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沈中阳

月刊

2095-4352

cccm@em120.com

022-23306917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Journal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9年11月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界权威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以各级、各专业从事危重病急救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及医学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各学科疾病导致的非手术及手术后的急性危重病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系统功能损害或衰竭发病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临床救治方法研究及救治经验。主要栏目包括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指南、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综述、讲座、理论探讨、基层园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CCCM论坛、科研新闻速递、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经过广告审批后的广告中存在不规范医学名词术语未予更改的声明

    733页

    甲状腺功能障碍与脓毒症之间的因果关系:一项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原佳雯王德祥杭宇豪陆沁云...
    734-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讨甲状腺功能障碍与脓毒症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选择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集,以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作为暴露因素、脓毒症作为结局因素,筛选与甲状腺功能障碍强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遗传变异工具变量(IV).采用双向两样本MR方法,以逆方差加权法(IVW)为主要分析方法,分析甲状腺功能障碍与脓毒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MR Egger回归截距检验评估SNP的水平多效性;采用"leave-one-out"检验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反向MR方法验证因果关系的稳健性.结果 以满足MR三大假设为筛选条件,最终从GWAS数据集中获得 101 个与甲减强相关的SNP,10 个与甲亢强相关的SNP.采用IVW方法进行MR分析,结果显示,甲减人群脓毒症的发生风险为非甲减人群的2.293倍[优势比(OR)=2.293,95%可信区间(95%CI)为1.199~4.382,P=0.012];而甲亢人群与非甲亢人群脓毒症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49,95%CI为0.999~1.100,P=0.560).MR Egger回归截距检验提示纳入的SNP不存在水平多效性,MR-PRESSO检验未发现离群值;敏感性分析提示MR结果稳健.反向MR分析结果显示,甲减与脓毒症之间无反向因果关系(OR=0.996,95%CI为0.988~1.004,P=0.338),进一步证实MR分析结果稳健.结论 通过双向两样本MR分析发现,甲减可促进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但甲亢与脓毒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脓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

    一种新型膈肌移动度测量方法的验证研究:经相控阵探头评估肝肾及脾肾切面膈肌移动度

    马军宇翟姗姗孙晓丛李晨...
    740-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经肝肾/脾肾切面超声测量膈肌移动度(DE)作为评估膈肌功能新方法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 通过招募方式纳入 12 名健康受试者.每位受试者均由 4 名不同经验水平的操作者分别采用传统方法(肝下/脾下切面)和新方法(肝肾/脾肾切面)测量DE,其中2名有经验的操作者为重症临床医师,膈肌超声操作大于 50 例;另外 2 名无经验的操作者为呼吸治疗师,膈肌超声操作小于 10 例,均接受 2h理论及操作培训,考核通过后再开始试验操作.操作者首先应用传统方法,采用 1.5~6.0 MHz凸阵探头,选择M超模式,将取样线垂直于膈肌置于移动度最大处,于受试者平静呼吸时测量肝下/脾下切面DE;然后应用新型测量方法,采用1.6~4.5 MHz相控阵探头,经腋中线观察膈肌沿头尾方向的移动情况,选择解剖M超模式,将取样线垂直于膈肌置于肾脏中点水平,于受试者平静呼吸时测量肝肾/脾肾切面DE.肝下及肝肾切面用于评估右侧膈肌,脾下及脾肾切面用于评估左侧膈肌.采用Deming法对不同切面测量的DE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Bland-Altman法进行一致性分析,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界限定义为不存在固定偏倚和比例偏倚,且测量值之间差异的2个标准差小于测量值平均值的40%,即%一致性界限=测量值之间差异的2个标准差/测量值平均值×100%.结果 4 名操作者分别对 12 名受试者进行 4 个切面DE的图像扫查,其中肝肾切面及脾肾切面DE获取率均高达 100%(48/48),肝下切面次之[91.7%(44/48)],脾下切面最低[66.7%(32/48)],提示对于左侧膈肌的评估,脾肾切面DE获取率显著高于传统脾下切面(P<0.01).总体测量结果显示,新方法经肝肾切面与脾肾切面测量的D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1.64±0.10 比 1.55±0.14,P>0.05),且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经肝下切面和脾下切面测量的DE(cm:肝肾切面比肝下切面为 1.64±0.10 比 1.44±0.09,脾肾切面比脾下切面为 1.55±0.14 比1.09±0.14,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肝肾切面与脾肾切面、肝下切面与肝肾切面、肝下切面与脾肾切面测量的DE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62、0.59、0.42,均P<0.01);一致性分析显示,肝肾切面与脾肾切面、肝下切面与肝肾切面测量的DE一致性均较好(%一致性界限均<40%),而脾下切面与其他3个切面测量的DE均不相关,且不存在一致性(%一致性界限均>40%).4名操作者在肝下切面、脾下切面、肝肾切面和脾肾切面测量的D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m:肝下切面分别为 1.49±0.34、1.44±0.37、1.43±0.30、1.40±0.27,脾下切面分别为 1.10±0.36、1.05±0.18、1.09±0.22、1.06±0.26,肝肾切面分别为 1.67±0.43、1.57±0.34、1.63±0.32、1.66±0.36,脾肾切面分别为 1.45±0.33、1.48±0.34、1.50±0.24、1.65±0.26,均P>0.05);根据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界限范围,4名操作者在4个切面测量的DE一致性均较好(%一致性界限均<40%).结论 经肝肾/脾肾切面测量DE是一种准确、可重复性好、获取率高的新方法,可作为传统经肝下/脾下切面测量DE的替代方法.

    膈肌超声膈肌功能膈肌移动度新方法

    机械通气ICU获得性衰弱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孙瑞祥江海娇汪君余金甜...
    745-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循证的方法整合机械通气ICU获得性衰弱(ICU-AW)患者早期康复的最佳证据,为机械通气ICU-AW患者早期运动治疗规范化评估和干预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美国胸科协会(ATS)临床实践指南、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国际指南协作网(GIN)、加拿大医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文库(CMACPGL)、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临床顾问、苏格兰校际指南网(SIGN)、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美国国立指南网(NGC)、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护理和辅助医学文献累积索引(CINAHL)、UM图书馆数据库、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数据库、新西兰指南研究网(NZGG)、中国医脉通指南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中英文数据库、专业团队网站和指南网站有关机械通气ICU-AW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专家共识、指南、随机对照试验(RCT)、系统评价等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完成文献检索、筛选、评估、提取信息,并交叉核对,同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系统评价5篇、专家共识4篇、RCT 7篇,整体证据等级均较高,均纳入分析.最终归纳总结为以评估筛查、运动安全标准、注意事项、运动时间的设定、运动强度、运动次序、运动内容推荐为核心的七大方面、32条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机械通气ICU-AW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可为此类患者早期运动康复规范化评估和干预提供循证依据;ICU医疗从业者需结合实际临床环境、患者个体差异和康复目标,为预防机械通气患者ICU-AW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ICU获得性衰弱早期康复证据总结循证

    预防无创正压通气患者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循证护理实践

    李桂霞刘先锋郑静
    753-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知识转化理论模式(KTA)开展无创正压通气(NPPV)患者鼻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与护理的循证实践,并探讨其效果.方法 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成立循证实践小组,提出临床问题,从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文献获取相关证据,并将证据引入临床情景,制定循证实践方案,通过对医护人员和NPPV患者进行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与促进因素,并从组织层面、实践者层面、患者层面进行临床实践变革,构建最佳证据应用策略.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外重症监护病房(CSICU)医护人员,以及2023 年 10 月 1 日至 11 月 15 日(循证实践前)和 11 月 16 日至 12 月 31 日(循证实践后)收治的N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比较循证实践前后患者NPPV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医护人员审查指标执行率和知信行得分,以及患者的依从性与舒适度.结果 共纳入 52 名医护人员,年龄(28.54±6.50)岁,工作年限 3.00(1.00,12.75)年;博士学历 2 名(占 3.85%),硕士学历 4 名(占 7.69%),本科学历 46 名(占 88.46%);高级职称 2 名(占 3.85%),中级职称 17 名(占 32.69%),初级职称 33 名(占 63.46%).循证护理实践前后各收集患者问卷 50 份;循证实践前后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呼吸机使用时间、24h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循证实践前比较,开展相应循证护理实践后,患者NPPV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由16.00%(8/50)下降至 4.00%(2/50,P<0.05),医护人员审查指标总体执行率从 79.73%提高到 94.08%(P<0.01),且知信行总分明显提高(分:141.96±13.88 比 114.65±19.72,P<0.05),患者依从性和舒适度均明显改善[依从性评分(分):4.60±0.99 比 5.82±1.42,舒适度评分(分):4.10±1.63 比 6.92±2.33,均P<0.05].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获得预防NPPV患者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相关证据可指导临床实践,明显降低了此类患者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和知信行得分,并提升了患者对NPPV的依从性与舒适度.

    无创正压通气鼻面部压力性损伤最佳证据知识转化理论循证护理实践

    中长导管在血管加压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郭润玲吴建华任小英郭朝利...
    760-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对照研究,选择 2022 年 6 月至 2023 年 6 月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 88 例使用血管加压药的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6月至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PICC组,2023年1月至6月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中长导管组.两组患者均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管,均选择肘窝与腋窝之间中间 1/3 部位,所用导管型号均为 5Fr双腔.放置导管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直到移除导管、死亡或 30d(以先到者为准).以美国输液护理协会(INS)修订的《静脉治疗实践标准》为标准,结合前期预试验结果,对两组患者导管不全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静脉炎、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穿刺点渗液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置管后观察期间均无CRBSI或静脉炎发生;两组各有 1 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渗液[均为 2.27%(1/44)];中长导管组导管不全堵塞、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导管不全堵塞:4.55%(2/44)比6.82%(3/44),拔管时导管内血栓:0%(0/44)比2.27%(1/44),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0%(0/44)比4.55%(2/44)],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6.82%(3/44)比15.91%(7/44),P<0.01].结论 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可减少RICU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中心静脉插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中长导管血管加压药临床应用

    一种适用于转运患者的血液透析机设计与应用

    贾贵阳刘国跃钱明江陈武...
    764-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液净化是抢救危重病患者的常用技术之一,用于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慢性肾损伤及多种危重疾病的肾脏替代治疗(RRT),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人工管路将人体血液引流到各种透析器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物质交换,清除患者体内有害物质及部分代谢产物,再将净化后的血液输回人体,从而维持患者内环境相对稳定.目前临床已有不同型号血液透析机,但存在笨重且无法移动、散热方式单一等不足,均不能满足转运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为此,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发了一种血液透析机,适用于患者转运过程中的血液透析治疗,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0 1 0864737.3).该血液透析机由血液透析机主体及移动车两部分组成.血液透析机主体置于移动车内的底部,在血液透析机主体周围设有带固定气囊的保护筒,固定气囊通过管路连接至空气储存罐,空气储存罐通过控制阀与文丘里管相连,文丘里管喉部与消毒液箱及降温水箱相连,文丘里管出口端与透析机主体内部的散热管及置于顶部的喷头相连.通过加装移动车并设计气囊及保护筒,使血液透析机适用于患者转运过程中的血液透析治疗;通过设计散热管,可对透析机主体进行散热,降低透析机主体内部温度,使透析机在风扇损坏时仍可工作;通过设计喷头,方便对血液透析机主体屏幕及控制按键进行自动消毒,降低医护人员在操作中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透析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该血液透析机使用方便、安全,工作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转运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值得推广.

    血液透析机移动车转运散热设计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767页

    细胞焦亡在脓毒症凝血障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陈睿驰卢尧文爱清
    768-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脓毒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感染疾病,其伴随的凝血功能障碍可以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病死率显著升高.细胞焦亡是一种由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1(caspase-1)介导的经典途径、caspase-4/caspase-5/caspase-11 介导的非经典途径及效应分子GSDM(一种与焦亡相关的保守蛋白)家族成员共同导致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对于脓毒症凝血障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细胞焦亡导致的细胞质膜孔形成、细胞肿胀、质膜破裂、含有促凝活性内容物的释放和活性增强,促进了脓毒症系统性凝血激活及DIC的发展.因此,探讨细胞焦亡在脓毒症凝血障碍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对于脓毒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细胞焦亡和脓毒症凝血障碍机制,以及细胞焦亡在脓毒症凝血障碍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细胞焦亡脓毒症凝血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肠道菌群失调与脓毒性心肌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杨佳艳於江泉郑瑞强
    774-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脓毒症是指由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性心肌病(SICM)作为脓毒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是一种与心肌缺血无关的急性可逆性心功能障碍综合征,影响脓毒症的转归及预后.肠道菌群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系统,已经有研究证实其参与了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进展,同时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也相关.然而,目前针对肠道菌群与SICM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目前有关肠道菌群与SICM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SICM提供新的思路.

    脓毒症脓毒症心肌病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