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伴GATA2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单若琪黄赛谷振阳王楠...
    327-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伴有GATA2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共存突变基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液科的370例初诊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其突变基因,分析AML中GATA2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GATA2突变的共变基因及GATA2突变对预后的影响.结果:370例AML患者中,共23例(6.2%)患者检测到GATA2突变.与GATA2未突变组相比,GATA2突变组患者多属于正常核型(P=0.037)且多处于低危细胞遗传学分层(P=0.028),CEBPAdm、NRAS在GATA2突变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GATA2未突变组(P=0.010,P=0.009),两组在性别、年龄、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原始细胞数、诱导方案、CR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伴有GATA2突变的患者中主要共存基因突变依次为CEBPAdm、NRAS(均为39.1%),NPM1、FLT3、TET2、WT1(均为17.4%),ASXL1、IDH1(均为13.0%).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队列中,伴GATA2突变组患者与不伴GATA2突变组患者5年总生存(OS)及无白血病生存(LFS)率无统计学差异(P=0.306,P=0.308);在306例不伴CEBPAdm的患者中,GATA2突变组患者较GATA2未突变组患者5年OS率及LFS率均有提高趋势,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92,P=0.056);而在64例伴CEBPAdm的患者中,GATA2突变组患者与GATA2未突变组患者5年OS率无统计学差异(P=0.104),但GATA2突变组患者5年LFS率显著降低(P=0.047).23例GATA2突变患者中,16例接受"3+7"诱导方案,其中12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7例接受"DCAG"诱导方案,其中3例接受移植."3+7"方案组与"DCAG"方案组相比,CR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移植组较化疗组5年OS率及LFS率显著提高(P=0.021,P=0.020).结论:GATA2突变显著多见于核型正常及低危细胞遗传学分层的AML患者,与CEBPAdm、NRAS共突变显著相关.GATA2对预后的意义受CEBPAdm共突变影响.GATA2突变患者诱导方案选择"3+7"方案或"DCAG"方案不影响其CR率,而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较于化疗能显著改善预后.

    急性髓系白血病GATA2基因突变CEBPAdm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CEBPA突变CN-AML伴不同功能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朱静亢叶芳高媛王宏炜...
    335-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CEBPA突变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伴随基因突变发生的情况,及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151例初诊CN-AML患者,通过第二代DNA测序技术检测34种常见血液肿瘤基因突变情况;比较CEBPA+与CEBPA-患者的伴随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功能的基因突变与CEBPA+CN-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151例CN-AML患者中共检测到55例(36.42%)CEBPA+突变(包括36例CEBPA双突变,19例CEBPA单突变),其中41例(74.55%)与其他基因存在共突变,主要突变基因为:GATA2 14例(25.45%)、TET2 12例(21.82%)、FLT3 11例(20.00%)、NRAS 7例(12.73%)和WT1 5例(9.09%),部分病例同时存在2种及2种以上伴随基因突变.将突变基因按照功能进行分组后发现,CEBPA+组较CEBPA-组具有更低的组蛋白甲基化及染色质修饰基因伴随突变率(P=0.002,P=0.033)、更高的转录因子基因伴随突变率(P=0.037).55例CEBPA+CN-AML患者中,伴信号通路基因突变阳性组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低于突变阴性组(P=0.005),伴转录因子基因突变阳性组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于突变阴性组(P=0.003),伴DNA甲基化基因和染色质修饰基因突变阳性组的发病年龄均明显大于相应突变阴性组(P=0.002,P=0.008).伴随信号通路基因突变阳性组CEBPA+CN-AML患者的DFS短于阴性组(12个月vs未达到)(P=0.034).伴DNA甲基化基因突变阳性组较阴性组患者具有更低的CR率(P=0.025),且OS和DFS均显著短于阴性组(中位OS:20个月vs未达到,P=0.006;中位DFS:15个月vs未达到,P=0.049).伴组蛋白甲基化基因突变阳性组患者的OS显著短于阴性组(中位OS:12个月vs 40个月)(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HR=4.306)、伴DNA甲基化基因突变(HR=9.917)及组蛋白甲基化基因突变(HR=5.764)是影响CN-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EBPA+CN-AML患者有其特定的伴随基因表达谱,且伴随不同功能基因突变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一定影响.

    CEBPA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随基因突变二代测序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成人不适合强化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王开月范柄汝张倩雯韩孟汝...
    342-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治疗成人不适合强化疗急性髓系白血病(unfit 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1例接受VEN联合AZA治疗的成人unfit 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该联合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1例unfit AML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治疗1个疗程后,16例达完全缓解(CR)/完全缓解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CRi),2例达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ORR)为85.7%.16例达CR/CRi的患者中13例微小残留病(MRD)转阴.11例预后不良患者中,8例达CR/CRi.至随访截止日期,21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期未达到,1年的OS率为61.7%.VEN联合AZA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发生3-4级白细胞减少1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7例、贫血7例、血小板减少4例.发生胃肠道反应和感染的患者分别为11例和7例.以上不良反应均可控且可耐受.无肿瘤溶解综合征发生,未发生感染相关死亡.结论:VEN联合AZA方案可使成人unfit AML患者快速获得深度缓解,安全性良好.

    维奈克拉阿扎胞苷不适合强化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分析

    商丽梅陈惠娟刘月曹阳...
    347-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6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由MDS进展的AML-MRC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AML-MRC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基因测序、预后分层、治疗方案等,对各项临床指标、预后分层和治疗方案等对AML-MRC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AML-M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S)为4.5个月,1年OS率为28.3%,治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为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初诊为AML-MRC时白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预后分层差及HMA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为AML-MRC患者中位OS较短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显著减少(HR=4.46)、HMA药物治疗(相对于移植,HR=10.47)、支持治疗(相对于移植,HR=25.80)与预后分层差(相对于预后中等,HR=13.86)为影响AML-MRC患者中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ML-MRC患者1年OS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血小板显著减少、由MDS进展为AML的间隔时间(TTA)≥3个月、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I)≥0.07、CONUT评为≥5分、预后分层差及支持治疗;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ML-MRC患者1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HR=11.23)、血小板显著减少(HR=8.71)、FARI≥0.07(HR=5.19)及预后分层差(HR=14.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CR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血小板显著减少、FARI≥0.1、CONUT评分≥5分、预后分层差及支持治疗;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7.35)、预后分层差(HR=32.5)、CONUT评分≥ 5分(HR=9.60)及血小板显著减少(HR=12.05)为影响患者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L-MRC患者总体中位OS时间短,可能造成AML-MRC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有高龄(≥ 60岁)、支持治疗、HMA治疗、预后分层差、血小板显著减少、FARI≥0.07、营养状况差(CONUT评分≥ 5分).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生存预后

    IGF2BP3基因表达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乐凝杨晶晶刘宇辰张夏玮...
    35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寻IGF2BP3基因表达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本中心27例AML患者骨髓原代白血病细胞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IGF2BP3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在初治AML患者及难治AML(Refractory AML)患者样本中验证.分析20例健康对照者和26例AML患者中IGF2BP3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两种蒽环类耐药细胞系(HL60/ADR、K562/ADR)中IGF2BP3表达水平,比较其与敏感细胞(HL60、K562)的表达差异.通过3个数据集,分析IGF2BP3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使用Cox生存分析IGF2BP3在AML中的预后价值.结果:在本中心27例AML患者骨髓原代白血病细胞中,难治性AML患者的IGF2BP3表达量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的患者(P=0.0343),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extramedullary infiltration,EMI)患者的IGF2BP3表达量明显高于无髓外浸润的AML患者(P=0.0049).与健康人比较,IGF2BP3在AML患者中表达增加(P=0.0009).蒽环类耐药细胞系(HL60/ADR、K562/ADR)中 IGF2BP3 mRNA 的表达显著高于敏感细胞系(K562/ADR vs K562,P=0.0430;HL60/ADR vs HL60,P=0.7369).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耐药细胞中IGF2BP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敏感细胞(P<0.001).qPCR结果显示,难治AML患者中IGF2BP3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敏感患者(P=0.002).在3个大样本AML患者队列中IGF2BP3高表达预示AML预后不良(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IGF2BP3高表达与患者较短的无事件生存(HR=1.887,P=0.024)和总体生存(HR=1.619,P=0.016)显著相关.结论:IGF2BP3基因高表达可能是AML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提示IGF2BP3基因有望成为AML的临床预后评估和提供治疗策略的新的分子标志物.

    急性髓系白血病IGF2BP3预后

    含米托蒽醌脂质体方案治疗高危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焦余庆熊昊陈智杨李...
    365-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含米托蒽醌脂质体方案治疗高危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武汉儿童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应用含米托蒽醌脂质体方案治疗的AML高危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应用去甲氧柔红霉素方案的AML高危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骨髓恢复时间、骨髓完全缓解(CR)率,微小残留病灶(MRD)清除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等临床特性.结果:患儿接受含米托蒽醌脂质体化疗方案在白细胞(17 vs21 d)、粒细胞(18 vs 24 d)、血小板(17 vs 24 d)及血红蛋白(20vs26 d)计数恢复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去甲氧柔红霉素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和MRD转阴率分别为90.9%和72.7%,对照组为94.1%和76.4%,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类似.结论:含米托蒽醌脂质体化疗方案治疗高危儿童AML疗效不劣于去甲氧柔红霉素方案,但骨髓抑制时间明显缩短,安全性好.

    米托蒽醌脂质体急性髓系白血病去甲氧柔红霉素儿童

    氟马替尼在一、二线治疗失败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刘丽影魏计锋贾韬毛建平...
    370-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氟马替尼对一、二线治疗失败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氟马替尼治疗的30例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曾接受伊马替尼一线治疗且治疗失败的患者作为二线组,另外15例采用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二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作为三线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3、6和12个月时的血液学、分子学反应,以及至随访终点患者的无事件生存(EF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二线组治疗3、6和12个月时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别有10、11、12例患者,均高于三线组的3、4、5例患者(P=0.010,P=0.011,P=0.010).二线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获完全血液学反应(CHR)、早期分子学反应(EMR)分别有12、13例,高于三线组患者的9、13例,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P=1.000);治疗6和12个月时二线组获得MR4.5的患者分别有6、7例,高于三线组的3、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P=0.713).二线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血小板减少和贫血,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三线组中1-2级血小板减少2例,1-2级贫血及白细胞减少各3例,3-4级贫血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二线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皮疹(2例)、头痛(1例)、腹泻(1例)、疲乏(1例)、四肢疼痛(1例),三线组腹泻、恶心、水肿各1例.两组患者在血液学不良反应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随访时,二线组患者的EFS率高于三线组(100%vs93.3%,P=0.317).结论:我国自主研发的二代TKI氟马替尼对一、二线治疗失败的CML-CP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氟马替尼二线三线慢性髓系白血病

    METTL14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佳佳伍燕平张孟孟王蒙...
    376-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检测RNA甲基转移酶样14(METTL14)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ETTL14表达在初诊AML患者中的临床与预后意义.方法:收集100例初诊AML患者骨髓标本作为AML组,60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骨髓标本作为对照组,并收集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ETTL14在两组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AML患者的METTL14表达水平高低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METTL14对AM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OS)的影响.通过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ML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ETTL14在AML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低表达组比较,METTL14高表达组患者表现出高龄、高骨髓细胞数、疗效差及预后不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TL14高表达组的OS较低表达组显著缩短(P<0.05).METTL14高表达是影响AM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ETTL14在AML患者中明显高表达,与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判断AML患者预后的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急性髓系白血病RNA甲基转移酶样14临床意义预后

    MeRIP-qPCR技术检测RNA m6A甲基化修饰对t(8;21)AML细胞中KDM4B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李雨晴邵杨柳李梦月王莉莉...
    382-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MeRIP联合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技术,证明WTAP介导的RNA m6A修饰对伴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中KDM4B基因的直接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靶向WTAP或KDM4B基因的短发夹 RNA(small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载体沉默 t(8;21)AML 细胞系 Kasumi-1 和 SKNO-1 中 WTAP 或KDM4B基因表达,以转染随机打乱序列(scramble)的shRNA的细胞为对照.用超纯RNA提取试剂盒(DNase Ⅰ)提取细胞RNA,Magna MeRIPTM m6A Kit试剂盒富集甲基化修饰片段,并通过RT-qPCR检测m6A甲基化修饰的RNA区域;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和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细胞中WTAP、KDM4B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体外克隆形成能力.结果:沉默Kasumi-1细胞中WTAP的表达后,m6A甲基化修饰在KDM4B mRNA 3'UTR的富集程度显著下降(P<0.01),沉默Kasumi-1和SKNO-1细胞中WTAP的表达可显著抑制KDM4B蛋白(P<0.001)和mRNA表达水平(Kasumi-1:P<0.001;SKNO-1:P<0.01)、细胞体外克隆形成能力下降(Kasumi-1:P<0.001;SKNO-1:P<0.01).结论:t(8;21)AML细胞系中,WTAP通过调控KDM4B基因mRNA 3'UTR的m6A修饰调控KDM4B的表达,沉默KDM4B表达可以抑制t(8;21)AML细胞增殖.

    MeRIP-qPCR急性髓系白血病t(821)染色体易位KDM4BRNAm6A甲基化修饰

    伊利司莫-铜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发生铜死亡

    于艳华李焕娟阳馨仪余灵艳...
    38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伊利司莫-铜(ES-Cu)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增殖抑制和铜死亡的诱导作用.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ES-Cu诱导的AML细胞存活率以及AML细胞经铜螯合剂TTM预处理后ES-Cu诱导的细胞存活率;Calcein/PI检测试剂盒检测ES-Cu诱导引起的细胞活性与细胞毒性变化;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GSH和GSSG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铜死亡相关蛋白ATP7B、FDX1、DLAT、DPYD的表达.结果:ES-Cu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及HL-60的毒性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rKasumi4=-0.99,rHL-60=-0.98).随着ES-Cu浓度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随之升高(P<0.01-0.001).铜螯合剂TTM可以显著逆转ES-Cu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活性氧的促进作用.随着ES-Cu浓度升高,Kasumi-1细胞内GSH含量逐渐降低(r=-0.98),ATP7B、FDX1、DLAT和DPYD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最终促发铜死亡.结论:ES-Cu能够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发生铜死亡,这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急性髓系白血病伊利司莫-铜铜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