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蔡妮娜刘婉艺刘志强龚佳惠...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aspase-3、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分别用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 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 μmol/L)单药处理 Jeko-1 细胞株 24、48 和 72 h 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两药联合时抑制作用更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 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 μmol/L)单药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呈剂量依赖性;与相应剂量(3.125、6.25、12.5 μmol/L)单药组比较,两药联合应用组Jeko-1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与单药组相比,两药联合时可产生协同作用,Jeko-1细胞的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BCL-2、PI3K、p-AKT/AKT表达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苯丁酸氮芥及伊布替尼能够促进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其主要是通过AKT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套细胞淋巴瘤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细胞凋亡

    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王亚茹马艳萍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和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中NAMPT的表达水平,同时通过细胞增殖与凋亡实验、小干扰RNA沉默、过表达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NAMPT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MM1R、MM1S、U266和RPMI-8226)中NAMP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显著升高(P<0.001),且在U266细胞中最明显.与Si-NC组相比,Si-NAMPT组转染24、48、72 h均显著抑制U266细胞增殖(P=0.006,P<0.001,P=0.001),转染48 h时U266细胞凋亡率升高显著(P<0.001).与Flag-NC组比较,Flag-NAMPT组U266细胞增殖均显著升高(P=0.003,P=0.002,P<0.001),转染48 h时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在U266细胞中NAMPT的表达在转录水平受到XBP1的调控.用硼替佐米处理XBP1或NAMPT稳定敲除或经MKC3946预处理的U266细胞后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下降,BAX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BCL-2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调,Caspase-3裂解度显著下降,Caspase-3/7活性急剧增加(P<0.05).结论: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中高表达,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在U266细胞中NAMPT受IRE1α-XBP1信号通路的转录调控.稳定敲除NAMPT或阻断IRE1α-XBP1通路可显著提高U266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

    多发性骨髓瘤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硼替佐米X-盒结合蛋白1肌醇需要酶1α

    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熊艺颖周琴陈琳余伟...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0-4分,62例)和High-CONUT组(5-12分,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疗效和生存情况,同时对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用时间依赖的ROC曲线验证结果.结果:High-CONUT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初诊时骨髓浆细胞>30%的患者比例均较Low-CONUT组高(均P<0.05),而在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2级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Low-CONUT组移植前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都显著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后3个月后者优势仍然保持(P<0.01),但前者已无显著差异(P>0.05).Low-CONUT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前的CONUT评分低(0-4分)、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阴性是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有利因素(均P<0.05),初诊时国际骨髓瘤工作组预后危险分层为高危和移植前乳酸脱氢酶>250 U/L仅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时间相关的ROC曲线分析提示,CONUT评分和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单独或联合预测1和2年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结合移植前CONUT评分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以较好地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

    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控制营养状况微小残留病灶危险因素

    血清游离轻链在单克隆球蛋白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卢慧张炜
    15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FLC)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8例MG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水平,并分析sFLC对MG患者的诊断、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疗效评估的价值.结果:98例MG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血症(MGRS)45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球蛋白血症(MGUS)33例,血液系统肿瘤20例;IgG型58例,IgA型26例,IgM型7例,轻链型5例,不分泌型2例;κ型35例,λ型63例;肾功能异常53例,肾功能正常45例.MG患者外周血中sFLC-κ和sFLC-λ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血液系统肿瘤患者sFLC-κ和sFLC-λ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GRS和MGUS患者(P<0.05),而MGRS患者又显著高于MGUS患者(P<0.05).肾功能异常者sFLC-κ和sFLC-λ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者(P<0.01).sFLC-κ和sFLC-λ与MG患者的球蛋白(r=0.392,r=0.435)、β2-微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03,r=0.468),在伴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中,与血肌酐水平亦呈正相关(r=0.586,r=0.631),与年龄、性别、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钙等指标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经过治疗,患者sFLC-κ和sFLC-λ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sFLC水平在MG患者中显著升高,是一个可以快速检测、敏感度高,有助于疾病类型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判定和疗效评估的新指标.

    血清游离轻链单克隆球蛋白血症诊断疗效

    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方案分别联合rhEPO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邹昭玲王小华陶盛能程之明...
    159-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方案分别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硼替佐米组(n=40)、沙利度胺组(n=40).硼替佐组给予硼替佐米方案联合rhEPO治疗,沙利度胺组给予沙利度胺方案联合rhEPO治疗,每3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肿瘤相关生化指标[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骨髓相关指标[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血红蛋白(Hb)]及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循环中总微粒(TMPs)]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硼替佐米组ORR率(92.5%)高于沙利度胺组(9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LDH、β2-MG、VEGF、Survivin、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APTT、PT、PAI、TMPs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硼替佐米组明显低于沙度利安组(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H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硼替佐米组明显高于沙利度胺组(P<0.05).治疗过程中,硼替佐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沙利度胺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方案与硼替佐米方案分别联合rhEPO治疗MM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硼替佐米方案联合rhEPO对MM患者肿瘤相关生化指标、骨髓相关指标及凝血状态改善效果更为突出.

    硼替佐米沙利度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多发性骨髓瘤

    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

    程平关军周英王秋香...
    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检测IgH重排来评价微小残留病(MRD),对疾病的转归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6例MM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9(41-70)岁,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33(7-52)个月.与骨髓IgH重排阴性组(17例)比较,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9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疗效的比例更低(1/9 vs 14/17),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10.78±4.35 vs 15.88± 5.22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阴性组(21例)比较,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5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的比例更低(0/5 vs 15/21),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9.60±4.83 vs 15.19±5.11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的患者有5例(5/9)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均存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患者有4例(4/5)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有1例死亡(1/21).无论是骨髓还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标本,IgH重排阳性患者移植后生存时间较IgH重排阴性患者更短(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疾病分期、初诊时骨髓涂片浆细胞比例、干细胞动员方案、移植前疗效评价(≥CR和<CR)、CD34+细胞计数对移植前骨髓及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均无影响(P>0.05).结论:通过检测接受auto-HSCT的MM患者IgH重排,可以进一步评价MRD的深度,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IgH重排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微小残留病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作用

    王丽霞季艳萍雷芳余先球...
    17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带状疱疹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预防的作用.结果:1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23例发生带状疱疹(12.8%),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生率为19.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患者在术后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为23.5%(4/17).23例患者中21例接受含有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2例接受不含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21/137,15.3%)高于不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的发生率(2/43,4.7%),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67).在未采取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21.7%(15/69),而在接受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7.2%(8/111),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5).65.2%的带状疱疹患者没有接受抗病毒预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硼替佐米治疗、AHSCT、肾功能不全均为多发性骨髓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病毒预防与降低带状疱疹发生风险独立相关.带状疱疹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OS无影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降低基于硼替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

    多发性骨髓瘤带状疱疹抗病毒预防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及预后

    张婉婉张雅丽任崇崇吴庭恺...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13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其中19例进展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MDS疾病相关基因突变类型并绘制突变谱,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之间相关性及预后.结果:131例MDS患者中位年龄58(17-86)岁,男女比例约为1.3:1.131例中共检测出148个基因突变、25种突变类型,其中U2AF1、ASXL1常与其它基因发生共突变,且分别与20q-和正常核型伴随出现.SETBP1和SRSF2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NPM1和WT1常见于60岁以下患者,老年患者的基因突变数目多于年轻患者.,男性SF3B1和RUNX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女性,女性DNMT3A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男性.MDS进展为sAML患者组的基因突变数目高于MDS组(1.8vs1.0个,P=0.006).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SS-R预后评分≥3.5分和TP53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单等位基因TP53突变和野生型TP53患者OS优于双等位基因突变型(P=0.003);未转白患者OS优于sAML患者(P=0.01);移植患者OS明显优于未移植患者(P=0.036).结论:基因突变与细胞遗传学指标和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数、性别、年龄)密切相关.IPSS-R预后评分、TP53是影响MDS患者OS的危险因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共突变细胞遗传学临床表型预后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对治疗反应及疗效的预测价值

    惠卉余浩源李德鹏
    184-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血小板计数加倍)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反应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单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的75例MDS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MDS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是否加倍分为血小板倍增组和血小板非倍增组,并进行组间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治疗反应及疗效.此外,还比较了患者血小板的变化在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治疗中的差异.结果:血小板倍增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ORR明显优于非倍增组(P=0.002),两组获血液学改善的病例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此外,血小板倍增组和非倍增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26和11个月(P=0.001).血小板倍增组的总生存期(OS)、1及2年OS率也明显优于血小板非倍增组.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是MDS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3).阿扎胞苷治疗MDS患者血小板数倍增的反应率与地西他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23.8%,P>0.05).结论: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可作为MDS患者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反应率和较长OS的预测指标.此外,用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血小板数倍增的反应率无明显差异.

    血小板去甲基化药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

    CHIP相关基因与MPN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分析

    韩雪白贝贝冯翠翠赵森...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相关基因突变谱和临床特征,探讨CHIP相关基因与其心脑血管事件(CCE)的相关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3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二代测序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IP相关基因、炎症细胞因子对MPN患者CCE的影响.结果:55例(75.3%)MPN患者检出CHIP相关基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CHIP相关基因各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P相关基因突变以单基因形式为主,检出率从高至低依次为JAK2V617F(63.0%,46/73)、ASXL1(16.4%,12/73)、TET2(11.0%,8/73)、DNMT3A(9.6%,7/73)、SRSF2(6.9%,5/73)、SF3B1(4.1%,3/73)、TP53(1.4%,1/73)和PPMID(1.4%,1/73).年龄>60岁患者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60岁者[91.7%(33/36)vs 59.5%(22/37)].27例(37.0%)MPN患者伴CCE(MPN/CCE),2次CCE者5例,均为动脉事件.CCE组患者年龄(62.8 ±12.8 vs 53.9±15.8 岁,P=0.015)、IL-1β 水平(17.7±26.0vs4.3±8.6,P=0.012)、IL-8 水平(360.7±598.6 vs 108.3±317.0,P=0.045)、血栓形成史(29.6%vs 2.2%,P=0.020)和 CHIP 相关基因检出率(88.9%vs 67.4%,P=0.040)高于无CCE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17,95%CI:0.843-0.999,P=0.047)、血栓形成史(OR=34.148,95%CI:2.392-487.535,P=0.009)、任何 1 个 CHIP 相关基因突变(OR=16.065,95%CT:1.217-212.024,P=0.035)和 IL-1β 水平升高(OR=0.929,95%CI:0.870-0.992,P=0.027)均是MPN/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单基因突变与MPN/CCE无关,但DNMT3A(OR=88.717,95%CI:2.690-292.482,P=0.012)、ASXL1(OR=7.941,95%CI:1.045-60.353,P=0.045)突变是 PV/CCE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N患者CHIP相关基因突变率高,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高龄、血栓形成史、CHIP相关基因突变和IL-1β水平升高是MPN发生CCE的独立危险因素.DNMT3A、ASXL1单基因突变是PV患者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基因突变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升高是MPN新的CCE危险因素.

    骨髓增殖性肿瘤CHIP相关基因心脑血管事件炎症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