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不定期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村寨景观:乡村建设的文化驱动力

    张黎明
    317-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狮河村、龙普村等民间工艺传承村落的调查,认为村寨景观是乡土文化传承可资利用的资源,民间工艺传承村寨应处理好村落景观保护、空间再生产问题.对景观理论追述,利于对村寨景观问题认知、村寨特色发展的推进.传统村落是民间工艺生生之境,民居、劳作场景、道路等构成了传统村落景观,它们不仅是视觉风景,也是乡土文化记忆,村寨建设应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出发点.民间工艺传承村寨,其景观营造紧扣工艺文化主题,服务经济目的,村寨迎来景观设计与再造.交换、消费、展示景观不断生成,村寨景观成就文化经济发展优势,提升乡村文化现代价值.注重村寨景观营造的历史性、公共性、实用性,兴起为乡村发展服务的景观运动,是民间工艺传承、村寨景观文化传承特色化创造、振兴之路的探寻.

    村寨景观乡村建设文化驱动力

    乡村治理的文化面向:乡村文化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柯尊清巫期什吉段云莎
    334-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治理内涵丰富,以整合性视角囊括了作为治理对象、治理方式、治理模式的"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治理的文化面向是乡村治理变迁的重要趋势.从理论逻辑上看,乡村文化治理是对农村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跃升的超越;从历史逻辑上看,乡村文化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体现;从现实逻辑看,乡村文化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和实现"五大振兴"的要求.通过乡村文化治理实现乡村"善治",需要从理论自觉层面正确把握治理对象、治理方式、治理模式的关系;在模式迭代层面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由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向文化治理转型升级;在文化铸魂层面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文化根基;在政策落地层面加强乡村社会政策制定的文化调适.

    乡村治理文化面向乡村文化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自组织的居民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饶蕊
    34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文化自组织作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生力量.本研究从个人及家庭特征、农村社区特征、农村文化自组织的认知情况和外部环境引导四个方面构建农村文化自组织的居民参与意愿分析框架,并实证研究农村居民参与农村文化自组织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对农村文化自组织的参与意愿较为强烈,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总收入及家庭年文化消费支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农村居民对农村文化自组织的认知程度和外部环境引导程度对参与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加强农村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和建立政府、农村文化自组织、农村居民之间的利益联结协调机制的对策建议.

    农村文化自组织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公共文化服务

    冲击、阻滞与场景再造:城市更新视域下的公共文化

    苏建健王波李晓昀
    365-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城市更新对城市公共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公共文化提升乏力制约城市社会发展.城市更新带来的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城市文脉断续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低效等系列问题冲击了固有的公共文化结构形态,成为公共文化面临的现实情境.而城市更新视域下公共文化矛盾的表象空间诱因是城市更新导致个体文化行为空间与公共文化空间的空间争夺与发展不协调;内核文化成因是传统个体文化精神与城市公共精神的认同及塑造中的发生冲突;治理结构归因则是政府治理转型与社会自主成长过程中的治理能力失衡;这三重矛盾集合的关联效应形成了城市更新视域下公共文化的多重阻滞.场景理论提供了城市更新视域下公共文化进行场景再造的创新策略.以场景性作为公共文化创新策略的逻辑起点,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性,实现空间争夺的破解.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场景的交融性,促进城市公共文化以文化参与、文化消费、文化生产等多样化方式运行,寻找城市多元公共文化场景中的融合点,以融合文化对峙.政府应探索城市公共文化场景的治理性,多元场景主体应培育场景治理意识,激发场景主体参与力、创造力、消费力、治理力,进一步调节政府与社会的能力失衡.

    城市更新公共文化现实冲击多重阻滞场景再造

    景迈山申遗进程中世居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主体实践 ——以文化自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丽范建华
    381-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觉是少数民族从文化无意识到对本民族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觉醒过程,这一过程中民族文化与民族身份得以确认,形成观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文化空间共识.突破传统的由政府行政力量介入,当地居民边缘化的文化遗产开发悖论,景迈山申遗进程中整合兼顾官方、社会资本、基层等多重力量,依托横向与纵向的组织,询唤出景迈山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以世居民族内生性的力量成为申遗主体,在文化实践中将申遗嵌入少数民族社会内部结构.本文在观念上将申遗作为手段促进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深度链接,关注世居民族同文化景观的深层互动,在共构的文化信仰中推动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世界表达的象征性符号.这对推动中华优秀文化遗产走向世界、推进景迈山文化遗产建设、维护边疆区域稳定乃至文化治理视域下的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典范.

    文化自觉景迈山申遗文化认同主体实践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管理理念的转变

    苏俊杰
    396-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的文旅融合实践将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改革.本文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两个方面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管理理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管理理念的偏差,其成因是对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偏差.文化遗产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促使文化遗产管理方反思文化遗产的价值定义和价值产生方式,认识遗产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者的重要性,在管理理念上认识到文化遗产价值的非物质性、动态性、当下性和多元性,从而在管理方式上从管理"物"转变为由"人"参与治理,推动文化遗产管理体制从"资产管理""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转变.

    文旅融合管理理念文化遗产价值社会参与文化治理

    场景理论视域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 ——以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为例

    张海燕卢敏陈爽
    407-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是重庆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是山城近代工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从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的邻里社区、生活娱乐设施、人群、活动和文化价值观等场景要素来看,目前尚存在整体性思维欠缺、商业化色彩过重、创意不足、吸引力不够等突出问题.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应积极借鉴场景理论,从真实性维度明确文化空间定位,从合法性维度树立文化内涵标识,从戏剧性维度强化文化互动体验.

    场景理论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

    基于GIS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法与视阈分析 ——以西南地区非遗为例

    李蕊黄天祺
    418-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科技产物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不断迭代更新,展现出新功能与价值,使其在文化研究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加,解构了非遗研究受时空限制的传统研究模式.本文梳理GIS技术在非遗中的应用现状,并结合西南地区非遗数据,分析GIS技术在非遗空间地理相关性研究、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和非遗创新性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同时,探讨GIS技术在非遗研究中结合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非遗研究提供更多的方法与视角,推动非遗研究领域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地理信息系统西南地区

    钧瓷文化产业:市场困境及转型升级分析

    李俊
    434-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钧瓷,是中国古代名窑奇珍,为宋、元、明、清四朝宝瓷,河南省禹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钧瓷温润纯净、意境天成,以其奇幻多变、高雅斑驳釉色,以其玉涯金声、迸片行纹个性,展现瑰丽多姿大千世界,蕴含渊博艰深治世思想.当下,其在文化创意、现代管理、产业经济以及区域创新、产业定位、文旅发展上,均存在市场困境.河南省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亟须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文化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使钧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神垕钧瓷市场困境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文化创意精神形塑

    场景视域下中国体育非遗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郭新茹杨依沄沈佳
    446-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场景理论,分别从社会环境、文化设施、多样性人群、文化活动四个方面构建中国体育非遗传承保护场景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31个省区市体育非遗传承保护场景进行实证分析.整体而言,我国体育非遗传承保护水平呈现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区域特点.在2014-2018年间,我国西部地区体育非遗传承保护水平不断提升,而同期东部、中部地区的保护水平不断下降.从各区域体育传承保护要素看,东部地区社会环境优于中西部地区,云南在体育非遗文化设施投入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山东在体育非遗文化人才引育方面成效显著,上海在常态化开展体育非遗文化活动方面积累了创新经验.面对文化空间载体缺乏、传承保护后继乏力、文化活动吸引力较弱等问题,我国体育非遗传承保护需要回归场景理论,从"主体""空间""活动""环境"四要素出发,壮大体育非遗传承队伍,加强体育非遗阵地建设,丰富文化实践活动形式,推动体育非遗跨界融合,加快构建体育非遗传承新场景.

    场景构建体育非遗评价指标体系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