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JAK2、CALR及三阴性驱动突变的临床特征比较

    李雨蒙杨二鹏王子卿王德好...
    197-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突变基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22年3月69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突变的驱动基因类型分为JAK2组、CALR组与三阴性组,对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血栓、脾肿大、血常规、凝血状态进行分析.结果:69例ET患者中,46例伴随JAK2基因突变,14例伴随CALR 基因突变,8例为三阴性,1例伴随MPL基因突变.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JAK2组血栓率最高,为26.09%(12/46),三阴性组为12.5%(1/8),CALR组无血栓事件.JAK2组伴随脾肿大发生率最高,为34.78%(16/46),而三阴性组无脾肿大发生.JAK2组的白细胞数为(9.00±4.86)× 109/L,显著高于 GALR组的(6.03±2.32)× 109/L(P<0.05).JAK2 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为(148.43±18.79)g/L,显著高于三阴性组的(131.00±15.17)g/L(P<0.05).JAK2组的红细胞压积为(0.44±0.06)%,亦显著高于三阴性组的(0.39±0.05)%(P<0.05).JAK2 组血小板数为(584.17±175.77)×109/L,显著低于 CALR 组的(703.07±225.60)×109/L(P<0.05).JAK2组和三阴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2.64±0.69)g/L和(3.05±0.77)g/L,均显著高于CALR组的(2.24±0.47)g/L(P<0.05,P<0.01).三阴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8.61±1.99)s,较CALR组的(31.45+3.35)s显著降低(P<0.05).结论:不同驱动基因突变ET患者的血细胞计数与凝血状态存在差异.与CALR组相比,JAK2组血栓率、白细胞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血小板数显著降低;与三阴性组相比,JAK2组脾大发生率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与G4LR组相比,三阴性组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二代基因测序驱动突变凝血

    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

    赵冰洁车虹胡琏易文静...
    20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其中32只采用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滋阴凉血方(0.2 ml/10 g)、泼尼松(0.2 ml/10 g)和滋阴凉血方+泼尼松(0.2 ml/10 g)共4组,每组8只,剩余8只小鼠设为空白组.分别按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与空白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2周.采集血样和脾脏组织,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外周血小板数;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IL)-17及外周血血小板生成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脾脏组织IL-33、sST2、ST2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降低(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ST2、ST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滋阴凉血方+泼尼松组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上升(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ST2、ST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滋阴凉血方+泼尼松可有效地调节Th17/Treg平衡,进而有效改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T2/IL-33信号通路有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滋阴凉血方泼尼松免疫功能ST2/IL-33通路

    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胡晓燕贺锐米乐园尹姣姣...
    208-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例),同期选择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离并培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PBMNC中IL-17、IL-23、IL-10、TGF-β的含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icroRNA-3162-3p与血小板计数、IL-17、IL-23、IL-10、TGF-β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的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IL-10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显著升高(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microRNA-3162-3p、IL-10在PBMNC中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数、IL-10呈正相关(r=0.716、0.667),与 IL-17、IL-23、TGF-β 呈负相关(r=-0.540、-0.641、-0.560).结论:MicroRNA-3162-3p 在 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参与调控Th17/Treg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MicroRNA-3162-3p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7/Treg失衡

    重庆地区地中海贫血患儿的临床分析

    欧容陈红霞余林刘玲...
    214-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地中海贫血(地贫)患儿的基因型分布及血液学筛查特征.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207例地贫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地区地贫患儿的基因型分布及血液学筛查特征.结果:送检482份样本中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地贫207例,总检出率42.95%,其中α地贫检出率为17.63%(85/482),β地贫检出率为24.27%(117/482),α复合β地贫检出率为1.04%(5/482).本次α地贫共计检出5种基因突变类型,组成6种基因型,其中以αα/-SEA、αα/-α 7最为常见;β地贫共计检出8种基因突变类型,组成9种基因型,其中以CD17/N、CD654/N、CD41-42/N最为常见.送检样本中年龄在0-3岁(57%)检出率最高,贫血程度主要为轻度(88.41%),MCV<80 fl者占97.58%,MCH<28 pg者占98.55%,MCHC<320 g/L者占60.87%,RDW-SD<37%者占71.50%.β地贫组MCV、MCH均明显小于α地贫组(P<0.05),MCHC明显大于α地贫组(P<0.05),但两组间RDW-SD无统计学差异(P>0.05).β+/βN与β0/βN地贫患者的MCV、MCH、MCHC、RDW-SD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αα地贫组MCV、RDW-SD均低于-α/αα地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MCH、MCH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庆地区儿童地贫基因型具有多样性及异质性,且以轻度贫血为主;基因型不同的地贫患儿血液学指标存在差异.

    儿童地中海贫血基因重庆地区

    mTORC1在EB病毒LMP1促进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机制研究

    高晶晶朱雄鹏王明泉林兴智...
    219-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通过mTORC1通路EB病毒LMP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EBV+及EBV-DLBCL细胞株LMP1蛋白、CD38的表达及p70S6K磷酸化情况.构建过表达LMP1稳转株及RNAi沉默LMP1基因,用RT-qPCR验证基因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LMP1蛋白、CD38的表达量及较EBV-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相较于EBV-DLBCL细胞,LMP1蛋白在EBV+DLBCL细胞上表达(P=0.0008),EBV+DLBCL细胞p70S6K磷酸化水平更高(P=0.0072)及CD38的表达量更高(P=0.0091).与空载组对比,LMP10E组的LMP1蛋白表达及CD38表达量均增高(P=0.0353;P<0.0001),且p70S6K磷酸化水平增高(P=0.0065);并验证了LMP1 mRNA表达(P<0.0001).较si-NC组,LMP1KO组不表达LMP1蛋白(P=0.0129),且p70S6K磷酸化消失(P=0.0228);同时,CD38表达量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2377).结论:LMP1通过活化mTORC1通路促进DLBCL细胞浆母细胞化.

    EB病毒潜伏膜蛋1mTORC1通路CD3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化

    新生儿ABO*A2.08亚型等位基因的鉴定及蛋白结构分析

    刘昕王莲慧舒锦徐子恒...
    225-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ABO*A2.08亚型的血清学特征和蛋白结构,探究其遗传学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血清学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ABO血型鉴定,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方法进行ABO基因分型,并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直接测序分析,通过同源蛋白保守性分析、3D分子建模和蛋白稳定性预测探究A2.08亚型中基因突变对GTA蛋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先证者血清学结果为Ax亚型,ABO基因分型明确先证者的基因型为ABO*A207/08;先证者的父亲基因测序结果证实ABO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539G>C特征性变异,导致多肽链p.Arg180Pro(R180P)替换.3D蛋白分子建模与分析提示R180P突变后蛋白结构中局部氨基酸的氢键数目发生改变,蛋白稳定性预测显示该突变对蛋白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结论:ABO基因第7外显子c.539G>C突变导致多肽链氨基酸替换,影响了GTA蛋白结构的稳定性,引起酶活性改变,产生A2.08表型,且该变异基因可稳定遗传.

    ABO基因基因分型基因测序3D分子模型

    孕产妇不规则抗体血清学特征和临床意义分析

    张涛杨桂林张宏鹏吴盈盈...
    23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不规则抗体在孕产妇人群中的血清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孕产妇151 471例,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部分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一步做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孕产妇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率为0.91%(1 375/151 471),其中0.23%(355/151 471)在孕早期检出,0.05%(71/151 471)在孕中期检出,0.63%(949/151 471)在孕晚期检出,孕晚期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且孕晚期新增阳性例数明显高于孕中期新增例数;分析1 37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结果的凝集强度,其中凝集强度为弱阳性占比最高,为50.11%(689/1 375),可疑阳性占18.69%(257/1 375),阳性占31.20%(429/1 375),孕中期凝集强度分布与孕早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孕晚期可疑阳性和弱阳性的比例低于孕早期,阳性比例高于孕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规则抗体阳性孕产妇中,妊娠≥2次孕产妇的占比明显高于≤1次者;进行抗体鉴定的60例孕产妇中,Rh系统占25.00%(15/60),Lewis系统占43.33%(26/60),Kidd 系统占 3.33%(2/60),MNS 系统抗体占 16.67%(10/60),P1PK 系统抗体占 1.67%(1/60),自身抗体占1.67%(1/60),4例无法确认特异性占6.67%(4/60);特异性抗体中以抗-Lea(30.00%)最为常见,其次是抗-E(16.67%)和抗-M(16.67%).结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孕产妇人群的不规则抗体血清学特征存在差异,掌握本地区孕产妇不规则抗体的特征,对保证孕产妇输血安全、防治新生儿溶血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孕产妇不规则抗体抗体鉴定血清学特征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

    刘祎桑列勇傅立强
    237-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绍兴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不合格情况.方法:对2017-2021年共257 145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HBsAg、HCV、HIV、TP、ALT、HTLV、NAT检测,并对所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平均不合格率为1.22%.其中各检测项目阳性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ALT为0.32%,HBsAg为 0.25%,NAT 为 0.20%,TP 为 0.19%,HCV 为 0.17%,HIV 为 0.07%,HTLV 为 0.01%.其中 HBsAg(x2=65.23),ALT(x2=47.32),HCV(x2=12.73),此 3 项年间阳性率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 TP(x2=4.19),HIV(x2=7.58),NAT(x2=7.62),HTLV(x2=6.75)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 HBsAg 和 HCV 阳性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比核酸和酶免阳性检测情况,两方法有相互补充作用.经过对这部分阳性人群的年龄走势和性别分布分析,可以更好保障血液的安全招募.结论:加强血液检测工作及持续关注血源性疾病的阳性率变化规律是提高血液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

    无偿献血血液传播疾病血液检测输血安全

    为提升IPTR患者血小板输注后CCI值建立分级规避HLA抗体对应抗原方法及HLAMatchmaker的应用研究

    高素青徐筠娉罗畅如李大成...
    24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分级规避HLA抗体MFI阈值对应抗原方法,联合应用HLAMatchmaker表位计算法,选择供患者表位最小错配评分值,评估两种方法为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Immune 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IPTR)患者选择HLA相容性血小板供者,在提升血小板输注后校正增加值(CCI)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PRCA法完成51例IPTR患者的7 807次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判断其免疫反应阴/阳性结果.采用Luminex单抗原流式微珠法检测患者的HLA-I类抗体,获得不同特异性抗体对应HLA-I类抗原MFI值,并将其分组及分级,强阳性组(MFI>4 000,1级)、中阳性组(1 000<MFI≤4 000,2级)、弱阳性组(500<MFI≤1 000,3级)和1个阴性对照组(MFI≤500),分组统计SPRCA实验在四组中免疫反应的阳性及阴性结果检出数,比较四组之间统计学差异.对2例患者多次申请血小板配型选择HLA相容性供者事件,采用HLAMatchmaker计算供患者HLA表位错配评分数,选择最小HLA表位错配评分数供者,同时规避1和2级HLA-I类抗体对应抗原的供者,为患者输注适合供者血小板,输注之后计算CCI值,统计临床输注效果.结果:51例IPTR患者的不同特异性HLA-I类抗体及对应抗原在强阳性、中阳性和弱阳性三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01),阳性结果检出数呈现由高到低格局(强阳性组>中阳性组>弱阳性组).强阳性和中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弱阳性位组和阴性对照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设置强阳性组为相应特异性HLA位点对应抗原1级规避阈值,中阳性组为2级规避阈值,弱阳性组为3级规避阈值,在供者血小板紧缺情况下,可以不需要规避弱阳性组.规避1和2级HLA-I类抗体对应供者抗原及选择HLAMatchmaker表位错配评分数≤7血小板供者策略,24 h内CCI值均>4.5 × 109/L,均可获得临床血小板输注有效.结论:在为IPTR患者选择HLA-I类相容性供者时,分级规避HLA-I类抗体对应供者抗原,综合选择供受者HLAMatchmaker表位错配评分数≤7,经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确认为阴性结果的供者选择策略,对提升IPTR患者血小板计数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血小板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表位HLAMatchmaker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琳依熊艺颖廖明燕肖青...
    250-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危险因素、LOHC发展为重度LOHC的危险因素及LOHC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可能影响allo-HSCT后LOHC发生的相关临床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分析组间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45岁(P=0.039)、强化预处理方案中包含氟达拉滨/克拉屈滨+阿糖胞苷(P=0.002)、移植后d 30白蛋白≤30 g/L(P=0.007)、CMV-DNA+(P=0.028)、移植前有真菌感染(P=0.026)、Ⅱ-Ⅲ度 aGVHD 的发生(P=0.006)是发生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已发生LOHC的移植患者中,LOHC发生的时间在移植后32 d内(P=0.008)、移植后d 30的白蛋白≤30 g/L(P=0.032)是发展为重度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度LOHC组的OS率显著低于未发生LOHC组(P=0.041).结论:对于年龄≤45岁、强化预处理或LOHC发生较早的移植患者,需要警惕发生LOHC或发展为重度LOHC,应早期做好防治;定期监测CMV-DNA、白蛋白水平,积极有效地抗病毒、抗真菌治疗及防治aGVHD是预防LOHC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危险因素移植物抗宿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