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汪建平

月刊

1671-0274

china_gisj@vip.163.com

020-38254955

510655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8年5月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的胃肠外科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胃肠外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促进胃肠外科的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本刊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胃肠外科、普通外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科研、教学的高、中级医师。设置的栏目有述评、专家笔谈、论著、短篇论著、临床经验、病例报告、术式交流、MDT病例讨论、诊治指南、讲座、综述及医学信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机器人对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结局:一项多中心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陆俊李太原张李佘军军...
    799-8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与比较机器人辅助胃癌切除术(RAG)与传统腹腔镜辅助胃癌切除术(LAG)后患者的复发结局.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国内四家大型胃癌诊治中心接受微创胃癌根治术、并经术后组织学证实为T1~4aN0~3M0期的2915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 426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108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6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5例.其中930例接受RAG(机器人手术组),1 985例接受LAG(腹腔镜手术组).基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合并症、肿瘤大小、手术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pT、pN、手术年份和辅助化疗等特征,使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机器人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患者进行配比.配比后每组各纳入837例进行最终分析.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两组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复发模式和条件复发生存(cRFS)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3年随访中,机器人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分别有128例(15.3%)和141例(16.8%)患者出现复发(P=0.387),首次复发时间分别为(15.7±8.1)个月和(16.4±8.4)个月(P=0.4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腹膜复发占比最高,分别为55例(6.6%)和69例(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4).机器人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的3年RF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83.2%比82.5%,P=0.781).年龄>60岁、全胃切除术,pT分期较晚和pN分期较晚是胃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采用机器人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并不是影响胃癌患者RFS的独立风险因素(P=0.242).机器人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患者在术后各生存时间截点的3年cRFS具有可比性(术后1年:84.6%比84.7%,P=0.793;术后3年:91.5%比94.9%,P=0.647).结论 由大型胃癌诊治中心外科医师施行RAG治疗局部可切除胃癌患者的3年复发率和复发模式均不劣于LAG.

    胃肿瘤机器人辅助胃切除术腹腔镜辅助胃切除术复发无复发生存

    机器人辅助下右开襟单肌瓣制作的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

    付海啸符炜李腾腾张轩...
    807页

    第4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

    范义川张驰梁品胡祥...
    808-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第4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90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136例,女54例;中位年龄为65(30~85)岁.190例患者中,90例行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癌根治性切除+消化道重建术(机器人手术组),100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性切除+消化道重建术(腹腔镜手术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机器人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分别为315(270,360)min和240(202,28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10,30)ml和30(10,50)ml,中位切口长度分别为 12.0(10.8,13.0)cm和 10.0(8.0,10.8)cm,术后首次肛门排气中位时间分别为4(3,5)d和4(4,5)d,术后首次进食流食中位时间分别为6(4,7)d和8(6,9)d,术后拔胃管中位时间分别为4(3,7)d和6(5,8)d,拔除引流管中位时间分别为8(7,10)d和10(9,12)d,术后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8(7,11)d和12(10,14)d,手术费用分别为(7.6±1.2)万元和(4.0±0.6)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器人手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28.9%(26/90)和44.0%(4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31,P=0.031);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男性(OR=0.41,95%CI:0.20~0.83,P=0.015)、体质指数<25 kg/m2(OR=0.41,95%CI:0.19~0.87,P=0.02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2~3级(OR=0.14,95%CI:0.04~0.42,P=0.001)、术前合并基础疾病(OR=0.29,95%CI:0.11~0.76,P=0.013)以及TNM分期 Ⅰ~Ⅱ期(OR=0.36,95%CI:0.13~0.91,P=0.035)亚组群体中,机器人手术的总并发症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第4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治疗胃癌安全可行,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

    胃肿瘤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腹腔镜胃切除术疗效并发症

    本刊关于利益冲突声明的要求

    815页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机器人与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短中期疗效的比较

    郑恢超李庆童卫东田跃...
    816-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机器人与腹腔镜右半与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胃结直肠肛门外科两名高级职称医师实施的机器人或腹腔镜右半和左半结肠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机器人手术组117例,腹腔镜手术组267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按照1:1的比例对两组进行匹配.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有2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组各114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8±12.1)岁和(60.3±13.1)岁,体质指数分别为(23.1±3.0)kg/m2和(23.1±2.8)kg/m2.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以及3年生存结局等.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机器人手术组共有右半结肠癌根治术80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34例;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78例和36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邻近脏器损伤和意外大出血等术中并发症.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机器人手术组手术时间更长[(209.8±48.4)min比(186.7±46.9)min,t=3.665,P<0.001]、住院费用更高[(88 657.8±18 548.1)元比(61 179.5±13 822.7)元,t=12.683,P<0.001],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7.9%(9/114)比 17.5%(20/114),x2=4.780,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器人手术组未发生中转开腹,腹腔镜手术组中转开腹率为4.4%(5/114),但两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x2=3.272,P=0.070).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清扫淋巴结数目以及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器人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3年无病生存率(81.4%比82.8%,P=0.863)、3年总生存率(83.1%比86.5%,P=0.9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机器人结肠癌根治术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尽管其手术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但术后并发症更少,且3年生存结局与腹腔镜手术相当,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结肠肿瘤根治性手术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手术疗效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823页

    基于MRI骨盆测量参数预测机器人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难度

    韩明宇段小飞周全博袁维堂...
    824-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由经验丰富的结直肠外科医生进行机器人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情况下骨盆测量参数与手术难度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肿瘤距肛缘≤10 cm;(2)术前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癌;(3)术前具有完整的MRI影像学资料,评估肿瘤浸润深度为T1~3、环周切缘阴性且可达R0切除.排除标准:(1)骨盆骨折病史;(2)骨盆手术史;(3)因肿瘤导致肠梗阻、肠穿孔等行急诊手术.依据上述标准,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机器人辅助TME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82例患者构建预测模型(建模组),并收集2023年1-8月于同一中心行机器人辅助TME手术的3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用于模型的验证(验证组).骨盆测量参数包括骨盆入口直径、骨盆出口直径、耻骨结节高度、骶骨高度、骶骨深度、坐骨棘间距、坐骨结节间距、直肠左右系膜跨度、直肠前后系膜跨度、直肠前系膜厚度、直肠后系膜厚度、直肠肠腔面积和直肠系膜面积等13项指标.本研究以手术时长作为评价手术困难程度的指标,手术时长定义为从切皮开始到关腹结束这一时间段,对与手术时长相关的变量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困难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困难手术的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并采用验证集数据作为本列线图的外部验证.结果 建模组82例患者包括54例男性和28例女性.中位年龄为61.0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7 kg/m2,距肛门缘的中位距离为6.1 cm,中位肿瘤长径为4.5 cm.其中14例患者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12例患者有腹部手术史.验证组35例患者包括24例男性和11例女性,中位年龄为64.0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7 kg/m2,距肛门缘的中位距离为6.3 cm.建模组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OR=1.227,95%CI:1.240~1.469,P=0.026)、肿瘤距肛缘距离(OR=0.733,95%CI:0.562~0.955,P=0.022)和坐骨棘间距离(OR=0.468,95%CI:0.270~0.812,P=0.007)是影响手术难度的独立风险因素.纳入以上因素构建困难手术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95%CI:0.707~0.900),校准曲线显示,本模型S:P=0.987,C指数为0.804.验证集中,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95%CI:0.606~0.928).结论 基于MRI骨盆测量参数与机器人辅助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难度有关,基于骨盆测量参数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直肠肿瘤机器人手术骨盆测量参数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手术难度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机器人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与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短期疗效比较

    叶善平余宏鑫胡惠宇刘东宁...
    833-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机器人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与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短期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倾向评分匹配(PSM)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4年3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5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机器人NOSES组157例,常规机器人组390例.采用PSM对直肠癌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术前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术前癌胚抗原异常(>6.5 µg/L)、术前糖类蛋白199异常(>27 kU/L)、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肿瘤长径、肿瘤距肛缘距离、TNM分期]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5.PSM后,两组各纳入77例直肠癌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要比较机器人NOSES组与常规机器人组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病理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常规机器人组相比,机器人NOSE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更短[48(38,50)h比56(50,60)h,Z=-7.513,P<0.001],流质饮食时间更短[60(54,63)h 比66(62,72)h,Z=-6.303,P<0.001]更短,且机器人NOSES组术后24 h视觉疼痛评分更低[3(3,4)分比4(4,5)分,Z=-5.237,P<0.001]、切口感染率更低[0比6.5%(5/77),x2=5.237,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机器人NOSES手术治疗直肠癌安全、可行,术后恢复更快.

    直肠肿瘤机器人手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短期疗效

    本刊对参考文献撰写的要求

    839页

    基于双向解剖的选择性保留胃网膜右血管第一分支在腹腔镜胃癌保留幽门手术中的可行性分析

    叶泽耀俞鹏飞曹阳柴腾蛟...
    840-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双向解剖的选择性保留胃网膜右血管第一分支,在腹腔镜胃癌保留幽门手术(LPPG)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8年2月至2023年8月期间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28例)、嘉兴二院胃肠外科(1例)和杭州红十字会医院胃肠外科(1例)收治,并根据胃网膜右血管及幽门下血管在幽门袖的分布情况而行选择性保留胃网膜右血管第一分支LPPG治疗的30例胃中部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1)术中保留胃网膜右血管第一分支情况;(2)整体手术情况;(3)术后造影和内镜检查所见.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选择性保留胃网膜右血管第一分支的LPPG手术.手术时间(244.3±29.3)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20~200)ml;中位肿瘤最大径1.2(0.5~3.6)cm,淋巴结清扫数量(32.3±11.6)枚;中位阳性淋巴结0(0~6)枚;清扫No.6淋巴结(5.1±1.5)枚;术后恢复进食时间(5.2±0.5)d;术后住院时间(8.4±3.4)d;术后病理T分期T1a、T1b和T2分别有14、10和6例;30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d(28例)和9d(2例)造影,提示小肠显影良好;无胃排空延迟病例,1例(3.3%)出现腹腔感染,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选择性保留胃网膜右血管分支在LLPG治疗胃中部早期胃癌中安全可行.

    胃肿瘤,早期腹腔镜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双向解剖选择性保留胃网膜右血管第一分支胃排空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