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经肝肾/脾肾切面超声测量膈肌移动度(DE)作为评估膈肌功能新方法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 通过招募方式纳入 12 名健康受试者.每位受试者均由 4 名不同经验水平的操作者分别采用传统方法(肝下/脾下切面)和新方法(肝肾/脾肾切面)测量DE,其中2名有经验的操作者为重症临床医师,膈肌超声操作大于 50 例;另外 2 名无经验的操作者为呼吸治疗师,膈肌超声操作小于 10 例,均接受 2h理论及操作培训,考核通过后再开始试验操作.操作者首先应用传统方法,采用 1.5~6.0 MHz凸阵探头,选择M超模式,将取样线垂直于膈肌置于移动度最大处,于受试者平静呼吸时测量肝下/脾下切面DE;然后应用新型测量方法,采用1.6~4.5 MHz相控阵探头,经腋中线观察膈肌沿头尾方向的移动情况,选择解剖M超模式,将取样线垂直于膈肌置于肾脏中点水平,于受试者平静呼吸时测量肝肾/脾肾切面DE.肝下及肝肾切面用于评估右侧膈肌,脾下及脾肾切面用于评估左侧膈肌.采用Deming法对不同切面测量的DE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Bland-Altman法进行一致性分析,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界限定义为不存在固定偏倚和比例偏倚,且测量值之间差异的2个标准差小于测量值平均值的40%,即%一致性界限=测量值之间差异的2个标准差/测量值平均值×100%.结果 4 名操作者分别对 12 名受试者进行 4 个切面DE的图像扫查,其中肝肾切面及脾肾切面DE获取率均高达 100%(48/48),肝下切面次之[91.7%(44/48)],脾下切面最低[66.7%(32/48)],提示对于左侧膈肌的评估,脾肾切面DE获取率显著高于传统脾下切面(P<0.01).总体测量结果显示,新方法经肝肾切面与脾肾切面测量的D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1.64±0.10 比 1.55±0.14,P>0.05),且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经肝下切面和脾下切面测量的DE(cm:肝肾切面比肝下切面为 1.64±0.10 比 1.44±0.09,脾肾切面比脾下切面为 1.55±0.14 比1.09±0.14,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肝肾切面与脾肾切面、肝下切面与肝肾切面、肝下切面与脾肾切面测量的DE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62、0.59、0.42,均P<0.01);一致性分析显示,肝肾切面与脾肾切面、肝下切面与肝肾切面测量的DE一致性均较好(%一致性界限均<40%),而脾下切面与其他3个切面测量的DE均不相关,且不存在一致性(%一致性界限均>40%).4名操作者在肝下切面、脾下切面、肝肾切面和脾肾切面测量的D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m:肝下切面分别为 1.49±0.34、1.44±0.37、1.43±0.30、1.40±0.27,脾下切面分别为 1.10±0.36、1.05±0.18、1.09±0.22、1.06±0.26,肝肾切面分别为 1.67±0.43、1.57±0.34、1.63±0.32、1.66±0.36,脾肾切面分别为 1.45±0.33、1.48±0.34、1.50±0.24、1.65±0.26,均P>0.05);根据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界限范围,4名操作者在4个切面测量的DE一致性均较好(%一致性界限均<40%).结论 经肝肾/脾肾切面测量DE是一种准确、可重复性好、获取率高的新方法,可作为传统经肝下/脾下切面测量DE的替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