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BL1激酶区突变

    程焕臣李思王殿智刘宇...
    1377-1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敏感性高且能定量分析ABL1激酶区突变的检测方法,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方法:收集35例经Sanger测序法检测为阴性的CML患者剩余标本.ABL1激酶区突变检测采用上海源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突变检测试剂盒,采用ΔΔCt值法分析突变率,通过计算突变率并除以融合基因表达量,得出ABL1激酶区的相对突变率.结果:在35例经Sanger测序法检测为阴性患者中,重新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BL1激酶区突变,有7例出现T315I突变,2例T315A突变,2例Y253H突变,1例E255K突变,其相对突变率在0.1%-19.42%之间,均属于低频突变,超出了 Sanger测序法的检测范围.随后应用该方法对126例CML患者进行ABL1突变检测,与Sanger测序法相比,该方法的阳性率提高,显示出更高的敏感性.针对患者的突变情况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调整后,观察到患者BCR-ABL1融合基因表达显著性下降或转为阴性.结论:与Sanger测序法相比,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ABL1激酶区突变方面具有更高敏感性,能早期筛选出低频ABL1激酶区突变,并进行相对定量分析,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荧光定量PCR基因ABL1耐药CML

    单中心成人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临床特点和生存分析

    焦霞霞张园园潘静宋蕾娜...
    1381-1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中心成人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血液科自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收集的41例成人CML-CP患者临床资料,比较<60岁和≥60岁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41例患者中男性27例(65.9%),女性14例(34.1%),中位年龄56(19-48)岁,其中<60岁22例(53.7%),≥60岁19例(4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0岁组初诊时有合并症、Sokal积分中/高危、骨髓纤维化、乳酸脱氢酶水平≥1 000 U/L的患者比例较<60岁组显著增加(均P<0.05).性别、ELST积分、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60岁组中服用减低剂量伊马替尼的患者比例明显上升(P<0.001);<60岁患者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的分子生物学缓解比例高于≥60岁患者(P<0.001).TKI治疗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在≥60岁患者中的比例明显增加(P<0.001).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TKI疗效及预后的不良因素.结论:与<60岁成人CML-CP患者相比,≥60岁患者TKI治疗获益较少且不良反应增加.

    慢性髓系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特征疗效不良反应

    CD4+CD8-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常香香孙尚彪李玉文王淼...
    1388-1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D4+CD8-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案.方法:报告1例CD4+CD8-T-LGL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70岁),临床进展缓慢,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骨髓增生较低下,血涂片以大颗粒淋巴细胞为主,免疫分型及T细胞克隆重排符合T-LGLL,应用环磷酰胺50 mg/d联合泼尼松(后逐渐减停)治疗,达到部分缓解(PR).结论:CD4+CD8-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上极为罕见,与CD4-CD8+T-LGLL临床表现存在差异.

    CD4+CD8-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治疗

    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EASIX)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陈惠敏马瑞雪张芊芊陆丰艺...
    1394-1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EASIX)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比较低EASIX组和高EASIX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9例初诊AITL和PTCL-NO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EASIX的最佳截断值,卡方检验分析EASIX与AITL和PTCL-NO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EASIX的最佳截断值为0.95,以此为界将患者分为低EASIX(<0.95)组和高EASIX(≥0.95)组.与低EASIX组患者相比,高EASIX组PTCL患者具有Ann Arbor分期晚、IPI评分高中危以上、LDH升高、易发生低白蛋白血症与贫血、易合并B症状、结外累及和骨髓累及等临床特点.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9例PTCL患者中,高EASIX组患者的OS和PFS较低EASIX组患者均明显缩短(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ASIX是影响患者OS[HR=7.217(95%CI:1.959-26.587),P=0.003)]和 PFS[HR=2.718(95%CI:1.032-7.161),P=0.04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AITL和PTCL-NOS患者高EASIX提示患者预后不良,高EASIX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外周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

    不同预防策略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复发的疗效分析

    曲双廖丽昇郑艳彬王杰松...
    1401-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来那度胺作为不同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策略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防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2022年6月初治CNS复发高风险的DLBCL患者资料,根据预防方案将患者分为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每组根据CNS-IPI评分和/或睾丸累犯将患者进一步分为高危组和中危组,评估不同治疗组及危险亚组CNS无复发生存率、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以及不同预防策略对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的影响.结果:CNS复发高风险DLBCL患者共200例,其中HD-MTX组120例,来那度胺组80例.根据HD-MTX预防时间的不同将HD-MTX组患者又分为诱导化疗结束后和化疗间歇期两组,两组分别80例和40例.中位随访48(14-133)个月,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4年CNS无复发生存率分别93.6%和90.4%(P>0.05);4年PFS率分别为57.2%和69.4%(P>0.05),来那度胺组PFS有改善的趋势;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8%和7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中的高危患者4年CNS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83.4%(P>0.05),未显示出CNS复发风险差异;而4年PFS率分别为49.5%和6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MTX组共收集248个周期进行不良反应分析,发生粒细胞减少伴感染有25个周期(占10.1%);来那度胺组在240个周期中有20个周期发生粒细胞减少伴感染(占8.3%),两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与HD-MTX相比,来那度胺联合免疫化疗在改善预后的同时可兼顾中枢预防,是一种安全、耐受性良好的中枢预防策略.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预防

    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卫锦杰王列样赵志强苏丽萍...
    1407-1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8例乳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乳腺DLBCL(PB-DLBCL)13例、继发性乳腺DLBCL(SB-DLBCL)15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案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B-DLBCL患者与SB-DLBCL患者在IPI评分、LDH、β2-微球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规律治疗的23例乳腺DLBCL患者中,13例初始治疗达到完全缓解(PB-DLBCL 9例,SB-DLBCL 4例),至随访截止日期,11例患者复发或进展(PB-DLBCL 5例,SB-DLBCL 6例),9例患者死亡(PB-DLBCL 3例,SB-DLBCL 6例).PB-DLBCL 组、SB-DLBCL 组患者 5 年 OS 率分别为(75.0±15.3)%和(32.3±17.1)%,PFS 率分别为(59.1±19.8)%和0,PB-DLBCL患者5年OS率及PFS率均高于SB-DLBCL患者(P<0.05);联合中枢预防治疗组5年OS率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乳腺DLBCL分为PB-DLBCL和SB-DLBCL两大类,PB-DLBCL与SB-DLBCL相比,具有IPI评分、LDH水平、β2-微球蛋白较低等特点,且PB-DLBCL患者生存期更长.此外,接受中枢预防治疗患者的预后更为乐观.

    乳腺肿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预后

    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杨满黄琰朱璐遥张灵秀...
    1414-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化疗近期疗效、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8.39%.病变部位在结外、NCCN-IPI中高危/高危、IPI中高危/高危、进展或复发时间<12个月是影响R/R DLBCL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为中性粒细胞减少(75.19%),其中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达52.71%.62例患者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48.51%和31.56%,中位OS时间为12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客观缓解[HR=0.080(95%CI:0.028-0.235)]是 R/R DLBCL 患者 OS 的保护性因素,NCCN-IPI 中高危/高危[HR=4.828(95%CI:1.546-15.080)]是影响R/R 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可作为R/R DLBCL的有效治疗方案,NCCN-IPI 可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化疗后客观缓解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OS.

    伊布替尼维奈托克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CCN-IPI

    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不良因素分析

    王宁陈菲莉黄驿岚江新苗...
    1420-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诱导治疗疗效及预后不良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至2021年间确诊为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所有患者及分组患者进行疗效和预后的生存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结果:纳入37例合并继发累及中枢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年总生存率(OS)为46.01%,中位生存期为18.1个月;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组与替莫唑胺治疗组的2年OS率分别为34.3%和6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7和38.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1和47个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生存期与年龄、性别、IPI、Ann Arbor分期有关.CD79B、KMT2D、CXCR4、ERBB2、TBL1XR1、BTG2、MYC、MYD88、PIM1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2个月,低于总体水平.结论:高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的一线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且早期应用基因检测有利于评估预后.

    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基因突变预后因素危险因素

    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价值研究

    王丽发朱熙君
    1427-1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宣城市人民医院在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40例MM患者和同期40例血液科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运用ROC曲线分析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对MM的诊断效能.比较MM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的变化.根据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的均值将患者分为高低表达组,对比分析组间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MM患者治疗前的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叶酸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诊断MM患者的AUC分别为0.928、0.843、0.867,特异度分别为100%、67.50%、72.50%,敏感度分别为80.00%、95.00%、87.50%.经4个化疗周期后,40例MM患者CR 9例,VGPR 19例,PR 6例,SD 4例,PD 2例.CR组治疗后的铁蛋白、维生素B1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叶酸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铁蛋白、维生素B12低表达组患者的OS均明显优于高表达组,叶酸高表达组患者的OS明显优于低表达组(均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铁蛋白是M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8.850,95%CI:2.267-34.553,P=0.002).结论: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对MM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均具有一定辅助价值,其中铁蛋白是MM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罗林香姚建军蔡云峰
    1432-1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MM)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200例MM患者的相关资料,并根据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间耐药情况分为耐药组与未耐药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发生耐药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验证校准图判断实际发生率和预测发生率的一致性;并采用H-L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200例MM患者中有68例在接受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出现耐药且临床疗效不佳的情况,硼替佐米临床耐药率为3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患者高骨髓微血管密度(MVD)、高骨髓上清VEGF、HGF、bFGF表达水平等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均是接受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发生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由骨髓MVD、血清VEGF、HGF、bFGF和TNF-α水平联合构建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其敏感度为92.6%,特异度为78.8%,联合预测模型AUC高于骨髓MVD(AUC=0.743)和血管相关生成因子(AUC=0.878)独立预测模型.绘制联合预测模型校准图当中校准曲线贴近于标准曲线,提示该模型一致性较好.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x2=14.748,P=0.164,说明联合预测模型拟合度好.DCA曲线提示干预在0.0~1.0区间的临床净收益大于全干预和不干预.结论:以MM患者骨髓MVD和血管相关生成因子(VEGF、HGF、bFGF)联合构建的预测模型具备更高的临床评估效能和预测价值.

    骨髓微血管密度血管生成因子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耐药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