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图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

杨平、李可可

月刊

1002-235X

Chinabookreview@163.com

010-64173406

100027

北京市朝阳区春秀路太平庄10号

中国图书评论/Journal China Book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前沿性、知识性、可读性的图书评论刊物。它的宗旨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努力为文化界、学术界、读书界、出版界相互沟通与联系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12月"中国好书"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3-7页

    "城乡交叉地带"叙事与"悬浮社会"的空间认同

    孙立武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三十年的"城乡交叉地带"叙事聚焦于城乡,构建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特殊的叙事空间.《土门》《无土时代》书写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原乡"失落的挽歌;《高兴》《还乡记》则呈现的是原乡的离散者穿梭于城乡之间的认同困境与精神还乡;《漂二代》《西漂十年》则书写了被城市吞并后的乡村所转化成的区隔空间.这些作品以怎样的叙事策略反映了城乡变迁中的认同问题?这一"悬浮"空间的形态变迁和总体风貌如何?现实的城乡如今被写进了历史,我们该如何还乡,又如何反思我们的过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城乡交叉地带""悬浮社会"空间与认同城乡书写

    叶炜《还乡记》:新时代"凤凰男"的寻根书写

    田振华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炜是一位在乡土文学领域持续深耕的 70 后作家.他的长篇新作《还乡记》,通过一位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知识分子——赵寻根的口吻,再发现新时代乡村的现实剧变.他将主人公童年在乡村的生活经历、离开乡村后成为城市知识分子的奋斗史和回乡寻根的精神生命史融合在一起,通过个体命运和故乡农村的书写,展现了他对新时代今日之中国乡村现实剧变和精神现象的思考.《还乡记》中,我们看到的既是农村"苦孩子"的童年与 70 后一代农村人的离乡史,又是"苦孩子"变成城市知识分子即"凤凰男"后的寻根史.作者还通过"伏羲女娲"意象的呈现,找寻 70 后一代离乡人的精神皈依,并对当下生育观念进行反思.这引发我们思考:今天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运动,给我们的乡土文学书写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乡土文学新的未来出路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叶炜《还乡记》寻根乡土文学

    "人人都渴望卡夫卡":对话曾艳兵教授

    曾艳兵贾思稷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是卡夫卡逝世 100 周年,我国著名的卡夫卡研究专家曾艳兵教授从事卡夫卡研究也已超过 30 年.曾教授将卡夫卡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对象,既出于某种偶然,又是某种必然.作为既具经典性又极具前沿性的西方作家,研究卡夫卡既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身处当前这样一个充满分裂和动荡的现代世界,阅读卡夫卡也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当前国内学界的卡夫卡研究也蒸蒸日上,正当其时.作为中国学者,须始终以中国视野研究外国作家,这既是曾教授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归宿.

    卡夫卡曾艳兵卡夫卡百年诞辰

    卡夫卡:"活下来的只有他的语言"

    曾艳兵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是布拉格犹太德语作家弗朗茨·卡夫卡诞辰 140 周年,2024 年则是卡夫卡逝世 100 周年.全球卡夫卡学界和读者都在关注、思考、言说、书写卡夫卡,正在掀起一股重读卡夫卡作品的热浪.卡夫卡是 20 世纪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卡夫卡属于全世界,全世界需要卡夫卡.当今这个面临诸多焦虑、困惑、恐惧、撕裂乃至战争的世界就更需要卡夫卡.卡夫卡似乎无处不在,乃至于不是我在说卡夫卡,而是卡夫卡在说我.卡夫卡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卡夫卡式处境摆在我们面前,并且总是不期而遇.面对现实的诸多问题、困境、悖谬,我们除了以"卡夫卡式"来描述和表达,几乎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了.

    卡夫卡卡夫卡式卡夫卡与中国卡夫卡纪念

    曾艳兵的卡夫卡研究

    宋德发黄菁卓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艳兵的卡夫卡研究因为运用了"悟证",从而打通了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生活,打通了异域与本土、过去与当下,打通了卡夫卡与曾艳兵、卡夫卡与读者、曾艳兵与读者.推而广之,文学研究有"悟证"更容易展示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温度.

    卡夫卡曾艳兵悟证

    雅克·朗西埃论作为感性分配的时间及其现代革命

    黄雨璇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时间问题重新出场的背景下,雅克·朗西埃的《现代时代:艺术,时间,政治》一书选择以"时间"为关键词展开思考.通过对时间观念的回顾和反思,朗西埃构建起了其独特的横纵双重维度的时间结构认知,突出强调其中纵向维度上的"作为生命活动等级分配的时间",或曰"作为感性分配的时间",并以此对宏大叙事、时间正义、艺术现代性等重要问题进行再审视,进而结合具体艺术批评实践阐明其对艺术表现与现代时间革命之间关系的认知.朗西埃的时间艺术理论体系得以形成.

    感性分配时间现代性艺术

    "两个结合"的美学路径

    马欣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诗词及其相关理论是探索与实践"两个结合"方法的美学范例,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触媒,聚焦同近代中国密切相关的"实际",扎根传统文化遗产与民族形式,创生出崭新的文学图景与历史文化内涵.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两个结合"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夏一璞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通过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来准确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将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源源不断地从丰厚的文化母体和科学的指导思想中获得鲜活的能量,坚守理论文化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

    "两个结合"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第二个结合"的合理性分析、历史选择与现实思考

    刘梦茹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价值观层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两者深度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新时代继续深化"第二个结合"提供重要历史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个结合价值观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