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李连达

月刊

1007-7693

xdyd@chinajournal.net.cn

0571-87297398

310003

杭州市中河中路250号改革月报大楼10楼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是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药学科技期刊创,创刊于1984年,原名《浙江药学》、《现代应用药学》。现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浙江省药学会承办。协办单位先后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集团、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康来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辟有论著、药化、中药与天然物、药剂、药品检验与分析、 医院药学、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综述和综合报导 等栏目,在医院、药检所、制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拥有读者和作者,尤其注重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边疆、基层和部队的药学科技人员服务。 杂志连续十年来与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品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多次全国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和医院药学质量监督管理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药学界学术活动最为活跃的杂志之 一。杂志已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及其镜像系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另外还被纳入了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一份深受医药学科技人员喜爱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进肠道菌群研究,学科融合赋能药学发展

    潘利斌方罗王琰
    2893-2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肠道菌群一直是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特别是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药物药效和机制,肠道菌群为药学研究注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为持续推动药学创新,合力攻关药学难题,本章推出"肠道菌群研究"专刊,促进多学科融合赋能药学发展。将为广大药学研究同道提供肠道菌群视角下临床借鉴、研究基础和思路拓展,进一步促进药学学科的蓬勃发展。

    肠道菌群药学研究药物药效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全缘叶绿绒蒿提取部位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马静赵琳琳蒋艳杨永晶...
    2896-2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缘叶绿绒蒿提取部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及其肠道菌群(gut microbes,GM)构成的影响。方法 全缘叶绿绒蒿萃取后得到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通过棕榈酸刺激HepG2细胞建立体外脂质沉积模型,测定给予提取部位后细胞中的脂质含量、抗氧化能力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通过高脂饲料建立NAFLD大鼠模型,测定提取部位干预后大鼠体质量、转氨酶活力、血脂含量、抗氧化能力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并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和GC-MS对大鼠GM及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进行表征。结果 全缘叶绿绒蒿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能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的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的水平,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1β的水平。同时降低大鼠体质量,减少肝组织脂质沉积,降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全缘叶绿绒蒿干预后可降低Romboutsia、RF39_unclassified丰度,提高 Allobaculum、Ruminococcus、Lachnospiraceae_NK4A 136_group 丰度,同时还能提高 SCFA 的含量。结论 全缘叶绿绒蒿可能通过调节NAFLD大鼠GM相对丰度进而影响菌群代谢产物SCFA,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以达到对NAFLD大鼠的保护作用。

    全缘叶绿绒蒿提取部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

    华蟾素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胃癌细胞进展的机制研究

    戴静杰潘利斌刘彪周蓥...
    2906-2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华蟾素在胃癌细胞以及胃癌移植瘤小鼠模型中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情况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 CCK8试验检测华蟾素对胃癌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克隆形成试验检测华蟾素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划痕试验、Transwell试验检测华蟾素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作用;细胞凋亡试验检测华蟾素促进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华蟾素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构建裸鼠异种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6 mL·kg-1)、高剂量组(12mL·kg-1),给药干预4周,评估口服华蟾素对体内胃癌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同时,收集小鼠粪便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检测小鼠肠道细菌组成变化。结果 华蟾素在体外抑制胃癌细胞MKN1、HGC27的增殖、迁移、侵袭,同时显著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华蟾素提高胃癌细胞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华蟾素在体内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并改变小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组成。华蟾素干预后,肠道拟杆菌门丰度上升,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降低。结论 华蟾素可有效抑制体外及体内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情况,且华蟾素抗肿瘤作用与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密切相关。

    华蟾素胃癌细胞原位移植瘤肠道菌群

    槐耳醇提物对小鼠胃癌抑制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黄亦辉赵婧徐晓青许景理...
    2917-2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槐耳醇提物在胃癌荷瘤小鼠体内的抑瘤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构建小鼠前胃癌细胞系(mouse forestomach carcinoma,MFC)荷瘤小鼠模型,每日给药槐耳醇提物,监测小鼠体质量和瘤径,并于实验完成后测量瘤块的体积和质量。对小鼠瘤块进行免疫组化试验,检测Ki67、Bcl-2、CD3、CD4、CD8、CD11c、FOXP3、RORγt的表达情况,评估瘤块内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及免疫活性。此外,对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以探究槐耳醇提物对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槐耳醇提物能抑制小鼠体内胃癌皮下瘤的生长。槐耳醇提物可显著促进瘤体内CD3、CD4、CD11c、RORγt表达,并抑制FOXP3表达,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在小鼠胃癌模型中,抗生素的预使用破坏了肠道菌群,并影响瘤块内免疫微环境和槐耳醇提物的抗胃癌效应。槐耳醇提物干预后的小鼠肠道菌群门水平中的Firmicutes丰度相对减少,Proteobacteria与Bacteroidetes丰度相对增加,发生菌群簇分离,属水平中的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Duncaniella、Oscillibacter、Eubacterium nodatum group 相对增加,Roseburia、Anaerotruncus、Rikenella 相对减少,提示槐耳醇提物的抑癌过程中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结论 槐耳醇提物发挥抑瘤作用的同时影响了肠道菌群及免疫微环境,并且肠道菌群与免疫微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胃癌槐耳醇提物肠道微生物免疫微环境生物标志物

    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赵冠宇辛蕊华仇正英石磊...
    2929-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乌梅丸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炎症因子和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方法 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秦(5-ASA)组和乌梅丸高、低剂量组(WMW-H组、WMW-L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小鼠均自由饮用2%DSS复制UC模型,造模的同时,各给药组每天灌胃相应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7d。期间观察记录小鼠状态、体质量、便血情况和粪便性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以上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血用ELISA 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摘取完整结肠,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情况,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损伤,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AB-Pas)染色观察结肠杯状细胞,Real-time PCR法检测结肠IL-6、IL-10、TNF-α mRNA表达,Westem blotting检测结肠p-P65、P65蛋白表达;取肝肾组织HE染色观察肝、肾损伤。收集粪便,16S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便血,体质量下降,结肠缩短,结肠表面明显损伤,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且杯状细胞减少,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 damage index,CMDI)、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logical score,HS)升高,IL-6、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小鼠肠道菌群丰度降低,菌群构成改变。与模型组相比,2个剂量乌梅丸均能延缓小鼠体质量下降,缓解便血症状,降低DAI评分,抑制小鼠结肠缩短,缓解结肠表面损伤,增加杯状细胞数量,降低CMDI、HS评分,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IL-6、TNF-α水平,抑制结肠P65磷酸化;WMW-H组小鼠血清和结肠组织IL-10表达升高;各组小鼠均未出现肝肾损伤;门水平上,WMW-H组Firmicutes(厚壁菌门)、Actinobacteriota(放线菌门)丰度降低,Bacteroidota(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丰度增加;属水平上,WMW-H组梭状芽孢杆菌丰度减少,Muribaculacea丰度增加。结论 乌梅丸能减轻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和调控肠道菌群有关。

    乌梅丸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因子肠道菌群

    白术不同炮制品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刘想袁楚高如汐王凡一...
    2938-2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白术不同炮制品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生白术组、麦麸组、清炒白术组和麸炒白术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水溶液自由饮用的方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使用灌胃法给予各组小鼠相应的治疗药物,其中,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模型复制及给药过程中记录各组小鼠病理活动指标并进行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价;采用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并评分;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SIgA、Thl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8、TNF-α、IFN-γ与Th17/Treg型细胞因子IL-10、IL-17和TGF-β的水平;采用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FFAR3及黏蛋白MUC2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动物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FFAR3及黏蛋白MUC2的蛋白表达量;使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情况,并使用GC-MS技术测定各组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 各给药组均可减轻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DAI升高、结肠长度缩短等症状(P<0。05或P<0。01),均能降低模型动物血清中IFN-γ、IL-17、IL-18、TNF-α等促炎因子水平(P<0。05或P<0。01),升高血清中SIgA、IL-10、IL-4、TNF-β等抗炎因子水平(P<0。05或P<0。01),且都能影响结肠黏膜组织中ZO-1、Occludin 1、Claudin-1、MUC2等肠黏膜屏障关键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重塑模型动物紊乱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情况(P<0。05或P<0。01),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群的丰度,降低有害菌群的丰度(P<0。05或P<0。01),并调整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水平(P<0。05或P<0。01),且白术经麸炒后上述作用增强。结论 白术经炮制可增强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作用,从而提高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且麸炒法的作用优于清炒法。

    白术麸炒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

    基于"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的衢枳壳黄烷酮提取物降糖降脂功效研究

    王若绮尤文雯周宇姣汪丽霞...
    2952-2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探讨衢枳壳黄烷酮提取物及其主要单体新橙皮苷的降糖降脂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药组(200 mg·kg-1·d-1)、奥利司他阳性药组(15。6 mg·kg-1·d-1)、衢枳壳组(300 mg·kg-1·d-1)、新橙皮苷低剂量组(50mg·kg-1·d-1)和高剂量组(100 mg·kg-1·d-1)。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灌胃生理盐水,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灌胃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并灌胃相应药物,每日1次,持续13周。期间每周监测小鼠体质量,第8周和第9周测定空腹血糖,第10周和第11周分别进行OGTT和ITT测试。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称重,通过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利用LC-MS/MS测定小鼠血清、肝脏和粪便中的胆汁酸成分,并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衢枳壳黄烷酮提取物和新橙皮苷显著减少肥胖小鼠的腹部脂肪积累,降低体质量,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滴积累和脂肪细胞膨大,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提高葡萄糖耐受性。胆汁酸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衢枳壳黄烷酮提取物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牛磺鹅去氧胆酸(P<0。05)和粪便中a-甲基胆酸(P<0。05)、β-甲基胆酸水平(P<0。05),高剂量新橙皮苷显著降低了肝脏中牛磺β-甲基胆酸的水平(P<0。01),且提高了熊去氧胆酸的水平(P<0。05)。此外,衢枳壳黄烷酮提取物和高剂量新橙皮苷有效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显著增加了益生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_muciniphila)的相对丰度(P<0。05),降低了致病菌Romboutsia_ilealis的相对丰度(P<0。01)。结论 富含黄烷酮的衢枳壳提取物和新橙皮苷具有良好的降糖降脂功效,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从而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衢枳壳新橙皮苷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糖脂代谢

    基于FAERS的益生菌制剂相关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戴梦飞丁海樱潘利斌王婷婷...
    2966-2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挖掘益生菌制剂相关的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方法 收集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2023年第4季度期间报告的益生菌制剂相关不良事件数据,选择益生菌为首选可疑药物的记录进行分析。利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法和综合标准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获取益生菌作为首选可疑药物的报告63份,报告了 257条不良事件。使用比例失衡法共挖掘出益生菌相关不良事件信号13个,涉及6个系统器官分类,主要集中于胃肠系统功能紊乱。少部分不良事件未在中国批准的益生菌类药品说明书中记载,需更多直接证据证明益生菌与这些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结论 FAERS中益生菌制剂相关不良事件报告少,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良事件风险。这项研究为益生菌制剂的使用和不良反应的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益生菌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药物警戒比例失衡法不良事件信号挖掘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心脉隆注射液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机制

    薛艳妮吕长玲金璐吴定宇...
    2971-2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心脉隆注射液对阿霉素诱导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高辛组(0。025 mg·kg-1)及心脉隆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60、120、240 mg·kg-1),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2mg·kg-1阿霉素腹腔注射造模,每周2次,持续6周,再进行药物干预14 d。对各组大鼠进行心脏超声检测,测定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缩短分数(shortening fraction,FS);腹主动脉取血并收集大鼠血清,测定血清生化指标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ic acid,D-LA)的含量;收集心脏样本并对其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收集大鼠粪便并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大鼠菌群的物种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VEF和FS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脉隆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和地高辛组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DAO和D-L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脉隆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和地高辛组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出现水肿、变性、坏死,排列紊乱等;与模型组比较,心脉隆注射液高剂量组和地高辛组心肌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理损伤改变,心脉隆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可见心肌细胞形态改变,低剂量组较为明显。肠道菌群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降低,肠道菌群结构、优势菌及各菌群丰度产生变化,在门水平上,螺旋体门(Spirochaetes)丰度明显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丰度降低。属水平上,模型组的异杆菌属(Allobaculum)、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等菌群丰富增加;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i)、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ceae_Prevotella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_Ruminococcus)等菌群丰度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心脉隆注射液组能够降低潜在致病菌而增加有益菌占比,调节肠道菌群。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能够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慢性心力衰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屏障功能,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心脉隆注射液慢性心力衰竭肠道菌群阿霉素作用机制

    鞣花酸类成分的肠道菌代谢过程及其药理作用变化研究进展

    陈婷婷吴宿慧李根林贾安...
    2982-2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鞣花酸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多酚二内酯,具有抗炎、抑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但如何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是医药学界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可多途径参与鞣花酸的代谢,并改变其功效。研究表明,人体中的肠道菌群与鞣花酸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肠道菌群对鞣花酸的化学结构进行生物转化,产生新的代谢物尿石素;另一方面,鞣花酸在胃肠道的利用度较低,但部分会被肠道微生物代谢成尿石素类产物提高生物利用率。本文总结了关于肠道菌群与鞣花酸成分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天然鞣花酸在肠道菌群作用下转化类型及代谢特征,同时阐述鞣花酸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此外,本文对肠道菌群作用下鞣花酸和尿石素的多种药理活性进行阐述,为深入研究如何提高鞣花酸的生物利用度,以及研究鞣花酸和尿石素等其他多酚类天然产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及药效作用机制提供有效的科学参考。

    药物代谢鞣花酸尿石素肠道菌群药理作用