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患儿血浆代谢谱分析

    刘小兰李文忠张倩王雪梅...
    525-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TDT)患儿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揭示TDT患儿代谢模式的改变.方法:选取2021年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定期输血的23例TDT患儿,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1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TDT患儿与对照组常规指标的差异,随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TDT患儿及对照组血浆样本的代谢物组成.建立OPLS-DA模型,对检测出的代谢物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差异代谢物进而分析两组间存在的差异代谢通路.结果:常规指标检验结果显示,TDT患儿较健康对照儿童铁蛋白、胆红素、总胆汁酸、葡萄糖、甘油三酯等指标均显著升高,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乳酸脱氢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TDT患儿中共鉴定出190种差异代谢物(VIP>1).其中,有168种化合物显著升高,包括精氨酸、脯氨酸及甘胆酸等;有22种化合物显著下降,包括肉豆蔻酸、桐酸、棕榈酸和亚油酸等.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TDT对患儿的代谢影响主要集中于氨基酸代谢的上调和脂类代谢下调.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DT患儿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显著改变.这一发现有助于优化TDT患儿的治疗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儿童代谢

    无流体剪切力条件下ADAMTS13裂解内皮细胞上特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

    赵善琛李华王萌赵艺鸿...
    532-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在无流体剪切力下裂解内皮细胞上特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ULVWF)的分子机制,为探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其他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ADAMTS13在无流体剪切力下裂解内皮细胞表面上ULVWF的情况,采用ELISA测定不同条件下培养基中VWF抗原量的变化.ELISA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有无流体剪切力或凝血因子Ⅷ(FⅧ)条件培养基中的VWF和蛋白水解片段的数量.多聚体分析评估ADAMTS13裂解内皮细胞上ULVWF的情况.将组胺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ADAMTS13和各种N-和C-末端截断的突变体一起孵育,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与细胞保持结合的ULVWF,ELISA测定内皮细胞释放出的ULVWF,确定降解内皮细胞上ULVWF所需的ADAMTS13结构域.结果:在无流体剪切力下,重组ADAMTS13和血浆ADAMTS13迅速降解了内皮细胞表面上新形成的ULVWF.ULVWF的蛋白水解过程依赖于培养时间、ADAMTS13浓度和剪切力.ADAMTS13介导的蛋白水解释放的VWF分布与组胺刺激下内皮细胞分泌的VWF分布非常相似,提示ULVWF在内皮细胞表面发生裂解.裂解内皮细胞上ULVWF需要ADAMTS13半胱氨酸富集区(Cys-rich,CysR)结构域和间隔区结构域,但不需要ADAMTS13的7个TSP1重复序列(TSP1 2-8)和2个补体结合区(CUB)结构域.结论:内皮细胞上ULVWF聚合物在无流体剪切力下也对ADAMTS13的裂解敏感,这为ADAMTS13裂解内皮细胞结合的ULVWF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可能有助于理解TTP和其他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基于低效价O型全血及A型血浆建立战备血库的可行性分析

    罗圆圆马春娅刘丽付丽辉...
    54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用低效价O型全血及A型血浆建立战备血库的可行性.方法:应用Galileo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O型献血者样本的IgM抗A、抗B抗体效价和A型献血者样本的IgM抗B效价,选取抗A、抗B效价同时低于128的O型献血者纳入战备流动血库,抗B效价低于128的A型血浆和抗A、抗B效价同时低于128的O型全血纳入战备实体血库.结果:共选取1 452个O型献血者,检测抗A/B抗体效价,两种抗体效价均分布于512以下,且样本分布峰值均处于效价4,两种抗体效价>128的样本比例均较低;两种抗体效价存在明显正相关(r=0.383),且IgM抗A效价高于IgM抗B效价的样本比例较高;同时满足IgM抗A和抗B抗体效价<128的献血者1 335人(91.94%),可纳入流动血库.检测512例A型献血者抗B效价,结果显示,随着抗体效价的增高,样本比例逐渐降低;抗B抗体效价<128的献血者占99.8%,仅有1例不符合纳入条件.结论:O型献血者全血符合低效价标准的比例较高,A型献血者血浆几乎均符合低效价标准,提高了突发情况下的血液供应率.

    战备血库流动血库抗体效价O型全血A型血浆IgM抗A/B

    NK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微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研究

    刘汝玉余长林乔建辉蔡博...
    546-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微移植(MS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NK细胞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2018年接受MST治疗的93例AML患者的数据.诱导方案为蒽环类药物与阿糖胞苷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GPBSC)输注,获得完全缓解(CR)后给予2-4个疗程的中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GPBSC强化治疗.分析移植前未达CR的42例患者经1个疗程、2个疗程MST诱导治疗后的效果.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供者NK细胞数量与KIR基因型包括KIR配体错配、2DS1、单倍型和HLA-Cw配体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42例患者接受MST诱导治疗1个疗程后CR率为57.1%,2个疗程后CR率为73.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高剂量NK细胞与患者较长的无病生存(DFS)时间显著相关(HR=0.27,P=0.005;HR=0.21,P=0.001),高剂量NK细胞与患者的较长的总生存(OS)时间显著相关(HR=0.15,P=0.000).供者2DS1阳性显著提高患者的OS(HR=0.25,P=0.011).对于60岁以下高危患者,供受者KIR配体错配组患者的DFS长于非错配组(P=0.036);供者2DS1阳性显著延长患者的OS(P=0.009).结论:NK细胞剂量、KIR配体错配与2DS1能够影响MST的治疗效果,改善AML患者的生存.

    急性髓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微移植NK细胞KIR

    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临床分析

    陈清娇郑晓强
    556-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方案,其中应用PEG-rhG-CSF动员的27例(PEG-rhG-CSF组),应用G-CSF动员的19例(G-CSF组),比较两组患者动员采集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86例次,PEG-rhG-CSF组与G-CSF组获得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 6.54(3.85-12.61)× 108/kg 和 6.15(1.13-11.58)× 108/kg(P>0.05),采集物 CD34+细胞数分别为 11.44(1.33-65.02)× 106/kg 和 4.95(0.30-24.02)× 106/kg(P<0.05),采集时机分别为14(10-20)和14(4-22)d(P>0.05).PEG-rhG-CSF组在外周血白细胞(WBC)≥10 × 109/L时单次所采集的产物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外周血 WBC<10 × 109/L时采集的数量[19.04(2.85-65.02)× 106/kg vs 6.22(0.81-34.86)×106/kg,(P<0.05)].结论:采用PEG-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足量CD34+细胞成功率高,中位动员时间为14 d;在无外周血CD34监测情况下,外周血WBC≥10 × 109/L可以考虑作为单次采集足量干细胞的采集阈值.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动员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临床研究

    王之玮刘琼孙海英
    561-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共激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allo-HSCT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MV、EBV感染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MV、EBV共激活的危险因素.结果:allo-HSCT后发生CMV和EBV共激活患者(CMV++EBV+组,即CMV及EBV合并感染)30例,CMV血症患者(CMV+组)101例,EBV血症患者(EBV+组)149例,CMV、EBV未激活患者(CMV-+EBV-组)28例.与其他组相比,CMV++EBV+组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更高(53.3%vs 42.6%、36.9%、17.9%,P<0.001;36.7%vs 32.7%、22.8%、10.7%,P=0.042).CMV++EBV+组与 CMV+组、EBV+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的发生率类似(3.3%vs3.0%、3.4%,P=0.81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后CMV+持续时间、EBV+持续时间是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组相比,CMV++EBV+组患者 2 年总生存率、2 年无病生存率较低(46.7%vs 74.9%、83.4%、71.4%,P<0.001;46.7%vs 70.9%、79.5%、69.9%,P=0.002),2 年非复发死亡率较高(48.2% vs 22%、13.6%、18.7%,P<0.001).结论:移植后CMV+持续时间、EBV+持续时间是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更低,非复发死亡率更高,临床预后更差.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EB病毒共同激活预后

    SIRT5缺失对小鼠造血干细胞损伤恢复的影响

    邓远遥牟汉川张弦任帆...
    568-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在5-FU诱导下脱酰基酶Sirtuin 5对小鼠造血干细胞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IRT5缺失对小鼠造血干/祖细胞比例,胸腺T细胞的发育情况,外周血和脾脏中T细胞、B细胞和髓系细胞比例的影响.使用5-FU进行化疗损伤诱导,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IRT5缺失对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比例的影响,同时检测SIRT5缺失小鼠造血干/祖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过流式分选进行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分析SIRT5缺失对造血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野生型相比,SIRT5的缺失不影响小鼠胸腺中T细胞的发育以及外周血和脾脏中T细胞、B细胞和髓系细胞比例.在骨髓中,SIRT5缺失小鼠的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升高.在5-FU处理的造血损伤情况下,SIRT5缺失会导致小鼠造血干细胞比例下降(P<0.05),并且SIRT5缺失小鼠的造血干/祖细胞由G0期向G1期激活(P<0.05),同时伴随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通过体外单克隆培养,与野生型相比,SIRT5缺失小鼠的造血干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下降(P<0.05).结论:SIRT5缺失导致造血干细胞体外克隆能力下降.在造血应激情况下,SIRT5缺失不利于小鼠造血干/祖细胞损伤后的恢复.

    SIRT5造血干细胞5-氟尿嘧啶

    脐带血从采集到制备最佳保存条件及保存时间的研究

    郭锐杨俊晔张亚斌贺雪萍...
    57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脐带血从采集到制备的最佳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方法:选择30例健康新生儿的脐带血标本,将每例脐带血平均分为两份,一份置于冷藏(4℃)保存,一份置于室温(20-24℃)保存,分别在24、36、48、60和72 h取样,分析有核细胞计数、有核细胞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活的CD34+细胞占活的CD45+细胞的百分比及CD34+细胞活率,并通过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进行CFU-GM计数.观察随时间延长各指标的变化趋势,比较相同保存时间不同条件(冷藏和室温)下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冷藏(4℃)、室温(20-24℃)条件下保存的脐带血随保存时间延长,有核细胞计数(r冷藏=-0.9588,r室温=-0.9790)、有核细胞活率(r冷藏=-0.9941,r室温=-0.9970)、CD34+细胞活率(r冷藏=-0.9932,r室温=-0.9828)均呈现出一致性下降趋势,活的CD34+细胞百分率(r冷藏=0.9169,r室温=0.7470)和CFU-GM计数(r冷藏=-0.2537,r室温=-0.8098)未呈现出一致性变化趋势.当保存时间相同时,冷藏保存较室温保存的脐带血有核细胞计数、有核细胞活率、CD34+细胞活率和CFU-GM计数均更高,且当保存时间同为24、36、48、60和72 h时,室温保存较冷藏保存有核细胞活率均显著降低(P<0.001),有核细胞计数、活的CD34+细胞百分率和CFU-GM计数均无显著差异;当保存时间同为24和36 h时,室温保存较冷藏保存CD34+细胞活率显著降低(P<0.001、P<0.01),保存时间同为48、60、72 h时,室温保存较冷藏保存CD34+细胞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脐带血从采集到制备建议冷藏(4℃)保存,并尽量缩短采集到制备的时间.

    脐带血采集到制备保存条件保存时间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杨铭耿怀欣台锦阁邵海连...
    583-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送检血培养患者临床信息,根据是否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将患者分为移植组和非移植组,分析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情况.结果:检出血培养阳性菌株299株.移植组G-菌占68.5%(50/73),G+菌占6.8%(5/73),真菌占24.7%(18/73);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77.8%,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11.5%;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50.0%,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56.2%.非移植组G-菌占 64.1%(145/226),G+占菌占 31.0%(70/226),真菌占 4.9%(11/226);G+菌主要以屎肠球菌(6.6%,15/226)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2%,14/226)为主;真菌均为热带念珠菌;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63.8%,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10.3%;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耐药率为46.3%,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26.8%.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多样,G-菌为主要的致病菌,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严峻,需根据病原菌检出和耐药情况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血液恶性肿瘤血流感染耐药分析

    CD4-CD56+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

    何合胜魏元凤季新悦徐又海...
    58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D4-CD56+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治经过及预后,以提高对此类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就诊的两例CD4-CD56+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肿瘤累及皮肤、骨髓、淋巴结等部位,皮肤病理显示,CD56、CD123均为阳性,而CD4、CD34、TdT、CD3、CD20、MPO、EBER均为阴性.骨髓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CD56、CD123、CD304均为阳性,而髓系、淋系特异性免疫标志均为阴性.两例患者初始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样化疗方案非常敏感,但短期内复发,生存期分别为36、4个月.结论:CD4-CD56+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罕见,该病容易误诊且预后差,应优先采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样的治疗方案改善不良预后.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诊断治疗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