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汪建平

月刊

1671-0274

china_gisj@vip.163.com

020-38254955

510655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8年5月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的胃肠外科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胃肠外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促进胃肠外科的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本刊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胃肠外科、普通外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科研、教学的高、中级医师。设置的栏目有述评、专家笔谈、论著、短篇论著、临床经验、病例报告、术式交流、MDT病例讨论、诊治指南、讲座、综述及医学信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方式选择——全结肠切除和次全结肠切除

    郭满童卫东
    1248-1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针对慢传输型便秘(STC)的手术治疗已经有百年历史,但有关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特别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多的两种术式: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和次全结肠切除术.次全结肠切除后有多种吻合方式,包括回肠乙状结肠吻合和盲肠直肠吻合等;盲肠直肠吻合又分为顺蠕动与逆蠕动吻合两种方式.一般认为,全结肠切除术疗效确切,但术后腹泻表现更重;而次全结肠切除术可能减轻术后腹泻,但潜在增加便秘复发率的风险.有关上述手术方式的研究,绝大多数为回顾性小样本研究,证据质量不高.这也是当前临床上缺乏STC金标准术式的原因之一.本文综合近10年来有关STC手术治疗的研究文献,结合笔者团队33年便秘外科诊治经验,对顽固性STC手术方式选择进行探讨.

    便秘,慢传输型结肠切除术治疗手术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1253页

    单中心3310例金陵术治疗顽固性混合型便秘的近期疗效和10年随访结果分析

    倪玲冯啸波李向阳姚瑶...
    1254-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金陵术治疗顽固性混合型便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23年8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接受金陵术治疗顽固性混合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1年内的疗效随访[包括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自主排便频率、排便满意率、机体组成和血清学指标、排粪造影、肛门直肠测压]和术后10年随访[包括Wexner便秘评分、便秘患者症状自评(PAC-SYM)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排便满意率的问卷调查].结果 共3310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44±15)岁,其中男653例,女2 657例;便秘病程为(141±114)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8.07%(3 246/3 310)、95.11%(3 148/3 310)、93.38%(3 091/3 310)、92.81%(3 072/3 310).全组中,术后满10年的患者1 100例,其中683例完成问卷调查,随访率为62.09%.全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1.99%(728/3 310),病死率为0.45%(15/3 310),术后住院时间为(12.5±5.4)d.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12个月的Wexner评分均明显下降,术后3个月后GIQLI评分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个月自主排便频率明显增多(>5次/d),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术后6个月减少至2~5次/d;营养指标除无机盐量水平变化不明显外,其他指标均在1年内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6~12个月时,排粪造影显示的直肠前突、黏膜脱垂、直肠内套叠、内脏下垂和会阴下降、盆底痉挛和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比例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时,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肛管抑制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且术后12个月时,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高于术前水平,肛管松弛压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金陵术后10年患者Wexner评分[(7±2)分比(21±6)分]和PAC-SYM评分[(13±5)分比(39±5)分]均明显降低,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8个维度分别为生理机能[(90±5)分比(78±8)分]、生理职能[(89±12)分比(50±24)分]、躯体疼痛[(67±18)分比(33±22)分]、情感职能[(63±23)分比(48±30)分]、精力[(71±11)分比(31±13)分]、精神健康[(71±10)分比(30±10)分]、社会功能[(69±17)分比(26±15)分]以及总体健康[(79±9)分比(35±12)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年和10年随访患者排便总满意率分别为95.02%(2 919/3 072)和87.56%(598/683).结论 金陵术治疗顽固性混合型便秘具有较为理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够改善患者术后长期的排便功能和胃肠生活质量.

    混合型便秘金陵术排便功能生活质量

    机器人与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短期疗效比较的倾向性匹配分析

    李瑞奇周家杰赵帅王道荣...
    1261-1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南京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采用腹腔镜或机器人行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10cm)患者临床资料,排除未能完全保留肛门、癌性梗阻或穿孔、术前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显示肛门功能差以及随访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共973例符合标准纳入研究.为减少基线不平衡时患者之间的偏差,采用1:2最近邻匹配法进行倾向评分匹配,机器人组175例,腹腔镜组350例;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肿瘤学预后[无病生存率(DFS)和总体生存率(OS)]和肛门功能(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采用LAR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的比较.次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根据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及QLQ-CR38来建立新的量表,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评估;功能模块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功能越好,而体征模块评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以及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1)肿瘤学预后:机器人组术后2年DFS和OS分别89.7%和93.1%;腹腔镜组分别为86.0%和91.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230,P=0.570).(2)肛门功能:未行回肠造口患者中,机器人组术后6个月的肛门功能优于腹腔镜组[重度LARS:9.8%(14/143)比19.2%(56/292),x2=6.712;P=0.035];而在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施行回肠造口的患者中,两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肛门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术后生活质量:与腹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的生活能力[(77.1±6.9)分比(71.7±5.6)分,t=8.965,P=0.005]、T作社交能力[(73.4±5.3)分比(71.6±5.1)分,t=3.851,P=0.010]、排尿问题[(17.5±1.5)分比(23.4±1.6)分,t=41.40,P=0.001]以及胃肠道症状方面[(21.2±2.1)分比(26.6±1.9)分,t=29.40,P=0.001]更具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12个月时,两组功能和体征模块的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术中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高于机器人组[5.0%(19/350)比1.7%(3/175),x2=4.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达到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相似的短期肿瘤学结果,并在肛门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上具有优势,同时可降低围手术期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直肠肿瘤,中低位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手术术后生活质量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用于东莞市石排镇社区居民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随访研究

    伍秋宁张智孔宪和
    1269-1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东莞市石排镇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后不同人群类型的随访,再次验证和评估应用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mSDC2)检测进行社区结直肠癌筛查的性能表现和实践价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期间,东莞市石排镇对年龄40~74岁辖区户籍居民通过粪便mSDC2检测进行结直肠癌初筛,有效筛查10 708人,初筛阳性821人(7.7%),初筛灰度区438人(4.1%),初筛阴性9 449人(88.2%).连续收集这部分人群初筛后在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期间满1年的居民,针对初筛结果的不同情况进行随访.对初筛灰度区居民进行结肠镜检查,对初筛阴性的居民采用随机抽样1 000例进行结肠镜随访,对初筛阳性居民再次进行粪便mSDC2检测,检测阳性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观察不同人群随访的肠镜依从性和肠道病变检出情况.结果 粪便mSDC2检测初筛为灰度区的438位居民中,1年后行结肠镜检查者为155人,肠镜依从率35.4%(155/438);发现肠道病变27例(17.4%),其中进展期腺瘤22例(14.2%),非腺瘤性息肉2例(3.2%),无结直肠癌发现.粪便mSDC2初筛阴性人群1年后随机抽样1 000人,行结肠镜检查者为286人,肠镜依从率28.6%(286/1 000);发现肠道病变11例(3.8%),其中进展期腺瘤3例(1.0%),非进展期腺瘤5例(1.7%),锯齿状腺瘤或息肉1例(0.3%),非腺瘤性息肉2例(0.7%),亦无结直肠癌发现.对粪便mSDC2检测初筛阳性的821位居民进行第2年再次接受粪便mSDC2检测的动员,最终接受检测511人,随访率62.2%(511/821),其中66人随访粪便mSDC2检测阳性,阳性率12.9%(66/511),灰度区39人(7.6%)及阴性406人(79.5%),阳性行结肠镜检查者47人,肠镜依从率71.2%(47/66).47位行结肠镜检查的居民中,发现肠道病变36例(76.6%),其中进展期腺瘤10例(21.3%),非进展期腺瘤9例(19.1%),非腺瘤性息肉17例(36.2%),无结直肠癌发现.结论 粪便mSDC2检测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初筛阴性存在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的可能性较低,但初筛灰度区仍可能存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尤其是进展期腺瘤的情况.此外,对于初筛阳性人群,粪便mSDC2检测亦具有一定随访价值.

    结直肠癌,筛查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随访

    不同血管导向的内侧界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中应用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高飞韩斌张永寒赵浩永...
    1276-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以肠系膜上动脉(SMA)左侧与以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不同内侧界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淋巴结清扫术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中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BM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中比较以SMA为导向与以SMV为导向行D3或CME术后临床疗效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若I2≤50%,则认为研究间的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则认为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最终纳入9项研究,共2 467例患者.其中SMA组983例,SMV组1 4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中,两种清扫内侧界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MV组比较,SMA 组手术时间较长(WMD=17.70,95%CI:6.90~28.50,P=0.001),术后住院时间也较长(WMD=0.40,95%CI:0.07~0.72,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与SMV组比较,SMA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OR=1.25,95%CI:1.01~1.54,P=0.040),其中术后乳糜漏及腹泻发生率较高(OR=3.60,95%CI:2.39~5.41,P<0.001;OR=2.13,95%CI:1.10~4.11,P=0.0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学效果方面,与SMV组比较,SMA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和淋巴结阳性数目均较多(WMD=2.76,95%CI:1.22~4.31,P<0.001;WMD=0.59,95%CI:0.06~1.12,P=0.0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和D3术中,以SMA左侧缘为内侧界清扫,具有较高的术后乳糜漏及术后腹泻等并发症风险,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长.以SMA左侧缘清扫在肿瘤学预后方面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淋巴结拣获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

    结肠肿瘤,右半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D3淋巴结清扫肠系膜上动脉Meta分析

    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病变

    陈文峰吴文华张向平范文伟...
    1284-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早期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内镜下发现病灶后,于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病灶与黏膜下层之间形成水垫,充分抬举病灶黏膜,或可加用亚甲蓝以方便识别黏膜下层与肌层的关系.用圈套器头端(2~3 mm)于病灶外缘环周切开黏膜层,形成类圆形"沟槽",释放圈套器锚定在上述"沟槽"内,完全圈套病灶后直接一次性切除病灶.此过程须缓慢并电切电凝交替进行,以减少出血风险;往外上提拉圈套器切割以减少穿孔风险.直接使用圈套器头端电凝创面裸露血管,止血夹夹闭创面,创面较大可以使用尼龙绳荷包缝合创面.结果 2015年6月至2024年4月期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对65例消化道早期病变患者实施了改良EMR术,手术时间(15.2±3.1)min;病灶完整切除率100%,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和电凝综合征各1例,耗材费用为(1887.2±187.6)元;术后3个月和6个月复查肠镜均无复发.结论 改良EMR术治疗消化道黏膜早期病变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和耗材费用少的优势.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改良消化道早期病变圈套器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1287页

    肛周巨大疣状表皮痣

    黄韶斌张恒刘思柳宇峰...
    1288-1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1例女性29岁的泛发型伴有罕见肛周巨大疣状表皮痣的病例.患者自出生后,颈部、双上肢、前胸、背部、腰部、肛周即出现密集点状分布的褐色皮疹,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并隆起于皮肤,表面肥厚、粗糙不平,偶伴瘙痒,偶挠破出血.肛周肿物未行处理,逐渐增大,形成菜花状带蒂肿物.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上皮脚下延,棘层增厚,伴角化过度,形态学符合表皮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臀部:Ki-67(+),丝聚蛋白(+++),角蛋白10(++).明确诊断后行手术切除肛周病变.

    疣状表皮痣肛周病变增殖核抗原丝聚蛋白角蛋白10

    少见林奇综合征相关结肠癌一例

    井海燕沙丹朱小龙
    1290-1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林奇综合征(LS)患者最常见的首发肿瘤,结直肠癌通常在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和家族史的患者中早期出现.本文报道一例晚发型LS相关结肠癌,患者既无典型症状,也无肿瘤家族史,且其肿瘤的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模式罕见.此病例旨在提醒临床医生关注LS的非典型表现,以提高对该综合征少见形式的诊断敏感性.

    结肠肿瘤林奇综合征MSH6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