的危害.本研究通过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技术,将IBDV-VP2基因整合到马立克病(Marek's disease,MD)疫苗株CVI988的UL55位点,得到重组病毒CVI988 BAC-VP2.利用PCR,IFA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并对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病毒CVI988 BAC-VP2成功拯救且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稳定表达.重组病毒表现出与亲本病毒相似的体外复制能力,重组病毒的噬斑大小与亲本毒相比,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构建的重组病毒CVI988 BAC-VP2将为研发同时防控IBDV和MDV感染的二联廉价疫苗奠定基础.

    细菌人工染色体马立克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活载体疫苗

    1株牛阿卡斑病毒全基因组的测定分析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尚佳富胡乐李明科吴钰键...
    1872-1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贵州省阿卡斑病(Akabane disease,AKAD)流行情况及毒株的分子特征,本试验对一牛源AKAD阳性病料进行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AV)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探究该毒株基因型和遗传变异情况,根据该毒株保守S序列建立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省4个规模化肉牛养殖场进行AKAV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毒株S、M和L片段与中国天津株(TJ2016/China/2016)和澳大利亚株(JaLAB39/Australia/1959)高度同源,且均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为基因Ⅱ型;对所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显示其最低检出下限为2.5 × 101 copies/μL,对牛蓝舌病病毒(bovine bluetongue virus,BLUV)、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bovine infectious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和牛支原体(bovine Mycoplasma bovis)均未出现扩增,重复性试验的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均低于2.26%,说明所建方法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利用该方法对贵州黔西市和黄平县4个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共298份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共发现25份阳性样本,阳性率8.39%.本试验结果为深入了解AKAV在贵州省的分子流行情况提供了数据参考,对AKAD的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阿卡斑病毒全基因组荧光定量PCR贵州省

    小反刍兽疫病毒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对山羊肾细胞PERK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邝永胜穆芸孙甜甜袁书艺...
    1882-1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产生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导致内质网稳态失衡.为了深入探讨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感染诱导的ERS对宿主细胞UPR信号通路、病毒复制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MTT试验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 Western blot观察PPRV在山羊肾细胞(LDG-2)的增殖,采用 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观察PPRV感染对GRP78、PERK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PPRV感染36 h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并产生明显细胞病变,PPRV-N蛋白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在病毒感染30 h后显著高于细胞对照;与此同时,GRP78、p-eIF2α和GADD153表达水平、p-PERK/PERK和p-eIF2α/eIF2α比值均显著升高.用4-PBA阻断PPRV诱导的ERS,PPRV感染细胞中PPRV-N蛋白、GRP78、p-eIF2α和GADD153表达水平及p-eIF2α/eIF2α、p-PERK/PERK比值均显著降低.在PPRV感染30和36 h,与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则显著降低.由此可见,PPRV感染可激活PERK/eIF2α/GADD153信号通路,缓解病毒诱导的ERS,促进病毒复制;阻断PPRV诱导的ERS,可抑制PERK信号通路和病毒复制;PPRV感染和持续的ERS可诱导宿主细胞凋亡.

    小反刍兽疫病毒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细胞凋亡

    猫杯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制备

    杨延梅柯军男齐宇任洪林...
    1892-1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F81细胞从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鼻腔黏膜潮红且分泌物增多的患病猫中分离出1株病毒,通过PCR鉴定测序、形态学、血清学和动物回归试验分析确定该病毒为猫杯状病毒,命名为FCV-BJ.同时,制备该病毒灭活疫苗,并对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了确定.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FCV-BJ血清学和形态学符合杯状病毒特点,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毒株有较强毒力,感染猫呈现猫杯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将不同滴度的第5代病毒细胞培养物以β-丙内酯作为灭活剂灭活后免疫家猫,并在加强免疫21 d后攻毒.攻毒14 d后以107.0TCID50/mL及以上滴度免疫的家猫组未发病,而对照组猫全部发病.上述结果表明,FCV-BJ分离株灭活疫苗免疫原性较好,最小免疫剂量在107.0 TCID50/mL并且具有较强的保护效力,可作为疫苗生产用候选毒株,为将来猫杯状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新毒株参考和奠定基础.

    猫杯状病毒免疫原性分离鉴定灭活疫苗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细菌样颗粒的免疫原性

    杨甜甜盛守志朱艳婷盖丽丽...
    1898-1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GEM-PA系统构建了表面展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亚基的细菌样颗粒BLP-S1.免疫保护结果显示,BLP-S1可以有效诱导商品鸡产生特异性IgG和sIgA,能够有效抵御同种异源毒株的攻击,保护率可达90%.结果表明,BLP-S1有着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具有开发新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潜能.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细菌样颗粒免疫保护

    新疆部分地区肺炎犊牛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情况调查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

    王一霖王燕马万鹏张凌...
    1906-1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菌采集部分地区肺炎犊牛的鼻拭子,常规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分离鉴定,并进行16S rDNA序列进化树分析;K-B法检测其耐药性,选取1株携带多重毒力的分离株进行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试验,PCR法检测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结果显示,新疆阿克苏、昌吉、伊犁3个地区共218份肺炎犊牛鼻拭子KPn检出率为14.68%(32/218),其中阿克苏地区为28.33%(17/60)、昌吉地区为24.00%(6/25)、伊犁地区为6.77%(9/133),分为2种血清型,分别为K1(7/32)和K5(5/32);菌株共检测到KPn的13种毒力基因,主要以mrkD、ureA、wabG、uge、entB为主;LD5.为2.38× 107 CFU/mL;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分离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其携带耐药基因主要以blaSHV、floR为主,16S rDNA序列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株与意大利、中国北京、中国上海等地分离株同源性较高.结果表明,新疆地区肺炎犊牛鼻拭子的KPn检出率较高;优势血清型为K1和K5;分离株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致病力较强,且均为产ESBLs的KPn菌株,提示新疆地区KPn对犊牛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

    犊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耐药性

    熊去氧胆酸对小鼠ACE2受体的影响及感染SARS-CoV-2的效果

    石壮壮冯越苏日娜张钧魁...
    1914-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过程中,验证使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在BALB/c小鼠体内是否具有降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受体的作用及降低感染风险.UDCA通过灌胃给药方式连续治疗BALB/c小鼠7 d,治疗过程中每天取小鼠鼻甲骨和肺脏,并通过ELISA检测小鼠鼻甲骨和肺脏中ACE2含量的变化;另外使用UDCA对BALB/c小鼠进行灌胃预防1、4、7 d后,分别滴鼻感染SARS-CoV-2 C57MA14鼠适应株和SARS-CoV-2 Omicron DY1.1,攻毒后3 d取小鼠鼻甲骨和肺脏检测病毒载量评价预防效果;此外使用UDCA对滴鼻感染SARS-CoV-2 C57MA14鼠适应株后的BALB/c小鼠进行灌胃治疗3 d,取小鼠鼻甲骨和肺脏检测病毒载量评价治疗效果.UDCA可以降低BALB/c小鼠鼻甲骨和肺脏中ACE2的含量;用UDCA灌胃1、4、7 d后的预防组和病毒对照组的BALB/c小鼠的鼻甲骨和肺脏中的病毒载量无统计学差异;UDCA治疗组与病毒对照组的鼻甲骨和肺脏的病毒载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UDCA可以降低老龄BALB/c小鼠鼻甲骨和肺脏中ACE2的含量,但用UDCA治疗的每日剂量和持续时间对小鼠感染SARS-CoV-2 C57MA14鼠适应株和SARS-CoV-2 Omicron DY1.1无明显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BALB/c小鼠熊去氧胆酸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