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不定期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资源配置、市场创造、品牌创新: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维度分析

    管悦
    31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但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对接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无法实现主动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文化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地区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为基础发展文化产业,为以县城为核心的广大乡村地区提供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但是县域文化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本文以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十数年的发展轨迹为例,对其产业发展中的三个核心维度展开分析,以期更好地阐释其由家庭手工作坊成长为唯一的县域国家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从而为同类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和理论的借鉴.

    县域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建水紫陶

    抗战时期澳门粤剧的生存状态——基于报纸上的戏院广告的考察

    王忠卢雪纯
    327-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澳门由于属于葡萄牙管治等原因,未被日军占领,成为毗邻沦陷地区包围下的一座孤岛.特殊的局势促使澳门娱乐业日臻繁荣,尤以粤剧为甚,来澳门演出的粤剧艺人之多、剧目之繁、戏院档期之密,空前绝后.澳门粤剧创演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西方科学技术,兼收电影、话剧等艺术的养分,不断创造革新.同时粤剧也发挥了自身的文化功能,任剑辉等粤剧艺人积极奔走义演,动员民众支持抗战,解决战时难民救助等社会问题,展现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大义精神.

    抗日战争澳门粤剧报纸广告生存状态

    清代民间戏剧文化的自生体系研究——基于清代戏剧文化管理的成效考察

    姚春敏
    34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清一代是中国传统戏剧发展的高峰期,伴随着国家对戏剧的管控加强,民间戏剧的自生体系在抵抗外力干涉中强势发展.乾隆年间代表下里巴人的花部和阳春白雪的雅部展开了戏剧史上著名的花雅之争,清廷采取强制性的文化管理禁止花部,但是风头一过,花部迅速抬头,甚至由于这次打压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和市场.清代二百余年间,清廷一直在制定规训传统戏剧文化的政策,其中包括禁止粉戏、赛社和夜戏等,一以贯之的相同政策重复出现则反向说明了清代民间戏剧在文化管控中的反弹和发展.中国传统戏剧这种即使面对外界的管控也能在合适时机按照既定轨迹发展的自生系统主要源于其闹热性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植根于数千年的民间土地,根深枝旺.同时由于仪式和信仰的需要,民间社会也形成了持续千年的观剧习惯,以及和演剧相伴产生的亚文化,这些都强化了传统戏剧的自生能力.这种自生系统的强大也与清代对县级以下地方治理的松弛有着必然联系.凡此种种均导致整个清代的戏剧文化管理出现了一管就停、一放就更加猛烈的怪异循环.

    清代民间戏剧自生体系文化管理

    规模经济与国有艺术表演团体效率的增进:来自文化部门管理的京剧院团的证据

    张光李晓满
    362-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介绍鲍莫尔关于艺术表演领域的规模经济理论,并把经济学家关于工业、制造业规模经济的根源研究推衍至艺术表演领域后,使用我国文化部门管理的国有京剧院团1996-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证明规模经济理论也适用于中国艺术表演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京剧观众群体的持续萎缩,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国有京剧院团通过裁减院团和雇员以压缩供给,从而得以在保持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再建供求平衡.国有京剧院团的改革,需要多演戏,演好戏,培养京剧观众,以优质充沛的供给创造并扩大社会对京剧的需求,通过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扭转京剧衰落的趋势.

    规模经济艺术表演京剧国有院团

    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政策评估与优化路径研究

    马瑞青吴言悔逄雅惠
    38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成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任务目标之一,在号召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系列重要文件中被多次强调,并在上海市、区各级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文本.在对相关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可以从政策质量、政策服务质量、政策成效三个层次构建符合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目标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探讨当前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影视产业政策质量政策服务质量政策成效

    话语、场域与耦合:公共图书馆治理共同体建构的三维逻辑

    胡卫卫李一凡
    405-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公共图书馆治理体系在组织结构、制度框架以及发展模式上面临深刻变革.在系统解构传统图书馆治理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图书馆治理共同体"这一学术命题,并建构"话语—场域—耦合"逻辑分析框架.研究认为:公共图书馆治理共同体的话语逻辑在于体系化"再造",其实现路径在于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话语地位、形塑多元主体协同的话语环境和构建技术赋能的话语生态网络.场域逻辑在于生态化"重塑",可从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制度场域的营造、多元主体间场域生态治理结构的重构,以数字技术突破传统资源限制和场域边界等方面展开.耦合逻辑在于多维化"协调",可从构建整合多元利益共享成果的利益共同体、基于利益平衡和均等化的信任机制、融合智慧技术驱动助力共同体平台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化.

    图书馆治理治理共同体信任机制

    乌克兰音乐产权制度内容要论

    陈郑楚郑智武
    420-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克兰音乐产权制度坚持国际条约规则优先原则,音乐产权源于创造力.音乐产权主体有音乐原始创作者、音乐演绎作品创作者、非独立个体音乐载体主体和外国音乐产权主体.音乐产权客体以公开、完成为前提,覆盖数字客体,有原始性客体和演绎性客体之别.乌克兰音乐产权形成精神权、经济权、综合性权内容体系.精神权中的表明身份权、署名权、公开表演权、保护音乐表达形式完整权,含有多种子权能.经济权由专属权、使用权、公众传播权、转让权四大权利组成,具有发展性.出租权、报酬权、追索权、撤回权等综合性权利具有特色.乌克兰音乐产权限制体现在合理使用、法定许可、权利期限方面,且司法救济措施丰富.

    音乐产权乌克兰权能制度

    长沙窑文化生产的演变、创新与价值

    吴亮芳张慧敏
    435-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可谓"窑林密布".市场压力迫使长沙窑萌生竞争意识,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创新,长沙窑形成以新装饰工艺、新生产主体、新文化产品、新供给模式为主的文化生产新形态.文化生产新形态下,长沙窑竞争水平大幅提升,并从岳州窑文化生产体系中脱离,持续繁荣数十年.纵观发展历程,长沙窑文化生产由创新而兴,也因缺乏创新而衰.总体而言,长沙窑文化生产的创新与繁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其市场地位,还促进了文化繁荣,推动了文化传播,可启迪当下.

    长沙窑文化生产竞争创新价值

    新时代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守正创新研究

    刘从水张茜
    453-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守正创新是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关键路径.传承注重守正,发展在于创新.守正为本,创新为魂.守正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守正的延续.就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而言,守正创新就是恪守正道、正心、正艺、正业,创造新技艺、新产品、新业态.以正道为总方向,以统摄正能量的正道来滋润匠心,以精益求精的正心提升正艺,以正艺拓展、充实、完善正业,以体系化的正业优化手工艺生态.社会层面的正道,辅以个体层面的正心,加之产品层面的正艺、产业层面的正业,形成社会与个体的互动场景、产品与产业的互嵌格局.手工艺创新的重点在于从文化科技的维度创造新技艺,从功能拓展的角度创设新场景,从产业融合的视域创生新业态.

    手工艺守正创新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

    效用的表征与意指的实践:论工业遗产文化价值

    付延慧李茵黄璇
    468-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用好红色资源""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工业遗产是工业革命以来,文化效用的表征与意指的实践,有历史、科技、艺术、社会、政治等重要价值.同时,伴随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经过改造利用,还可以继续创造经济价值.本文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有关要求,对工业遗产文化价值进行了系统论证,为当下以及未来建立分类科学、管理有效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提供参考.

    工业遗产意指实践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