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南大学;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南大学;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张阳德

旬刊

1005-8982

zgxdyx@cen-cn.com

0731-84327993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相关的科技新理念、新成果、新技术等研究论文和医学管理方面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清microRNA-27a、核因子-κB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的关系

    刘滢王静赵超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microRNA-27a(miR-27a)、核因子-κB(NF-κB)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枣庄市立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6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后2周评估疗效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miR-27a、NF-κB水平,筛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miR-27a、NF-κB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结果 16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显效62例,有效78例,无效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家族史、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颈宽、动脉瘤位置、发病至介入栓塞治疗时间、Hunt-Hess分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合酶及内皮素-1比较,经x2/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患者颅脑CT FisherⅢ~Ⅳ级占比高于有效组(P<0.05),NF-κB、miR-27a相对表达量高于有效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脑CT Fisher分级[(OR)=4.513(95%CI:1.801,11.304)]、NF-κB相对表达量[(OR)=4.406(95%CI:1.759,11.036)]和miR-27a相对表达量[(OR)=4.491(95%CI:1.793,11.248)]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7a、NF-κB和联合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的敏感性分别为 67.9%(95%CI:0.541,0.759)、60.3%(95%CI:0.529,0.714)、72.5%(95%CI:0.641,0.816),特异性分别为 77.1%(95%CI:0.681,0.863)、84.2%(95%CI:0.752,0.937)、96.1%(95%CI:0.814,0.99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46(95%CI:0.631,0.854)、0.735(95%CI:0.629,0.851)、0.851(95%CI:0.772,0.958).结论 血清miR-27a和NF-κB的异常表达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疗效反应相关.联合检测血清miR-27a与NF-κB可提高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术microRNA-27a核因子-κB疗效

    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颅内压增高风险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张汉夫张立罗国刚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颅内压(ICP)增高风险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根据是否出现ICP增高将患者分为ICP增高组(63例)和非ICP增高组(39例).通过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神经功能评分及治疗情况,利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CP增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使用Bootstrap方法进行1 000次重复采样以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ICP增高组年龄大于非ICP增高组,体温、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均低于非ICP增高组(P<0.05),心率、合并高血压、脑梗死面积≥2 cm2、收缩压、舒张压、IC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里士满躁动-镇静评分、呕吐占比、脑水肿占比和脑电频率变慢占比均高于非ICP增高组(P<0.05),入院延迟时间长于非ICP增高组(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神志清醒、瞳孔异常、颅内感染、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CO2[(OR)=0.792(95%CI:0.673,0.933)]、ICP[(OR)=1.061(95%CI:1.026,1.097)]、NIHSS 评分[(OR)=1.231(95%CI:1.073,1.413)]、呕吐[(OR)=6.220(95%CI:1.086,36.639)]、脑水肿[(OR)=39.888(95%CI:4.865,327.050)]、入院延迟时间[(OR)=6.517(95%CI:1.661,25.574)]均是ICP增高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预测ICP增高的曲线下面积为0.989(95%CI:0.976,1.000),约登指数为0.911,敏感性为93.7%(95%CI:0.845,0.985),特异性为97.4%(95%CI:0.917,1.000),表明模型有较好的区分能力.校准曲线和Bootstrap法的自校验均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和一致性.结论 构建的模型能有效预测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ICP增高的风险.这一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压增高预测模型验证梗死体积

    SIRT1/NF-κB信号通路与脑梗死后认知障碍风险及认知障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雷延成张品元樊青俐王进鹏...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与脑梗死后认知障碍风险及认知障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评分27~30分的患者作为认知正常组(86例)、MMSE评分≤ 26分的患者作为认知障碍组(67例).比较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MMSE评分;检测患者SIRT1、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Pearson法分析SIRT1、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与MoCA评分和MMSE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RT1、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预测认知功能障碍的价值.结果 认知障碍组MMSE评分各项目得分及总分均低于认知正常组(P<0.05).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各项目得分及总分均低于认知正常组(P<0.05).认知障碍组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认知正常组,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重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中度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0.05),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低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0.05),重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中度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0.05),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高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0.05).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与MoCA评分和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97和0.532,均P<0.05),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与MoCA评分和MMSE评分呈负相关(r=-0.518和-0.552,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SIRT1、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单独及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95%CI:0.749,0.901)、0.897(95%CI:0.826,0.968)、0.948(95%CI:0.916,0.980),敏感性分别为 73.1%(95%CI:0.674,0.852)、83.6%(95%CI:0.788,0.949)、88.1%(95%CI:0.835,0.918),特异性分别为 75.6%(95%CI:0.648,0.842)、80.2%(95%CI:0.755,0.916)、84.9%(95%CI:0.806,0.882).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且表达量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具有关,通过检测其表达可为预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提供帮助.

    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核因子-κB相关性

    列线图构建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并发硬膜下积液的风险模型

    周望汉金孟浩林文杰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行去骨瓣减压术(DC)患者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行DC手术的117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硬膜下积液将其分为发生组(33例)和未发生组(84例).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Nomogram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风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模型对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预测效能.结果 发生组年龄≥60岁占比、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比、皮层切开占比、中线移位距离≥10 mm占比、伴颅内感染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骨瓣边缘至中线距离≥2 cm占比低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OR)=4.295(95%CI:1.953,9.443)]、中线移位距离[(OR)=5.526(95%CI:2.962,10.306)]、伴颅内感染[(OR)=6.435(95%CI:2.202,18.800)]是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P<0.05);骨瓣边缘至中线距离[(OR)=0.196(95%CI:0.066,0.578)]是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C-index指数为0.847(95%CI:0.752,0.923),预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敏感性为85.70%(95%CI:0.520,0.926)、特异性为86.60%(95%CI:0.651,0.930),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0.783,0.960).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距离、伴颅内感染是DC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骨瓣边缘至中线距离是独立保护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可较好地评估患者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风险.

    去骨瓣减压术硬膜下积液影响因素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

    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研究

    孔倩倩周倩张必华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50例.单一组给予Rood技术治疗,联合组给予高低频rTMS联合Rood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神经功能、下肢肌力、步行功能、神经电生理指标.结果 联合组治疗前后精力评分、家庭角色评分、思维能力评分和社会角色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单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和6周NIHSS评分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伸肌峰力矩体重比、屈肌峰力矩体重比的差值均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BBS评分、HFAC评分、TGA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MEP、CMCT的差值均高于单一组(P<0.05).结论 rTMS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较为显著.

    脑卒中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ood技术下肢肌力步行功能

    METTL14介导ACSL4的m6A甲基化在髓核细胞铁死亡和细胞衰老中的作用

    陈特肖权洲孙杨刘向阳...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METTL14介导ACSL4的m6A甲基化在髓核细胞铁死亡和细胞衰老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市售人髓核细胞,利用叔丁基氢过氧化物复制细胞模型,分别复制METTL14过表达和敲除的稳转细胞株.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MDA、GSH、GPX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评估细胞衰老情况.同时进行了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结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MeRIP-qRT-PCR)和RNA稳定性实验,探究METTL14对ACSL4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 METTL14过表达在髓核细胞中导致显著的铁过载(P<0.05)、ROS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MDA水平增加(P<0.05),以及GSH与GPX4水平下降(P<0.05),同时降低线粒体膜电位(P<0.05),从而促进了细胞衰老.通过MeRIP-qRT-PCR和RNA稳定性实验发现METTL14调控ACSL4的表达,并影响其mRNA的稳定性.挽救实验进一步证实METTL14通过调控ACSL4促进髓核细胞衰老的机制.结论 METTL14通过介导ACSL4的m6A甲基化过程促进髓核细胞的铁死亡和衰老,为深入理解髓核细胞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治疗靶点.

    髓核细胞铁死亡细胞衰老METTL14ACSL4m6A甲基化

    三磷酸腺苷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杨航凌涛郑艳娥秦基米...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ATP)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LPS组、ATP组和LPS+ATP组;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应用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GSDMD、GSDMD-N、Caspase-1、NLRP3 蛋白表达;用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焦亡情况.结果 Control组、LPS组、ATP组、LPS+ATP组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IL-1β水平比较,经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LPS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TP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PS和ATP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aspase-1、GSDMD、GSDMD-N、NLRP3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经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LPS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TP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PS和ATP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LPS组、ATP组、LPS+ATP组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焦亡率比较,经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LPS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TP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PS和ATP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对LPS诱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焦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深入探讨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细胞焦亡三磷酸腺苷脂多糖肺泡巨噬细胞大鼠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

    王艺蓁王甜甜刘斯佳田丽琼...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治疗神经和精神相关疾病的非侵入性技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和关注.近年来研究证实,rTMS在脑卒中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该综述将深入探讨近年来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治疗领域中rTMS方法的应用和作用机制.通过系统地审视这些研究成果,旨在为克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促进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治疗.

    脑卒中重复经颅磁刺激肩手综合征

    古塞奇尤单抗与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效果对比

    黄晓燕李岩郭晓宇胡玮...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古塞奇尤单抗与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3年7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接受靶向免疫治疗的126例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古塞奇尤组64例和英夫利西组62例,古塞奇尤组皮下注射古塞奇尤单抗,连续44周;英夫利西组静脉滴注英夫利西单抗,连续46周.评价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银屑病面积严重指数(PASI)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古塞奇尤组与英夫利西组治疗前、治疗后4和12周、治疗结束时PASI、DLQI评分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PASI、DL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古塞奇尤组与英夫利西组PASI、DL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PASI、DLQI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古塞奇尤组治疗前后IL-23、IL-17的差值均高于英夫利西组(P<0.05),TNF-α的差值低于英夫利西组(P<0.05).古塞奇尤组治疗有效率高于英夫利西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英夫利西单抗,古塞奇尤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斑块状银屑病重度生物靶向古塞奇尤单抗英夫利西单抗

    海曲泊帕治疗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Ⅲ、Ⅳ度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杰华云旗谭亚琴张燕...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海曲泊帕应用于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Ⅲ、Ⅳ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包头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Ⅲ、Ⅳ度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8和50例.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海曲泊帕.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生成素(TPO)、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CD3+、CD4+、CD4+/CD8+、出血风险分级及不良反应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PO、STAT3、MAPK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CD4+/CD8+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CD4+、CD8+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风险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曲泊帕应用于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Ⅲ、Ⅳ度患者的治疗中,有助于升高血小板水平,安全性良好.

    血小板减少症实体瘤化疗促血小板生成素海曲泊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