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刘曙光

季刊

1674-9677

zgwwxh@hotmail.com

010-84617560

100029

北京市北四环东路高原街甲二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Journal ZHONGGUO WENWU KEXUE YANJIU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题游径:革命文物的新时代活化叙事——以江苏"新四军东进北上"红色旅游线路为例

    郭一飞
    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径"一词来源于西方概念,对此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江苏省率先推进建立的"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户外休闲游憩和研学需求,更能为革命纪念场馆的主阵地——乡村注入新动能.革命文物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建立和不断创新发展,成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新引擎,为构建革命文物新时代话语体系拓宽路径.

    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活化叙事路径

    科学与人文融合视角下的博物馆科普路径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黄斐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是科普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党和国家将科学普及提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强化公共文化机构的科普责任,引导其充分发挥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科普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本文从资源、属性和社会影响力三个方面阐明了博物馆开展科普的特色优势;结合故宫博物院的科普实践案例,分别从"挖掘阐释古代文明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加强文物保护科学的普及广度和深度""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向科普方向转化""以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助力科普创新"四个方面进行路径分析;基于"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加强新时代博物馆科普研究和实践探索贡献积极的方案参考.

    博物馆科普工作科学与人文融合路径研究

    突尼斯合作考古前期法律研究

    王晶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项目前期研究除需梳理遗址所在区域历史、文化、考古情况外,项目所在国考古相关政策法规是国际合作考古项目顺利、高效开展的基础保障之一.作为突尼斯本阿鲁斯古罗马遗址合作考古项目前期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就突尼斯文物立法情况做了梳理分析,对在该国开展考古工作的重点、难点、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做了预判和建议.突尼斯文物考古立法详细规定了考古调查发掘中发现文物、考古结束后的处置、成果发表等工作内容,明确了相应负责机构、程序.考古工作与法律规定的文物保护体系相衔接,可以使遗址在国际合作考古项目结束后得到长续保护,融入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开展前,梳理分析当地考古相关政策法规是国际合作考古能力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国际合作考古突尼斯文物保护管理突尼斯《考古遗产、历史遗产与传统艺术保护法典》文化遗址保护点历史纪念物保护发展规划

    书讯

    22页

    浅谈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为例

    王有为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是当前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难点和薄弱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根据自身实际,将遗址本体预防性保护和必要修复结合起来,初步构建起了以病害勘察、成因机制分析、风险评估、灾害防治、专项监测及日常维护为基本内容和工作框架的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体系,对提高我国土遗址科技保护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考古遗址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故宫养心殿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与分析

    张国庆王方张蕊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养心殿是紫禁城中轴西路的独立院落,以清宫原状形式陈列大量珍贵文物.因经久失修,相当数量的文物出现了病害.为查明文物病害发生原因,对养心殿正殿内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辐射、颗粒物和降尘.经调查:殿内冬季干冷、夏季湿热,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年度和日波动大,且存在空间差异(P<0.05);局部可见光辐射和紫外辐射强,超出了文物保存最高限制;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在不同季节里存在显著差异(P<0.05),PM10冬春季节浓度高,PM2.5冬季最高,其次是夏季.结果表明养心殿内不适宜且不稳定的环境是文物老化的主要原因,并不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养心殿内环境调查为修缮、展览提供了参考,利于保障文物安全,并对研究北方古建筑室内环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紫禁城文物保存环境监测

    多重角色中的展览筹备考察——以故宫博物院的临展(特展)为中心

    李怀玉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业已走过98个春秋,作为博物馆载体的故宫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九十多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朝着世界级博物馆迈进,并赢得了国际范围的持续关注和积极评价,面对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历史发展阶段和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持续推进的广阔前景,文中以故宫博物院的临展(特展)为中心,从展览筹办原则、沉浸式展览、文化热点和文化交流四个方面,阐释了故宫博物院临展(特展)的筹办过程中如何协调明清紫禁城、故宫、故宫博物院以及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地、旅游景区的角色与定位,在打造高质量具有故宫特色的展览以及活化文物利用,讲好故宫展览故事过程中的努力与尝试.

    文化遗产故宫展览

    记录、建构与外化: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空间叙事研究

    张雪儿张鸿李莉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承载着人类社会伤痛记忆的灾害纪念馆,在记录灾害事件、建构灾害记忆和传递精神力量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作为全国唯一森林火灾纪念馆,通过时空交叠和整合要素等方法还原"五·六"火灾事件的全过程和细节侧面.纪念馆使用"幸存地"和"战争"等隐喻,发掘灾害的积极意义,最终在构筑防火意识和发挥红色教育功能方面效果显著,是森林防火和红色教育的主阵地和活教材.但对火灾灾害记忆的刻画未能走出限定区域,协调创伤记忆和抗灾记忆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灾害记忆大兴安岭"五·六"森林火灾纪念馆空间叙事

    传统囊匣功能优化——以清宫冠帽类文物囊匣的研究与制作为例

    张晶晶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物囊匣在文物日常储存、运输中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本文以清宫冠帽类文物囊匣的研究与制作为例,对传统文物囊匣进行创新性的结构设计,改变传统囊匣单侧掀盖式的开合方式.同时,通过对脆弱文物结构分析,配置便于拿取且造型相适的底座,进而减少对文物本体触摸次数,达到避免触碰磨损的目的.囊匣整体的制作依然使用传统技艺,但结合了新型材料的应用,优化了囊匣对文物保存、拿取及展示的功能.

    囊匣冠帽结构保护

    馆藏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巩梦婷韦荃杨娟雷淑...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博物院是收藏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品最多的机构,共计195件(未含白描画稿).通过对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入馆前后的历史信息、保存环境,入馆后的参展情况、保护修复史和文物现状等进行梳理研究,有助于深入认知文物现状,寻找文物本体病害产生的原因,为开展文物科技保护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借助对文物现状和病害的分析对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修复策略提出思考.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历史现状脱粉保护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