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代涛

月刊

1674-2982

cjhp@imicams.ac.cn

010-52328667,52328669

100020

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3号医科院信息所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资源消耗视角下职工医保统筹层次提升的绩效分析:兼论效率与公平

    孙菊杨一帆李浩淼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医疗资源消耗视角,结合效率与公平,检验职工医保统筹层次提高的绩效.结果表明,职工医保市级统筹和省级统筹具有明显不同的绩效表现,市级统筹在并未增加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改善了参保人的健康水平,省级统筹显著增加了医疗资源消耗和医保基金支出,却并未改善参保人健康水平.此外,省级统筹还加剧弱势地区基金风险和弱势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实质不公.因此,在推进省级统筹前,应夯实市级统筹,注重健康绩效,兼顾医保基金效率与区域、人群公平,稳慎推进省级统筹.

    医保统筹层次资源消耗效率公平交叠双重差分法

    城乡居民医保省级统筹、就医行为与医疗费用增长

    谢明明杨洁杨晔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城乡居民医保省级统筹对医疗费用的影响,以评估其政策效果.方法: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五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检验城乡居民医保省级统筹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城乡居民医保省级统筹显著促进了总医疗费用的增长,且按诊疗方式(门诊和住院费用)和按支付渠道(自付和报销费用)区分的各项医疗费用同样有显著上涨,尤其是报销费用上涨显著.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显示,省级统筹政策的实施会通过就医行为影响参保人各项医疗费用,个体健康水平对省级统筹政策与医疗费用支出间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省级统筹对医疗费用的正向影响在青年人群、农村参保群体及患有慢性病的参保群体中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 和建议:考虑不同统筹地区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保障治理能力的差异,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省级统筹;建立统一的医保政策;加强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

    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医疗费用就医行为

    如何将困难群体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与财政负担

    何梓彤张慧陈鹤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困难群体纳入长护险是关系到制度全覆盖与公平性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在梳理851份长护险政策文件后发现,超过40%(20个)试点已实施了困难群体补贴政策,但在补贴环节、对象和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参保缴费补贴最为常见.基于政策实践与文献,本研究提出了将困难群体纳入长护险的不同制度设计,综合利用微观和宏观数据对全国实施长护险情境下各种制度设计的财政负担进行了测算.本研究建议从参保缴费补贴起步,支持困难群体参加长护险,相应财政负担为15.8亿~32.0亿元;在条件允许时,进一步在待遇评估、享受环节给予困难群体补贴;拓宽补贴筹资渠道,促进困难群体相关财政的跨部门使用.

    长期护理保险困难群体制度设计财政负担

    结核病再度成为最致命传染病

    WHO网站
    25页

    医疗保险视角下中国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理论框架、水平测度与机制分析

    姚强张之恒程兆辉李寒旋...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医疗保险视角下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框架并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方法:以2017和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为数据源,基于Dover健康公平测量框架,通过集中指数及其分解探究医保视角下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现状及生成机制.结果:收入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在医疗服务利用、医保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方面表现更优;医疗保险参保特征是影响流动人口医疗和医保服务利用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但其对健康结果不平等的影响较小.结论: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呈多层次特征,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分层效应和健康社会效应差异是导致不平等的内在机制.建议围绕筹资、待遇和经办等关键环节,多措并举提升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的公平性,缩小流动人口医疗、医保服务利用及健康结果不平等.

    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健康不平等集中指数

    典型共病模式下老年慢性病患者医疗负担影响因素分析

    喻月慧毛雅宣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老年群体典型共病模式分析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为优化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统计60岁及以上老年慢性病患者基本情况,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识别出典型的共病模式,使用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共病模式下影响老年人医疗负担的因素.结果:所纳入的8310名研究对象平均患慢性病2.81种,共病率达69.60%,可划分为多重共病组、呼吸系统疾病组、心血管代谢疾病组、胃病关节炎疾病组、低共病率组五类.与低共病率组相比,其他类别的老年人医疗负担更重.年龄、性别、收入、医疗保险、地理区域等因素总体上都与医疗负担相关,但解释力在不同共病模式下有差异.结论:卫生政策需重视共病问题,根据老年群体常见、负担重的共病组合来配置资源.

    老年群体慢性病管理共病模式医疗负担影响因素

    慢性病共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选择偏好研究——基于离散选择实验

    耿铭慧牟艺帆张宝轩尹文强...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病共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选择偏好,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基于离散选择实验进行问卷设计,对通过一致性检验的768份合格样本利用混合logit模型、支付意愿法等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研究的所有服务属性中,慢性病共病患者更愿意选择服务费用低,提供医疗服务(而不是公共卫生服务)、西医服务、2周慢性病长处方、专业药师用药指导、门诊就诊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费用的属性相对重要性占比最大(41.42%),其次是服务类型(26.25%);若服务类型由中医转为西医,慢性病共病患者愿意多花费120.42元,选择偏好增加44.80%;不同性别、年龄段的共病患者选择偏好存在异质性.结论:未来需根据地区发展差异和患者选择偏好合理制定服务费用收费标准,同时需推动基层中医服务发展和标准化建设,发挥中医在"治未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促进家庭医生团队合理化建设,加强家庭医生用药指导能力,满足患者多样化服务需求.明确不同特征患者选择偏好差异,重点关注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

    离散选择实验慢性病共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选择偏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务人员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决策树与神经网络模型

    夏雨姚园苏悦吴少华...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务人员的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科学调动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进公共危机事件下医疗系统发挥更大效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和滚雪球法进行抽样,使用生命质量简表、执业环境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对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采用决策树与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医务人员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结果:医务人员生命质量总分(62.61±14.99)分;执业环境、工作投入、参与意愿、学历是影响医务人员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P<0.05),且上述因素对医务人员生命质量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结论:医务人员生命质量得分不高,执业环境、工作投入、参与意愿是主要影响因素,两种模型各有优劣,二者有机结合使分析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医务人员生命质量决策树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我国医防融合实现路径研究

    袁莎莎陈嘉琦王峥张婧彬...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促进实践中医防融合实现的条件组合路径,为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改革策略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和卫生行政部门官方网站收集医防融合案例,共纳入相关案例35个.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医疗联合体、医防机构职责分工、激励措施和信息化建设四个影响因素对我国医防融合实施的条件组合路径.结果:单变量必要性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四个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水平均小于0.9,表明促进医防融合需要多种要素组合.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三种实践中促进医防融合的可行路径:路径1是医防职责分工、激励措施、信息化建设并存型;路径2是信息化建设主导型路径;路径3是激励导向型路径.结论:医防融合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并利用多要素的组态效应,应尤其注意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作用,并加强医防融合相关激励机制的设计.

    医防融合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条件组态分析

    政策工具和三级预防视角下我国糖尿病防治服务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陈婷周庆誉蒲川胡志...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国糖尿病防治服务政策的内容与不足,为完善中国糖尿病防治服务政策提供建议.方法:从三级预防和政策工具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内容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构建"政策工具类型—三级预防(含服务类别)"二维框架,对国家层面糖尿病防治服务政策条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8份糖尿病防治服务相关政策文件,政策工具维度编码181条,从政策工具维度看,多以强制型政策工具为主,强制型、混合型、自愿型政策工具占比分别为74.6%、19.3%、6.1%,分布具有差异性;从三级预防维度看,各级别预防策略覆盖广泛,三、二、一级预防占比分别为38.7%、36.5%、24.9%,内部子工具有待优化;从服务类别维度看,患者分级与随访管理、健康教育类目居多,疾病基线调查较少,不同类别的防治服务政策工具缺乏针对性.结论:糖尿病政策工具存在结构性失衡,内部子工具使用有待优化,糖尿病不同预防级别分布差异性显著,应提高政策工具精准性,强化糖尿病不同防治服务特性与政策工具的有效结合;优化政策工具结构,重视政策工具与三级预防策略的协同运作.

    糖尿病防治政策工具三级预防二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