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西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西部
中国西部

赵华文

旬刊

1008-0694

TGX@westernchina1992.com

028-80909999 80906666

610023

成都市晨辉北路1号中国西部楼

中国西部/Journal West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为西部十二省区外界联办的区域性的大型对内对外宣传刊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地区特色和浓郁的西部韵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进一步深化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孙飞雷海
    1-5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同发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鲁保林张林
    6-11页

    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罗皓文陈驰
    12-15页

    数字金融赋能京津冀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

    刘立军黄毅博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字金融则对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数字金融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作用机理和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京津冀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最大,且数字金融对河北省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为加快京津冀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需深化拓展"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协同创新模式,因地制宜提供金融支持,推进创新与示范项目建设。

    数字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京津冀

    区域协同立法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文砚章张平祥陈明红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协同立法能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但现实中因负外部性和法律供给不足的问题,地方立法机关推进区域协同立法积极性并不高。文章探析了区域协同立法的理论与制度基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立法为例,分析了其在立法文本、工作机制以及改革协调性等方面的现实挑战,认为合作协议约束力弱、立法规划优先级错位、协同模式松散是其主要困境。据此,提出推进协同立法应当以发展规划为指导,通过推进综合立法、编制中长期协同立法规划、完善工作机制、支持区域内多层级协同等方式,激发区域协同立法动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同立法区域法治区域协调发展

    逻辑关联及效能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相对贫困治理

    王伯承纪文昊刘丹
    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乡村振兴的"后扶贫时代",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我国反贫困事业开始了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特别是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指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农村综合改革和相对贫困治理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关联和耦合关系,那么二者的契合性如何体现,值得深入探究。自然环境及其历史遗留、已脱贫人口固有的生产生活观念、国家战略与政策的阶段性转换,使得相对贫困的潜在风险依旧长期存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综合改革需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关于发展变化着的贫困问题的解读,跨越低层次数据脱贫的陷阱,实现"反贫"向"反'返贫'"和共同富裕的治理逻辑转变,最终把我国反贫困事业过渡到发展成果共享、物质和精神双重"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上来。

    乡村振兴农村综合改革相对贫困贫困治理共同富裕

    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基于"禀赋—结构—运行"分析框架

    王园园高静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结合新结构环境经济学和生态资源资产化理论,从发展基础、架构、路径三个层面,构建"禀赋—结构—运行"分析框架,考察了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农地分布零散,资本要素投入不足;农户生产兼业化,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农民联结松散化,生态资源价值难量化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县域经济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因地制宜开发自然资源,拓展利用社会投资;提升农民生存保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保护农民权益的组织化建设,强化生态资源的量化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

    中西部地区农业规模化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生态资源价值化

    农户非农就业会影响农地抛荒吗?

    杨延申祖群徐茜茜张立中...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地抛荒会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分析了农户非农就业对农地抛荒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户非农就业会显著提高农地抛荒比例;(2)采用机耕服务能有效抑制农户非农就业对农地抛荒的促进作用;(3)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的心理偏好在农户非农就业对农地抛荒的传导机制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4)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区,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农户非农就业对农地抛荒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还提出了缓解农地抛荒的政策建议。

    非农就业农地抛荒调节效应中介效应

    我国环保民间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成本分担研究

    任洪涛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在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时仍存在着诉讼成本高、资金匮乏等问题,使得不少环保民间组织因成本分担难题空有"一腔热血"但参与度却远不及预期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实践中,呈现出案件受理费收费标准不一、环保民间组织资金不足、诉讼成本转移机制欠缺、司法救助适用范围狭窄等现实困境。鉴于此,提出通过变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费用标准、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激励机制、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援助制度、增设环境公益诉讼保险制度等,以期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成本分担制度的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保民间组织成本分担

    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逻辑与经验启示——基于105份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

    林素絮蔡丽琴林欣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当前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文章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为研究对象,借助Nvivo12软件对2015-2022年105份政策文本标题、关键词、内容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政策通过构筑基础设施支撑、提供产业支持体系、配套支持体系以及技术人才支持实现我国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数字经济在促进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新形态就业服务保障不足、劳动者数字素养低等问题。基于此,未来应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共享,完善新就业形态的公共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数字技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数字经济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逻辑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