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沈中阳

月刊

2095-4352

cccm@em120.com

022-23306917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Journal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9年11月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界权威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以各级、各专业从事危重病急救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及医学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各学科疾病导致的非手术及手术后的急性危重病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系统功能损害或衰竭发病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临床救治方法研究及救治经验。主要栏目包括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指南、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综述、讲座、理论探讨、基层园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CCCM论坛、科研新闻速递、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5G+直升机航空医学救援流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救援防护分会航空救援医学专家共识组韩伟...
    225-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中国航空医学救援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滞后状况,聚焦航空救援通信网络和通信技术不足等关键短板。团队通过 5G技术建立了救援直升机、急救中心与医院之间的高效网络,实现毫秒级速度和实时医学数据传输。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整合急救专家、医疗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议,共同撰写了《5G+直升机航空医学救援流程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共识推荐 5G技术在航空医学救援领域应用推广、在启动航空医学救援时利用 5G技术进行预警和调度,以及在救援现场及飞行过程中使用 5G技术将患者生命体征、高清视频等信息传输至急救中心和接诊医院。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5G技术在航空医学救援中的潜力。该共识旨在规范和指导 5G+直升机医学救援,最终实现患者"登机即入院"的目标。

    5G技术直升机航空医学救援流程专家共识

    危重症的疾病轨迹研究——应用、实例与展望

    汤明慧李逊卢秀兰
    23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迹是指物体在空间中遵循的运动路径,而疾病轨迹作为一种描绘疾病过程随时间演变的方式,具有评估病情、制定治疗策略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意义。危重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对危重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关注日益增加。了解危重症疾病的发展轨迹,有助于促进对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与治疗,避免病程延长,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从而降低危重症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近年来,轨迹建模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危重症疾病的研究,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LGCM)、增长混合模型(GMM)、基于组的轨迹模型(GBTM)、潜在转变分析(LTA)及潜在类别分析(LCA)等。本文围绕疾病轨迹的定义、轨迹建模方法及其在危重症疾病研究中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

    疾病轨迹轨迹模型危重症应用预后

    应激诱导蛋白Sestrin2对脂多糖诱发树突状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吴梦瑶姚人骐段昱王陆...
    237-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激诱导蛋白Sestrin2(SESN2)对脂多糖(LPS)联合泛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诱导小鼠树突状细胞(DC)坏死性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至第 3~10 代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系DC2。4 给予LPS刺激 0、6、12、24 h,并按照刺激时间点进行分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SESN2 蛋白表达水平。将过表达空载慢病毒(NC)、SESN2 基因过表达RNA序列慢病毒(SESN2 LV-RNA)、小干扰空载慢病毒(NS)以及SESN2 基因小干扰RNA序列慢病毒(SESN2 siRNA)分别转染至DC2。4 细胞中,转染后 72 h,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荧光表达改变。各转染组细胞给予LPS刺激 24 h,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并培养 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SESN2蛋白表达水平;给予LPS+zVAD刺激 24 h,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给予PBS并培养 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磷酸化MLKL(p-MLKL)蛋白表达水平,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MLKL变化及阳性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染色检测坏死性凋亡细胞比例。结果 与LPS刺激 0h组相比,LPS刺激 24h组细胞SESN2 蛋白表达明显升高,故将 24h作为后续实验LPS刺激时间点。成功转染慢病毒后培养 24 h,SESN2 siRNA+LPS+zVAD组细胞MLKL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NS+LPS+zVAD组;SESN2 LV-RNA+LPS+zVAD组细胞MLKL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NC+LPS+zVAD组;且NS+LPS+zVAD组和NC+LPS+zVAD组MLKL磷酸化水平分别高于NS+PBS组、NC+PBS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各组细胞p-MLKL蛋白荧光表达数量及荧光强度变化趋势与上述结果一致。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染色检测结果均显示,SESN2 siRNA+LPS+zVAD组坏死性凋亡细胞比例明显高于NS+LPS+zVAD组[流式细胞术:(30。800±1。153)%比(20。800±1。114)%,Hoechst染色:(75。267±0。451)%比(46。267±3。371)%,均P<0。05],提示敲减SESN2表达可以进一步加剧细胞坏死性凋亡发生;SESN2 LV-RNA+LPS+zVAD组坏死性凋亡细胞比例明显低于NC+LPS+zVAD组[流式细胞术:(7。160±0。669)%比(19。240±2。322)%,Hoechst染色:(32。433±3。113)%比(48。567±4。128)%,均P<0。05],提示过表达SESN2 可以逆转上述改变。结论 SESN2 对于脓毒症状态下DC坏死性凋亡具有明显抑制效应,干预SESN2 有助于调节脓毒症时DC介导免疫反应进程。

    应激诱导蛋白Sestrin2坏死性凋亡脓毒症树突状细胞免疫反应

    基于液体复苏完成时间及液体负平衡量建立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钱际银张晶
    24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液体复苏完成时间及液体负平衡量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尝试构建基于液体复苏完成时间及液体负平衡量的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无锡市人民医院 2020 年 4 月至 2023 年 4 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感染部位)、入院时病理学指标、入院时与液体复苏24h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差值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差值,以及液体复苏完成时间和液体负平衡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查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度和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 96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38例,存活58例。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入院时与液体复苏24h后APACHEⅡ评分差值、SOFA评分差值及 1~3 h完成液体复苏比例、每日液体负平衡量-500~-250 mL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液体复苏完成时间是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26。285,95%可信区间(95%CI)为 9。984~76。902,P<0。05],入院时与液体复苏 24h后APACHEⅡ评分差值(OR=0。045,95%CI为 0。015~0。131)、SOFA评分差值(OR=0。056,95%CI为 0。019~0。165)和液体负平衡量(OR=0。043,95%CI为 0。015~0。127)是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均P<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 0。681(95%CI为 0。596~0。924),表明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度良好。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敏感度为 83。7%,特异度为 97。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931(95%CI为 0。846~0。985),表明模型预测效能较好。结论 液体复苏完成时间和液体负平衡量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有关,且列线图模型有助于提高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甄别。

    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负平衡量列线图预测模型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各项衍生指标预测脓毒症患者转归效能的Meta分析

    李雯赵志伶周庆涛葛庆岗...
    249-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性回顾评估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各项衍生指标在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方面的预测效能。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3 个数据库中检索关于脓毒症、SOFA评分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 2023 年 2 月。主要结局指标包括 28d病死率、30d病死率、院内病死率、重症监护病房(ICU)病死率和远期病死率。由 2 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5、Meta-DiSc及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Deek漏斗图评估纳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40篇文献,包含51项试验研究。其中英文文献32篇,中文文献8篇;前瞻性研究17项,回顾性研究34项;初始SOFA相关研究 38 项,SOFA评分变化值(ΔSOFA)相关研究 9 项;共纳入 59 962 例患者。① 初始SOFA、ΔSOFA预测脓毒症患者转归的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73、0。787(Z=0。115,P>0。05),表明两种指标在预测脓毒症患者转归效能方面无明显差异。②亚组分析中,因文献篇数限制,将28d病死率与30d病死率合并讨论,ΔSOFA对 28d或 30d病死率的预测效能明显高于初始SOFA(AUC分别为 0。854、0。787,Z=2。603,P≤0。01)。③ΔSOFA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院内病死率、ICU病死率及远期病死率方面的研究较少;初始SOFA预测上述研究终点的AUC分别为:ICU病死率(0。814)>28 d或 30d病死率(0。787)>院内病死率(0。697)>远期病死率(0。646)。④非汉族来源脓毒症患者的初始SOFA和ΔSOFA预测转归效能好且两者间无明显差异(AUC分别为 0。766、0。811),但其ΔSOFA预测转归的合并敏感度较高(92%)。⑤前瞻性研究中,初始SOFA对脓毒症患者转归的预测效能较好(AUC为 0。804,合并敏感度为 64%),ΔSOFA预测脓毒症患者转归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初始SOFA(78%比 64%)。漏斗图结果显示,所纳入的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ΔSOFA在预测脓毒症患者短期(28d或 30d)病死率方面有相对较高的诊断效能。

    脓毒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病死率

    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海水淹溺肺水肿患者中的应用

    宣琦吕喆陈青松陈洁...
    256-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海水淹溺肺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基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淹溺Utstein数据库,收集 2019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海水淹溺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通气方式的不同分为NPPV组和HFN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7d 气管插管率、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乳酸)、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氧疗舒适度。结果 共纳入 54 例患者,其中NPPV组 21 例,HFNC组 3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意识状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NPPV组比较,HFNC组 7d内行气管插管率明显降低[24。2%(8/33)比 33。3%(7/2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且HFNC组PaO2、SaO2、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NPPV组[PaO2(mmHg,1 mmHg≈0。133 kPa):93。56±6。37 比 82。14±6。25,SaO2:1。02±0。09 比 0。95±0。11,收缩压(mmHg):117。37±8。43 比 110。42±8。38,舒张压(mmHg):79。43±7。61 比 72。21±4。32,平均动脉压(mmHg):92。34±6。32比 85。12±5。38],PaCO2、心率和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低于NPPV组[PaCO2(mmHg):34。26±5。63 比 37。24±6。22,心率(次/min):73。38±7。56 比 86。25±5。41,血乳酸(mmol/L):1。38±0。36 比 2。25±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HFNC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NPPV组(d:13。30±2。38 比 16。27±4。26),氧疗舒适率明显高于NPPV组[66。7%(22/33)比 42。9%(9/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FNC可改善海水淹溺肺水肿患者的动脉氧合情况,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气管插管率,缩短ICU住院时间,提高氧疗舒适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经鼻高流量氧疗海水淹溺肺水肿无创正压通气疗效

    氦氧机械通气对肺炎患者病变肺段炎症反应及膈肌功能的影响

    任德才周丽丽郑承庆谢善敏...
    260-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氦氧机械通气对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停机困难患者的病变肺段炎症反应及膈肌功能的临床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2 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平潭分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 40 例因肺炎所致ARDS需气管插管的停机困难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氮氧通气组和氦氧通气组,每组20例。氮氧通气组给予60%氮气、40%氧气通气治疗,氦氧通气组给予 60%氦气、40%氧气通气治疗。收集各组患者通气治疗 0、1、2、3 h肺机械通气参数[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潮气量(VT)、每分钟通气量(MV)]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在通气治疗前及治疗 3h后,检测患者病变肺段肺泡上皮细胞衬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量膈肌运动幅度和膈肌厚度变化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氧合指数、血清CRP、血清降钙素原(PCT)、体温、血肌酐(SCr)、丙氨酸转氨酶(ALT)、空腹血糖(FPG)、血红蛋白(Hb)以及心脏和肺部基础疾病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控制VT和SpO2 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氦氧通气组通气 1h气道压即较通气前明显下降[Ppeak(cmH2O,1 cmH2O≈0。098 kPa):22。80±4。47 比 28。00±5。07,Pplat(cmH2O):19。15±3。90 比 23。20±3。81,均P<0。05],而氮氧通气组通气 1h气道压较通气前明显上升[Ppeak(cmH2O):22。35±2。13 比 19。75±1。94,Pplat(cmH2O):18。50±1。70 比 16。50±1。88,均P<0。05]。氮氧通气组通气前后病变肺段肺泡上皮细胞衬液CRP和IL-6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氦氧通气组通气后上述指标水平均较通气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氮氧通气组[CRP(mg/L):10。15(6。39,15。84)比 16。10(11。63,18。66),IL-6(μg/L):1。15(0。78,1。86)比 2。67(1。67,4。85),均P<0。05]。氮氧通气组通气前后膈肌运动幅度和膈肌厚度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氦氧通气组通气后上述指标均较通气前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氮氧通气组[膈肌运动幅度(cm):1。93(1。69,2。20)比 1。34(1。22,1。83),膈肌厚度变化率:(48。22±8。61)%比(33。29±11。04)%,均P<0。05]。结论 氦氧机械通气可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压,减轻病变肺段炎症反应,改善呼吸肌功能,有望成为重症肺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

    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氦氧机械通气炎症因子膈肌功能

    心电动力学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

    龚秀冰顾亚楠蒋湘粤窦清理...
    26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由心电图(ECG)数据通过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学习获得的心电动力学图(CDG)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 2021 年 10 月至2022 年 9 月于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以胸痛为主要首发症状的患者,根据出院诊断结果分为ACS组和非ACS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管粥样硬化病史;记录患者入急诊科后首份 12 导联ECG,对其进行心电动力学分析生成CDG。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DG及ECG对ACS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早期诊断价值,计算敏感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 95%可信区间(95%CI)。观察并分析 3 例ECG正常的ACS患者的CDG和冠脉造影结果;对ECG正常但CDG阳性的非ACS患者进行 30d心血管不良事件随访。结果 共纳入 384 例胸痛患者,其中ACS患者 169 例,非ACS患者 215 例。ACS组男性比例(87。0%比53。0%)、吸烟史比例(37。9%比 12。1%)及高血压(46。2%比 22。3%)、糖尿病(24。3%比 7。9%)、高脂血症(55。0%比 14。0%)、血管粥样硬化病史比例(22。5%比 2。3%)均明显高于非ACS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CDG诊断ACS的AUC高于ECG[AUC(95%CI):0。88(0。66~0。76)比 0。71(0。84~0。92)],敏感度分别为 92。8%、78。6%,特异度分别为 83。3%、64。2%;CDG诊断NSTE-ACS的AUC高于ECG[AUC(95%CI):0。85(0。80~0。90)比 0。63(0。56~0。69)],敏感度分别为 87。1%、61。3%、特异度分别为 83。3%、64。2%。3 例ECG正常的ACS患者的CDG均呈散乱无序状态,冠脉造影检查均提示冠脉主要分支存在≥70%的狭窄。215 例非ACS患者中,有 20 例ECG正常但CDG表现为阳性的患者,随访结果显示,其中有 3 例在 30d内发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2 例在 30d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结论 CDG在早期诊断ACS患者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有望成为急诊科早期诊断ACS的重要手段。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动力学图神经网络学习人工智能心电图

    院外心搏骤停老年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芮张思森
    273-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基于Utstein模式统计的院前急救数据库,收集 2016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郑州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接诊的OHC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心搏骤停(CA)病因、是否有旁观者心肺复苏(CPR)、急救反应时间、初始心律、通气方式、是否使用肾上腺素、是否除颤、是否ROSC。按照年龄是否≥60 岁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急救反应时间与ROSC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患者ROSC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 3 429 例成人OHCA患者,包括老年患者 2 105 例(61。39%),中青年患者 1 324 例(38。61%)。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女性占比、非心源性病因比例、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的比例更高,急救反应时间更短,除颤比例、气管插管比例及ROSC成功率更低(均P<0。05)。其中,老年男性患者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男性患者(P<0。05);老年女性患者非心源性病因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女性患者,且除颤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女性患者(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与老年男性患者ROSC的关联性较强[优势比(OR)=0。126,95%可信区间(95%CI)为 0。045~0。352,P<0。05]。老年患者急救反应时间与ROSC关系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虽然老年患者各急救反应时间与ROSC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急救反应时间在 10 min内有利于老年患者ROSC。结论 年龄≥60 岁的老年OHCA患者ROSC成功率很低。虽然老年患者CPR相关指标与中青年患者差异较大,但存在性别差异,老年男性患者与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的关联性较强,老年女性患者非心源性疾病导致的OHCA更多,且可除颤心律更少。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增加旁观者CPR可能对老年患者更有益处。

    院外心搏骤停老年人自主循环恢复心肺复苏

    重症住院患者的默认姑息治疗咨询——一项实用的聚类随机对照试验

    蒋佳维
    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