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汪建平

月刊

1671-0274

china_gisj@vip.163.com

020-38254955

510655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8年5月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的胃肠外科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胃肠外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促进胃肠外科的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本刊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胃肠外科、普通外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科研、教学的高、中级医师。设置的栏目有述评、专家笔谈、论著、短篇论著、临床经验、病例报告、术式交流、MDT病例讨论、诊治指南、讲座、综述及医学信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辩题二:局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是否推荐使用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技术

    680页

    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技术值得推荐

    燕速刘云荣
    680-681页

    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技术需谨慎

    屠霖赵恩昊
    681-683页

    本刊"第一届胃肠外科S&S产研创新大赛"征集参赛启事

    683页

    术前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联合化疗用于免疫治疗敏感型局部进展期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李英杰袁鹏翟建宁姚云峰...
    684-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术前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l)抑制剂联合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或SOX(奥沙利铂+替吉奥)化疗方案治疗免疫治疗敏感型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8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治疗前经内镜活检证实为免疫治疗敏感的LAGC或AEG患者,包括PD-L1综合阳性评分(CPS)≥5、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阳性3种类型患者,术前均给予PD-1抑制剂联合CapeOx或SOX作为新辅助或转化治疗策略.排除免疫系统疾病、发生远处转移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患者.主要观察指标为病理完全缓解、临床完全缓解、主要病理缓解、R.切除率、手术转化率以及治疗安全性[包括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39例患者,男28例,女11例;中位年龄62(44~79)岁.全组患者中,14例最初被认为不可切除者经治疗后均转化为可根治性切除(手术转化率:14/14);其余25例患者中23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另外2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并接受"去手术策略",选择等待观察.全组37例(94.9%)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术,R.切除率为100%(37/37),病理完全缓解率为48.6%(18/37),主要病理缓解率为62.2%(23/37).24例CPS≥5(非MSI-H/dMMR和非EBER阳性)患者中,有11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1例CPS=95的患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8例MSI-H/dMMR患者中,6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1例临床完全缓解.7例EBER阳性患者中,有1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13例患者术前活检标本与术后手术标本(不包括主要病理缓解患者)C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69±5.570)比(15.538±16.870),t=2.287,P=0.041].全组 39例患者术前免疫治疗耐受良好,9例(23.1%)出现Ⅰ~Ⅱ级irAE,未发生Ⅲ~Ⅳ级irAE.5例患者治疗前伴有幽门梗阻,经治疗后恢复正常饮食.全组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7/37),其中ⅢA级吻合口漏1例,ⅢA级肠梗阻1例,Ⅱ级腹腔出血1例,Ⅱ级腹腔感染2例,术后Ⅰ级肠梗阻1例,1例患者术后感染COVID-19,均经对症治疗后康复.结论 术前应用PD-1抑制剂联合CapeOx或SOX方案治疗CPS≥5、MSI-H/dMMR和EBER阳性这3种类型的LAGC或AEG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较高的手术转化率、R0切除率和完全缓解率.

    胃肿瘤,局部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病理完全缓解率临床完全缓解率

    折刀位直视下经肛括约肌间切除联合腹腔镜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邓俊晖陈志玉李圳锋赵斌...
    693页

    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胃癌转移淋巴结癌残留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陈新华林和新陈粤泓王晓东...
    694-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否减少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癌残留.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术前系统治疗,且D2根治术后病理提示原发灶退缩分级为肿瘤退缩分级(TRG)1级的胃腺癌患者,排除术前接受放疗的患者.共纳入58例患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6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例),根据术前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术前单纯化疗组(36例)和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肿瘤位置、病理分型、Lauren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治疗前肿瘤原发灶浸润深度、治疗前淋巴结分期、治疗前临床分期、错配修复蛋白状态、术前治疗周期和术前治疗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术后淋巴结降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检出数目,以及影响原发灶TRG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癌残留的因素.结果 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治疗后淋巴结降期显著优于术前单纯化疗组[pN0:90.9%(20/22)比 61.1%(22/36);pN1:4.5%(1/22)比 36.1%(13/36);pN2:4.5%(1/22)比0;pN3:0比2.8%(1/36),Z=-2.315,P=0.021].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比较,术后送检淋巴结数目[(40.5±16.3)枚比(40.8±17.5)枚,t=0.076,P=0.940]和治疗后原发灶浸润深度[pT1a:50.0%(11/22)比 30.6%(11/36);pT1b:13.6%(3/22)比 19.4%(7/36);pT2:13.6%(3/22)比13.9%(5/36);pT3:13.6%(3/22)比 25.0%(9/36);pT4a:9.1%(2/22)比 11.1%(4/36),Z=-1.331,P=0.1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治疗方案与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癌残留有关(x2=6.070,P=0.014).除术前治疗方案外,另外选取治疗前肿瘤原发灶浸润深度、治疗前淋巴结分期、治疗前临床分期、术前治疗周期和术前治疗间隔时间等临床上考虑可能与淋巴结癌残留有关的因素一起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联合免疫治疗是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无癌残留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47,95%CI:0.026~0.828,P=0.030).结论 相对术前单纯化疗,术前免疫检查点抑制联合化疗在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中更好地减少了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癌残留.

    胃肿瘤术前治疗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化疗淋巴结癌残留

    胃癌新辅助化疗不同应答肿瘤微生物组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张鹏徐剑飞周岩冰
    702-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胃癌新辅助化疗不同应答肿瘤微生物组学的改变.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肿瘤样本库中病理确诊为胃腺癌、无转移及术前仅接受新辅助化疗并成功接受胃癌根治术的31例胃癌患者术后新鲜冷冻标本;排除出现转移或其他原发肿瘤病灶和术前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转化治疗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益生菌的患者.采用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系统和美国病理学家协会肿瘤消退分级系统(TRG)对患者进行分级和分组,TRG0~1级、ypT0~1和ypN0被归类为新辅助化疗有反应组(12例),而TRG 2~3级和ypT2~4或ypN+则被归类为新辅助化疗无反应组(19例).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新鲜冷冻样本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QIIME2的Q2-diversity插件进行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析,使用STAMP找出默认参数和两组之间的差异富集细菌类群.通过效应大小线性判别分析进行高维类比较,使用PICRUST2(v2.3.0-b)软件预测微生物组的潜在功能分布.结果 新辅助化疗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胃癌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肿瘤位置、新辅助化疗前的肿瘤cTNM分期和新辅助化疗方案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的肿瘤长径和新辅助化疗后的肿瘤ypTNM分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胃部微生态的Alpha和Beta多样性结果显示,两组Alpha多样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Beta多样性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P=0.004).红螺菌科(Coriobacteriaceae)、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韦荣球菌科(Veillonell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等4种科水平细菌分类群在新辅助化疗有反应组患者中富集,而以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为主的4种细菌分类群在新辅助化疗无反应组患者中富集.柠檬酸循环和丙氨酸等在内的各种氨基酸的代谢通路被发现具有潜在预测意义.结论 不同新辅助化疗反应结果的胃癌患者在胃部微生态的丰度和组成方面存在差异.

    胃肿瘤胃部微生态新辅助化疗16srRNA测序

    本刊对参考文献撰写的要求

    710页

    1 096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周瑜凝姜文超高晓东汪学非...
    71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联合标准D1淋巴结清扫,且术后病理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6∶4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选取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同时选取日本胃癌协会(JGCA)指南中内镜切除适应证的相关因素以相同方式建立模型,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者预测效能差异.结果 共纳入1 096例早期胃癌患者,男性750例,女性346例;年龄(61.4±10.9)岁;肿瘤长径(23.8±11.4)mm.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188例(17.2%),N1、N2和N3期分别为109、42和37例,T1a和T1b期分别为462和63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肿瘤位置、肿瘤Lauren分型、肿瘤大体形态、肿瘤组织学分型、有无脉管侵犯、有无溃疡、肿瘤分化类型和肿瘤T分期与早期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侵犯(OR=14.822,95%CI:9.323~23.572,P<0.001)、肿瘤未分化(OR=3.095,95%CI:1.649~5.811,P<0.001)、肿瘤 Tib期(OR=1.798,95%CI:1.053~3.079,P=0.032)和肿瘤长径≥2 cm(OR=1.229,95%CI:1.031~1.469,P=0.022)均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与验证集的基线均衡性一致(均P>0.05).基于以上变量所构建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验证所得的AUC值分别为 0.880(95%CI:0.849~0.911)和 0.881(95%CI:0.841~0.921),且明显优于基于 JGCA 指南内镜切除适应证的预测效能(AUC=0.777,95%CI:0.746~0.809,P<0.001).结论 对于存在脉管侵犯,肿瘤未分化、T1b期和长径≥2 cm的早期胃癌患者,应警惕术后淋巴结转移风险;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更有效地预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

    胃肿瘤,早期淋巴结转移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