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汪建平

月刊

1671-0274

china_gisj@vip.163.com

020-38254955

510655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8年5月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的胃肠外科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胃肠外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促进胃肠外科的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本刊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胃肠外科、普通外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科研、教学的高、中级医师。设置的栏目有述评、专家笔谈、论著、短篇论著、临床经验、病例报告、术式交流、MDT病例讨论、诊治指南、讲座、综述及医学信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姑息治疗的中国现状调查

    王峰陈冬良王梓贤何叶...
    718-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目前中国医生对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予以姑息治疗的现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开发《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诊疗现状蓝皮书》专属调研平台,于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对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和东北4大主要区域的综合性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的肿瘤内科医生(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进行在线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包含28个问题,内容涉及医生基本信息、接诊mCRC患者的数量、对mCRC患者采用一线至四线及以上治疗的现状、临床治疗mCRC的痛点以及对未来的期盼.由医学专业团队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质量控制,由统计学专家进行数据清洗整理并进行最后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回收303份调查问卷,经过严格质量控制,300份为有效样本.其中综合性医院217位医生(72%),肿瘤专科医院83位医生(28%);高级职称(含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占65%,主治医生占30%,住院医生占5%.在3个月内(平均到每个月),每位医生亲自诊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初诊为复发或mCRC(无法根治性切除)患者比例为(46.4±26.6)%,其中肿瘤专科医院诊治比例为(51.6±26.8)%,综合性医院诊治比例为(44.4±26.3)%.mCRC接受各线姑息治疗比例(以一线治疗率为100%计)依次为:一线100%、二线80.3%、三线58.2%、四线及后线治疗35.1%.一线治疗方案选择时的首要参考因素为指南推荐;二线至四线考虑因素均为患者基础疾病及体能状态.临床中使用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占比93.8%;二线标准治疗方案占比94.3%;三线标准治疗方案占比73.5%.一线选择靶向治疗方案占比63.6%,免疫治疗方案占比2.8%;二线选择靶向治疗方案占比63.0%,免疫治疗方案占比2.0%;三线标准治疗选择靶向方案占比59.2%,免疫治疗方案占比2.2%;四线标准治疗选择靶向治疗方案占比48.7%,免疫治疗方案占比3.1%.一、二、三和四线及后线姑息治疗的治疗时长分别平均9.6、6.7、4.9和3.7个月.接受一、二线治疗后可以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的患者超过70%,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维持在0~1分的患者超过60%;而接受三、四线治疗后,可以保持生活质量的患者有50%~60%,ECOG体力评分仍维持在0~1分的患者为40%~50%.调研结果还显示,临床治疗未满足的需求主要为三线治疗药物有效率有限,新药或新型药物组合策略临床研究普及度和参加渠道有限,多学科诊疗参与度有限;期待参与更多的新型药物临床研究和聆听领域内专家的经验分享,期待后续新靶点的突破和新药物的发现来丰富结直肠癌后线治疗药物的选择.结论 本调研报告客观总结了目前我国mCRC患者接受姑息治疗的现状、治疗难点以及一线医师的期望,为mCRC的诊治研究提供了决策的基础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直肠肿瘤,转移性姑息治疗诊疗现状调查问卷

    基于保留皮肤的"防火带"式引流术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叶晓瑞金黑鹰王俊张春霞...
    726-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一种新型保留皮肤的"防火带"式引流术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技术适用于就诊时未发生大面积皮肤发黑坏死、可耐受手术的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手术步骤及要点:(1)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确定炎性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分界线;(2)沿脓肿波动感最明显的部位切开脓腔,长径3~4 cm,短径1~2 cm;(3)从主切口向感染外缘潜行分离清理坏死组织,每分离3~5 cm作一梭形切口,长径2~3 cm,短径约1 cm,潜行分离直至正常组织处,各相邻切口间挂软管对口引流;(4)各相邻边缘切口间均作潜行分离并挂软管引流,形成"防火带";(5)反复冲洗创面;(6)如果感染侵及直肠,酌情行结肠造口.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保留皮肤的"防火带"式引流术进行了急诊手术清创治疗.结果 11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1例行多次手术.平均住院时间22(11~46)d,平均创面愈合时间43(28~75)d.除了 1例外伤患者,其余患者术后均无明显肛门功能损伤,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中位随访136(115~413)d,无复发.结论 基于保留皮肤的"防火带"式引流术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且不造成明显肛门功能损伤.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防火带保留皮肤临床疗效

    征稿启事

    730,764-767页

    胃原发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合并胃的胃肠间质瘤一例

    王玥于丹丹王龙段秀梅...
    731-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形性未分化肉瘤(UPS)是一类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四肢、躯干,原发于胃的UPS少见,与胃肠间质瘤(GIST)并发的UPS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为主诉的UPS合并胃GIST的罕见病例,分享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经验,总结其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学特征,希望通过该病例增加临床对UPS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多形性未分化肉瘤胃肠间质瘤,胃病理学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九版胃神经内分泌瘤分期系统更新要点及解读

    吴迪常正尧谢天宇张珂诚...
    734-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肿瘤分期系统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肿瘤分期依据.2023年10月,AJCC发布了第九版胃神经内分泌瘤分期系统,并于2024年1月开始应用实施.第九版胃神经内分泌瘤分期系统主要在组织病理分型、诊断和分期方法、临床及病理分期、预后分级、肿瘤及非肿瘤因素预后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分期系统的更新及推行对胃神经内分泌瘤的准确诊断、分期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更详细的参考依据,便于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实践.本文结合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对胃神经内分泌瘤新版分期的重要更新进行阐述解读.

    胃神经内分泌瘤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分期系统,第九版

    本刊对作者署名及其工作单位的撰写要求

    739页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治疗策略的系统综述

    计成浩周淋魄杨烨斌胡俊强...
    740-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的腹膜转移与疾病迅速进展相关.细胞减灭术(CRS)后直接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已成为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重要手段.然而,HIPEC存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开腹或闭腹、灌注液、管数、温度、持续时间以及不同的药物方案,可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的HIPEC药物技术方案进行系统综述,为HIPEC治疗方案和技术的标准化提供更多参考证据.本文纳入两项随机对照试验、3项Ⅰ和Ⅱ期前瞻性临床试验、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3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1 511例患者.最常见的HIPEC方案为将顺铂50~75 mg/m2和丝裂霉素C 30-40 mg/m2溶解于3~4L生理盐水中,在42℃~43℃的温度下,胃肠吻合后,于闭腹的HIPEC系统中,使用2~3根导管,灌注液流速为500 ml/min,持续时间为60~90 min.在胃肠吻合后进行HIPEC的研究中,吻合口漏发生率较低.采用开腹HIPEC以及两种药物治疗方案的研究显示总体生存率更高.目前HIPEC的治疗方案存在较大异质性,在临床试验中,需进一步比较技术方法和不同的药物方案,以明确最佳治疗方案,使得该技术合乎标准化.

    腹膜转移胃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细胞减灭术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二次发表的推荐规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748页

    微小残留病灶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曹玓王芳张荣欣魏冰...
    749-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微小残留病灶(MRD)在实体瘤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一般是指在接受根治性治疗,如手术切除等手段后影像学无法发现的残留癌灶,术后MRD阳性状态与肿瘤复发风险升高明显相关.在结直肠癌中,循环肿瘤DNA(ctDNA)是评估MRD的有效标志物,其在非转移性(Ⅰ~Ⅲ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尤为重要,作为一种实时、准确和便捷的生物标志物,能够有效预警肿瘤复发,指导术后辅助化疗决策,并为复发监测提供重要信息.ctDNA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综合分析了 ctDNA在检测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MRD中的应用进展,详细探讨并梳理了其在临床治疗决策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结直肠肿瘤,非转移性循环肿瘤DNA微小残留病灶精准医疗

    胃内菌群在胃癌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孙雷郑相云秦国宁朱延袤...
    756-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及EB病毒感染、吸烟、高盐饮食等已被证实为诱发胃癌的高危因素.目前,多项研究表明,可利用胃内菌群结构差异来区分胃黏膜病变的不同阶段,进而预测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有学者提出,可根据胃内菌群的结构的差异,作为胃癌诊断的新的生物学标志物.胃内菌群在胃癌的治疗中也同样表现出潜能,应用非幽门螺杆菌的菌群调节免疫细胞,可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改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极大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文综述了胃内菌群在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旨在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胃肿瘤胃内菌群生物学标志物化学治疗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