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FLC、血清钙离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裴晓杭张丽娜周盼王同保...
    794-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FLC)、血清钙离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MM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sFLC-κ、sFLC-λ、sFLC-κ/λ、血清钙离子等差异性,同时分析观察组不同国际分期系统(ISS)、不同化疗疗效及不同预后患者的sFLC-κ、sFLC-λ、sFLC-κ/λ、血清钙离子等差异性.结果:观察组sFLC-κ 水平[(98.39±21.19)对(12.01±4.45)mg/L]、sFLC-λ水平[(210.20±45.54)对(14.10±5.11)mg/L]、低钙血症比例(65%对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FLC-κ/λ比值[(0.44±0.10)对(0.87±0.12)]、血清钙离子[(1.98±0.46)对(2.42±0.4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SS分期Ⅲ期患者sFLC-κ、sFLC-λ浓度、低钙血症比例和低钙血症病程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而sFLC-κ/λ、血清钙离子均明显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观察组有低钙血症患者sFLC-κ水平[(107.76±21.22)对(94.67±20.11)mg/L]、sFLC-λ水平[(245.54±41.12)对(205.54±50.22)mg/L]明显高于无低钙血症患者(P<0.05),而 sFLC-κ/λ比值明显低于无低钙血症患者[(0.42±0.04)对(0.47±0.06);P<0.05].化疗无效患者sFLC-κ水平[(107.29±20.14)对(91.11±18.92)mg/L]、sFLC-λ 水平[(247.98±42.26)对(179.29±39.32)mg/L]明显高于化疗有效患者(P<0.05),而sFLC-κ/λ比值明显低于化疗有效患者[(0.43±0.10)对(0.50±0.09);P<0.05)].sFLC-κ、sFLC-λ、sFLC-κ/λ预测化疗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793和0.699,P<0.05.存活和死亡患者的sFLC-κ、sFLC-λ、sFLC-κ/λ、血清钙离子、低钙血症比例和低钙血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FLC、血清钙离子与MM患者ISS分期有关,sFLC水平在预测MM患者化疗疗效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sFLC与血清钙离子在判断MM患者预后方面暂未发现有应用价值.

    血清游离轻链血清钙离子多发性骨髓瘤化疗疗效预后判断

    不同血液分离结果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骨代谢水平研究

    范泽文褚娜利闫石乔建启...
    799-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分离结果的骨髓瘤骨病(MBD)患者骨代谢指标对病情评估及疗效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34例初诊MM患者,根据血液离心结果,分为对照组119例(样本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清、胶体、红细胞),异常组15例(样本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清、红细胞、胶体、红细胞),根据影像学表现将MBD分为0-4级,0-2级为骨病较轻者,3-4级为骨病较重者,分析两组患者MBD的分级情况,并对不同血液分离结果的MBD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分析治疗前后血液分离结果及骨代谢指标水平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β2-微球蛋白(MG)与骨代谢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0-2级69例,3-4级50例;异常组0-2级5例,3-4级10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血清β2-MG、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骨钙素(0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对照组95例疗效≥部分缓解(PR),其血液分离结果未改变;24例疗效<PR,其中5例血液分离结果转为异常.异常组9例疗效≥PR,血液分离结果均转为正常;6例疗效<PR,其中5例血液分离结果仍为异常.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疗效≥PR的患者β-CTX、β2-MG水平显著降低,而P1NP、O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01);异常组疗效≥PR的患者β-CTX、β2-MG水平亦显著降低(P<0.001,P<0.01),而P1NP、OC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1).两组疗效<PR的患者各指标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与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血液分离结果未改变的患者β-CTX、β2-MG水平显著降低(均P<0.001),P1NP、OC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01),而血液分离结果转为异常的患者各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异常组治疗后血液分离结果转为正常的患者β-CTX、β2-MG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P1NP、OC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1),而血液分离结果未改变的患者各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血清β2-MG与β-CTX水平呈正相关(r=0.709,P<0.001),与P1NP、OC水平呈负相关(r=-0.410、-0.412,均P<0.001).结论:存在血液异常分离结果的MBD患者骨病分级较高、预后较差,与骨吸收指标β-CTX水平显著升高,骨形成指标P1NP、OC水平显著降低,引起更严重的骨代谢动态平衡紊乱密切相关.血液分离结果联合骨代谢指标水平的变化可作为MBD患者病情、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的综合预测指标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血液分离骨代谢指标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王丽军韩孟汝董春霞田卫伟...
    805-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PT和APTT正常组及PT或APTT延长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分期、出血事件、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钙、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肌酐)]、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PT或APTT延长对MM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与PT和APTT正常组相比,PT或APTT延长组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x2=5.087,P=0.024)、具有更低的ALB水平(x2=4.962,P=0.026)和 PLT 水平(x2=4.309,P=0.038),以及更高的血钙水平(x2=5.056,P=0.025).PT 或 APTT延长组del13q、1q21扩增、del17p阳性率高于PT和APTT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分析显示,PT或APTT延长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P=0.032)和总生存期(OS)(P=0.032);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PT 或 APTT 延长(HR=2.116,95%CI:1.025-4.372,P=0.043)、年龄≥ 65 岁(HR=2.403,95%CI:1.195-4.836,P=0.014)是影响初诊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或APTT延长对初诊MM患者的PFS没有明显影响(HR=1.162,95%CI:0.666-2.026,P=0.597).结论:PT或APTT延长的初诊MM患者具有更恶化的临床指标、更短的PFS和OS;PT或APTT延长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多发性骨髓瘤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预后

    TP53等位基因状态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影响

    沈凯胡德媛陈苏宁
    811-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TP53等位基因状态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二代测序的858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3.8(0.4-109.6)个月.401例患者(46.7%)至少有一个染色体异常,其中,复杂核型106例,单体核型78例.共发现103例TP53突变,突变率为12%.与TP53野生型患者相比,各种类型的染色体异常情况明显更多见于TP53突变型患者(均P<0.001).TP53突变型患者相比野生型具有更低的血红蛋白含量、更低的血小板计数和更高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P<0.05),总生存期(OS)也明显更短.在97例可评估的患者中,33例(34%)为单等位基因TP53突变,64例是双等位基因突变.与单等位基因相比,双等位基因TP53突变亚组中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比例更高,共突变数目更少.单等位基因患者的中位OS为33.6个月,而双等位基因患者仅为11.4个月(HR=2.138,95%CI:1.053-4.343,P>0.05).TP53野生型患者的中位OS未达到,野生型、单等位基因和双等位基因TP53突变患者中位OS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等位基因TP53突变为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HR=2.808,95%CI:1.487-5.003,P=0.001),而单等位基因TP53突变与野生型TP53不是.结论:伴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不良,双等位基因TP53突变相比单等位基因TP53突变预后更差,并且独立地影响MDS患者的预后.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P53突变等位基因状态预后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DTA突变与血栓栓塞关系研究

    王敏赵红玉李大启陈萍...
    819-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DTA(DNMT3A、TET2和ASXL1)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DTA突变与血栓栓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确诊的62例初诊MPN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检测技术对35种MPN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分析MPN患者DTA突变情况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结果:75.8%(47/62)的患者可检测出非驱动基因突变,每个患者的平均突变数为 1.08 个,发生突变的非驱动基因主要有 TET2(38.7%,24/62)、DNMT3A(9.7%,6/62)及 ASXL1(6.5%,4/62).62例MPN患者中31例(50.0%)检出DTA基因突变,主要与驱动基因伴随出现;≥60岁的MPN患者DTA突变率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P=0.039).存在DTA突变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为58.1%(18/31),明显高于无DTA突变的MPN患者(19.4%,6/31)(P=0.002).发生血栓栓塞的患者的TET2基因突变率为66.7%(16/24),显著高于未发生血栓栓塞患者的TET2基因突变率(21.1%,8/38)(P=0.00).结论:MPN患者DTA突变发生率较高,主要与驱动基因突变伴随发生.DTA突变的MPN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无DTA突变的患者,尤其是伴有TET2突变的老年患者需警惕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骨髓增殖性肿瘤二代测序DTA突变血栓栓塞

    microRNA-144/451在不同类型贫血性疾病中的表达

    杨帆凌玲侯亚颖杨兰...
    825-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microRNA-144/451基因簇(miR-144/451)在不同类型贫血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方法:收集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初诊贫血和化疗后贫血患者外周血,RT-qPCR法检测miR-144和miR-451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miR-144和miR-451表达与常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iR-144在AA和MDS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1),在DLBCL初诊不贫血、初诊贫血和化疗后贫血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miR-451在AA和MDS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1),在DLBCL各组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144和miR-451的表达水平与AA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呈正相关性(r=0.629,r=0.574),与MDS和DLBCL组实验室检测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iR-144和miR-451在不同类型的贫血性疾病中表达水平不尽相同,有望成为临床贫血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指标.

    miR-144miR-451贫血相关性分析

    广西梧州地区儿童地中海贫血基因类型及HbA2检测结果分析

    韦松晓黎凤元麦莹莹梁健智...
    831-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地区儿童地中海贫血(地贫)基因突变类型及分布特征,探讨HbA2在儿童地贫筛查中的诊断价值,为本地区地贫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6月梧州地区疑似地贫患儿458例,用Bio-Rad VARIANT Ⅱ血红蛋白分析系统检测HbA2含量,采用跨越断裂点PCR检测缺失型α-地贫,采用DNA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α和β地贫点突变,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bA2在不同类型儿童地贫筛查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58例疑似地贫患儿中共检出地贫携带者304例,阳性检出率约66.38%.检出α-地贫基因携带者175例,以--SEA/αα为主(54.86%),中间型α-地贫36例,其中以-α3.7/--SEA较为常见(9.72%);检出β-地贫108例,以βCD41-42/βN(49.07%)为主,其次为βIVS-Ⅱ-654/βN(14.81%);检出中/重型β-地贫7例,以β28/β28和βCD4142/βCD17为主;αβ-地贫共检出21种基因型.不同类型的地贫患儿HbA2水平与基因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A2诊断儿童α、β和αβ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60%、3.60%和3.70%,其敏感度分别为74.3%、82.4%和85.7%,特异性分别为64.3%、96.1%和96.8%,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0、0.887和0.916.结论:梧州地区儿童地贫突变类型多样,需进一步加强地贫防控,以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优生质量.

    地中海贫血儿童基因突变HbA2

    荆州地区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突变类型及频率分析

    刘顺李承彬
    836-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荆州地区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及频率.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721例疑似地中海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204例,女性517例,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分析该群体中常见的23种α或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及频率.结果:721例疑似地中海贫血患者中,检测出α或β地中海贫血基因阳性228例(31.62%),其中α地中海贫血87例(38.16%),β地中海贫血140例(61.40%),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1例(0.44%).共检出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4种,均为缺失型,包括αα/--SEA(64/87,73.56%)、αα/-α3.7(14/87,16.09%)、--SEA/-α3.7(7/87,8.05%)、αα/-α4.2(2/87,2.30%);140 例 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单纯杂合子 138 例,以 IVS-Ⅱ-654M(63/140,45.00%)、CD41-42M(34/140,24.29%)、CD17M(18/140,12.86%)和 CD27-28M(10/140,7.14%)基因型为主,占全部突变的 89.29%(125/140),双重杂合子 2 例(2/140,1.43%),未检出β地中海贫血纯合子;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1例,基因型为-α3.7/IVS-Ⅱ-654M.比较不同类型地中海贫血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4.250,P<0.001).疑似患者中男、女性检出地中海贫血基因阳性比例无显著性差异(x2=0.199,P=0.655).结论:荆州地区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以αα/--SEA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IVS-H-654M突变多见,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较为少见,可以为荆州地区制订地中海贫血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荆州地区

    单用环孢素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秦洪成管贤敏胡艳妮雷小英...
    841-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单用环孢素(CsA)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确诊AA并单用CsA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价CsA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119例患儿中男62例,女57例,中位年龄7岁1月.极重型AA(VSAA)45例,重型AA(SAA)47例,非重型AA(NSAA)27例.治疗后6个月时VSAA患儿的疗效明显差于SAA及NSAA(P<0.01).早期死亡6例;16例复发;2例分别进展为AML和AL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时的骨髓高淋巴细胞比例对CsA疗效是不良因素,而高PLT计数则是保护因素(P=0.008,P=0.002).ROC曲线显示,6个月时PLT计数为16.5 ×109/L、骨髓淋巴细胞比例为68.5%,可以作为判断CsA疗效的临界值.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时骨髓高淋巴细胞比例是独立的CsA不良因素(P=0.020,OR=0.062),高PLT计数是保护因素(P=0.044,OR=1.038).治疗3个月时CsA有效及NSAA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01,P=0.031).结论:单用CsA治疗6个月后NSAA的疗效高于SAA及VSAA.初诊时高PLT计数是CsA治疗有效的良好因素,高骨髓淋巴细胞比例是不良因素.3月时CsA有效及NSAA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环孢素影响因素

    实体恶性肿瘤相关性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分析

    周永梅张海燕郭青青娄方方...
    847-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实体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Ta-VTE)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研究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住院的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是否患有实体恶性肿瘤,分为Ta-VET组和单纯VTE组,分析两组患者间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将有显著差异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Ta-VTE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8例静脉血栓患者,其中Ta-VTE组64例,单纯VTE组224例.两组患者间住院时长(14.20±15.29 d vs 10.05±6.90 d,t=3.112,P=0.002)、疼痛患者比例(35.94%vs 65.18%,x2=17.554,P=0.000)、近期手术史患者比例(75.00%vs 37.50%,x2=28.196,P=0.000)、D-D[2.8(0.92,7.55)μg/ml vs 5.69(2.25,13.91)μg/ml,Z=-2.710,P=0.007]、PLR[198.59(139.54,312.16)vs 149.76(114.08,233.66),Z=-2.924,P=0.003]、TBIL[10.90(7.63,15.68)μmol/L vs 12.90(9.33,18.28)μmol/L,Z=-2.066,P=0.039]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 水平升高(OR=1.003,95%CI:1.000-1.006,P=0.027)、近期手术史(OR=4.312,95%CI:2.093-8.885,P=0.000)和住院时间延长(OR=1.037,95%CI:1.002-1.074,P=0.038)是恶性实体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疼痛(OR=0.274,95%CI:0.133-0.564,P=0.000)是一项保护性因素.结论:PLR水平升高、近期手术史和住院时间延长是Ta-VT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利用这些指标有助于Ta-VTE患者的临床诊疗.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