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陆天米浩赵丹丹杨水个...
    458-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DLBC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照B细胞计数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低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 ×109/L,n=34)和高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 ×109/L,n=33).与高B细胞计数组相比,低B细胞计数组中有更高比例的Lugano分期Ⅲ-Ⅳ期、LDH升高、β2-MG升高及IPI评分3-5的患者(P值分别为0.033、0.000、0.023、0.001),且CRP升高更多见(P=0.033).低B细胞计数组的外周血CD3+和CD4+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高B细胞计数组(P=0.010,0.017).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初始治疗后总缓解率(ORR)及完全缓解(CR)率均显著高于低B细胞计数组(P=0.032,0.013).中位随访时间为23(2-77)个月,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均明显优于低B细胞计数组(P=0.001,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外周血低B细胞计数与PFS和OS缩短相关(HR=4.108,P=0.002;HR=8.218,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低B细胞计数是导致PFS缩短(HR=3.116,P=0.037)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降低与高危临床特征相关,并可能影响免疫化疗的疗效,与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细胞外周血预后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诊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魏小芳冯友繁伏媛刘菲...
    46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诊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与不合并HP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甘肃省人民医院的4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初诊时是否伴HPS分为合并HPS组(15例)和不合并HPS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合并HSP组的患者多以发热、血细胞减少、脾大为突出表现;所有患者铁蛋白、可溶性CD25水平升高;66.67%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53.33%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80.00%的患者出现骨髓噬血现象.与不合并HSP组相比,合并HSP组的进展期(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和乳酸脱氢酶≥240 U/L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均P<0.05).合并HSP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而不合并HSP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5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诊时合并HPS的患者与不合并HPS的患者相比,Ann Arbor分期晚、乳酸脱氢酶水平高,总体生存时间较短.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预后

    抑制细胞自噬提高KPT-330抗套细胞淋巴瘤效应

    张永利陈昱函郑瑞玑张可杰...
    470-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新型CRM1抑制剂(KPT-330)对套细胞淋巴瘤(MCL)细胞自噬的影响,以及有无自噬溶酶体抑制剂,KPT-330对MCL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KPT-330体外对MCL细胞(Z-138、Jeko-1、Granta-519、Rec-1)增殖的影响;通过MDC染色分析自噬体的形成和Western blot检测LC3B的切割以探讨KPT-330对MCL细胞自噬的影响;进一步联合应用自噬溶酶体抑制剂氯喹(CQ),观察其对KPT-330导致LC3B-Ⅱ增加的影响.通过CalcuSyn联合用药软件分析CQ与KPT-330的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结果:新型CRM1抑制剂KPT-330对MCL细胞株(Z-138、Jeko-1、Granta-519、Rec-1)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r分别为:0.930,0.946,0.691,0.968).KPT-330作用于Jeko-1细胞和Granta-519细胞后,导致自噬泡形成增加,LC3B-Ⅱ表达增加,并具有浓度依赖性(r=0.993,r=0.971),表明,KPT-330导致MCL细胞自噬体形成增加.CQ联合KPT-330 导致 Jeko-1、Granta-519 细胞 LC3B-Ⅱ 表达高于单药 CQ 或单药 KPT-330(P<0.05).CalcuSyn 2.0 软件分析结果提示KPT-330和CQ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抗MCL效应.结论:新型CRM1小分子靶向抑制剂KPT-330具有体外抑制MCL细胞株Z-138、Jeko-1、Granta-519、Rec-1增殖,诱导Jeko-1、Granta-519细胞自噬的作用;KPT-330联合CQ可产生协同抗MCL作用,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新型CRM1抑制剂套细胞淋巴瘤自噬氯喹

    NVP-BEZ235逆转伯基特淋巴瘤RAJI细胞阿霉素耐药的研究

    李纯团朱雄鹏王少雄彭群艺...
    476-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NVP-BEZ23对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的逆转耐药作用.方法:利用浓度梯度法诱导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Western blot测定各组细胞Pgp、p-AKT、p-mTOR蛋白水平;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SPSS软件测定IC50.结果:成功诱导出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中Pgp、p-AKT、p-mTOR蛋白水平高于亲本细胞RAJI.NVP-BEZ235可引起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中p-AKT、p-mTOR蛋白水平下降.NVP-BEZ235能够抑制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增殖,与阿霉素具有协同作用.结论:PI3K/AKT/mTOR通道在耐阿霉素伯基特淋巴瘤细胞中进一步活化;NVP-BEZ235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道活化,能够与阿霉素协同抑制伯基特淋巴瘤耐药细胞,逆转伯基特淋巴瘤耐药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NVP-BEZ235伯基特淋巴瘤阿霉素耐药逆转

    含伊沙佐米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陈冉薛连国周航贾韬...
    483-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含伊沙佐米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32例MM患者应用含伊沙佐米联合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32例患者包括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5例(R/RMM组)和硼替佐米诱导有效但因不良反应(AE)或其他原因转换为含伊沙佐米方案治疗的MM患者17例(转换治疗组).治疗方案包括IPD(伊沙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IRD(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ICD(伊沙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ID(伊沙佐米+地塞米松)方案.结果:R/RMM患者总有效率(ORR)为53.3%(8/15),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例,部分缓解(PR)5例.IPD方案组、IRD方案组、ICD方案组、ID方案组R/R MM患者的ORR分别为100%(3/3)、42.9%(3/7)、33.3%(1/3)、50%(1/2),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75,P=0.452).既往接受1线治疗后的患者ORR为50%(2/4),2线治疗后的患者ORR为50%(3/6),3线及以上治疗后的患者ORR为60%(3/5),其不同线数间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64,P=0.730).17例转换治疗后获得CR6例,VGPR 5例,PR 4例,ORR为88.2%(15/17).IPD方案组、IRD方案组、ICD方案组、ID方案组的ORR分别为100%(3/3)、100%(6/6)、100%(3/3)、60%(3/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37,P=0.184).R/RMM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9(6.6-11.4)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8(11.8-24.2)个月.转换治疗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15(7.3-22.7)个月,中位OS时间未达到.所有接受联合治疗患者中10例发生3-4级AE.主要血液学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不良反应(腹泻、恶心、呕吐),周围神经病变,乏力及感染等.接受伊沙佐米治疗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7例,均为1-2级.结论:以伊沙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R/RMM治疗有效,特别是对于硼替佐米诱导有效的转换患者,AE整体可控,安全性高.

    多发性骨髓瘤伊沙佐米复发难治疗效安全性

    多发性骨髓瘤CRAB症状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张小旭张有智马育硕王伟...
    493-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RAB症状的常见临床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之间的联系.方法:比色法检测44名骨髓瘤患者及12名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上清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析两组抗氧化酶的活性差异以及骨髓瘤组中抗氧化酶的活性与血钙、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碱性磷酸酶(ALP)及骨破坏区域数量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骨髓瘤患者的抗氧化酶活性更低(P<0.05).当血钙、ALP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Hb低于85 g/L及存在多个骨破坏区域时,抗氧化酶CAT、SOD和GPX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当Scr高于正常水平时,GPX活性明显降低(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T、SOD、GPX 与血钙(r=-0.538,r=-0.456,r=-0.431)、Scr(r=-0.342,r=-0.384,r=-0.463)和 ALP(r=-0.551,r=-0.572,r=-0.482)均呈负性相关.结论:抗氧化酶CAT、SOD和GPX的活性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下降,并且与CRAB症状的常见临床指标(血钙、Scr、ALP)呈负性相关,或许可以通过提高骨髓瘤患者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来治疗CRAB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CRAB症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不同营养评分系统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青芬张启科魏小芳冯友繁...
    499-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营养指数(PNI)、控制营养状况(CONUT)及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初诊74例老年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NI、CONUT评分及FAR的最佳截断值,并据此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上述3个指标与患者性别、血清钙、β2-微球蛋白、血肌酐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比较各指标不同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各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PNI、CONUT评分及FA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9.775、3.5及0.175.根据PNI、CONUT评分及FAR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低两组,统计分析显示患者白蛋白水平在不同组间均存在差异(均P<0.05).此外,高PNI组与低PNI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高FAR组与低FAR组患者性别分布存在差异(P<0.05).PNI升高、CONUT及FAR降低的患者生存率更高(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β2-微球蛋白、血肌酐、PNI、CONUT评分及FAR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NI、CONUT评分及FAR与老年MM患者部分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并对患者预后有影响.

    多发性骨髓瘤老年人营养评分系统预后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重建影响的研究

    谢妍颜灵芝尤涛施晓兰...
    505-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TPO分为rhTPO组80例和对照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PLT植入时间、血制品输注需求量、移植后+14和+100 d PLT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患者比例以及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M蛋白类型、初诊时PLT数、APBSCT前诱导治疗中位疗程数、回输的CD34+细胞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hTPO组患者PLT植入中位时间为10(6-14)d,较对照组11(8-23)d显著缩短(P<0.001).rhTPO组患者在APBSCT期间的中位PLT输注需求量为15(0-50)U,较对照组20(0-80)U更少(P=0.001).移植后+14 d时rh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6.3%和52.2%,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3.8%和11.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00 d时,rhTPO组和对照组PLT≥50 × 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6.3%和89.6%(P>0.05),但rhTPO组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 55.2%,P=0.012).两组患者在PLT水平低下期间不同部位出血事件的总体发生率无差异,且rhTPO组治疗耐受性良好,肝肾功能异常和感染的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类似.结论:MM患者在一线行APBSCT时,皮下注射rhTPO药物可以缩短PLT植入时间,减少血制品的需求量,耐受性良好,且在移植后有更多患者达到了PLT高水平的恢复,这对保证APBSCT和MM患者维持治疗期间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多发性骨髓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小板重建

    西达本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赵思达郭娟赵佑山常春康...
    512-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西达本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者及MDS患者的骨髓MSC,CCK-8法检测西达本胺对MSC增殖活性的影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荧光检测试剂盒及Western blot检测西达本胺对MSC中HDAC的影响.对MSC成骨诱导分化,在d 3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d 21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在d 7和21分别检测成骨相关早期及后期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西达本胺对MSC成骨关键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随着西达本胺浓度的增加,MSC增殖受到抑制,但低浓度(1 μmol/L)西达本胺对MSC无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但可显著抑制HDAC活性.在正常对照组及MDS患者的骨髓MSC中,西达本胺(1 μmol/L)可以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钙结节形成及上调成骨基因的mRNA表达,从而恢复MDS患者MSC较正常对照组MSC减弱的成骨分化能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西达本胺促成骨作用可能与RUNX2表达的上调有关.结论:西达本胺可以抑制MDS-MSC的HDAC活性,上调成骨转录因子RUNX2表达,促进MDS-MSC的成骨分化.

    西达本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HBA2:c.2T>C和HBA2:c.2delT两例罕见突变引起血红蛋白H病家系分析

    王秋华陈杏园唐宁严提珍...
    520-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别对HBA2:c.2T>C和HBA2:c.2delT两种罕见HBA2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复合东南亚型α-地贫的血红蛋白H病病例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致病基因分析,了解HBA2:c.2T>C和HBA2:c.2delT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及毛细管电泳血红蛋白分析,缺口 PCR(Gap-PCR)、反向点杂交法(RDB)检测α-地贫基因常见类型突变,Sanger测序法对HBA1和HBA2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出两个先证者基因型分别为-SEA/αα 复合HBA2:c.2T>C和--SEA/αα复合HBA2:c.2delT,家系成员中检出HBA2:c.2T>C/WT和HBA2:c.2delT/WT,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结论:HBA2:c.2T>C和HBA2:c.2delT为杂合突变时机体可出现静止型α-地贫的表型,当其复合轻型α-地贫时可使机体出现血红蛋白H病的临床表现,本研究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α-珠蛋白基因HBA2:c.2T>CHBA2:c.2delT血红蛋白H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