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基因测序研究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基因突变谱及危险分层

    曹雷茗廖明玥周亚兰江浩...
    1631-1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预后意义.方法:对141例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CN-AML初诊骨髓DNA样本进行靶区测序,结合突变信息及临床数据构建基于无白血病生存率的Nomogram模型.根据预后因素进行危险分层,采用Kaplan-Meier法探讨风险调整的缓解后治疗的获益程度.结果:经多因素Cox分析后4个因素被纳入本研究的Nomogram模型,由此得到一个风险评分计算的方程:危险分数=1.3002×WBC(≥18.77×109/L)+1.4065×CSF3R突变阳性+2.6489×KMT2A突变阳性+1.0128×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突变阳性.根据该模型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46例(分数=0)和高风险组95例(分数>0),预后分析结果表明,高风险组中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5年无白血病生存率、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93.5%、97.1%和3.5%,接受维持化疗的患者分别为32.9%、70.5%和63.4%,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而在低风险组中并未观察到类似的获益.结论: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CN-AML具有复杂的共突变模式,基于CFS3R、KMT2A和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联合白细胞水平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将该组患者进一步细分为相对低风险组和相对高风险组;对于高风险组患者,推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其缓解后的治疗方案.以上数据将有助于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CN-AML的预后评估及治疗决策.

    二代测序急性髓系白血病正常核型CEBPA-bZIP突变Nomogram模型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张欣杨莹廖红艳
    1638-1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归纳并分析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资料,为进一步认识该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BPDCN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结果:11例明确诊断BPDCN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4(6-81)岁.临床主要以皮疹、包块等为首发症状,并伴有淋巴结、骨髓受累.肿瘤性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表达HLA-DR、CD4、CD56、CD123,不表达cCD3、cMPO、cCD79a,部分病例可表达CD38、CD99、CD36.临床上手术切除、多次化疗失败的患者复发快,患者生存期短.首次化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pDC细胞不表达CD56,且经骨髓移植后具有较长的生存期.结论:BPDCN免疫表型具有异质性,CD56是区分肿瘤性和正常pDC细胞的良好标志物;化疗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BPDCN患者预后较好.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皮损免疫表型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

    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体内MAIT细胞的表达和功能

    彭谦王芝涛黄仁华王会平...
    1644-1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黏膜相关恒定T(MAIT)细胞数量与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AML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2月本院75例初诊AML患者临床样本以及48例健康对照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样本中的MAIT细胞数量、膜表面标志物、效应表型以及功能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初诊AML患者外周血MAIT细胞占CD3+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01).患者骨髓中的MAIT细胞占全部CD3+T细胞比例与外周血类似(P>0.05).AML患者外周血MAIT细胞多为效应记忆型T细胞,且与健康对照相比,效应记忆型MAIT细胞比例降低(P<0.05),而终末分化效应记忆型MAIT细胞与PD-1+MAI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AML患者外周血MAIT细胞表达颗粒酶B、穿孔素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均P<0.05),分泌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均P<0.001).结论:AML患者体内MAIT细胞比例降低且功能标记物表达异常,提示其功能受损,可能参与AML的发生、发展.

    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细胞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因子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CMTM6、CCN1表达与临床疗效、预后的关系研究

    张婷张巍师锦宁
    1651-1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中CMTM6 mRNA、CCN1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疗效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3例A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qRT-PCR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CMTM6 mRNA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CCN1水平,比较对照组与AL患者、患者初诊时与化疗一个疗程后血清CMTM6 mRNA、CCN1水平,分析AL患者初诊时CMTM6 mRNA、CCN1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近期疗效的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分析CMTM6、CCN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L患者血清CMTM6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CCN1水平明显下降(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CMTM6 mRNA、CCN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诊时相比,化疗一个疗程后AL患者血清CMTM6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CCN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MTM6高表达组、CCN1低表达组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低于CMTM6低表达组和CCN1高表达组(P<0.05).结论:AL患者血清CMTM6高表达、CCN1低表达,且二者的表达水平与患者3年预后相关.

    急性白血病CMTM6CCN1临床疗效预后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失败相关因素分析——福建省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分析

    蔡春霞郑湧智温红翁开枝...
    1656-1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中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失败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收治的1414例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失败定义为复发、非复发相关死亡和第二肿瘤.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9.7(0.1-136.9)个月,共有269例(19.0%)治疗失败,其中140例(52.0%)为复发,129例(48.0%)为非复发死亡,0例第二肿瘤.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9/L、T-ALL、BCR-ABL1、KMT2A基因重排、早期治疗反应不佳是导致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均HR>1.000,P<0.05).140例复发ALL患儿的5年OS率仅为23.8%,其中极早期复发(复发时间在诊断18个月内)预后更差.129例非复发死亡患儿中,包括71例(26.4%)治疗相关死亡,56例(20.8%)因放弃治疗死亡,2例(0.7%)疾病进展死亡;其中治疗相关死亡与化疗强度显著相关,而放弃治疗主要与经济因素相关.结论:福建省儿童ALL的治疗失败率仍较高,复发为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而治疗相关死亡、经济因素放弃导致死亡则是无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治疗失败复发

    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尹莎刘安生樊晔夏蕊...
    1665-1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探索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与B-ALL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基于GEO和TARGET数据库,分析健康对照者与B-ALL患儿差异表达的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及其在B-ALL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差异表达.采用Cox单因素回归及Lasso回归方法筛选候选基因并构建B-ALL特异性的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通过Cox多因素回归评估所构建的预后模型的应用价值,并分析B-ALL不同亚型的风险评分情况.在真实世界中,通过B-ALL患儿转录组测序结果验证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预后模型与临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此外,还分析了该预后模型与其他B-ALL预后模型的相关性.最后,采用Metascape评估与该预后模型相关基因的信号通路及功能富集状态,以探究其潜在机制.结果:在B-ALL中特异性表达且与B细胞发育相关的基因共1097个,其中27个基因在B-ALL复发组中表达上调,37个基因在B-ALL复发组中表达下调.采用Cox单因素回归及Lasso回归方法,筛选出14个基因纳入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CDC25B、CKAP4、DSTN、IGF2R、NDUFA4、ODC1、PAX5、SH3BP4、SLC27A5、APAF1、ARRB2、HHEX、IL13RA1、UVRAG).基于14个基因的预后模型对TARGET数据库中134例B-ALL患儿进行风险评分,高风险评分组(评分>0.11)的患儿预后差于低风险评分组(评分≤0.11)的患儿.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该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风险评分可作为B-ALL患儿独立预后因素,并且低风险评分组中高二倍体阳性患儿的比例显著高于高风险评分组,而高风险评分组中TCF3/PBX1阳性患儿的比例显著高于低风险评分组.同时,真实世界数据显示,高风险评分组的B-ALL患儿预后差于低风险评分组的患儿,且B-ALL死亡组患儿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风险评分高于B-ALL未死亡组.此外,根据代谢相关基因预后积分系统计算的风险评分与该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预后模型计算的风险评分具有正相关性.最后,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提示,B-ALL患儿的预后风险与胚胎向各系统发育分化过程,尤其与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相关.结论:在B-ALL中特异性表达的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与B-ALL患儿的预后相关,其中14个基因构成的预后模型有望成为儿童B-ALL新的预后判断标志.

    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儿童

    真实世界中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张良邓红刘雨陈泰然...
    1676-1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真实世界中氟马替尼(FM)与伊马替尼(IM)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本中心新诊断的84例CML-CP患者,其中32例一线治疗使用FM,52例使用IM,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子学反应、疾病进展、生存情况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时,FM组早期分子学反应(EMR)、MR2.0和MR3.0发生率分别为96.7%、70.0%和20.0%,IM组分别为77.1%、29.2%和0,FM组患者的分子学缓解情况明显优于I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9及12个月时,FM组的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发生率分别为68.2%、85.7%和90.0%,IM组分别为22.9%、34.0%和51.1%,FM组的MMR发生率均高于I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FM组获得MMR的中位时间为6(6-9)个月,显著短于IM组的18(12-22)个月(P<0.001).FM组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3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8.8%,IM组分别为98.1%和55.8%,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M组3-4级血液学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9%,略低于IM组的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真实临床实践中,FM治疗的初诊CML-CP患者较IM能更早达到MMR,且安全性良好,从而有可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生存并实现无治疗缓解.

    慢性髓性白血病氟马替尼伊马替尼疗效安全性

    莪术醇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程序性死亡

    李祚涛陈小芸李海亮冷桂香...
    1682-1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莪术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传统中医药抗白血病治疗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莪术醇作用于AML细胞株HL-60、KG-1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Caspase家族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莪术醇可抑制HL-60、KG-1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诱导细胞凋亡,其通过上调Bax蛋白表达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以促进细胞凋亡(P<0.05).当莪术醇干预HL-60、KG-1细胞后,其亦可通过抑制PI3 K/AKT信号通路激活而诱导AML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此外,莪术醇干预后可上调HL-60细胞的Caspase 3、Caspase 6、Caspase 8以及Caspase 9的表达(P<0.05),可显著上调KG-1细胞的Caspase 3、Caspase 8和Caspase 9的表达(P<0.01),对Caspase 6的表达影响微弱(P<0.05),但低浓度(<60μg/ml)莪术醇对KG-1细胞Caspase 6的表达基本无影响(P>0.05).结论:莪术醇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影响Bcl-2家族蛋白表达以及促进Caspase家族核心成员活化等介导AML细胞程序性死亡,从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莪术醇急性髓系白血病程序性死亡抗癌机制

    靶向沉默Ku80对T-ALL细胞系Jurkat化疗敏感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范卓异梁爱斌
    1689-1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靶向沉默Ku80对T-ALL细胞系Jurkat化疗敏感性的影响以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6种不同血液肿瘤细胞系中Ku80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水平;设计并构建Ku80特异性shRNA干扰质粒并转染T-ALL细胞系Jurkat后检测Ku80蛋白表达;CCK-8技术检测Ku80沉默后Jurkat细胞的增殖能力;软琼脂克隆形成技术、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Ku80沉默协同化疗药物依托泊苷(VP16)处理细胞4 h后Jurkat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凋亡水平及DNA损伤蛋白γH2AX的表达水平.结果:在选取的6种不同血液肿瘤细胞系中,T-ALL细胞系Jurkat中Ku80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最高.构建的shRNA质粒成功靶向沉默了Jurkat细胞中Ku80的表达.Ku80靶向沉默后Jurka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VP16孵育前后,Ku80靶向沉默均可显著降低Jurkat细胞克隆形成能力(P<0.01)、提高Jurkat细胞凋亡水平(P<0.01),并且γH2AX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靶向沉默Ku80表达可增强T-ALL细胞系Jurkat对化疗药物VP16的敏感性,这或与其造成的DNA损伤积累水平增加有关.

    Ku80依托泊苷Jurkat细胞DNA损伤反应

    积雪草酸通过Wnt/β-catenin通路逆转白血病K562/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研究

    张婷刘永蛟张蕾周欣宇...
    1696-1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对人耐阿霉素(adriamycin,ADR)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ADR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K562细胞和K562/ADR细胞对ADR的耐药性;CCK-8法检测AA对K562/ADR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对ADR敏感性的增强作用;无毒剂量的AA(10、20μmol/L)处理K562/ADR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ADR的平均荧光强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1,MRP1)、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β-连环蛋白(β-catenin)、原癌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MRP1、P-gp、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20μmol/L AA联合Wnt/β-catenin通路激动剂WAY-262611(5μmol/L)处理K562/ADR细胞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MRP1、P-gp、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K562/ADR细胞的耐药性是K562细胞的56.57倍,具有稳定耐药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K562/ADR细胞的增殖活力(r=0.9666).与0μmol/L AA组相比,10、20μmol/L AA组可明显增强细胞内ADR的平均荧光强度(P<0.05),逆转细胞对ADR的耐药性(P<0.05),明显下调细胞中MRP1、P-gp、β-catenin、C-myc和cyclin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P均<0.05).与单用20μmol/L AA组相比,20μmol/L AA+WAY组细胞中MRP1、P-gp、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AA呈浓度依赖性抑制K562/ADR细胞增殖,逆转该细胞对ADR的耐药性,其逆转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后下调耐药相关蛋白MRP1和P-gp的表达有关.

    积雪草酸慢性髓系白血病多药耐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