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刘梦溪

半年刊

1003-0190

010-64813409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文化/Journal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中国文化》杂志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北京、香港、台湾同时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以“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为办刊宗旨;确信文化与传统政治更永久,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愿成为海内外学人发表高质量论文、交流学术讯息的公开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讀陳援菴、柴青峰史學講義二種劄記

    王培軍
    251-274页

    湯一介先生中國古典解釋類型釋義

    景海峰
    275-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二十多年來的中國經典詮釋學運動是伴隨着西方解釋學的傳播、研究和本土化的過程而日益興盛的,也是在中西比較逐步地走向深化的背景下向前推進的,而湯一介先生首先提出了能否創建中國解釋學的問題,這無疑爲後來的研究工作和努力方向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湯先生的目標是要在中西相互參比的過程中,既要用西方解釋學的方法來幫助我們弄清楚中國經典詮釋活動中的諸多問題,也要發掘出中國經典詮釋史中的優長,以豐富一般的解釋理論,爲世界做貢獻.而對於中國經典解釋類型的分析,是他思考中國解釋學建構的一個起頭,也是搭建體系化理論的重要准備步驟.湯先生以先秦時期典籍注解的不同方式爲例,歸納出了中國古代早期經典詮釋的三種路向.一是"歷史事件的解釋",以《左傳》對《春秋》的注解爲代表.其對經文的説明是叙事式的,有完整的情節和過程描述,有對事件的看法和評論,在對"事件的歷史"進行詮釋的過程中,形成一"叙述的歷史".二是"整體性的哲學解釋",以《繫辭》對《易經》的發揮爲代表.這一解釋包含了哲學本體的觀念或對於宇宙生成變化的整體性看法,解釋者的頭腦中已經有了先入爲主的架構模式,然后用這個總體性的模式來調度材料,展開詮解.三是"社會政治運作型的解釋",以《韓非子》對《老子》的論説爲代表.《解老》篇大多以法家的社會政治觀點來解釋《老子》,而《喻老》篇則直接用歷史故事來説明君主成敗、國家興衰之故,完全是政治功利性的.這三種經典詮釋模式既代表了中國解釋史上的主要類型,也爲我們整理和提煉中國的解釋學理論標明了路徑.

    經典解釋中國詮釋學湯一介歷史性哲學性政治性

    爲了尋找歷史的真實敬賀楊公天石九秩華誕

    陳方正
    286-288页

    吴汝綸生命的最後十年

    關愛和
    289-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汝綸是曾國藩門下四大弟子之一,清末桐城派傳承人.吴汝綸在曾國藩幕府、李鴻章幕府襄辦政務文案多年,得道咸以後新舊學術灌溉濡染,成爲被嚴復稱爲"能通新舊兩家之郵"的人物.吴汝綸任冀州知州期間,棄官入教,主講直隸蓮池書院,北方學者出其門者稱盛.甲午戰敗後,對"國"與"種"、"新"與"舊"、"東"與"西"等政治、學術、教育問題的思考回答,成就了吴汝綸"海内大師"地位.在1902年京師大學堂重建時,被管學大臣推薦爲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出於多重考慮,吴汝綸没有徑直接受此任,提出到日本考察學制.歸國後,不幸病亡於家鄉.回到歷史現場,還原吴汝綸生命最后十年的學術選擇與糾結,可以體察甲午戰争後中國學術現代化進程的曲折艱難.

    吴汝綸"國"與"種""新"與"舊""東"與"西"

    我心中的鍾叔河先生

    張建智
    311-316页

    連綿的群山與奔流的長河韋政通《中國思想史》的寫作與效果

    王立新
    317-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韋政通的《中國思想史》,是一部既傳信又傳神的優秀著作,給人的感覺,他幾乎可以進到每一位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不同思想家的心靈世界中,對他們分别進行充分而又親切的了解和理解;同時又能站在時代和歷史的立場上給這些思想家以盡量客觀公允的評判.既寫出了這些思想家們各自思想的精湛,也寫出了思想流派之間互相争競、互相激蕩的壯闊歷史場景,把思想史寫成了連綿的群山,也寫成了奔騰的河流.他滿含情感和熱力的筆法,同樣深受讀者們由衷喜愛.此作自1979年出版以來,45年間,不斷被各地出版社重新出版,已有二十餘次,每一次出版又都印刷很多次,有達到一次出版印刷十六、七次的記錄.這些事實都在表明,韋政通的《中國思想史》,早已被當成了同類著作中的傳世名作.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開創性同情理解理性評判

    三十九年如電抹記湯公和樂先生

    陳方正
    335-336页

    一位真誠的知識分子紀念樂黛雲先生

    陳越光
    337-338页

    當代英雄追念樂黛雲先生

    劉夢溪
    339-340页

    智者大師與法華經

    劉進寶
    341-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